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认知旅游的含义
一、旅游的概念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学者对旅游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众多不一”,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因而,对旅游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旅游学科形成的根本。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古代对“旅游”的理解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与“旅游”相近的词有“旅行”和“观光”。 《周易·观卦》中有“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国之光,尚宾也”之语。 《周易·观卦》中的“观光”,就与现代意义的旅游相近了。在这里,“观光”的意思是观看、考察一国的风土人情。 “旅行”一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与“观光”大体是同一时代。
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分别用“旅”和“游”来表示“旅游活动”及其现象,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对“旅”的解释为:“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文字形义学概论》说,旅即旅行,“旅行犹侣行,谓结侣而走也”,形象地道出了旅的行为特征和意义。而“游”指由旅游审美而达到的那种自由自在、逍遥无为的精神境界和由此而来的对待世界的审美态度。
而“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南朝,南朝·梁诗人沈约在《悲哉行》一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频。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从沈诗看,旅游一词在当时就已含有外出游览的意思了。后来“旅游”一词在许多诗句中被大量运用,特别是在唐代时期。
将“旅游”解释为“旅行游览”之意,不能作为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和定义。关于旅游的定义,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国际组织曾做过许多探讨和研究,总的来说这些定义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二)国外的旅游概念
1.概念性定义
旅游的定义最早是由瑞士学者汉泽克尔(Hunziker)和克拉普夫(Krapf)在1942年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而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显然,这一定义引入了旅游的社会性,但是,它在强调旅游目的的非经济性的同时,也把旅游看作一种由旅游者的活动以及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关系所构成的综合现象。
由于这个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所接受,因此,这一定义也被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国际上普遍接受。在旅游的理论性定义中,“艾斯特定义”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旅游定义。
2.技术性定义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将旅游定义为:“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的惯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连续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且访问的目的不应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
该定义的三个要点:第一,规定了外出目的,包括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圣等;第二,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的旅行;第三,在外连续逗留时间不超过一年。
该定义强调对旅游者的统计研究,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是目前被旅游界普遍接受的旅游技术性定义。
3.其他旅游定义
在《韦伯斯特大字典》中,“旅游”一词被解释成“是一个人回到其出发地所经历的旅程;是一次出自商务、娱乐或教育的目的所作的旅行,旅行期间通常按计划的线路访问不同的地方”。
奥地利经济学家Herman Von Schullard阐述了他的观点,在他看来:“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在经济学家来看,“旅游的功能是从国外向国内输入资金,其意义在于旅游支出对该经济体中的各部门尤其是饭店经营者所产生的影响”。在这里经济学家把旅游活动视为与社会领域以及产业和贸易相互联系的一种综合现象。这种以经济眼光看旅游现象的观点显然具有片面性。
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认为,“旅游是一种休闲的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育。”这个定义注意到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及其休闲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罩在旅游之上的经济外套,深入到了旅游的本质。
据了解,国内外对旅游的定义至少有十几种,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从旅游活动产生以后,旅游的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三)我国的旅游概念
在我国,随着旅游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一些知名学者也对旅游的概念作出了自己的阐述。
李天元教授在《旅游学概论》中将旅游定义为“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强调了旅游的综合性、暂时性和非就业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学者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后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旅游的定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小思考】以上国内外各种旅游定义有共同之处吗?
尽管以上这些定义侧重点不同,但都表现出两个共同之处:一是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或异国的活动;二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在那里做短暂停留的活动。另外,不论从何种角度,旅游都或是以休闲、公务或其他为目的,或是以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或是以审美和愉悦为目的。无论出于某种目的,都与谋生无关。
对绝大部分旅游者而言,外出旅游的本质主要是为了寻求愉悦,因此我们认为以审美和愉悦为目的则更贴切现代旅游的实际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现代旅游发展的客观实际,我们对旅游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本书认为谢彦君教授对旅游所下的定义更符合现代旅游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较为理想的旅游的概念,即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二、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异地性
旅游者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去完成旅游活动,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一方面人们出于“求新、求乐”的目的,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在地理上的不可移动性,使旅游者只有克服空间障碍,离开其常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才能实现旅游活动,这就是旅游异地性产生的客观前提。
(二)暂时性
对旅游者而言,旅游是其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活动,不论处于何种动机,旅游都是一种短期的生活方式,其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国际上一般规定不超过1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因而旅游是人们暂时性的行为。
(三)综合性
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已不仅仅是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的简单活动,而是具有广泛和深刻影响的综合性社会现象。这种综合性表现在:旅游活动要通过多部门、多行业的综合管理并组织提供旅游产品才能完成,并且还涉及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以及目的地居民彼此之间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都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四)非就业性
人们的旅游动机多种多样,或是出于审美和愉悦,或是休闲娱乐,或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无论人们处于何种目的出去旅游,都与谋生赚钱无关。
三、旅游的本质
在各种旅游活动中,人们除了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就是参与娱乐活动或健身活动等,从观赏和参与中,欣赏和享受到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增长了各种知识,使身心放松,获得一种满足。从以上各种对旅游的本质的认定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出于审美和精神享受,还是出于消费和休闲活动,最终都是要使旅游者在身心上达到一种愉悦。
从旅游的定义来看,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求愉悦,因此愉悦就成了整个旅游发生和运行过程的核心,愉悦构成了旅游这个范畴的本质。任何被称为旅游的现象,都不能离开这个本质而存在。当然,这并不是说,任何出自愉悦目的而发生的个人行为都是旅游,只有那些暂时的、异地的愉悦行为才可以称为旅游。因此,旅游的本质就是寻求愉悦。
【课堂讨论】请大家比较迁徙、旅行和旅游的区别。
四、旅游活动的界定
(1)迁徙:是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迁徙是最古老的人口流动现象。为了摆脱人为的或自然的威胁,人们总是不得已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并不打算再回来。因而,这种时空运动常常是被迫的,出于谋生的目的。迁徙的本质是为了生存,所以迁徙活动不是旅游。
(2)旅行:是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一定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此地。旅行是出于迁徙之外的任何目的而发生的。例如:古代的游说、经商、出使等;现代的外出开会、外出洽谈业务、探亲访友旅行、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南极科考等。旅行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不一定是为了寻求愉悦,所以旅行不一定是旅游。
(3)旅游:是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寻求愉悦,且在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此地。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于是人们为了放松自己,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游玩,以获得一种身心的愉悦。
可以说,所有旅游活动都要经过旅行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旅行活动都是旅游。符合旅游概念和本质的活动才是旅游活动。
五、旅游的基本属性
旅游因其愉悦的本质以及活动构成上的特点而具有消费属性、休闲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是一种消费水平较高的活动。旅游者为了达到愉悦的目的,动用自己的劳动积蓄,到异地购买当地的旅游产品进行消费。这种行为不向社会也不为旅游者个人创造任何外在的可供消费的资料,相反,却吞噬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的流连山水,陶醉于大自然的美的恩赐,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来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所以,旅游无疑是消费行为,不是生产行为。
【小资料】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每年平均增长20%以上;世界旅游组织曾经预计,最迟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游客输出国。让海外旅游业人士欣然的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人数众多,最重要的是,在为期12天的欧洲旅行中,中国游客平均要消费2 090美元。澳大利亚旅游部门的统计表明,自去年7月至今年6月,中国内地来澳洲旅游的人数超过10万人,居各国之首。统计结果还表明,中国人出手也更加大方,中国游客在澳洲人均消费约2 200美元,而日本游客只花费约712美元。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达到愉悦体验,这显然区别于为谋生而进行的劳动,也不同于为维持生存而必须从事的活动,如睡眠、吃饭、操持家务等,与出于社交目的而进行的应景往来也有区别。在旅游的全过程中,总是自然天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相一致的品性。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旅游在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寻求愉悦,这种寻求愉悦的需求已不再是个人行为,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需求,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需要,自然带有社会性;另一方面,旅游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求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所具有的特征。如今天普遍倡导的生态旅游等,这些特征无不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在旅游价值观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当然不是经济的或其他的,而是社会的。
六、旅游活动的构成
我们说的“旅游活动”一词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旅游者活动,二是旅游产业活动,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完整的旅游活动。旅游者活动指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达旅游地,在旅游地进行短暂旅游,再返回常住地的整个活动过程。旅游产业活动指旅游业各企业为接待旅游者所进行的接待服务活动全过程。如果只有旅游者的活动,而没有旅游产业活动,那么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便缺乏有组织的、周密的保障,旅游活动无法完成;而如果只有旅游产业活动而没有旅游者活动,就不会有旅游活动的主体,更谈不上旅游活动了。因此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能称其为完整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一)“三要素”论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指的是: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旅游业。
首先,旅游者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主体。因为旅游是人的活动,是旅游者的活动,一切旅游活动都是围绕旅游者而进行的。从旅游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直接受旅游者的客源结构,旅游客流和活动变化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也就是说旅游产业活动最终也是为旅游者活动服务的。所以旅游者成为旅游活动的主体。
其次,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能对旅游者产生一定吸引力的事物和现象。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观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招徕客源、开拓市场、发展旅游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最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者要想进行一次顺利的旅游活动,就需要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供给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就是旅游产业活动过程。正是旅游产业的活动,才使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得以结合,取得联系,在旅游需求与旅游活动的实现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最终完成旅游活动。因而旅游业就是旅游活动的媒体。
(二)“六要素”论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旅游活动可被分为六大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而这六部分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六要素”。
旅游者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离开居住地、到达目的地、再返回居住地,必然要经历行、住、食、游、娱、购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是旅游活动的一个要素。少了哪一个环节,旅游活动都可能无法进行下去,即使可以完成旅游活动,也会使旅游活动的结果留下遗憾。
因此,“三要素”是旅游活动的支撑体,而“六要素”是旅游活动的具体内容。
【实训】通过查找各种旅游参考书,比较国内外旅游概念的异同。
【知识链接】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简称WTO)
世界旅游组织是联合国系统的世界唯一的政府间国际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马德里。最早由国际官方旅游宣传组织联盟发展而来。 1925年5月4日至9日在荷兰海牙召开了国际官方旅游协会大会。 1934年在荷兰海牙正式成立国际官方旅游宣传组织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停止活动。 1946年10月1日至4日在伦敦召开了首届国家旅游组织国际大会,并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重建该联盟。 1947年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家旅游组织国际大会上决定正式成立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即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总部设在伦敦,1951年迁至日内瓦。 1975年5月该组织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总部迁至马德里。 1976年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旅游方面的一个执行机构。我国于1983年加入世界旅游组织,成为该组织的第106个正式会员。 1987年9月,在第七次全体大会上,中国首次当选为该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同时当选为统计委员会委员和亚太地区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再次当选为该组织执委会委员。
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包括三种类型:正式成员(代表主权国家)、联系成员(未独立领地)和附属成员(直接从事旅游业或与旅游业有关的组织、企业和机构,如航空公司、旅行社、饭店、旅游研究所等)。联系成员和附属成员对世界旅游组织事务无决策权。截至2005年11月,世界旅游组织有正式成员144个。
世界旅游组织于1979年9月在其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确定每年的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选定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宣传组织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到来的相互交接时间。为不断向全世界普及旅游理念,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促进世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该组织每年都推出一个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口号。
【自测题】
1.简述旅游的定义?
2.试分析旅游的本质与属性?
3.旅游与旅行有何不同?
4.分析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