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探寻古代旅行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不是自古有之。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人类自身进化和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产生各种类型的活动,这诸多类型的活动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一种旅行活动,并在以后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了旅游活动,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古代旅行的产生
(一)古代人类的迁徙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即原始社会阶段,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存,人们每天除了必需的生理时间之外,其他时间都在为吃而忙碌。在日复一日的狩猎和采集活动中,人类发明了工具。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尽管如此,人类的生存仍然受客观因素制约,劳动剩余物仍然缺乏。为了生存,人类不断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但这也只是一种为了生存的被迫迁徙,这时人类还没有形成旅行的意识。
【小思考】原始社会人类的迁徙活动算不算旅游活动?为什么?
(二)古代旅行的产生
古代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形成了各种专门性的产业。随着各产业的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出现,为了生活的需要,人们开始交换产品,来换回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于是商品交换产生。商品交换的产生为旅行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剩余产品的逐渐增多,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外出交换产品的路程越来越远,并且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其足迹遍布各地,人类有自主意识的外出旅行开始萌芽,人们外出旅行的目的主要是商品交换和经商贸易,这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旅行。
二、古代旅行的发展
(一)西方国家旅行发展
1.奴隶社会时期
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旅行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这一点在古罗马帝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古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北部到达英、德、匈牙利,南部到达非洲的埃及,东部到达西亚的幼发拉底河,西部到达大西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帝国政府在全国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这种全国道路网络的兴建虽然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但客观上也为人们沿路旅行提供了方便。罗马帝国时期旅店的产生,也是在沿途由政府所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到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国内贸易逐渐下降,商务旅行减少,道路无人管理,沿途盗匪横生。罗马帝国衰退后,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地跨亚非欧三洲,驿道四通八达,为旅行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封建社会时期
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是落后于当时的中国的。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和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政治上,民族纷争,国家林立,战争频繁。经济上,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社会缺少需求。思想文化上,罗马教会用宗教神学控制人们的思想。因此,西欧的旅行规模非但没有什么进展,反而是一种倒退。
到了13、14世纪,西欧的经济开始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商业旅行有所发展。马可·波罗是13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为经商来到中国,在中国元朝做官17年。由他口述,狱友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是第一部向欧洲人系统介绍亚洲和中国的名著。书中盛赞了东方的富庶,诱发了欧洲人探索东方的热情,驱使欧洲商人、航海家和封建领主从事远洋航行,对后来新航线的开辟和航海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5世纪西方产业革命兴起,西方封建主对财富的追求,促进远航探险热潮,出现哥伦布、麦哲伦等开辟新航路的伟大的探险旅行活动。这一时期的航海旅行,兼有探险、考察旅行的性质。
(二)中国旅行发展
1.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旅行活动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在繁荣的社会经济的带动下,水陆交通进一步扩大,邮传、馆舍逐步建立,各种目的的旅行不断出现,旅行开始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据史料记载,商代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到浙江,西南到四川,西北到新疆。西周的周穆王(在位时间公元前976—公元前922年)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除了周穆王游巡外,再早还有黄帝、虞舜、夏禹的巡狩和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周游春秋十四国,庄子行踪飘忽,毕生以“钓鱼闲处”为乐,还有孟子游学、苏秦求仕、扁鹊行医、荀子讲学、商鞅变法等旅行活动,统统汇成了中国旅行史上热烈奔放的旅行潮流。
2.封建社会时期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在各统一朝代,由于社会政治比较安定,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较以前都有很大的发展,为当时旅行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1)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交通工具便利,旅行活动更加频繁。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全国名山大川。秦汉时期我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另外,汉武帝求仙,张骞出使西域等都成为积极打开世界壁垒的旅行的标志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士人才子多以旅行的方式排解心中之郁闷和不快。这一时期的旅行大多是寄情于山水的形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画家、诗作、著作。
(3)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已居世界前列,旅行活动更加兴盛。这一时期隋炀帝的帝王舟游开辟了帝王巡游的新篇章;旅行成为社会时尚,遍及社会各阶层;宗教旅行盛行,道教徒和佛教徒为弘扬道法和佛法云游世界,与各国道教和佛教人士交往频繁;士人漫游成风,形成了潇洒、豪迈、奔放、欢快的旅行气氛。
(4)宋元时期。社会虽然处在发展和动荡交融的时期,但旅行却得到充分发展。士人漫游活动极为普遍,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及著作。如王安石、苏轼、陆游、范仲淹等,他们的著作都已成为千古流传之佳作。
(5)明清时期。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出现衰败现象,但旅行却日臻完善。最杰出的旅行家有郑和、徐霞客等。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旅行到了变革的关键时期。
三、中国古代旅行的类型
(一)帝王巡游
帝王巡游是古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对国家领土进行巡视,体察民情、安抚百姓、封禅和祭祀、饱览风景名胜,同时显示皇权至高无上目的的一种旅行。古代中国帝王巡游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热衷于封禅和祭祀活动。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据记载,历代有72位君王曾到过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有的学者把西周时期的穆王视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穆天子传》记述了他的西征路线和有关故事。秦始皇、汉武帝、康熙、乾隆等都是帝王巡游的代表人物。
【小资料】
秦皇汉武是帝王巡游的典型代表。秦始皇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统一中国后,先后出游5次。在5次巡游中,他4次先后在7个地方立巨石刻字建碑以记其功绩。
汉武帝喜巡游,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大旅行家之一。他先后7次登泰山,6次出萧关,最北到达甘肃平凉,南到江西九江,许多名山大川都有他的行迹。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封禅泰山,至东海求仙,由九原返回,行程9 000千米,此行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一次壮举。
(二)官吏宦游
官吏宦游指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事任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其中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次下西洋影响最大。
【小资料】
中国“航海日”
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1405年7月11日,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称为“下西洋”。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三)士人漫游
士人漫游主要指文人学士为了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游览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学者的文化传统。在游览名山大川中,许多文人墨客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如曹操、屈原、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著名文人,都有过旅行游览的壮举,并在游览过程中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
(四)宗教旅行
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僧云游非常盛行,它是以朝拜、取经、求法、布道等为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旅行形式,至今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法显、玄奘、鉴真等著名宗教旅行家。
东晋佛教学者法显,于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出发,到达今天的印度,留学15年后,取海路返国,法显把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
唐代最著名的僧人旅行家玄奘,于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到达古印度,645年从印度回国,带回650多部佛教书籍。奉唐太宗之命著了《大唐西域记》。
(五)商务旅行
我国古代旅行,往往发源于经商贸易,为做生意而远走他乡的商务旅行是中国古代旅行的一种重要形式。遍布全国的驿道、西南各省的栈道、各地漕运水路、沿海海运,形成许多著名的“商路”,有着频繁的商务旅行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吕不韦等都曾周游天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秦汉时期,我国与邻国的海上贸易也很发达,北起渤海,南至两广一带的海上交通线完全开通,商务旅行也很活跃,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
(六)学术考察旅行
古代许多大思想家、哲学家也都是旅行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为了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他们周游各国进行讲学,出现了诸子百家之学,始终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如庄子、孔子、董仲舒、阮籍、朱熹等。孔子周游列国,堪称讲学旅行之首。
徐霞客、司马迁、李时珍、顾炎武等都是中国古代学术考察旅行最杰出的代表。徐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它不仅是部地理学著作,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顾炎武的旅行考察也很著名,他是明清间的学者,在学术考察中遍游华北,又周游西北达20年,写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地理著作。
四、古代旅行的特点
(1)从旅行类型看,享乐旅行、宗教旅行、商务旅行占据主导地位。人类早期的旅行,主要是为了扩大贸易,扩大对其他区域的了解,商业的发展为人类旅行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从参加者看,参加人数较少。主要是统治阶级、少数富人和一部分文人,广大劳动群众客观上缺乏参与旅行活动的能力,因此,此时的旅行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3)从规模上看,旅行条件很差,旅行活动范围较小。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交通还不够发达,使旅行者的旅行活动范围较小。
【课堂讨论】古代旅行或旅游现象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古代旅行的产生和发展有了一些认识。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前期,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逐步发展,生产效率提高,人们每天为了生存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有了自己的自由时间。正是由于自由时间的出现,人们可以在自由时间内做自己喜欢的各种活动,在共同的活动中,人们达到交流、交往、沟通和身心愉悦的目的,而这种交往和沟通通常要在很轻松和娱乐的氛围中进行,于是一些娱乐方式出现了。虽然这些娱乐方式不能与现代社会的旅游项目相比,但却是早期旅游现象产生的条件。另外,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另一种意识逐渐分化出来,那就是审美意识。早期的审美意识是权利和信仰的需要,但后来发展成为人们的心理和精神愉悦的需要,人们需要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一种享受。为了获得这种享受,人们在自己的自由时间内,通过各种休闲和娱乐方式,进行审美和获得愉悦。附近地域的各种景致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时,人们便寻求通过外出旅行来获得身心的愉悦。这其中包含的消遣和娱乐的因素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享乐旅行”,消遣性质的旅行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因此这一时期所具有消遣和娱乐性质的旅行已经有了“旅游”现象的萌芽。
尽管古代旅游现象已经产生,但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不能称其为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近代开始的。
【实训】
1.调查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些地方的风景怎么样,是在什么时间去的,旅游回来之后有何感受。
2.请谈谈原始社会人类为求生存、躲避自然灾害的迁徙活动算不算旅游活动,为什么?
【知识链接】
浙东唐诗之路
唐诗之路诗满途,曾留下了许多杰出诗人的足迹和诗篇。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 《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 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自测题】
1.简要分析我国古代旅行活动有哪些特点。
2.中国古代旅行的类型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