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龙王山实习区

龙王山实习区

时间:2023-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单元 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第一章 雁荡山地理调查一、雁荡山地区地理概况雁荡山主要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见图2-1,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距杭州300千米。这主要是由于雁荡山具有两个前提、六个条件。独柱则是嶂经多组断裂切割,其周围岩石均经破裂而崩落,留下孤立的柱峰。

第二单元 地理综合野外实习

第一章 雁荡山地理调查

一、雁荡山地区地理概况

雁荡山主要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见图2-1,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距杭州300千米。雁荡山系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泽雅)、东雁荡山(洞头半屏山),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主要是指乐清市境内的北雁荡山。

图2-1 雁荡山的地理位置

二、雁荡山地区地质调查

在中生代时期,亚洲大陆板块受太平洋板块低角度斜向俯冲、碰撞,形成了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由于火山爆发形成一系列的火山碎屑流、熔结凝灰岩和石英正长岩等,经过1亿多年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形成雁荡山火山。

雁荡山是白垩纪时期最具完整性、典型性的复活型破火山,其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①火山爆发大量岩浆排出;②岩浆房中出现腾空而塌陷,称之为破火山阶段;③火山再次复活,一般喷溢熔岩或成为岩穹,称之为破火山复活阶段。

雁荡山先后经历了四期喷发,形成由下而上四个岩石地层单元。火山喷发后又有岩浆侵入,构成一个侵入岩单元,这使得雁荡山具有环形和放射状火山的典型构造,火山岩类型较齐全,岩石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为主,可据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岩石地层单元(K1y1、K1y2、K1y3、K1y4),其中第一岩石地层单元(K1y1)为低硅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厚度688米,总体上呈环状分布于雁荡山破火山外缘带;第二岩石地层单元(K1y2)为岩浆平静溢流形成的巨厚层流纹岩,构成了雁荡山的主要景点,厚度大于600米,分布于火山外环,局部有浸出相流纹岩穹;第三岩石地层单元(K1y3)为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并夹有流纹岩,厚度380米,分布局限于火山内环;第四岩石地层单元(K1y4)主要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局部见凝灰熔岩,厚度297米,主要分布于火山内环,后期岩浆沿原主要喷发通道侵入,构成中央侵入体(Ky)石英正长斑岩,雁荡山破火山的外围地层有磨石山群高坞组(K1g)、西山头组(K1x)的火山岩K以及永康群馆头组(K1gt)和朝川组(K1cc)火山—沉积岩系,这四个岩石地层单元的岩相柱状图见附图1,并且这四个岩石地层单元依次呈层圈状环形叠置,层次清楚,完整地显示了雁荡山破火山的形成演化历史。伴随雁荡山破火山发育的环状和射状断裂及其充填的岩脉,虽经风化剥蚀,但雁荡山自然景观形成中的地质作用仍然十分清楚。

三、雁荡山地区地貌调查

雁荡山经历了四期火山喷发。在火山形成后的内外力地质作用下,雁荡山沟谷深切,地貌险峻,多方位地展示了破火山内部各种地质要素,由此造就了以“奇峰怪石、层峦叠嶂、石室古洞、飞瀑流泉”四绝著称的火山岩地貌景观,最典型的莫过于雁荡山的峰和瀑。雁荡山共有著名山峰102座,大多拔地而起,却又不同于桂林玲珑多姿的山峰,而是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雁荡山有许多瀑布,有名称的就有十八处,基本以其优美的姿态打动游人,最著名的瀑布有大龙湫、小龙湫和三折瀑。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雁荡山的流纹质火山地质是由嶂、峰、门、洞风景的完美结合,为世界所罕见。综上所述,雁荡山地貌的主要特点如下。

特点一:地貌形成的地质与岩石基础是由火山喷发—侵入形成的流纹质火山—侵入杂岩,受岩性控制特别明显,最基本物质条件是存在巨厚的流纹岩层和熔结凝岩层,可作为流纹岩景观地貌的代表,是我国乃至亚洲大陆边缘流纹岩带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区别于砂砾岩地貌,包括丹霞地貌(中生代红色砂砾岩)、武陵源地貌(中晚泥盆世褐红色石英砂岩)、嶂石地貌等。

特点二:在地貌形态上,由叠嶂、方石、石门、柱峰、锐峰、嶂谷、V形谷、岩洞、天生桥,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瀑布组成。

特点三:雁荡山地貌空间上呈层圈带状分布格架。“层”是指上下层地貌景观有变化,“圈”指分布呈环状、半环状展布形式。“带”则受区域NEE和NWW向断裂构造控制,景观呈带状分布。从景观地貌上可反映火山构造轮廓和区域构造的叠加作用。

雁荡山为什么会呈现“不类他山”的风光?这主要是由于雁荡山具有两个前提、六个条件。第一个前提是雁荡山是一座由流纹岩喷发的大型破火山,第二个前提是雁荡山处于亚洲大陆边缘海洋气候生态环境。六个条件是:①雁荡山火山岩层保存良好;②巨厚的流纹岩层是造景的主要“材料”;③断裂及沿断裂的溪涧流水是塑造奇景的神斧;④雨水侵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作用精雕细刻雁荡风光;⑤植被发育与良好保护装扮了雁荡风光;⑥季节、昼夜、阳光、雨水、风力的变化增添了雁荡风光的变换性,最终形成了雁荡山的叠嶂、石门、柱峰、岩洞、瀑潭等被誉为“天下奇秀”的地貌景观,其各自的形成过程各有特点。

(一)雁荡山的嶂、门、柱的形成

雁荡山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山体景观中叠嶂、门阙、独柱尤为突出。嶂是经断裂切割、岩块滑移、重力崩塌而成的。门阙则是在嶂的基础上经垂直嶂的另一组断裂切割、岩石破裂、岩块崩落,留下两岩对峙如门。独柱则是嶂经多组断裂切割,其周围岩石均经破裂而崩落,留下孤立的柱峰。

(二)雁荡山峰的形成

雁荡山的峰是在嶂的基础上演育而成峰丛、峰林与孤峰,由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构成的峰,其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方式以及成因演化过程如图2-2和图2-3所示。

图2-2 雁荡山奇峰自然景观成因方式

图2-3 雁荡山奇峰景观成因演化过程示意图

(三)雁荡山洞的形成

雁荡山的洞穴数量多,形态怪,成因独特,可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平卧式巨厚流纹岩层内崩塌洞,由流纹岩流动单元下部角砾状流纹岩崩塌而成;第二种为直立或斜立式裂陷崩塌洞,由断裂切割嶂岩,发生破裂,岩块崩落而成的洞;第三种为流纹岩或凝灰岩内岩石碎块局部剥落而成的洞;第四种为倒石堆积洞,地质灾害的一种类型,倒石流向下崩落,巨大岩块相互架空而成的洞,见图2-4。

图2-4 雁荡山洞的成因方式

(四)雁荡山瀑布的形成

瀑布是因为岩石的抗蚀性不同而形成的。当流水从抗蚀岩石向下冲击下层的弱岩石时,抵抗侵蚀性的弱岩石不断被掏空,位置后退下陷形成瀑布,见图2-5。

图2-5 瀑布因岩石的抗蚀性不同而形成

四、雁荡山地区气候调查

雁荡山地处东海之滨,濒临乐清湾,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低温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最冷1月平均气温5~7℃,最热7月平均气温27℃。平均年降雨量1935.6毫米,年降雨量高达212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平均无霜期269天。雁荡山气候宜人,树木葱郁,空气清新,是休闲度假、观光览胜之地。

五、雁荡山地区资源与利用评价

雁荡山是以白垩纪流纹质火山地质地貌为基础的自然公园,有保存良好的地层、岩相、岩石等火山地质景观,奇特秀丽的嶂、峰、门、洞、飞瀑等地貌景观,1200多年历史文化淀积及丰富的人文景观,三者集于一体,使雁荡山享有“天下奇秀、海上名山、寰中决胜”的美誉,成为中国的风景名山、科学名山和文化名山。

(一)地质景观资源

根据相关地质景观的分类系统,并结合雁荡山地质景观的实际情况,把雁荡山的地质景观资源分为六种类型:火山岩底层类、地质地貌类、地质灾害类、水域景观类、生态景观类及科学文化史记类。雁荡山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景点共统计260处,其中火山岩底层类33处、地质地貌类167处、(古)地质灾害类2处、水域景观类30处、生态景观类3处、地质文化史记类25处。从不同类型景点所占比例看,雁荡山是以古火山与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为主,并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地质景观。

根据地质遗迹景观及其他资源分布状况,开辟了4片10区2带地质游览区与生态游览区。南片——地质游览、观光览胜精品片,内含4个景区,即灵峰景区10.2平方千米、三折瀑景区2.3平方千米、灵岩景区6.2平方千米和大龙湫景区4.5平方千米;北片——地质游览及农业观光休闲区,即仙溪景区2.1平方千米、显胜门景区14.3平方千米、仙桥龙湖景区17.2平方千米;西片——地质游览及观光览胜,即雁湖区石梁景区5.8平方千米和筋竹涧景区4.2平方千米;东片——滨海观光休闲,即合作塘滩涂观光休闲区2.3平方千米。

(二)人文景观资源

雁荡山的开发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有寺院、亭阁塔、牌坊、墓葬、景观建筑等28处,摩崖石刻400余处和名人山水文化史迹。我国历史上多位地理学家在雁荡山留下史迹,如宋代科学家沈括提出“流水侵蚀”的学术思想;清代施元孚总结了代表我国古代以回归自然为理念的“游山法”,魏源提出的“游山学”也是从游雁荡山受到启发。诗人、文人点评雁荡山诗词5000多首,记述雁荡山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志书、游记30余部;集文学、书法、石刻艺术于一体的摩崖石刻400多处,题刻与环境相得益彰。雁荡山宗教文化已有千年历史,宋代就有18古刹,现留有13处寺庙,以观音洞、东石梁寺、灵岩寺、能仁寺、白云庵、紫竹林为代表,寺庙与山水环境和谐,特别观音洞中依岩而建的九层阁楼展现了中国古代“藏而不露”的建筑风格。

(三)生态资源

雁荡山由流纹岩奇峰怪石构成了山岳生态系统和滨海岩岛、滩涂湿地等滨海生态系统。山岳生态系统包含了特有的植物和猕猴、大灵猫、穿山甲等动物和180多种鸟类;滨海生态系统包含泥蛤、梭子蟹等浅海滩涂生物,提供观游海、品海鲜的旅游产品。雁荡山植物区系成分处于华东区系与华南区系的过渡地带,森林植被展现多样性。雁荡山有种子植物14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500多种。雁荡山的古树名木共有261棵,年代比较久远的有桧柏、桂花、樟树、枫香、竹柏。古树名木古朴秀丽,为雁荡山增添了无限神韵。

(一)实习路线1

地质博物馆线实习内容:通过博物馆内相关讲解了解雁荡山火山发生与演化等过程,让学生更好认知雁荡山地质结构及火山放生原理。通过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相结合揭示雁荡山生世之谜、雁荡山火山发生与演化雁荡山山水形成的地质作用,雁荡山科学、文化与生态学价值、雁荡山历史与文化,让同学们认识到雁荡山地质遗迹的重要科学价值。

(二)实习路线2

大龙湫景区流纹岩—瀑布—历史文化线实习内容:观察流纹岩(球泡结构),飞瀑以及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景观,大体了解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和飞瀑的形成。

(三)实习路线3

上灵岩村—方洞—百岗尖—乌岩尖线实习内容:主要考察雁荡山破火山岩石地层、地层产状,岩相包括溢流相、火山爆发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侵入岩相和地层岩石(岩相)地貌景观,了解各地貌景观的特点。

(四)实习路线4

灵峰景区(峰—洞)实习内容:观察灵峰景区的天冠峰、合掌峰等不同形态的峰,观察各峰岩石流纹的流动构造,注意其变化差异;观察灵峰白天和晚上的景色,感受雁荡山昼夜变幻造景的一大特色。观察灵峰不同成因的洞穴以及洞内古建筑(寺庙建筑结构)的特色与风格,如观音洞、北斗洞以及灵峰古洞,了解不同洞形成的原因,同时比较不同形态洞之间的岩石流动构造等方面的差异。

(五)实习路线5

灵岩景区(瀑布—洞—峰)实习内容:考察和探索大自然塑造流纹岩形成的叠嶂奇洞,了解雁荡山灵岩景区不同形态的洞、峰等地貌景观形成的原因。

(六)实习路线6

三折瀑景区实习内容:观察三折瀑以及其流纹岩层和三个岩流单元,了解三折瀑的形成原因。重点观察下折瀑、中折瀑以及两瀑布的岩壁形状,了解两瀑形成的原因,同时比较它们之间的岩石组成、岩层构造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章 楠溪江实习区

一、楠溪江地理概况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的永嘉县境内,地理位置为北纬28°10′~28°34′、东经120°35′~121°59′。它东起永嘉与乐清的交界线,西至碧莲石岙,北起四海山林场,南达沙头镇,面积为625平方千米。风景区南距温州市鹿城区仅26平方千米,东与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相连,西与仙都风景名胜区毗邻,北与仙居风景名胜区相依,见图2-6。

图2-6 楠溪江的地理位置

楠溪江发源于永嘉县溪下乡大青岗与缙云县乌岭间,干流全长145千米,主要支流有大楠溪、小楠溪、鹤盛溪和孤山溪等。景区内的重要河流楠溪江是瓯江下游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2429平方千米,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25平方千米,共分为楠溪江及沿江农村文化(又称岩头景区)、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七大景区,共计800多个景点。楠溪江主流长139.8千米,有36湾72滩。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山水田园风光见长的景区。

楠溪江风景区内有两大山系,江东属雁荡山脉,江西属括苍山脉。北部地形为中山丘陵,山高多在海拔700米以上,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南部地形为低山丘陵,海拔500米左右。风景区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楠溪江上游河谷深切,多峡谷、急流;中游河谷宽阔,多曲流,多级阶地、深潭,括苍山脉和雁荡山脉的中丘、低丘、山间盆地、山顶台地等多种地貌形态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二、楠溪江地区地貌调查

(一)楠溪江地区地质地貌

楠溪江发源于火山岩区。该区与浙江东南部均属于中国东南中生代火山岩

带。楠溪江地区在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曾是火山大规模爆发的地区。据地质学研究,其东部有大型的雁荡山破火山,其西部有大若岩破火山,而其中部为枫林火山构造洼地。这些大型火山,当年爆发是极其壮观的,既有猛烈的爆发形成各种火山碎屑岩,又有火山喷溢、岩浆溢出形成熔岩,还有一些岩浆没有喷出地表,就在地下冷却结晶成为侵入岩,如鲤溪花岗岩体。这里的火山岩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含量约在65%~76%之间,岩石学上称为流纹岩类。包括楠溪江在内的整个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火山喷发的流纹岩类岩石发育齐全,被称为流纹岩天然博物馆。

距今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里可称“火海”,多个火山、多期次的喷发形成巨厚

的火山岩层。这种巨厚的火山岩层成为楠溪江水系和两岸风景地貌的物质基础。区域火山喷发大约在8000万年前结束。之后,区域又经历了多种地质作用,包括区域地壳抬升与剥蚀作用,使得原本处于地下约2000米深处的侵入岩体如鲤溪花岗岩体出露于地表,所以剥蚀总体厚度达2000米左右。在地壳总体抬升的同时地面不均匀升降而形成陡峻的山体;还有断裂作用,就是指地壳抬升的同时,受到应力的作用发生断裂,犹如在大地上锯开一条条裂缝,沿一定方向的破裂称为断裂。断裂两侧的山体上升、下降或平移错开,形成复杂的陡峻的山体地貌。区内主要断裂方向有北西向、北东向多组断裂。断裂的作用与断裂的方向是楠溪江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地质条件,见图 2 7。

图2-7 断层类型

楠溪江流域岩石均为火山喷发的岩石,大自然塑造楠溪江的同时也精雕细刻周边的火山岩。楠溪江的岩石地貌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色。

1.群峰林立,峰丛秀丽

巨厚的流纹质火山岩层,由于其自身发育的垂直裂缝(称节理)或由于受到区域应力的作用产生大型的破裂缝(称断裂),在重力的崩塌和流水作用下形成一簇一簇的山峰称为峰丛,典型者有十二峰、芙蓉三冠。十二峰处于小源溪与陶公洞附近,十二个山峰海拔在600米左右,耸立于群山之上,个个山峰玲珑秀丽,各有所似,形象逼真,取名为香炉峰、仙掌岩、石笋峰、宝冠峰、童子峰等。其中天柱峰白山腰凸起,相对高度约250米,甚为壮观。

2.孤峰突起,阳刚气势

流纹岩岩石经多个方向断裂切割,重力崩落与流水侵蚀形成拔地而起的独立峰,石桅岩为其代表。石桅岩直临河曲,三面溪水环绕成峡,状如船桅。该岩相对高度约306米,突出于环立的群峰之中,有高峰入云之气势。

3.石柱岩壁,难得所见

火山喷发的熔岩或火山爆发的火山碎屑岩,它们都是在地表由炽热状态逐渐冷却而成的,在冷却的过程中围绕冷却收缩中心发生规则的裂缝(称为柱状节理),后经流水侵蚀暴露出一根根呈五边或六边形的石柱。无数石柱并列成为石柱岩壁,这种熔岩石柱在玄武岩(火山喷发的一种岩石,其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之间)比较常见,而楠溪江流域的石柱是流纹岩(二氧化硅在65%~76%的火山岩称为流纹岩)相对少见。楠溪江百丈坑、孔雀岩(太阳岩)等地石柱岩壁极具奇特,根根排列整齐的石柱酷似人工而成,实际为岩浆在地表冷却的结果。

太阳岩更为奇特,石柱是从一个中心向外呈辐射状排列,犹如太阳光芒四射,又似孔雀开屏。这里的石柱呈辐射状排列是由于黏稠的岩浆从狭小的通道中挤出,成为一个蘑菇状地质体称为岩穹。当岩穹冷却时,其裂缝垂直于岩穹边界排列,而成为由中心向边界的放射式排列。所以太阳岩放射状石柱岩壁不仅有出奇的观赏性,而且地质科学指示这里曾是一个岩穹,更具科学意义。

4.象形奇岩,浓浓情趣

楠溪江与雁荡山一起被称为流纹岩的天然博物馆。它是各种各样的流纹质火山岩,一次又一次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由于岩石的组成与结构远比一般花岗岩、石灰岩复杂,在风化剥蚀、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似人似物的岩石地貌景观,要比花岗岩或石灰岩象形石更为逼真。楠溪江流域象型石极为丰富,从其取名的奇岩,可见一斑,如狮子岩、博士岩、人头岩、小鸡出壳、朝天龟、生肖岩、仙人抬轿、迎客仙、老僧击鼓等数十座的象形奇岩,见附图2。

5.悬崖洞穴,幽深称奇

楠溪江悬崖中点缀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洞穴。它们在成因上,形态上明显不同于石灰岩或红色砂砾岩中的洞穴。如陶公洞上覆悬崖、下高河谷,洞高约56米、宽约76米、深约79米,为浙南著名的岩洞石室。小若岩洞处于高达百余米的岩壁中,洞穴结构极为怪异。危崖之中的奇特洞穴,远视联想翩翩,无不称奇,近视则别有洞天,幽深称奇。又如四海山的仙人卧室,是在一巨石中有两个洞室,一横一竖如“人形”,横的洞穴高0.6米,宽0.5米,能仰卧一人;竖的洞穴高2米,深0.5米,宽0.6米,可坐一人。称奇之处还在于横室中天然配置了阶梯和起卧五指状的把手。

6.高山仙桥,气势非凡

仙人桥,是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岩壁受到层内局部崩塌,形成洞穴,如岩壁上形成对穿双通拱形的洞穴,就是天生的石桥。鲤溪仙人桥处于高山丛林之中,石桥长50米,桥墩与桥面均由一巨石构成,石拱高达16米,桥面宽6米,厚3米。石桥早在历史上已有记载。

吊船岩亦为天生桥。桥位于岩龙村大坪山巅上,横卧峰顶,桥型小巧玲珑,桥旁有石猴、石佛,互相协调,景色秀美。

(二)楠溪江地区河流地貌

1.河流的组成三部曲:上游、中游、下游

河流接近源头称为上游。河流上游多为险峻的山地,所以流速快,河流冲刷带走河底及两岸的土壤,形成V型深谷,河面窄,多数缺乏河滩。

河流中游,汇集多条山谷的流水后,水量增多,河面渐宽,深切河曲发育,在流速缓慢的地方出现沙滩。水中石头随水流互相撞击、摩擦,到中游大都变成了圆滑的石子,这些石子称卵石。

河流下游:河面更宽,流速更慢,见图 2 8。

图2-8 河流上、中、下游演示图

2.河流形成的三部曲

河流一般沿断裂构造发育,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时,水的力量会冲刷掉河底及岸边的沙石(称侵蚀作用)并把这些沙石带走(称搬运作用),变细的沙石沉积在下游(称堆积作用),由于河流的这些作用造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塑造了不同的景色。

3.曲流

曲流是一种蛇形弯曲的河流。河流在水平方向上冲蚀河岸,使河岸后退,河谷加宽,并逐渐弯曲,河流凹岸被冲刷的泥沙卵石带到凸岸堆积。

4.河流与文明发源地

河流给人类带来了水、土地和肥沃的土壤。河流水资源吸引人的聚居,逐渐形成人类的文明。世界古代四大文明都与河流有关。如尼罗河的埃及文明,黄河的黄河文明。人类的文明由河流发展起来的。永嘉、温州乃至浙江东南文明也是与楠溪江有关。

5.峡谷

河流向下侵蚀坚硬的岩石,当向下的侵蚀破坏力大于侧面的侵蚀作用时,会形成深的河谷,称为峡谷。峡谷横剖面像一个英文字母“V”,所以亦称为V型谷。

6.急流、瀑布

河流向下侵蚀过程中,或因受地壳抬升,或因河床中岩石软硬程度不一,侵蚀过程中硬岩突出,软岩凹下,河底变得坎坷不平或呈阶梯状。流水由凸出的地方流到下凹的地方形成浪花飞溅的急流,如图2-9所示。

图2-9 瀑布的形成

当山间溪涧河床出现较大梯状陡坎时,水流为直立或近于直立下落则成为瀑布。瀑布流水侵蚀崩塌作用,不断后退,直至消失,这种作用称向源侵蚀。所以瀑布也是有生命的,瀑布下方因水的冲击形成深潭。

7.岩岛

河床中由于岩石抗侵蚀性能的差异或由于受小型断裂的控制,使流水经过一些岩石时会有残留岩块,在河床中形成四面环水的小岛称岩岛。楠溪江中的狮子岩就是一个小型岩岛,如图2-10所示。

图2-10 狮子岩

8.边滩、沙洲

河流泥沙在河流的弯曲地段或河流宽阔处沉积形成边滩或沙洲。边滩位于河流一侧,其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伸向水中,在枯水期常露出水面,洪水期淹没水中。山区的河流边滩通常由沙砾卵石物质组成,在平原区沙滩由细沙或泥沙组成。

9.阶地

当地壳发生上升,或由于气候变化、海平面下降,河流下切作用也会加强河床的深度,原来的沙滩、谷底上升到洪水位之上,形成台阶状平地叫河流阶地。阶地通常地势平坦且高于水面,不易被洪水淹没,因此,阶地常作为耕地或林地,有一些城市建于阶地之上。

三、楠溪江地区气候与水文调查

(一)楠溪江地区气候特征

楠溪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四季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北部山脉阻挡冬季寒流,南部近海,夏季海风沿楠溪江谷地北上深入全区,加之区内山谷风盛行,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楠溪江平均年降雨量1702.2毫米,平均气温为18.2℃,极端高温38.2℃,年降雨量1698毫米,年日照1939小时,年均无霜期为280天。

(二)楠溪江地区水文调查

楠溪江是一条完整的树枝状水系,由主流和七条支流组成,见图2-11。其流域面积,为2429平方千米,主流长度139千米。河道比降在1.48‰~3.77‰。溪口以上为上游,称大源溪,流向由西北向东南,河谷狭窄。溪口至沙头为中游,称为大楠溪,流向由北至南,中游河谷较宽阔,峡谷与河谷平原相间分布。沙头以下为下游。支流分布于主流的两侧,西侧支流的流向由西北向东南,东侧支流的流向由东北向西南。楠溪江流域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74.62立方米,最大年均流量为1996年的每秒129立方米,最小流量为1967年的每秒38.36立方米。每年4月至9月为丰水期,10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

楠溪江水系具有如下特点:

1.楠溪江是一条完整的水系

它的主流,干粗根壮;支流,枝盛叶茂;河曲弯曲多姿,河床、阶地、沙滩、岩岛一应俱全。它是发育在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火山构造、巨厚流纹质火山岩的基础之上,具备发育秀丽风景物质的基础。

2.楠溪江保存了河流作用的典型性与完整性

它经历的河流形成的三部曲:侵蚀作用——对岩岸、河床侵蚀不断加深,拓宽河道;搬运作用——流水将上游破裂的石块,顺流搬运,互相磨蚀形成楠溪江河流中大大小小的卵石;沉积作用——被流水搬运的石块、沙粒在一定地方沉积形成沙滩或卵石滩。随着河床深切,沙滩高出水平面成为梯状陆地称为阶地。河床进一步深切或地壳抬升,海平面变化形成了不同高度的阶地。

图2-11 楠溪江水系图

3.楠溪江的形成有很长的历史

根据楠溪江两岸沉积物、阶地的高度和山峰顶高得出剥蚀面,大体可以推断楠溪江水系的成型时代。山峰顶面大体有1200米、1000米、700米、600米代表古老的夷平面。阶地有10米、20米、50米,如10米阶地开成于距今8万年或10万年,50米的阶地形成于40万年或50万年,1200米夷平面形成更早。这些年代为新近纪,这是推断性年代,但可以说楠溪江的形成经历了数百万年。

四、楠溪江地区资源与利用评价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是以清、弯、秀、美的楠溪江为主体,其主要特色是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山水风光与田园情趣相融,是供游览观光、休养度假的理想境地,见图2-12。楠溪江划分为七大景区,即楠溪江及沿江农村文化景区(简称楠溪江岩头中心景区)、大若岩景区、石桅岩景区、北坑景区、水岩景区、陡门景区、四海山景区,七大景区总计有800多处景点。至1997年上半年止,已经开发了大若岩、楠溪江岩头中心、石桅岩三大景区。楠溪江上游溪深林茂,有大批次生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风韵独具;楠溪江源头及中上游两岸,有多姿多彩、千奇百怪的瀑布50多处;楠溪江两岸有20平方千米滩林,葱茏多姿,是全国江溪风景区中绝无仅有的;风景名胜区中还有许多奇峰怪石、神秘幽洞,且人文景观也相当的丰富:有谢灵运、孟浩然、苏东坡等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有诗句云:“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朴、野趣天然;美在纯净柔和、绝无污染。经检定,楠溪江含沙量仅为每立方米万分之一克,水质呈中性,pH值为7,符合国家一级水标准,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水”。溪流清荣峻茂,秀丽多姿,随江倒影,水清见底,游鱼碎石,历历在目。如日间泛舟坐筏漂游江上,远眺绵绵青山,近看郁郁滩林,俯赏碧蓝江水,饱览溪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如夜间游江,见渔火点点,闻渔舟晚唱,受江风柔拂,聆淙淙流水,足以尽抒幽情逸致;如歇息滩林,横柯上蔽,草坪如茵,白昼如昏,朦胧幽静,促膝谈心,诗意盎然,此乐何极。

图2-12 楠溪江古村落

(一)楠溪江风景区自然景观特点

1.水秀

图2-13 楠溪江水色

楠溪江水系干粗枝壮,水量丰富,常年不枯,主干河谷宽阔而收放有致。河流柔曲摆荡,流速快慢与河曲的回环构景美妙,有36湾72滩,流水畅而不湍,缓急有度,使流速的快慢与河流的回环,构成时间与空间上的巧妙结合,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见图2-13。清与净,是楠溪江水内在美的主要标志。溪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一条长达数十千米的河流,其河床、河漫滩满铺着大大小小光洁平滑的鹅卵石,尤其是水底卵石,色彩斑斓,十分可爱。楠溪江水质优良,水样分析表明,完全符合国家一级水标准。这是当今世界难能可贵的自然资源,诚所谓“名山易寻,好水难得”。

楠溪江水面宽而浅,一般水深1米左右,少数深潭可达数米。滩有急流而不汹涌,潭水平静而不阻滞,宜游宜观宜玩。根据楠溪江水文水景的特点,十分适宜乘坐竹筏漂流悠游。

2.瀑多

楠溪江流域位于我国东南部新华夏系次隆起带南侧,断裂构造发达,尤其是各支流上流,山崖险峻,河谷深切,形成多姿多彩的瀑布。据初步调查,具有一定规模、观赏价值较高的瀑布达50多处。楠溪江上游及各支流,流水深切形成涧溪—瀑布—深潭的水景组合,楠溪江可称无溪不瀑,有高达124米的百丈瀑,有瀑水冲击回音的“击鼓瀑”、“打锣瀑”;有阳光折射的横虹瀑等奇瀑,真可称为瀑布天然博物馆了。不过楠溪江瀑布的最大特色在于连续多级的梯瀑与奇石的巧妙结合,如图2-14。

图2-14 楠溪江瀑布

梯级瀑以石门台九漈瀑为典型。九漈瀑是指有连续九级瀑布。一漈,处于溪口,瀑布从30米处凌空跌落。二漈,瀑水由石梁滚落。三漈,穿过密林急流而下。四漈,由崖顶倾泻。五漈,急浪冲潭。六漈,穿岩隙而下,穿越巨石而出山岩。七漈,由50米的翠崖绝壁飞泻入潭。九漈,从三面环合的瀑壁凌空直捣碧潭。潭四面岩壁,水从如象鼻的石门而出,又折流依壁而入八漈。九漈瀑穿行悬崖峭壁,组成楠溪江动感地带。九漈之行犹如享受一部美妙的交响曲。

3.滩林美

楠溪江河床开阔,平坦和缓。受大水反复搬运,沿江地带形成了几万亩滩地。世代民众为抗御洪患风灾,在洪积沙土上营造滩林。江水一涨一落,不断加厚滩地的沉积土层,林木生长愈加旺盛。莽莽20余平方千米滩林以其独特的姿态展现在楠溪江两岸。

楠溪江滩林美,美在有层次,美在变化,美在和谐。如果说漓江最美的是坐船观漓江峰影,那么楠溪江最美的就是乘竹排看楠溪江滩林了。这绵延数十千米的滩林,如同绿色屏障,遮隐了两岸的村落、田园、荒丘,形成以清流碧潭为中心的河滩、草地、远山、近水、蓝天、白云等层次丰富的景观。它不仅有四季不同的天然野趣,即使是一天中的晨昏昼夜,也同样能感受到它的万般变幻。然而这一切又都那么和谐自然,你会觉得连牧童戏水、水牛沐浴或服饰艳丽的村妇在溪边执槌捣衣裳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坐上竹排,沿江而下,两岸滩林依次映入你的眼帘,让人从不同的方位看它的身姿,感受它的变化,仿佛与山与水构成一幅动态的电影画面。随着竹排缓缓移动,款款而来的滩林时而给荒山秃岭穿上绿色的围裙,时而给奇峰异石抹上浓重的一笔,时而又为礁石浪花、渔舟白帆充当背景。

楠溪江中游及小楠溪、珍溪、鹤盛溪等,现有滩林总数约八十片,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省内其他风景区所难以企及的,它与水秀、岩奇、瀑多、古村落有机组合,谱写了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独具魅力的篇章。

4.岩奇

楠溪江及各支流上游多凝灰岩和流纹岩构成的火山岩山体,垂直节理和柱状节理非常发育,形成了奇峰屹立、峭壁拔地的奇异景观,其造型特征是峰笔立,崖如削,洞悬壁,气势峥嵘巍峨,与柔美亲切的楠溪江水景形成强烈的对照,是一种刚性之美,为探险猎奇者所神往。

石桅岩可谓笔立奇峰之一绝,它三面环溪,一峰拔地,势如船桅,十分壮观。再如大若岩的十二峰,姿态各异,参差笔立,大有破天争空之势,观此景,会使人心神为之一振。至于三三两两耸峙于山谷间如“天柱峰”、“棒槌岩”之类的奇峰异石,为数就更多了,见图2-15。

楠溪江岩石之奇的另一特色就是崖如削。具有垂直节理特性的凝灰岩,经流水侵蚀、崩塌作用,形成许多峡谷、嶂谷、峭壁、悬崖。如崖下库,两侧陡壁高耸,深入山腹,人在谷中,见天一线,谷底跌水三级,构成三潭,上潭四面绝壁,观天如井,飞瀑凌空而泻,声如雷轰。类似这样的峭壁悬崖,楠溪江各支流上游,几乎都有,是探奇寻幽的好去处。

图2-15 楠溪江石桅岩

(二)楠溪江风景区人文景观资源

楠溪江的人文景观相当丰富,宋明清的古塔、古桥、古牌坊,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布局与五行阴阳风水构想而建的芙蓉村、苍城村,更让您领略到原古的风貌。楠溪江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始于新石器时期,它反映出楠溪江流域的古老历史文化,同时也展现出风景区范围内的现代生活与文明。这里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动人的名人轶事、优美的神话传说、珍贵的文人墨迹和古老的健身之术。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楠溪江风景区所特有的粗犷美与含蓄美互相交融的风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查,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发现文物古迹80余处,分为古文化遗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古墓葬群、名人墓葬、革命纪念地、石刻、古塔、古桥梁、古建筑、古牌楼、牌坊、古窑址等12类。在风景区内主要有古窑址、古建筑与名人墓葬等,例如芙蓉镇的朱直清、方巷的李验马、花坦的朱墨瞿、溪口二戴、蓬溪的谢延循等名人轶事;有岩头的苍山娘娘、岩坦的牧童遇仙、陶公洞边的登仙石等神话传说。

图2-16 楠溪江古村落

楠溪江风景区曾是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区内古村落、古窑址等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古村落不但呈现出楠溪山村的古老风貌,而且映射出了极为丰富的山村历史文化。区内大量的明代古建筑、文化遗迹和一些村落的布局格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习俗。古建筑是楠溪江风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景观中较为突出的部分,主要的古建筑有民居、宗祠、路亭等,见图2-16。

人类文明大都与河流有关。楠溪江贡献了水、土地,吸引人的聚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经千百年的淀积,孕育了瓯越文化,形成了楠溪江文化,楠溪江古村落被称为楠溪江文化的博物馆、史书库。所谓古村落,是指楠溪江中、下游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许多传统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岩头、苍坡、芙蓉三个村,见图2-17。这些村落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许多传统文化遗迹。在这里,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演变情况,而且可以感受到村寨建筑艺术的动人魅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楠溪江流域散布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百余处古村落。它是楠溪江文化脉络聚焦,楠溪江文化的精华。楠溪江古村落特点和价值极为明显。

图2-17 楠溪江古村落分布图

1.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据族谱记载,楠溪江古村落始建年代以唐、宋两代为主,有千年的历史。如晚唐的茗岙村、下园村,五代的枫林、花坦、苍坡、周宅,北宋的芙蓉、廊下、鹤阳、渠口,南宋的岩头、蓬溪、塘湾等。古村落内建筑型制,宗族宗谱,科举成就,田园风光,串联起了楠溪江灿烂的文化,专家们称为“楠溪江古村落是乡土文化、乡土生活的博物馆,史书库”。

2.选址巧妙,规划严谨

楠溪江古村落大多选择在中游小型盆地、河流凹岸的沉积土之上,见图2-18,既注重水源又注意了防洪,依山傍水,山环水抱,有意把山水直接引入村里。村落规划严谨精致。凡古村落均有寨墙、寨门、水渠、池塘,街巷布局井然有序,民居、庭院错落有致、幽雅成趣。

图2-18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

3.建筑形式多样、丰富

每座古村落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因地制宜的寨墙,横直街巷与明暗水渠相配而成“活水传村”。亭、桥、阁、轩、戏台、宗祠、书院、牌楼、寺、庙、观、寨门、宅院等建筑类型丰富多样,风格朴素、活泼开放。

4.风水堪舆,环境和谐

讲究风水术,人与自然和谐。苍坡村主街,因直对村西三座并列的圆锥山峰——笔架山,而称为笔街。笔街旁的水池称砚池,笔架山可倒映于砚池。砚池与笔街之间三块大石条,视为墨锭。笔街以北为整齐的八条小巷,寄意八行笺纸。这一格局体现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可谓独具匠心、极有想象力的创意。如芙蓉村背靠三座山峰(芙蓉峰),古村规划创意为“七星八斗”。“星”指街巷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八斗呈八卦状分布,道路与水系构成“星”、“斗”系统。隐喻村寨可纳天上星宿,期望后辈人才辈出如繁星。“星”具有指挥台的功能,而“斗”为储水之用。其功能具有耕读、迎贤、拜祖、拒敌、防火、调节气温等多方面作用。

5.朴实平易,做工精致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所用材料都是本地原木、蛮石和白灰、砖瓦。蛮石就是火山岩经过河流搬运,不经人为加工的石块。就近取来蛮石可以砌筑墙、寨门、街巷、水池。堆砌图案,因石因地而宜,独具匠心,颇具地方性风格。细品建筑,亦不乏精雕细刻之作,如彩绘藻井、石雕基柱、神龛、花窗等。

楠溪江古村落早已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对楠溪江古村落作了高度评价,并强烈呼喊:“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文化的灭绝是更大的损失。”

(三)楠溪江风景区生态资源

1.生物多样性

林秀表达了楠溪江生态环境优美,特别是植被生长情况良好。据调查,楠溪江流域具生物多样性。木本植物有911种,占浙江省1300种的70%;具有较为丰富的植物区系,它与天目山、黄山植物区系差异较大;有古老残遗物种和珍稀濒危植物22种,如长叶榧、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野大豆、中国台湾水青冈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有30种,如云豹、黑麂、猕猴、雀鹰、红隼等。凡此均表明楠溪江生态状况良好。

2.植物群落

楠溪江植物群落,海拔900米以上为野生灌丛,9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植被起着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

3.罕见的滩林

楠溪江植物最具特色的是沿江滩林,尤其在楠溪江中下游河床开阔,沿江有20多平方千米滩地。其中不少滩地已经成滩林。滩地经洪水反复涨落不断加厚了滩林地沉积土,使林木生长旺盛。滩林树种有樟树、马尾松、毛竹、水竹、枫杨、银叶柳等。滩林不仅保护河岸,维护水体的清澈,而且对美化两岸景观起着重要作用。滩林成片,延绵数十千米,在同类景观河流中是罕见的。西岸、九丈等滩林已成为重要的景点。

五、实习路线设计及实习内容

(一)实习路线1

岩头游客中心实习内容: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了解楠溪江水系特点,地质地貌,岩石形成及特征以及楠溪江古村落形成、演变和发展;观察和理解楠溪江古村落在选址、建筑、工艺和文化方面的特点和价值。

(二)实习路线2

苍坡古村—岩头村—丽水街—芙蓉古村—狮子岩实习内容:①了解楠溪江古村落的悠久历史,体会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②了解古村落选址特点,及其规划布局;③了解古村落多种建筑风格及丰富的建筑类型;④了解古村落一些特殊的地质产物,如岩石,地形等等;⑤了解古村落整体景观,引发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的思考。

(三)实习路线3

狮子岩—九丈甸园实习内容:沿楠溪江支流步行,观察沿途水域、地貌及古村落风情和特点。

(四)实习路线4

青龙湖实习内容:观察青龙湖的山地河流地貌景观,河床地貌,河谷地貌,见图2-19。

图2-19 楠溪江青龙湖地理位置

(五)实习路线5

青龙湖漂流实习内容:观察青龙湖漂流沿路的风景河段景观特色、植被特点及滩林特色、沿岸的风土人情。

(六)实习路线6

石桅岩景区(石桅岩—仙人遗田—水仙洞—小三峡—龙湾潭森林公园)实习内容:①了解火山喷发形成的流纹质火山岩,掌握何为断裂作用;②了解“V”型河谷地貌的形成;③了解火山喷发形成的熔结凝灰岩;④了解瀑布的形成原理。⑤了解旅游生态环境。

第三章 龙王山实习区

龙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浙江省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是西苕溪、太湖和黄浦江的主要发源地和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颗明珠。龙王山由安吉县灵峰寺林场管辖,于1985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龙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一、龙王山自然地理概况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30°23′,东经119°23′,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南端、西天目北侧、浙皖两省安吉、临安、宁国三地交界处。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587.4米,属天目山主峰之一,是安吉乃至浙北第一高峰。保护区面积12.42平方千米,见图2-20。

图2-20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交通区位示意图

(一)地貌与土壤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天目山山脉中心地区北部,地势险峻,多悬崖峭壁、山洞瀑流、河谷深切。在海拔1330米的千亩田有一面积为6700平方米的山地浅盆沼泽地。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是由侏罗纪凝灰岩构成,另有少量的流纹岩。土壤垂直分布规律也体现了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有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局部地方还有零星的山地沼泽土。

(二)气候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为干扰少,加上地形复杂造成多种小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9℃,最高气温30℃,空气等级一级(优),是理想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

(三)森林植被

区域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自然植被系列比较完整,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从长潭(海拔140米)至龙王山顶(海拔1587.4米)依次分布着人工植被、竹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和山地沼泽。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其中,人工植被主要位于500—900米,包括杉木林、柳杉林、金钱松林、毛竹林等,间种有檫树。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具有亚热带与温带成分相互渗透的特点。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植物约计156科、645属、1400余种。生物多样性水平与中亚热带北缘接近,不仅具有高度的五种多样性,而且具有相当高的谱系多样性,也反映出进化历史的复杂性。在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大量浙江植物分布新记录,如银缕梅、睫毛蕨等;该地资源植物中药用植物有62科、122属、162种,如“七参”、“七皮”、“九子”等,观赏植物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约有200种,其中木本观赏植物120余种,草本观赏植物70余种。保护区内存在香果树、银缕梅、鹅掌楸等濒危保护植物23种,见图2-21、2-22、2-23。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多样性,与该地复杂的地形,丰富的小气候类型,以及多态化的各种体系之间的高度异质性生境相一致。这些异质性同样体现在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方面:海拔500米以下山地及沟谷地带分布常有阔叶林,暖性针阔叶林、海拔500—900米的山谷分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900—1400米山地为落叶阔叶林,是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目前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林相最为完整的植被。温性针叶林分布在海拔1300— 1450米的山脊;海拔1350米处分布有高位泥炭沼泽,是目前华东地区极为少见,保存较好的高位湿生植被。

图2-21 香果树

图2-22 银缕梅

图2-23 鹅掌楸

(四)野生动物

该地区有野生动物隶属30目、72科、183属、269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40种、世界稀有种1种,填补了龙王山地区野生动物调研的空白。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计29目、55科、185属、273种,两栖类计2目、6科、15属、20种,鱼类约有3目、3科、13属、18种。该地有昆虫23目、216种、1100属、1717种,其中新属9个、新种175个、中国新记录1个、中国新记录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16个,丰富了我国昆虫区系和生物资源宝库,并为昆虫地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五)水文

区内山涧小溪众多,呈现树枝状依次排列,水质清澈,终年不绝。区域内有东西走向的千亩溪和南北走向的马峰溪,两溪在石坞口汇合后流入大溪,最后至西苕溪。因此千亩溪和马峰溪成为西苕溪主要源头之一。西苕溪经太湖至上海黄浦江入海,故龙王山有“黄浦江源头”之称。

(六)保护区所在社区章村镇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章村镇距安吉县城45千米、湖州113千米、杭州108千米、上海309千米。全镇总面积107平方千米,以黄浦江源第一镇著称。其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素有“植物王国基因库”之美称。境内山川秀丽,环境优美,生态极具多样性,拥有黄浦江源、双渔竹海天湖、云龙景区、高山人家、畲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和显著特色文化。

章村镇以旅游集散中心为重点,突出“三张品牌”产业,做好其特有的“山头、水头、石头”文章,以新农村休闲人居为特色、郎村以畲寨风情为亮点等各具特色的中心村建设,全镇存在近20家各类农家乐,用以为龙王山等景区提供住宿、饮食等各项基础设施。

章村镇的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该镇以龙王山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启动为契机,加大生态旅游基地建设投入,经过对长潭村统一规划,一个集餐饮、居住、购物、停车为一体的长潭综合服务区将带动休闲旅游的发展。通过村庄环境整治,生态人文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给章村镇打造黄浦江源第一镇和最佳生态文明镇注入了新的内容。

王章公路线的拓宽拉大了城镇建设框架,成了章村镇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给章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无穷的希望。

二、保护区性质、类型及保护对象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区内有险峻雄奇的峰崖岩峡景观、生动清美的瀑潭景观、丰富繁茂的动植物景观及绚丽多彩的气候天象景观等等,构成了龙王山保护区突出的旅游资源。

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以银缕梅、鹅掌楸等珍稀濒危植物和落叶阔叶林、高山沼泽等特有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区,以及安吉小鲵及其栖息地和黄浦江源头水源涵养植被为主要保护对象,集保护、科研、教育、旅游、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小型自然保护区。

(一)珍稀、濒危植物的原生地

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根据《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及《中国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银缕梅等27种。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古木名树。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

重点保护好区域内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其中属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梅花鹿、黑麂、云豹、豹、白颈长尾雉5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水獭等23种。列入浙江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类有豪猪、狼、狐、大树蛙等40种。区域内还分布有世界特有物种——安吉小鲵,是1992年被发现的新种,已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

(三)特有、典型的植被类型及生态系统

保护区是黄浦江的源头,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存,对下游生态环境质量的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等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广泛。此外,珍稀植被类型也不乏其代表。

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

(一)保护区规划原则

1.有利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保护对象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

2.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功能。

3.有利于开展生物科学研究,向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4.有利于保护区资源的科学、合理、持续利用。

5.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内部联网和与外部的衔接。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八条关于“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区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核心区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活动。必要时,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外围保护地带’”的规定。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关于“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固定生产生活活动范围,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从事种植、养殖业以增加经济收入”的规定。

林业部《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第2.1.1条关于“保护区的内部功能分区,必须坚持以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危物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适当发展多种经营和旅游活动的原则,通过论证行进合理划分”的规定。

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特别是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周边社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

(三)功能区划分

本保护区位于安吉县西南部,包括龙王山主峰及周边地区,东至千亩田、桐王山,南至弥方岗,西至龙山岗,北至花坪村,保护区总面积12.42平方千米。根据上述区划依据,将本保护区划分三个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1.核心区

根据银缕梅、鹅掌楸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特色森林植被的分布情况,将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动植物种类丰富、集中,并且有典型地带性森林群落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域及高山湿地类型划分为核心区。核心区的范围东至千亩田防火线、南至龙角峰岗,西至石坞口天然林边缘,北至桐王山岗防火线,面积4.039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5%。

2.缓冲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核心区不受外界的冲击,根据自然地形地势条件,在上述核心区西面和南面分别划出500—2000米作为缓冲区,核心区的东面因与临安市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不再设立缓冲区。

由于受制于自然地形地势条件,核心区北面无法划分缓冲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建议在核心区北面节村镇及报福镇部分集体林范围内设立外围缓冲带。外围缓冲带的范围为:南面与保护区核心区相连,西北面经花坪村与黄泥凸村相连,东北面经黄泥凸村大山岙直上桐王山岗,面积2.416平方千米。该保护小区现状植被良好,也是重点保护对象。银缕梅的主要分布区域,数年前原花坪村己全村搬迁下山。划为外围缓冲带后,区内土地所有权、林权及经营权不变,但在其区域内不得从事对保护区构成冲击与威胁的生产经营活动,带内森林禁止采伐,并不得在带内挖掘开采。

缓冲区面积为1.17平方千米(不包括保护小区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4%。

3.实验区

除核心区和缓冲区外,保护区内的其他地域划为实验区。实验区面积为7.216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8.1%。实验区是保护区人为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区内可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开展科学试验、参观考察、野生植物驯化繁殖、合理的资源利用、生态旅游观光等。

四、龙王山旅游开发利用状况

保护区的整个自然生态质量较好,主要表现为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环境质量优良。区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数十种,是一个野生植物种资源的储存库,也是一个丰富的天然物种资源基因库;区内还拥有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区内的环境质量好,据测定,保护区的空气质量级别为Ⅰ级,水质均属国家Ⅰ类标准,符合规定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源头水水质要求;经对保护区内噪声监测结果,达到特殊住宅环境噪声标准。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社会自然环境均未受到破坏,环境综合质量优秀,符合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环境要求。

自1985年建立保护区以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经保护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在物种保护、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旅游区生态良好,物种丰富、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物种基因库”、“地质博物馆”之称。

(一)自然旅游资源条件

整个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6.8%。龙王山旅游区分三个景区:黄浦江源头、药圣谷、千亩田高山湿地。其中黄浦江源头景区内峰峦叠翠、飞瀑成群,且瀑瀑有潭,清瀑的颜色时而翠绿,时而深蓝,随天气状况千变万化,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见图2-24。这当中尤以青龙潭和东龙潭最为神奇,而众多瀑布当中属线带瀑和马峰瀑最为壮观,声如惊雷,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图2-24 龙王山观源台

由于独特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保护区在县内、省内及上海有一定的知名度。由于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开发速度快,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客源丰富;但许多旅游资源尚未被发掘和利用,各种旅游设施还比较落后。

保护区的旅游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交通区位及旅游资源。首先是交通方便,区位优势突出是保护区的一大优势。该区距安吉县城递铺镇50千米,且随着沪杭高速公路拓宽、杭宁高速公路建成开通,交通条件将大为改观。与安吉县天荒坪、竹博园、天赋度假村等其他旅游地相距适中,容易构筑旅游网络,发挥群体效应。其次是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区内有茂密的森林植被、奇特的岩石景观及多姿的沟谷瀑潭,适宜开展寻幽探险、科普考察、休闲度假、文化览胜和森林旅游等众多的生态旅游活动。

(二)保护区旅游开发规划

根据保护区内可供旅游区域的风景旅游资源,总体规划在实验区内画出旅游区。旅游区总称为龙王山自然生态风景区,并把旅游区分为黄浦江源头景区、药圣谷景区与千亩田高山湿地景区,见图2-25。

图2-25 龙王山旅游区景点分布图

黄浦江源头景区于1999年9月被上海地理学会专家论证确定为黄浦江真正源头,是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总面积0.26平方千米,区内交通十分便利。保护区从龙王山桥起始至马峰庵遗址沿途分布百龙献瑞、五彩潭、线带瀑等20多个小景点。此区以飞瀑、深潭、怪石、稀世古树和成群的野猴著称。

药圣谷及千亩田高山湿地景区又以湿地花圃、千亩杜鹃林、云顶黄花松、问天石林和10千米长的幽深峡谷让人叹为观止。其中千亩田高山湿地景区位于龙王山保护区千亩峰、东关至千亩田以及千亩峰至龙王山一线,毗邻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0.5平方千米。

1.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开展旅游项目不得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

(2)不进行大型开发、建设工程。

(3)旅游区应选在交通方便之处,并可形成较完整的景物群体。

(4)不影响或干扰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试验活动。

(5)地质基础稳固、安全、无消失和变化的可能性。

(6)有助于教育宣传、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活动的展开。

(7)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对保护管理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8)各项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行都必须处于保护区管理处管理监督之下。

2.保护区旅游规划原理

(1)把保护自然资源放在首位,以科普教育性旅游设施为主,不搞对自然资源有破坏性的建设工程。

(2)工程建设之前应进行地质评估,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3)坚持适度开发、有效利用。

(4)以自然为主,充分体现自然的浑厚、开阔、粗犷、雄伟、和谐和气魄。

(5)工程设施的建筑风格结合乡情民俗,与景观协调。

(6)充分利用地产材料,发挥地方优势;建筑外观应尽量朴实,与自然景观协调,而内部应舒适典雅,使用方便。

(三)保护区旅游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新度假制度的实施,周末度假和带薪度假已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的空间不再热衷于城市,而更向往森林、亲近原野、回归自然,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方向,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展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

从旅游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特色及旅游吸引力分析,今后来保护区旅游的人数会日益增多。随着安吉县境内交通条件的日趋完善和保护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凭借保护区在物种保护方面的知名度,还将吸引海外的其他游客。根据旅游客流增长规律,参照其他保护区游客增长情况,结合本保护区实际,以后应注意人员控制,以防止游人过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五、龙王山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保护区与外界已有长(潭)龙(王山)公路相通,总长度15千米;保护区管理处已通电、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资金短缺

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虽已有20余年的发展建设历程,但由于保护和科研等资金短缺,难以真正发挥它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也严重地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基础设施落后,设备简陋

由于经费短缺,保护区现有基础设施落后,设备简陋,已不适应保护区保护、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改善区内基础设施,搞好保护站、点的建设,添置必要的防火设备、交通工具和科研设备等,实乃保护区建设当务之所急。

(三)管理与科研人才缺乏

目前保护区管理处仅有编制2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2名,远不能满足保护管理的需要。

(四)保护区管理力度不够

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每年来保护区旅游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目前保护区管理上还不能满足保护的需要。

六、实习内容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实习内容:对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条件初步认知与调查;不同类型保护对象;保护区规划管理理论与方法,对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理解保护区功能分区;保护区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生态旅游产品及游客体验;对保护区周边社区与保护区利益关系进行调查;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