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资源大多是自然及人类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但具有易受破坏的脆弱性,而且还具有难以恢复的不可再生特点。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资源的保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否被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能否世代继承和保存,也关系到旅游业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就成了关键问题。
要认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首先就需了解旅游资源遭破坏的原因。
【任务驱动】搜集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案例,分析其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
一、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破坏
随着大自然的发展和演化,旅游资源都会受到自然力量的影响而导致变化、衰败。这种自然影响包括:
1.地质灾害
自然界突然发生的变化,会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旅游资源,这种现象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沉降、泥石流、火山喷发等,它们都属于地质灾害。其中地震、火山喷发的影响范围较大,山地旅游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例如伊朗的巴姆古城具有2 500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土结构建筑,以保存完好闻名于世,但是2005年1月由于大地震在几秒钟内被彻底摧毁。
2.自然风化
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会缓慢改变旅游资源的形态和性质,这就是自然风化。主要有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作用。如埃及的基奥斯普大金字塔,近一千年来风化产生的碎屑体积达5万立方米,很多石块台阶风化严重,堆积了厚厚的碎屑。
3.大气污染
由于大气中含有严重的煤尘和降雨中酸性物质过量,使旅游资源遭受严重的污染和侵蚀。北京故宫、天坛等汉白玉围栏、石雕、铜制品等,由于空气中的酸雨影响,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变得斑驳不堪。
4.气象灾害
台风、暴雨、冰雹、大雾、洪涝、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都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造成破坏。 2012年7月,在我国四川省因暴雨引发泥石流,摧毁了旅游设施,使与当地群众联欢的五名上海游客和数十名当地居民死于灾难。 2013年,发生在我国淮北、粤北的大暴雨,形成了严重洪涝,冲毁了京沪、京广铁路线,使几十万游客滞留于火车站、飞机场。人们外出旅游的频率大为减少,严重地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5.生物危害
一些动、植物也会对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如白蚁危害房屋、文物、堤坝及人类的安全。而鸟粪对旅游资源的化学分解作用也会导致资源的破坏,特别是鸽粪,对建筑和雕像的化学分解作用远远大于工业废气。
(二)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战争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2003年4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不久,位于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就被美军选为未来美军基地。有2 600年历史的砖制甬道被美军的坦克和车辆压碎;巴比伦露天剧场可以看到泄漏的汽油痕迹;美军战壕一直挖到古迹遗址中,各种文物被抛洒在军营四周,含有尼布甲尼撒二世印鉴的古砖已被损毁。我国北京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历经清雍正、乾隆、嘉庆三朝100多年建成。它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可惜在1 860年珍宝被洗劫一空后,一把火烧尽,如今只留几处残垣断壁。
2.经济与城市建设性破坏
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建造了许多与文物古迹不协调的建筑物,破坏了旅游景观与氛围,甚至是直接拆毁破坏旅游资源。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古城的城墙在妨碍交通的名义下被纷纷拆除,现在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墙已经所剩无几。例如北京旧城城墙古朴、绵延不绝的外观,给人一种沉稳、雄劲、凝重的印象,形成了我国古城独特的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但是旧城内外城墙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拆除,到70年代前后北京“凸”字形的城廓彻底被拆除,护城河基本被填掉。伴随着古城墙的命运,内城九门的城楼也被拆除了七座,仅存下正阳门(前门)和德胜门两座城楼,及东南角楼。北京古城已经失去了“城”的形象,古城风貌受到难以弥补的创伤。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在旅游开发的经济活动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近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4.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
在风景区修建房屋、道路,铺设草坪时都会使自然景观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群落减少,形成简单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另外,旅游景区由于管理不严、保护不善,会造成文物古迹的人为破坏。
5.游客本身的破坏
由于大量游客的到来,特别在旅游旺季,他们带进的尘土、呼出的气体及脚踩、手摸、照相机闪光灯等对旅游资源会造成危害。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由于近年来游客过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光线的影响造成壁画变色剥落,20年间的损坏超过过去损坏的总量。
二、旅游资源保护对策
针对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各级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
(一)减缓旅游资源自然风化的对策
常见的方法是在它的表面覆盖一层保护设施,以防潮湿雨淋、风吹日晒,当然要以不破坏文物本身为前提。
(二)减少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对策
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订旅游资源的发展规划
制订旅游发展规划是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手段。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对于那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则应以保护为主,在不破坏资源前提下,有限度地、科学地开发利用。”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旅游业的开发上,各级政府要把开发旅游资源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在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时,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促使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2.建立健全旅游资源开发法制体系
旅游活动的高速发展,呼唤旅游资源法日渐成熟和完善。旅游资源法一般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自然保护区、海滩管理、游乐场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法令、条例和章程等。国家采取立法、建立保护管理系统、设立管理机构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开发旅游资源。坚决反对扯着发展经济的幌子,置国家法律于不顾,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我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保护旅游资源地方性法规规章,它们在解决体制不顺、管理不力、经费不足等问题及控制破坏性开发等方面,开始走上了依法、有序保护的道路。
3.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我们在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上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任何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都不能采取掠夺的、破坏的方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有意或无意地剥夺后人对资源的享用权,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就是通过职能部门的引导、监督、服务和协调来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
4.培养旅游资源保护的专门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受到重视,但对旅游资源保护人才却培养较少,旅游资源保护的专门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必须培养具有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从业人员,对相关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接待人员及当地居民都要进行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
5.加强对公众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旅游资源保护教育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公众的旅游环境意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习惯。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其他大众传播工具进行宣传,如开展生态旅游,引导旅游者认识、热爱和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在大自然中接受旅游资源保护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过程中,把景区的规章制度,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方法灌输给旅游者,寓教于游,在欣赏旅游资源的同时,树立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已破坏旅游资源的恢复对策
对一些文物古迹应该以修复为主、重建为辅,只有那些没有修复价值或者根本不能够修复而又特别需要者,经法定程序审批后,才考虑重建的问题。在修复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修旧如旧”原则,即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
在修复的过程中,如果现在仅存的部分依然具有历史价值,就要保存其现状,在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史料记载,把文物古迹已经被毁掉的部分进行补充。也就是要在保存现状的基础上恢复原状,两者要紧密结合。不要为了恢复原状的完整性而把现存的部分也拆除。当然如果现存的部分已经没有修复的可能,则可以拆掉。这里的恢复原状并不代表一定要恢复到其原来修建时的状况。有一些景观经过历代的修缮,已经和原来的建造格局不同了,那么最好恢复到其鼎盛时期的规模。
2.“两保持”原则
“两保持”原则即保持原来的形制、结构,保持原来的材料、工艺原则。保持原来的形制就是指保持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和艺术风格。
在维修中一定要用原来的建筑材料,表现古代建筑的本来面貌。对于一些高科技材料或者像水泥、钢筋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如原有的建筑材料不能够起作用时,也可以应用,但只能用在建筑的隐蔽处或非关键部位。例如河北的赵州桥内部就运用了水泥作为加固材料。但外表切忌用现代建筑材料,因为这样做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已经修缮过的痕迹,减少了文物古迹“古”的特色。
【实训】参观所在城市的著名景区景点,调查旅游资源有无被破坏的情况,如果有,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保护?
【知识链接】
埃及的古迹保护
吉萨金字塔群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公里处,其中最负盛名,也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其次是哈夫拉金字塔,孟考拉金字塔是最小的一座。建于4 500多年前的胡夫金字塔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石建筑,被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埃及政府于几年前开始实施三大金字塔轮流开放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金字塔。由于出入金字塔的游客众多,游客在塔内参观时呼出的气体在墙壁上凝结成盐渍,并渗入墙体,对金字塔造成破坏。金字塔在关闭期间,维修人员完全用人工方法清除墙表的盐渍,用浸透蒸馏水的纱布吸出墙体内的盐分。此外,他们要用对塔体无害的化学制剂擦掉一些不文明的游客在墙壁上留下的涂鸦。与此同时,修缮小组要对塔内的照明和通风设备进行清理、维修和保养。
采取轮换开放制和设立巡视员只不过是埃及政府保护金字塔的整体规划中的一环。埃及已于去年开始实施一项为期3年的计划,旨在完善对金字塔景区的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金字塔旅游资源。根据这一计划,景区四周将依据地势修建一堵设有3个出入口的围墙,把景区完全封闭起来。景区内还将修建一条电动无轨列车线路,游客既可以乘坐列车,也可以步行,按照固定线路参观景区,从而消除车辆和牲口对文物古迹的污染和破坏。 (来源:《埃及:保护古迹重于吸引游客》,《中国旅游报》2003年10月10日第15版。)
【自测题】
1.结合国内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其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旅游资源有哪些保护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