首页 百科知识 “居民”与“非居民”的划分

“居民”与“非居民”的划分

时间:2023-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国际收支核算第一节 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问题一、国际收支的由来国际收支,简单地说就是国际之间的收支往来。为了统一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了统一的国际收支概念。可见居民与非居民的界定对于判别是否属于国际收支至关重要。

第五章 国际收支核算

第一节 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国际收支的由来

国际收支,简单地说就是国际之间的收支往来。早在15、16世纪,在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资产阶级的思想中,就已经萌生了国际收支的念头。

当时,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扩大市场、积累金银货币是达到国家富强的首要途径,主张输入金银、禁止金银出口、鼓励商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等。但由于当时国际间的贸易范围十分有限,支付手段以现金(金属货币)为主,并存在以物易物交易。国际收支的概念并未得到重视。

17世纪,受当时重商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贸易差异理论并相应地进行流出、流入货币差额的计算,当时的国际收支专指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收支。这也是国际收支概念最初的定义。这种国际收支的概念,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流行。

19世纪是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国际间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支付手段以黄金为主,许多国家确立了货币金本位制度。[1]在这种清算制度下,国际收支的差额并不大,国际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

进入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的爆发,使得各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货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维持了近一百多年的国际收支平衡局面被打破,国际金融局面十分混乱。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和学者开始意识到国际收支问题的重要性。此时,国际收支的概念也从“对外贸易收支”逐渐演变为“外汇收支差额”。将国际收支理解为外汇收支,这是到目前为止仍在流行的狭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交往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出现了易货交易、租赁制、加工装配、大规模的援助及各种形式的贸易,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国际收支的概念又从“外汇收支”扩展到了“所有国际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与狭义的国际收支仅涉及外汇收支不同,广义的国际收支包括了易货交易、记账交易等一系列与现汇外汇资金结算无关的交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所有成员国都要定期向该组织报送本国的国际收支核算资料。为了统一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了统一的国际收支概念。在《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2]中,国际收支是这样被定义的:“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录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权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如礼赠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上述国际收支的界定,提出了进行国际收支核算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国际收支核算的主体与客体、核算的具体内容及原则等等。以下对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二、“居民”与“非居民”的划分

上述定义中提到,“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录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这里的居民与非居民实际上就是我们在第一章就提到的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所谓常住单位就是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也就是说,只要发生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交易都可以叫做国际收支。可见居民与非居民的界定对于判别是否属于国际收支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识别居民、企业、政府部门的常住性呢?

(一)住户的常住性识别

《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对住户常住性是这样解释的:“当一个家庭的成员把一个国家视为并作为长期居住的地方,在这个国家有一个或多个住所,则这个家庭就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就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常住单位。”可见,判别住户的常住性有两个原则:第一,住户的常住性取决于它的住所的所在地。大多数情况下住所成员的工作地点与住所地点是在同一个经济领土范围内,则很容易识别其常住性。特殊地,对于那些处在边境地的住户,即使家庭成员每天或经常需要到经济领土外(邻国)去工作,那么这个住户仍是本国的常住居民。因为其居住地在本国。第二,一个住户的所有成员必须是同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如果住户的一个成员经常外出离开该国的经济领土但一段时间内又返回到住户中来(如经常出国办事、旅游),则该成员仍是该国的常住居民。当然,如果住户中的一个成员离开该国的时间超过一年,其经济利益中心已经发生转移,则就不属于原住户的成员,就是非居民或非常住单位。但这里需要注意:如果是留学生或者外出就医人员,那么只要他们的国籍不改变,在外居留时间再长(超过一年)也仍是本国的常住单位。此外对于在驻外领事馆等一些驻外政府机构工作的本国官员及其家属,因为是属于领土飞地,所以其常住性不变。

(二)企业常住性的识别

关于企业的常住性,国际收支手册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一个企业在较长时期内或无限期地在一国经济领土内从事相当规模的生产活动,或在那里拥有土地或建筑物,则该企业就被认为有经济利益中心,作为该国的常住单位”。按此原则,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企业在国外设立了一个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准备长期经营,并从事一定规模的货物或服务生产;或者在国外拥有土地或建筑物,那么这个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就属于那个国家的常住单位。同理,如果是异国的一个企业在中国从事一定规模的生产和经营,或者在中国拥有土地或建筑物,就是中国的常住单位了。特殊地,对于一国常住单位所拥有经营诸如船舶、飞机、铁路车辆等流动设备的单位,如果这些单位长期在其他国家境内运营,且被当地税务和工商部门认定,就是别国的常住单位,如果这些单位只是在国际水域或空间经营,则仍属所属国的常住单位。

(三)政府单位常住性的识别

一国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部门、机关以及驻外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都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设在该国的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则不是该国的常住单位。

根据以上的判断准则,中国实际的国际收支统计中的常住单位(居民)就包括以下四类:

1.在中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境内居留一年以上的自然人,不包括外国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境内的留学生、就医人员、外国驻华使领馆外籍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2.中国短期出国人员(在境外居留时间不满一年)、在境外留学人员、就业人员及中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及家属;

3.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法人(含外商投资企业及外资金融机构)及境外法人的驻华机构(不含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外国驻华使领馆);

4.中国国家机关(含中国驻外使领馆)、团体、部队。

三、国际收支核算的内容

按照广义的国际收支定义,只要是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所有交易活动都属于国际收支核算的内容。从其内容来说,国际之间的交易活动既有货物和服务交易、也有投资交易和金融交易等,还有国际之间的收入分配交易。从支付手段看,大部分国际交易是以货币为媒介完成的,伴随着资金收支,但也有一部分是不涉及货币媒介的交易,如易货易货、实物捐赠等。根据国际通行的收支划分标准,国际收支核算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经常性收支项目。即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所有非金融性交易产生的收支。包括货物的进出口贸易收支;伴随商品及人员的国际间往来而发生的服务性收支,如货运、保险、旅游、邮电、金融等服务性收支;分配性收支,如劳动报酬、财产收入、投资收益等;此外还包括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援助、侨汇、赔偿、居民其他收支等经常性转移收支。从账户角度,上述经常性收支的内容,记录在经常账户中。

2.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即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由于资本流动而产生的收支项目。资本流动按照合同偿还期是否超过一年有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按照资本流动方式不同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及其他投资。与上述收支有关的内容记录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中。

3.官方储备资产变动。官方储备资产是指一国拥有的可以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资产。或者说是由货币当局有效控制、需要时可随时使用的资产。官方储备资产的种类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等。国际收支核算中需要对这部分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记录。

官方储备资产的内容在账户处理上,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略有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中,将其作为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一部分。并入资本与金融账户。而中国目前这部分内容独立于资本与金融账户,单独列出。

上述国际收支的核算内容可以用图5-1来表示。

图5-1 国际收支核算基本内容

四、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原则及形式

(一)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原则

国际收支核算遵循国民核算的总体原则,但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具体体现在:

1.空间与时间原则

国际收支核算由于涉及国外,所以核算中必须遵循的空间原则就是要区分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只有涉及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交易才是国际收支核算的内容。时间原则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体现在国际收支核算中,对于易货贸易,应在货物所有权转移时记录;对于服务贸易应该在服务完成时记录;对于收入分配流量应在收入产生的时间记录而非收入的实际收付时间记录;对于金融交易要在债权、债务形成的时间记录。

2.计价原则

计价原则总体上以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基础,并将这些价值量折算成同一个记账单位。具体地,对于交易要按照交易者之间商定的实际价格计价,对于资产和负债存量,按照资产负债表对应时间的市场价格计价。如果缺乏市场价格,通常利用同类或相似交易的市场价格推算需要的市场价格。如以货易货可以按照同类货物、服务和资产的市场标准报价推算出来,对于直接投资可以按照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历史成本价记录。如果直接投资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则可以将挂牌价格作为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记录投资形成的资产存量。

由于国际收支核算涉及两个不同的国家,可能存在货币单位的不同,因此需要将不同的货币单位转换为统一的货币单位。同时还需按标准或通用的记账单位进行记录,以便进行国际汇总与比较。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采用美元或人民币两种记账单位分别编制。要进行货币单位的转换离不开汇率。因此应统一标准汇率,一般选择市场汇率——即期市场汇率的中间价。对于交易,应选择交易日通行市场汇率进行转换,对于存量,应按照资产负债表编制日期的通行市场汇率进行转换。

3.复式记账原则

国际收支核算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借贷记账法进行记录。即对每笔交易都有两次价值相等的记录,一次记入贷方,一次记入借方。两次记录的科目不同,借贷不同,但是金额相同。即做到有借就有贷,借贷必相等。以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本章后续内容中会有具体的实例来解释复式记账的具体方法。

(二)国际收支核算的具体形式

对国际收支进行核算,可以对国际收支的流量进行核算,也可以对一定时点的国际收支存量进行反映。可以从一国常住单位的角度编制,也可以反过来从非常住单位(即国外)的角度来反映。对国际收支流量进行核算的最常用的工具是国际收支平衡表、而对国际收支存量进行核算的工具是国际投资头寸表。上述两种表都是从国内(常住单位)的角度编制的。如果站在国外的角度,则可以编制国外账户。本章重点讨论前两张核算表。

五、中国国际收支核算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十分有限,当时的国际收支主要可以通过外汇收支平衡表来表现。1980年之后随着我国重新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为了履行成员国提供国际收支核算资料的义务和适应我国对外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我国的国际收支核算制度,1982年开始编制和公布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当时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各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资料,如海关的进出口统计数据、财政部的外债发放数据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统计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数据的准确性面临考验。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探讨建立新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1992年国民核算体系试行版将国际收支核算正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后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对我国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表式进行了修订,为了获取准确的国际收支资料,199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以行长令的形式公布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实行交易主体申报的原则,采取间接申报与直接申报、逐笔申报与定期申报相结合的办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系统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该体系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逐笔申报。国内居民、企业、机关和团体只要通过金融机构对境外收支时,均需要在办理业务的同时,通过金融机构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报该笔收支的情况。外汇指定银行有义务监督和协助客户进行此类申报。

第二,直接投资企业按季度进行直接申报。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对境外有直接投资的企业,均需要按照规定的报表向外汇管理局以及分支机构申报其对外的经济交往活动。

第三,金融机构按照季度进行直接申报。中国境内各类从事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报表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申报其金融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以及相应的利润、股息、利息收支情况。

第四,按季度进行的证券投资统计申报。境外上市公司和境内上市的B股企业或者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必须按照规定的报表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报送其股本变动、投资者结构变动等资料。

国际收支申报制度为我国准确、及时地编制和发布国际收支平衡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97年开始,我国按照国际标准,编制和公布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后,我国开始按半年度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并试编年度国际投资头寸表(2004年之后发布)。2010年后进一步按季度发布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数据的核算及公布,一方面履行了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向世界反映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状况;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制定外汇政策、外交策略等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整和协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表式结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记录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对外交易、对外援助和捐赠、资本国际间往来和国际储备资产变化的一种统计表,是一国对外经济核算的主要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矩阵表形式,主词为各交易项目,宾词设借方、贷方及差额三个栏目。

从主词看,交易项目的标准分类应该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常性收支部分(经常账户),二是资本与金融性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基本沿用了标准分类。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即官方储备资产没有包括在金融账户中,而是作为独立项目列示。因此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核算的交易项目包括四项内容,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变动、误差和遗漏。表5-1是中国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该表,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国际收支核算的详细内容。

表5-1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亿美元

续表

续表

续表

从表的宾词看,包括借方、贷方和差额。其中借方记录常住单位对非常住单位支付的交易,反映的是实际资源的流入(形成支出)、金融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表现为资金流出);贷方记录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获得收入的交易,反映的是实际资源的流出(形成收入)、金融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表现为资金流入)。差额则指贷方与借方的差额。对于每一个具体项目,如果贷方大于借方,则其差额为正,通常称其为顺差,如果贷方小于借方,则其差额为负,称为逆差。

二、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及核算方法

(一)经常项目核算

经常项目包括货物与服务、收益以及经常转移三个子项。

1.货物与服务

(1)货物:指货物的对外进出口活动,它是经常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国际收支的基础。

货物统计的数据主要来自海关统计,通过海关进出口的所有货物都应该统计在该项目下。但统计是否属于货物进出口更重要的是看货物的所有权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进行了变更。例如我国的运输工具(如飞机、船只等)在境外港口购买的货物、我国远洋渔船向其他国家出售其所捕获的海产品、我国向周边国家或地区提供的电力、天然气以及淡水等,虽然不经过海关,但货物的所有权已经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了变更,就要记入货物的进出口。特殊情况下,货物所有权没有变更,也要作为货物进出口予以记录。这主要涉及加工贸易的情况。例如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料、材料、辅助材料,交给国内生产成成品后交外商销售,这时国内加工企业只收取加工费。这个过程中被加工的这些原料、材料、辅助材料,其所有权并没有变更,但是原来的货物通过加工已经变成另一项新的货物,因此要在这些原材料进来时作进口处理,而在加工成成品交回时作出口处理。如果用我国的原材料,在国外加工成成品后再销往我国国内,则要做反向处理[3]

国际收支核算中,要分别记录一国的货物进口和货物出口,而且要按照其价值数额予以记录;出口记录为收入,列贷方;进口记录为支出,记借方。

在记录价格处理上,无论是货物出口还是货物进口均采用离岸价格计价[4]。进口就用海关统计的到岸价减去运输和保险费用;出口直接用海关的统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区分货物本身的价值和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服务贸易的价值。

(2)服务:是指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相互提供服务的交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在经常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服务所涉及的项目十分庞杂,它涵盖了运输、旅游、通信、建筑、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专利使用、版权、广告中介、专业技术服务、文化和娱乐等多种形式,还包含一部分政府服务。具体的服务内容的含义如下:

运输:指与运输有关的服务收支。包括海、陆、空运输,太空和管道运输等。

旅游:指对在我国境内停留不足一年的外国旅游者和港澳台地区同胞(包括因公、因私)提供货物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以及我国居民出国旅行(因公、因私)的支出。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服务并非一个单项的服务,而是包括了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获得的一整套的货物和服务。例如居住、食物、娱乐、交通、纪念品购买等。由于实际统计中很难将旅游者的货物购买从旅游服务中区分出来,所以旅游项目中可能会包括一部分货物。但针对旅游者的国际客运服务则一般记录在运输项下。

通信服务:包括电信服务和邮政和邮递服务。前者包括电话、电传、电报、电缆、广播、卫星、电子邮件等。

建筑服务:是指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土之外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以及外国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土之内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

保险服务:包括各种保险服务,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

金融服务:包括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包括计算机数据和与信息、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收支。

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是指经批准使用无形资产的专有权、特许权等方面而发生的收支。

咨询:包括法律、会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收支。

广告、宣传:包括广告设计、创作和推销;媒介版面推销;在国外推销产品;市场调研等的收支。

电影、音像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的服务以及有关租用费用收支。

其他商业服务指以上未提及的各类服务交易的收支,驻华机构办公经费(不含使领馆)也在此项下。

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指在前面分类中没有包括的各种政府服务交易,包括大使馆等国家政府机构的所有涉外交易。

以上各种服务均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其中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提供的服务记在贷方,表示收入;而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获得的服务记在借方,表示服务支出。

2.收益

收益是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涉及收入分配活动而产生的收支。属于收入初次分配。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个部分。

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内)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包括现金或实物形式的工资、薪水和福利,还包括由雇主代为交纳的社会保障交款。这部分收入计入在贷方。类似地,我国支付给在华外籍员工(一年以内)的工资福利就记录在借方,是支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职工主要指季节工人、其他短工和边境工人,如果职工在国外长期就业(时间超过一年)。则就成了所在国的常住单位,其所得的报酬就不能属于收益。

投资收益,是指常住单位因拥有国外金融资产而获得的财产收入和因承担对外负债而支付的财产收入。由于对外资产负债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所以对应的收益也有:直接投资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等。在国际收支记录中,获得的财产收入记在贷方,对外支付的财产收入记在借方。

3.经常转移

经常转移是不以获取收入或者支出为目的的单方面交易行为。它相当于国内和国外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活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间或政府与国际组织间的转移,如捐赠、定期向国际组织交纳的款项、赔偿等;二是其他部门之间的转移,如侨汇、礼赠等。经常转移可以是实物转移,也可以是现金转移。收支核算中,外国对我国提供的无偿转移记录在贷方,我国对外国的无偿转移记录在借方。

(二)资本与金融项目核算

1.资本项目

资本项目记录对外发生的资本转移和无形非生产资产的交易。

资本转移是指与资产负债变化有关的单方面转移。与经常性转移不同,资本转移的目的与生产和投资有关。如生产设备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单方面转移就属于资本转移。另外我国在外居住超过一年的个人向我国的赠款或者接受我国国内个人或机构对国外的赠款以及单方面债务减免等也是资本转移。此外还包括移民转移,即一个人从一国迁移到另一国所造成的资产转移。

资本项目的另一内容应该是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涉及资产负债变化的交易。但实际统计中只针对无形非生产资产的交易。这是因为涉及资产负债变化的生产资产的交易,已经在经常账户的货物之中得以体现。剩下来的非生产资产的交易中,有形的非生产资产部分,如土地等也不可能有对外交易[5]。这样,就只有无形的非生产资产的交易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专利、版权、商标等资产的一次性买断或者卖断。

2.金融项目

金融项目包括涉及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包括资产负债的产生和清偿。根据资金流向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分为资产、负债。按投资方式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之分。

(1)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最重要的分项之一。它是指常住单位为了在其他国家的企业中获取长远利益而进行的投资。构成直接投资的投资行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直接投资者、直接投资企业以及直接投资者对于直接投资企业的控制权。与一般投资行为不同的是,直接投资者对于直接投资企业有长期的、持久的利益。直接投资包括对企业的原始投资,也包括直接投资者和直接投资企业以及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的所有交易。直接投资的关键是控制权。为了保证判断标准的可操作性,国际组织,包括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联合国贸发会议确定,如果一个企业持有其他国家某一企业10%以上的股权或者控制权,就认定前者是直接投资者,后者是直接投资企业。他们之间是直接投资的关系。直接投资包括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视同于负债)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视同于资产)。在中国,将超过25%股权的投资才视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

在国际收支核算中,我国在外直接投资的借方表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汇出的资本金、母子公司资金往来的国内资金流出,贷方表示我国撤资和清算以及母子公司资金往来的外部资金流入。类似地,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贷方,表示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包括股本金、收益再投资和其他资本。借方表示外商企业的撤资和清算资金汇出我国[6]

(2)证券投资。证券投资指一个国家的企业、个人、团体等对其他国家所发行的有价证券进行投资的行为。投资者进行这类投资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价差收益或财产性收入,而非控制企业。证券投资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股本证券包括股票、参股证或类似文件,如我国在外发行上市的N股、H股。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证券投资的投资者在企业拥有的股权应该不超过10%,否则就是直接投资。债务证券包括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如短期国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和金融衍生工具。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证券投资下先区分资产和负债,再对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进行区分。资产的借方表示我国持有的国外证券资产增加;贷方表示我国持有的国外证券资产减少。负债的借方表示当期我国发行股票的收回和债券的还本;贷方表示当期我国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筹资额。

(3)其他投资。其他投资是除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分为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资产负债四种形式。其中长期指合同期为一年以上的金融交易,短期为一年及以下的金融交易。国际收支核算中,应该区分对外提供的其他投资(资产)和来自国外的投资(负债),并按当期发生的数额进行记录。

(三)储备资产核算

在中国,储备资产是作为单独的一部分列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储备资产就是一国的货币当局拥有的可随时利用并控制在手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以及其他债权。在一个国家出现对外支付困难时,中央银行可以动用储备资产进行支付。同时,储备资产也可以作为政策性工具,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其中,外汇储备是储备资产中最重要的项目。

货币黄金是中央银行作为储备持有的黄金。货币黄金的变动有两种渠道:一是不同国家货币当局之间的货币黄金交易;二是货币当局与民间的交易,即黄金的货币化和非货币化。国际收支核算中只记录第一种类型的变动,第二种变动应该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中记录。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根据其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归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特别提款权的变动也有两种渠道:一是不同国家货币当局之间特别提款权的交易;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和取消。国际收支核算只记录第一种类型的变动,第二种变动则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中记录。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通项目中会员国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储备头寸的购买是指成员国从基金组织购买的其他国家的货币,结果是该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反之就是基金组织对头寸的回购,结果是该国外汇储备的减少。

外汇储备指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流动性资产和债权。具体表现为货币、政府的有价证券、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和股本证券等。国际收支核算要记录当期有关这些资产的变化。

理论上,储备资产是一国对外金融资产的组成部分。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将其单独列出主要是出于资产使用功能的角度。因此储备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区分很难有个客观的标准。实践中主要考虑:一是是否能为货币当局有效控制;二是是否在需要时可以随时使用。

储备资产增加时,记录在借方,储备资产减少,记录在贷方。

(四)净误差与遗漏

理论上,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复式记账原则记录,借贷双方总和应该一致,总差额为零。但实践中,由于统计资料来源不同,统计时点不同或者由于统计范围不全面,很难完全准确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交往,因此借方总量和贷方总量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额。为此,国际收支平衡表设立了一个单独的项目——净误差与遗漏来作为平衡项目。这个数字的大小取决于国际收支其他各账户记录数额的不平衡状况。通过误差和遗漏这个指标,不仅可以大致了解一国国际收支的统计核算准确程度,还可以作为一个分析指标对其成因进行研究。

表5-2概括了上述主要交易项目的记录规则。

三、表中的主要平衡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平衡。从纵向指标看,差额=贷方-借方,各账户的贷方与借方之差,就构成了各账户的顺差或逆差。各交易项目的贷方与借方之差就是各个交易项目的顺差或逆差。例如:

经常项目差额=经常项目贷方-经常项目借方

货物差额=货物贷方(出口)-货物借方(进口)

服务贸易差额=服务贷方(出口)-服务借方(进口)

职工报酬差额=职工报酬贷方(来自国外的职工报酬)-职工报酬借方(支付给国外的职工报酬)

……

从横向的交易项目看,各个账户内部及账户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平衡。例如:

经常项目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金融项目差额

金融项目差额=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其他投资差额

储备资产变动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变动差额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

净误差与遗漏=-(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差额)

表5-2 国际收支主要交易项目的记录原则

进一步,利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平衡关系:

经常项目差额=国内总储蓄-国内总投资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差额=国内总投资-国内总储蓄

其推导的过程如下: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外转移净收入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外转移净收入

       =最终消费+国内总投资+经常项目差额

由于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于是就有:

消费+储蓄=消费+国内总投资+经常项目差额

最后就可以得到:

国内总储蓄-国内总投资=经常项目差额

又由于在不考虑统计误差时,

经常项目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差额)

所以,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差额=国内总投资-国内总储蓄

利用上述平衡关系,可以对国际收支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

第三节 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一、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的意义

国际投资头寸,是指常住单位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国外资产的存量、对外负债的存量及其净头寸。其中净头寸是资产存量减去负债存量的净额。

与我们之前讨论的国际收支是对核算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交易的流量进行的核算不同,国际投资头寸是一个时点指标,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没有一定的关系,不同时间的投资头寸相加也没有意义,登记的时间上也不连续,通常我们只核算期初、期末的投资头寸存量。

在国际收支核算中,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是在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国际投资头寸表则是反映在特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状况。将国际收支核算从流量核算延伸到存量核算,既是国际收支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外统计信息完整性的需要。国际投资头寸表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起,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整的国际账户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编制和公布国际投资头寸表,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涉外经济的存量及其结构,反映我国涉外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涉外经济风险的状况,为我国制定包括涉外经济发展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也便于国家及时调整对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发展。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对于分析全球金融资本状况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基本内容

国际投资头寸是各时期国际投资交易的积累的结果。从国际收支核算所记录的投资交易看,由于资本账户记录的对外非金融投资属于所有权变更的交易,并不具备可偿还性,无法形成国际投资存量。因此,国际投资头寸主要是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存量。也就是说,它只对应国际收支核算的金融账户和储备资产部分。所以,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的内容就包括与金融账户对应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三个部分加上储备资产部分。

为了体现存量核算的特征,国际投资头寸表的项目首先按资产和负债设置。其次,在资产和负债下分别按功能进行细分,如资产细分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部分;负债细分为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三部分。接着,为了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一致,直接投资又细分为股本投资和再投资受益、其他资本;证券投资区分为股本证券、债务证券、金融衍生工具;其他投资则区分为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其他资产负债。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参见前面。

此外,国际投资头寸核算还可以分别就货币当局、各级政府、银行及其他部门的情况进行反映。以了解各个类别下的部门构成。

在统计原则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遵循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的一般原则,但有两点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不同,一是国际投资头寸按照时点记录,二是国际投资头寸表不采用复式记账法。

三、中国的国际投资头寸表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反映特定时点上我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统计报表(见表5-3)。

表5-3 国际投资头寸表

续表

我们可以从统计表的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来解读国际投资头寸表的内容。

表的主词就是核算的具体内容。它按照资产负债来设置。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就是净头寸。因此表的三个大项分别是净头寸、资产、负债。在资产和负债下面则按照核算内容所述的功能分类进行细分。

关于核算中采用的价格,理论上应该按照核算时点(期初和期末)的现期市场价格估价,实际统计的处理方法是:直接投资常按直接投资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决定,如果资产负债表是按照历史成本记录,就需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价格转换;证券投资要以适当的参考日期根据现期市场价格计价,对那些在有组织的市场上挂牌或可随时交易的股票和债务证券,应该按实际价值计算,否则就应参照类似股票的价值计价,或者按照预期未来收、付款的净现值计价;在各种其他投资中,贷款、存款、其他应收、应付款项和货币一样,一般要按照名义价格或面值计价;储备资产也要按适当参考日期的市场价格计价,其中货币黄金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计价,特别提款权按照基金组织公布的市场汇率计算,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按照基金组织的计算方法计算,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按照参考日期的市场价格计价。

表的宾词(宾栏)有期初头寸、交易变化、其他变化和期末头寸四列。这也就意味着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实际上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期初、期末的存量核算;二是对核算期内引起投资头寸变化的流量进行反映。

宾词的四个栏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期初价值+交易变化+其他变化=期末价值。也就是说,一国的资产负债期末的存量是在期初存量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这个变化的量就是交易的流量。一般来说,引起资产变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交易因素,即常住单位和非常住之间的投资交易会使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在期初和期末发生变化;除了交易因素外,非交易因素也可能导致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如资产价格的变动、汇率的变动也会导致资产价值在期初与期末不一致,这个因素我们称为价格因素;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导致资产价值的变动,如特别提款权的分配与撤销;黄金货币化和非货币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之间的转换、债务减免等都会导致期末存量的变动。如果我们将价格变动、其他变动因素统称为“其他变化”,则很容易得到:期末头寸=期初头寸+交易变化+其他变化的平衡关系式了。

核算中,交易变化主要来自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相应项目的统计结果,其他变化根据重估价账户和其他变动账户得到。从整个核算体系看,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属于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组成部分(详见第六章 资产负债核算),只是在国际投资头寸核算中要对对外资产和负债予以更详细的核算。

中国的国际投资头寸在21世纪初才开始试点核算,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首次公布了2004年末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之后每年公布。表5-4是我国近年来的国际投资头寸表。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投资头寸表只提供年末总数,而没有提供有关存量变化的数据。也就不能区分不同原因对存量变动的影响。

表5-4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4—2010)  单位:亿美元

续表

第四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及应用分析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作为国际收支的主要核算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来源及其表格编制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通常各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编制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但具体的统计数据采集渠道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数据采集和表格编制有以下三种主要渠道。

一是通过银行的申报体系,又称国际交易报告体系。由于大部分对外经济和金融交往一般都需要通过银行进行支付,因此一些国家,主要是欧洲大陆的国家,要求本国企业、个人和团体的对外收支行为均应通过银行向国际收支统计部门报送。这种报送体系是外汇管制时代的产物,但即使是外汇管制放松或者取消后,一些国家仍利用该体系来完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二是通过统计调查获取数据。这是通过统计部门向发生对外经济交往的企业、个人、家庭、团体发放调查表,来获取本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的总体数据的一种方法。用统计调查获得的数据往往是总体数据,这就有别于通过银行体系所获得的逐笔信息。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调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明确分类目标,掌握调查对象的基础信息、设计科学的统计调查内容和调查形式至关重要,同时也与基层统计制度是否完善有关。

三是调查和申报体系相结合。大多数的国家都会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对于平衡表中一些涉及现金收付的项目,直接通过申报体系就可以获取,而对那些不直接涉及现金收付的项目,需要通过调查获取。

此外,还可以利用贸易伙伴国的数据、国际组织统计及官方信息来验证或推算本国的国际收支数据。

在中国,自1995年发布《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以来,已经建立并实施了统计申报制度。因此,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是我国国际收支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而来自海关、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的资料是国际收支核算的必要补充;此外还需结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抽样调查数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具体项目的资料来源见表5-5。

表5-5 国际收支平衡表有关项目数据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收支申报制度已经实施了十多年,随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内容、交易类型、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跨境证券投资、金融衍生交易等新产品,以及电子银行、银行卡等新业务不断涌现,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和分析预警对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要求不断提高,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于2008年12月发布《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在统计原则、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等方面均有多处修订。这就要求对原来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目前这个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案例

上文所提及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是从宏观上分别收集各个项目的数据资料,然后填表完成的。然而,理论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是将每一项对外交易数据按复式计账的原则,分别记录在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最后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要求汇总完成的。为了更直观地体现账户编制的过程,深入了解交易项目的方向及性质,以下将通过一些模拟的交易项目来说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案例:假定某经济体(称为A国)某年的对外经济活动资料如下:

1.法国向A国购买1500万美元的轻纺产品,A方将法方付款存入该国在巴黎的银行。

2.A国从德国购入价值20000万美元的机械设备,由驻柏林的该国银行以美元支票支付。

3.动用A国外汇储备500万美元,从巴西购入糖料。

4.因进口上述货物须支付给英国轮船公司运费150万美元,付款方式同(2)。

5.波兰保险公司承保(2)(3)项商品,A国支付保险费32万美元,付款方式同(2)。

6.英国人在A国旅游,花费50万美元,增加了A国的外汇储备。

7.A国对日本短期劳务输出,获得外汇收入2000万美元,存入所在国银行。

8.A国向利比亚提供100万美元的工业品援助。

9.海外华侨汇入200万美元,增加了A国家的外汇储备。

10.A国在国外发行10年期债券,价值1100万美元,款项存入银行。

11.美国在A国直接投资12000万美元机械设备。

12.A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入短期资金1600万美元,以增加该国的外汇储备。

13.A国向美国出口300万美元的初级产品,以清偿对美银行的短期贷款。

14.年底经核查,A国实际动用外汇储备600万美元,即减少600万美元。

那么如何根据以上数据,编制出A国当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呢?

首先,根据国际收支中各交易项目的性质,可以将贷方(收入)、借方(支出)的内容分解如表5-6所示。例如,在经常项目中,货物和服务的出口,可以获取外汇收入,因此应该记录在贷方;相反货物服务的进口,需要外汇支出,应该记录在借方。在资本金融项目中,贷方表示资金流入,也就意味着负债的增加或者是资产的减少;相反借方表示资金流出,意味着金融资产的增加或者是负债的减少。储备资产项目中,储备资产增加记录在借方,储备资产减少记录在贷方。误差和遗漏属于平衡项,一般地,当借方合计大于贷方合计时,误差和遗漏记在贷方,否则,就记在借方。

表5-6 各交易项目的借贷分解表

续表

第二步,根据案例中所示的交易信息,分别将交易数据填入表5-5对应的项目中。在这个登记过程中,严格遵循复式记账原则,也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一笔交易如果在借方登记一次,就应同时在贷方的相应项目中记录一次。举例来说,案例中第一笔交易的1500万美元,属于A国的货物出口收入,记在货物服务的贷方;同时这笔款存入巴黎银行,就是A国金融资产的增加(属于其他投资),就要在金融资产增加的借方记录。第二笔交易20000万美元属于A国的货物进口,记在货物的借方;同时是其他投资的资产减少,也就是金融资产的减少,记在贷方。其他的交易依次类推。具体的登记结果见表5-7。

表5-7 国际收支平衡草表

注意,案例中最后一笔信息是年末核实储备资产减少600,而实际记录的数据是减少500,因此有100万的统计误差。由于贷方合计大于借方合计,所以,误差和遗漏的100应该记在借方。

第三步,将表5-7进行整理,最后就是根据案例数据编制出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5-8)。表中的国际收支总差额为零,意味着项目总体的平衡。

表5-8 ××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表5-8,就可以对该国的国际收支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是根据模拟的国际收支信息,按照复式记账原则,逐笔登记记录来编制成表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编表程序。实际操作中,由于国际收支的交易项目繁多,资料来源渠道多样,所以不可能逐笔登记,因此需要将国际贸易统计申报体系和调查方法结合起来收集需要的信息,按要求完成平衡表的编制。

国际收支核算中的另一张表——国际投资头寸表,其数据来源与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源基本一致。编表中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不同的是,国际投资头寸表涉及存量,因此需要考虑价格变化、汇率变化和其他调整等,在此不再详述。

三、国际收支核算资料的应用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详细记录了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体对外经济交往的流量和存量信息,反映了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消长对比情况。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重点讨论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应用分析基本思路。

(一)对外经济往来的规模及其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分析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贷方的数据表示来自国外的收入(包括资金流入),借方的数据则是国际支付(包括资金流出),贷方与借方的合计则代表对外交易的总规模。这些总量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对外经济交往的规模,体现了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及对外依存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结构的类型。

以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当年国际收支的总规模达到了5.6万亿美元(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借贷方数据之合计),其中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9087亿美元(货物借贷方数据合计),服务贸易总额3645亿美元(服务借贷方数据合计)。当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资金流入2068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出678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240亿美元。外债规模达到5489亿美元。如果结合历史数据,可以发现2010年我国在国际收支总规模、货物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等主要交易项目的交易规模方面都达到了历史高峰。显示了经历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对外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涉外经济总体十分活跃。

反映一国对外交易的规模及其发达程度,还可以从交易总额占世界交易总量的比重、对外交易总量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反应,前者反映了一国在经济交往中的国际地位,后者则可以反映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一般来说,经济发达水平越高,开放的程度越高,其交易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以及对外经济的依存度都会越高。例如2010年我国的国际收支总规模占同期GDP的比重达到了95%。而2009年这个比例为82%。

对外依存度指标的分子除了进出口总额外,还可以用进口、出口额单独反映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类似地,如果将一定时期外国流入或流出国内的资金规模与同期国内储蓄进行对比,可以反映资金的依存度。即流出资金依存度=流出国外的资金/同期国内储蓄;流入资金依存度=流入国内资金/同期国内储蓄;资金净流出依存度=净流入(出)资金/同期国内储蓄

(二)对外经济往来的结构及分布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对各账户内部及账户之间的交易进行结构或分布分析。以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当年经常交易与资本金融交易占国际收支总规模的比重分别是64.33%和35.67%,反映出经常交易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资本与金融项目是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借方、贷方的结构看,也是如此。当年经常项目的贷方和借方占国际收支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63.73%和65.05%。在经常项目内部,货物贸易是主要的贸易手段。货物贸易与服务、收益以及经常转移四个部分的交易总额之比分别是1∶0.13∶0.09∶0.02,货物贸易占整个经常项目交易总量的比重达到了81%,服务仅占10%(见图5-2)。如果分别就收入结构或支出结构计算它们之间的比例和结构,情况也如此。联系历史情况,可以得出中国的国际收支活动主要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情况相对比较落后。服务贸易的数据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图5-2 2010年经常项目交易总量及分布

在资本与金融项目,由于资本项目本身的记录项十分有限,数据较小。因此重点可以分析金融项目下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的构成及比例。仍以表5-1为例,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中金融项目贷方合计11032亿美元,意味着外国资金的流入。其中直接投资2144亿美元,占19.43%;证券投资636亿美元,仅占5.76%。其余的都是其他投资的资金流入,占比达到74.81%。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的资金流入比为1∶0.3∶3.85;从借方看,三者的资金流出之比为1∶0.44∶8.42,显示金融项目中的其他投资占了相当的比例。从项目内部看,直接投资中资金流入主要是当年外国在华投资流入了2068亿美元,占资金流入总数的96.45%,而资金流出主要是我国在直接投资678亿美元,占总流出的75.83%。在证券投资内部,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在贷方达到1∶1.37;借方则是1∶0.15。而其他投资中的交易项目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上。

储备资产方面,外汇储备几乎占了储备资产的全部。2010年这个比例达到了99.55%。这与其他几种储备资产形成的特殊性有关。

如果结合其他方面的数据来源,每个项目的内部还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如货物贸易中可以根据货物贸易伙伴国的资料对其贸易地区的分布进行分析;从货物贸易的产品看,可以进一步分析进出口商品的品种、技术构成等。服务贸易内部可以进一步区分各种服务所占的比重以及服务伙伴国的分布特征。直接投资分析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外国资金流入、本国资金流出的地域构成、行业分布、投资流向等等。

(三)国际收支状况的平衡分析(收支差额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国际收支核算分析中最重要的分析内容。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表原理,贷方和借方的差额大于零,国际收支呈现顺差,贷方小于借方,国际收支表现为逆差,贷方等于借方,即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就是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平衡。实际中,很难真正出现国际收支的差额为零的情况,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国际收支平衡。

在一般分析中,可以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个项目划分为两种类型: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自主性交易,或称事前交易,是指经济实体或个人出自某种经济动机和目的(如追求利润、资产保值、逃税避税、逃避管制或投机等)而独立自主地进行的交易活动。自主性交易具有自发性,因而交易的结果出现平衡是偶然的,出现不平衡是必然的。当自主性交易出现不平衡时,会使外汇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和汇率的波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影响。如果一国货币当局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就要运用另一种交易来弥补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外汇供求缺口。这就是调节性交易。因此,调节性交易就是指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出于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维持货币汇率稳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交易。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我们通常将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各个项目归属于自主性交易,而将储备资产部分归属于调节性交易。

根据上述交易划分的理论,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中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贷双方金额相等或基本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否则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失衡。上述自主性交易差额也称国际收支综合差额或称国际收支总差额。

自主性交易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与储备资产的变化是对应的,如果总差额为顺差,则储备资产增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逆差),意味着国民经济实力增强;如果总差额为逆差,则储备资产减少,意味着经济实力减弱。以2010年为例,当年国际收支总差额达到了5314亿美元。图5-3是中国2004年以来的国际收支总差额数据,反映了我国持续多年国际收支巨量顺差的现实。

图5-3 2004—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际收支总差额是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综合的结果,分开来看,经这两个项目的差额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不同的,经常项目由于不存在资金借贷关系,其平衡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实在的意义。保持经常项目的顺差通常是各国政府都致力以求的。而资本项目的顺差说明了流入国内的资金净增加,短期内可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但长期看,这是一种潜在的负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国经济的安全性和主动性。而如果用资本项目的顺差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从而达到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则这种平衡更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因此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应该更关注经常账户的平衡。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更强调经济的发展或增长,因此他们更愿意将经常账户收支作为单一的国际收支调节标的,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将经常账户赤字保持在中期可维持的水平,否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的年份都保持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见图5-4),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近年我国的人民币面临不断升值的压力、国际贸易壁垒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在国际收支活动中有更多的思考和平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本国的经济增长、外资流向以及汇率变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时,以可结算的外币形式流入本国的资金增加,就会使国内的信用扩张,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当资金供给增多,利率趋于下降时,在资金流动不受管制的情况下,就会改变资金的流向,引起资金的外流,这又有利于国际收支顺差的缩减,实现收支平衡。在汇率方面,国际收支顺差会使得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从而使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汇率趋于上升。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则上述情况刚好相反。总之,无论国际收支呈现顺差还是逆差,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趋向,同时又影响着本国经济和管理政策,所以科学地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图5-4 中国2004—2010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

(四)储备资产分析

储备资产属于调节性交易,其目的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清偿对外债务、维持本国货币和汇率的稳定。对储备资产进行分析首先可以看其增减变动额。在不考虑统计误差的前提下,储备资产与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数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如果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看到的储备资产增减额为负,就意味着国际收支顺差,本国储备资产增加,国际经济实力增强。如果储备资产增减额为负,则相反。其次,可以对储备资产的构成情况及其使用效率进行分析,不同的储备资产种类,其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不同,如何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和规模使储备资产既能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又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增值需要综合考量。此外,还可以结合存量资料、对外贸易等资料,对储备资产对外支付的保证程度和清偿能力进行测算。常用的指标有:

对外支付的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总量/月均货物和服务进口用汇量

偿债率=用于当年还本付息的外汇/当年出口货物和服务所得外汇

一般,较安全的外汇储备量应保证不少于三个月的进口用汇。而偿债率指标通常不应超过20%。

(五)误差和遗漏分析

误差和遗漏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作为平衡项的项目。误差和遗漏数值的大小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现实统计制度、统计指标设计、统计信息来源等多方面的问题,由于数据来源、基层统计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出现统计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统计误差持续扩大,或者出现系统性的统计误差,则就需要深入分析,找对原因,予以改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验,如果误差和遗漏不超过进出口总额的5%,则是一个可允许的误差,否则则表示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规则,当贷方合计大于借方合计时,误差和遗漏记录在借方,当贷方合计小于借方合计时,则误差和遗漏记录在贷方。根据这个原则,我们还可以对误差和遗漏出现的方向进行分析。如果误差和遗漏总是出现在借方,则不排除有资本外逃的可能。反之,如果长期出现在贷方,则很可能出现热钱涌入的情况。表5-9记录了我国2004—2010年误差和遗漏的数量及方向,不难看出,我国误差和遗漏的数值占进出口的比例均远小于5%以内,意味着我国国际收支核算的统计准确性有很大的保证。从方向看,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份误差与遗漏均出现在贷方,可能这些年份有热钱流入的可能,而2009年、2010年又持续两年出现在借方,不排除那两年有资本外逃的可能。

表5-9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误差和遗漏  单位:亿美元

以上主要是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及数据对国际收支进行的分析。如果结合国际投资头寸表,还可以对对外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和外债情况进行分析。两者结合,更能完整地反映对外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练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投资头寸  储备资产  国际收支总差额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收支?如何区分核算中的“居民”和“非居民”?

2.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如何?表中包含哪些项目?存在哪些主要关系?

4.如何理解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状况对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怎样的影响?

5.国际收支统计分析有哪些内容?

三、单项选择题

1.根据国际收支核算的规则,货物进出口计价采用    (  )

A.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按到岸价格计算

B.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C.出口货物按到岸价格,进口货物按离岸价格

D.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

2.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当地采购的生活用品,则在我国的国际收支核算中属于       (  )

A.进口货物     B.出口货物

C.经常转移     D.不用反映

3.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储备资产的增减额表现为  (  )

A.正数    B.负数   C.零    D.不一定

4.以现汇进口货物,则在国际收支核算中        (  )

A.仅需在“货物”项目的借方记录

B.仅需在“储备资产”项目的贷方记录

C.记录在“货物”项目的借方,同时记录在“储备资产”项目的贷方

D.记录在“货物”项目的贷方,同时记录在“储备资产”项目的借方

5.如果常住单位拥有国外企业的25%的股权或投票权,则该投资属于  (  )

A.直接投资      B.证券投资

C.其他投资      D.实物投资

四、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国际收支核算说法正确的是          (  )

A.狭义的国际收支仅指外汇收支,而广义的国际收支泛指所有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交易

B.国际收支核算涉及的货物交易必须跨越一国的地理国界

C.国际收支核算主要涉及流量的核算,但也有存量核算的内容

D.货物进出口的价格统一按离岸价格统计

E.国际收支的总差额在数量上与储备资产的增减额完全相等

2.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分析以下哪些内容        (  )

A.国际收支的平衡情况     B.储备资产的变动情况

C.各机构部门的进出口情况   D.各机构部门的收入来源情况

E.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金融交易收支情况

3.下列属于对外经常转移的是               (  )

A.向国外灾区捐款      B.购买国外的股票

C.对外国职工发放工资    D.对国外亲友馈赠礼品

E.定期向国际组织缴款

4.经常项目包括下列哪些项目                (  )

A.进出口贸易        B.非贸易往来

C.投资收支         D.对外延期收付款

E.无偿转让

5.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按照复式计账原理,这笔交易应该记录在        (  )

A.经常项目之收益的贷方   B.经常项目之服务的借方

C.经常项目之服务的贷方   D.储备资产项目的借方

E.储备资产项目的贷方

五、计算分析题

(一)假设我国某年对外经济活动资料如下:

1.美国从我国进口180万美元的轻纺产品,中国银行将该笔存款存入美联储银行。

2.我国自德国购入价值3600万美元的机械设备,由驻柏林的中国银行以美元支票支付。

3.我国向赞比亚提供8万美元的工业品援助。

4.动用我国外汇储备60万美元,从美国、法国等国进口小麦等粮食。

5.我国租用英国轮船公司船只运送货物,运费12万美元,付款方式同(2)。

6.瑞士保险公司承保(2)(4)项商品,我国支付保险费2.5万美元,付款方式同(2)。

7.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15万美元。

8.海外华侨汇入25万美元,增加了国家的外汇储备。

9.我国对日本等国劳务输出,获得外汇收入30万美元,存入所在国银行。

10.我国在香港发行10年期债券,价值100万美元,款项存入香港当地银行。

11.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上海直接投资1500万美元机械设备。

12.我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入短期资金30万美元,以增加我外汇储备。

13.我国向美国出口25万美元的初级产品,以清偿对美银行的短期贷款。

14.年底经核查,我国外汇储备实际增加了75万美元。

根据上述数据,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关系,将下列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空缺数据填上,并说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某年某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某国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单位:千美元)经常项目的贷方800,借方720;资本与金融账户贷方350,借方240;误差和遗漏47,列在贷方;根据这些数字简要计算和分析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四)根据2006—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我国“十一五”时期的国际收支情况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

【注释】

[1]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制度。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于1821年前后采用了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

[2]国际收支手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作为各国国际收支核算与比较的标准性文本。1948年发布第一版,内容仅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标准项目的列示,第二、第三版分别发布于1950年和1961年,第四版发布于1977年,1993年发布了第五版,第五版在定义、术语等方面,与SNA1993相协调,也是目前实际实施的主流版本。而《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也已于2008年年底完成。第六版的特点在于:它考虑了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技术创新,加强了国际账户统计和其他宏观经济统计之间的关联,强调了国际投资头寸的重要性,并对经济所有权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IMF建议的手册实施时间是2012—2013年。中国目前仍处于实施前的准备中。故本书介绍的内容仍以第五版为标准。

[3]SNA2008对这类货物的处理已要求严格按照所有权的变更原则来记录进口和出口。

[4]海关统计时,进口一般采用到岸价格,出口则按离岸价格计算。

[5]按照国民核算的定义,一旦在一个国家拥有类似建筑物、土地等不可移动的资产,就存在一个属于该国的虚拟的常住单位。如果该资产被外国人拥有,国际收支要记录来自国外的资金流,而不是记录实物资产的购买行为。

[6]我国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按国际标准将外商投资企业归属外方的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同时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收益的借方和金融账户直接投资的贷方。(中国2005-2009年度表数据已进行了追溯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