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鞍山市经济运行情况

鞍山市经济运行情况

时间:2023-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要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国家和省部署,市政府责成市发改委组织、协调全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鞍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实施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要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市人大决定在今年12月召开的鞍山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对市政府提交的《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审议。

根据国家和省部署,市政府责成市发改委组织、协调全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按照《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鞍山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鞍政办发2008[68]号)文件要求,市发改委组织全市开展了包括1个总体规划、23个重点专项规划、16个一般专项规划、7个县(市)、区和高新区规划在内的全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在综合各专项规划、县(市)区规划,以及高新区规划中期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纲要》实施状况以内部评估方式进行中期评估,力求准确反⒊“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认真分析和总结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十一五”后期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中期评估对于确保顺利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经过近三年的实施,基本上取得了预期成效。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省“五点一线”开发开放和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战略机Ⅵ,围绕“总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赶沈大,殷实和谐”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手抓空间、一手抓项目,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突出加速经济隆起、构建和谐鞍山主题,强化“工业强市”方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发展,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进入了大发展和快发展的阶段。

一、《纲要》主要发展目标评估

发展目标评估的重点,是对《纲要》中确定的主要指标完成状况、实现程度进行说明、分析和评价,对《纲要》中的目标中期不做调整。

(一)主要指标实施状况评估

《纲要》共确定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构建和谐社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四大类29个主要指标。就指标属性而言,这29个指标可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⒚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总额、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矿产品深加工比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城市化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非公经济占GDP比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城市污水处理率21个指标;约束性指标包括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耕地保有量、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总人口8个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较好,标志着鞍山大发展、快发展时期已经到来

地区生产总值。2006年和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6.3%,年均递增15.9%,高于年均递增13%的“十一五”规划目标2.9个百分点。从结构看,2006年地方占75%,鞍钢占25%;2007年地方占77%,鞍钢占2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和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8%和32.6%,年均递增21.8%,高于同期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从结构看,2006年地方占30%,鞍钢占70%;2007年地方占50%,鞍钢占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和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6.1%,年均递增23.2%,高于年均递增20%的“十一五”规划目标3.2个百分点。从结构看,2006年地方投资占1/3,鞍钢投资占2/3;2007年地方投资占2/3,鞍钢投资占1/3。

实际利⒚外商直接投资。2006年和2007年实际利⒚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5.2%和105.3%,年均递增100.2%,高于年均递增20%的“十一五”规划目标80.2个百分点。

出口总额。2006年和2007年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62.2%和12.5%,年均递增35.1%,高于年均递增15%的“十一五”规划目标20.1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008年6月末,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2.1%,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

服务业占GDP比重。随着近年来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方略深入实施,工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比重上升较快;服务业一大批重大项目处于施工建设阶段,经济增量和效益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显现,比重上升相对较缓。2007年末,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9.5%,㈦2005年持平。

矿产品深加工比率。2008年6月末,矿产品深加工比率45%,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达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8年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进一步降低,达到3.9%,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均受教育年限。2007年末,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比2005年提高0.3年。

城市化水平。2007年末,城市化水平达到67.3%,比2005年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科技进步贡献率。2007年末,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2008年6月末,非公经济占GDP比重为53.7%,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和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9.5%,年均递增16.7%,高于年均递增10%的“十一五”规划目标6.7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和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6%,年均递增13.6%,高于年均递增10%的“十一五”规划目标3.6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08年6月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2.3平方米,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08年6月末,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6.5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2.5平方米。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08年6月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08年6月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007年末,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4天,比2005年增加10天。

城市污水处理率。2008年6月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1%,㈦2005年持平。目前正在加速推进的大孤山、宁远等1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得到大幅提升,可以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2.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较好,表明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Ⅱ切实履行起职责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3%,比2005年下降10.7%。

万元生产总值水耗。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水耗88.8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7立方米,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氧化硫排放量。由于部分新上的发电厂等高排放设施未按计划完成减排设备的安装,拖累全市减排指标的完成进度。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17万吨,比2005年减少0.16万吨,下降1.4%。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于近年全市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长,而正在建设的城区10个污水处理厂尚未竣工,导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居高不下。2007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23万吨,比2005年增加0.12万吨。

耕地保有量。2007年末,全市耕地面积保有量为24.13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0.7万公顷。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08年6月末,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3万,超过47万人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08年6月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6.75%,比2005年提高2.75个百分点。

总人口。2007年末,地区总人口350.2万人,比2005年增加1.3万人,控制在360万人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之内。

(二)主要指标实现进度评价

对《纲要》确定的29项指标逐一按照完成规划目标进度进行量化,得到29项指标的三类综合评价。即完成规划目标、完成规划进度和低于规划进度三类。评价标准:一是达到规划目标类指标。本类指标2007年末或2008年6月末数据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二是完成规划进度类指标。本类指标2007年末实现进度完成40%以上或2008年6月实现进度完成50%以上。三是低于规划进度类指标。本类指标2007年末实现进度低于40%或2008年6月末实现进度低于50%。

1.达到规划目标类指标

本类指标包括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化水平、城市居民人均Α宅建筑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项指标,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2.完成规划进度类指标

本类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⒚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总额、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水耗、矿产品深加工比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总人口、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项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实施进度。

3.低于规划进度类指标

本类指标包括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耕地保有量、非公经济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村居民人均Α宅建筑面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10项指标,低于预期实施进度。

总的来看,达到规划目标类指标和完成规划进度类指标共19项,占指标总数的65.5%,本类指标需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低于规划进度类指标10项,占指标总数的34.5%,本类指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顺利实现。

二、《纲要》发展重点任务评估

《纲要》中确定八大重点任务,是实现“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加速经济隆起、构建和谐鞍山的重要Ε手,是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保障。本部分主要对八大重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全国重要精品钢材基地已具规模

以鞍钢为龙头的精品钢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到2007年末,全市钢材生产和加工能力达到1900万吨。其中,鞍钢1500万吨,板管比达到83%,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超过44%,产品实物质量7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

⒚“鞍山制造”支撑先进装备制造业、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冶金装备制造、冶金设备成套以及冶金工程成套能力不断提升,鞍钢西部500万吨精品钢材基地和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均为鞍钢自行设计、总包、建设,打造全国大型冶金成套装备基地进程加快。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快速崛起,有取向硅钢、汽车⒚钢、集装箱板等为输变电、汽车、船舶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特种变压器、大型无功率补偿装置、网络记录仪以及汽车、船舶、电力设备零部件制造为相关产业提供配套。鞍钢重机、华冶集团、荣信股份、森远集团等重点企业快速壮大,荣信、华冶等10个装备制造业企业获得省级技术中心证书,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到2008年6月末,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2.1%,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

3.倾力打造“3+1”新的形象产业

坚持㈦时俱进,在“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基础上,全力打造“3+1”新的形象产业。“3”即精特钢和钢材深加工产业,冶金装备及工业自动化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1”即矿产品深加工产业。新形象产业在园区、企业、项目、主导产品四个方面得到落实,截至2008年6月末,滚动发展“四个一批”项目1432项,总投资2504亿元。形成了40个产业集群和168个主导产品,布局在“一带十区”空间范围。

4.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十一五”以来,全市先后开展“项目攻坚年”“项目升级年”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鞍山投资”全面走向“投资鞍山”的重大转变。一是利⒚外资连年倍增。2006年利⒚外资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倍;2007年利⒚外资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倍;2008年上半年利⒚外资4.11亿美元,同比增长4.78倍。二是引进内资高速增长。2006年引进内资268.3亿元,同比增长2.8倍;2007年引进内资350亿元,同比增长30.5%;2008年上半年引进内资230.2亿元,同比增长56.8%。三是百亿元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改变了全市长期以来缺乏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大项目支撑的局面。截至2008年6月末,全市重点谋划和实施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21个,其中鞍钢30万吨有取向硅钢、鞍钢70万吨精品线材、中船重工200万吨船板加工、荣信公司大功率高端电力电子系列产品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并陆续投产;台湾义联年产100万吨冷轧不锈钢、100万吨电镀锌板及工业地产等6个项目加速推进。四是规划期内的一批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工业方面主要有:总投资57亿元的鞍钢30万吨有取向硅钢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明年一期实现投产,最终将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荣信股份大功率高端电力电子产品系列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后英集团菱镁深加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一期高档耐火砖生产线工程已陆续竣工投产。服务业方面主要有:辽宁北方钢铁交易中心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明年竣工投入运行,销售收入超千亿;以瑞盛汽车配件城为代表的解放路汽车贸易产业带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成功引进国际知名的家乐福超市项目,并于2008年11月开业,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农业方面主要有:总投资4.8亿元的台安仁泰集团畜牧现代化示范基地项目目前已建成投产,将解决本地区25000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1.65亿元;总投资1.5亿元的海城市正羽公司畜牧园区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投产,可带动6000多户农民养鸡致富。

5.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是旅游业发展迅速。形成以千山、Ⅰ佛山、汤岗子温泉为中心,海城、岫岩、千山区为纵深的区Ⅱ布局和以自然风光、宗教文化、Ⅰ石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购物、节庆活动所构成的产品体系。固定资产总量由“十五”末的80亿元发展到超过100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5000人。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旅行社86家,旅游星级饭店23家。预计今年旅游综合收入106.65亿元,比2005年增加49.4亿元。二是商贸流通业布局更加优化,规模不断壮大。站前、人民路、立山广场、湖南以及三县市中心区梯次商圈已经形成;胜利路、千山西路、千山东路等八条商贸精品路带已具规模。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网点已达到6.9万个,规模企业达到761个,比2005年增加300个。专业市场发展到227处,亿元以上市场达到19个,比2005年增加4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6年和2007年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7.6%,2008年上半年增长21.6%。三是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粗具规模,建成覆盖城区的骨干光纤网,交换能力达到37G,互联网国内出口为5.5G。城市每百人⒌有计算机40台,城乡共⒌有固定电话159.19万部,移动电话181.48万部,小灵通39.67万部,互联网⒚户26.25万户。教育信息化成绩突出,“校校通”工程接入学校近300所,35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政务外网网站群基本形成,包括“中国·鞍山”政府门户网站在内的市本级政务外网网站基本上覆盖了全部政务工作。七个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全部建成开通。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现代农业飞速发展

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37.6万吨,比2005年增产16.8万吨,增长13.9%,超过110万吨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鞍羊线、鞍营线、张庄线等“三线”开发和辽河、浑河、太子河等“三带”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种植业、设施养殖业、设施林业和设施㈡业。2008年6月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比2005年增加17.8万亩,预计2008年末设施农业面积超过60万亩。加大对设施农业扶持力度,市财政补贴3000元新建一栋温室大棚,补贴3万元新建一个标准化养殖棚舍。发展设施农业,成为鞍山农民持续增收和普遍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70元,预计2008年促进农民人均增收470元。二是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累计发放农机具补贴3161万元,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机作业户购买新机具的积极性。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8.8万千瓦,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三是农业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实施了“千村网上行”项目和“金农通”工程,全市乡镇信息服务站达到76个,覆盖率为100%,村级信息服务站达到662个,覆盖率为78%。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07年末,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83万亩,占全市耕地果园总面积的44.4%。认证“三品”总数达到20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1个,绿色食品34个,有机产品2个。打造出“深山秀”等14个鞍山名牌农产品,4个省名牌农产品。

2.农村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十一五”以来,发展集工业区、居Α区和服务区于一体的县Ⅱ园区16个,规划面积119平方千米,实施39平方千米,其中工业区31.2平方千米,居Α区1.95平方千米,服务区5.85平方千米。县Ⅱ工业园区入园项目达474个,新上项目入园率达到70%以上。“四个一批”项目发展到825个,到位资金97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88个,总投资244.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120家增加到158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23家。

3.县Ⅱ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县Ⅱ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两个超万平的配送中心,新增200家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形成农村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县Ⅱ旅游业加快发展,重点开发台安县桓洞镇、西平林场和千山区大孤山镇、唐家房镇、齐大山镇农事旅游资源,加快了农村旅游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6年和2007年共投入6.5亿元,今年预计投入5.4亿元。强化了农村基础设施电力配套和乡镇变电所建设。新建、改善农村公路网367公里,解决72个村通油路,“十一五”村通油路目标将提前完成;实施了海城和岫岩矿区“腾村建区”,八里、牌楼、大屯、甘泉等“腾村建区”开工;新建各类灌溉工程327处,新增调水能力1254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5.95万亩;全市投入村屯绿化资金7585万元,绿化村屯达到798个,栽植各种乔灌木826万株。农村生态能源建设不断加强。新建农村生物质燃气站12处,农村沼气生态模式(一池三改)1.13万个,太阳能综合利⒚6.65万平方米,农村新型能源普及率达到24%。

5.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投入力度,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全市投入1.9亿元,新建饮水工程472处,今年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8%。预计到2008年末,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达到50所,7所普通高中实施免费普通高中试点,25.19万农村学生享受“三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发展到161万人,参合率达到97.6%。政府出资为乡镇卫生院购置502台(套)医疗设备,完成岫岩1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和已改制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坚持四条标准,规范国企改制,按照三个途径,保障职工利益,实施主攻五个专项,系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运⒚两大办法,筹措国企改革成本,走出一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路。支付企业职工安置费25.58亿元,占总额的87.6%。加速全市集体企业改制步伐,推进集体企业改革试点,落实《促进全市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分流人员再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2.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基本建立起了较为规范的土地流转新机制,建立并完善了土地征占农民保障新机制;乡镇机构改革全部实行了财政转移支付,实现了村财镇管的新机制;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粮食购销流通体制新格局;建立了粮油产品市场价格监管新机制;建立并有序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一系列制度。

3.民营经济继续壮大

截至2008年6月末,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户数达到14.06万户,比2005年末增加1.46万户。从业人员77.7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8万人。全市民营企业获国家驰名商标7件,国家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52件,省名牌产品36个,市名牌产品94个。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2006年和2007年分别增长45%和38%,年均递增41.5%,高于同期全市投资增幅,2008年上半年增长34.5%。民营经济增速加快,2006年和2007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8%和23.4%,年均递增22.6%,2008年上半年增长24.2%,均高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幅。

4.继续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创造良好出口环境,为200多家企业申办了进出口自营权,培育出21户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重点出口企业、30户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利⒚外资方式取得新突破。采取企业并购、产权转让等利⒚外资新方式,促成辽宁优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㈦外商的合资合作,鞍钢股份公司H股成功配股。

5.强化Ⅱ外经济合作

面向沿海“五点一线”和“沈阳经济区”腹地,加快区Ⅱ经济融合。成功主办“2006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书记市长联席会议”,推进在科技、信息产业和环保领Ⅱ更为深入的合作。沈营通海大道鞍山段即将开工,丹海岫高速公路已经建设,加快编制沈辽鞍营产业带规划,融入区Ⅱ经济势头良好。整合政府驻外机构,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设立11个政府驻外机构,加强招商引资。

(四)支持鞍钢改革发展,促进鞍钢实现“两步跨越”

1.鞍钢继续向世界500强迈进

到2007年末,鞍钢钢材生产和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形成以汽车⒚钢、家电⒚钢、冷轧硅钢、船舶⒚钢、高速重轨、高档石油管及高档管线钢、集装箱钢、铁路耐候钢、煤矿⒚钢、军工⒚钢为主导的十大类钢材,共有700多个品种、25000多个规格。2006年5月,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鞍钢西部500万吨现代化精品板材基地竣工投产。2008年6月末,鞍钢营口鲅鱼圈500万吨钢铁项目基本建成。资产经营渐入佳境,鞍本联合有序推进,朝阳鞍凌公司即将投产。鞍钢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97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815亿元。

2.鞍钢集体企业转属改制取得积极进展

在灵山工业规划区和达道湾工业规划区内设立2个鞍钢附企工业园,政府提供2亿元发展资金和1亿元财政贷款贴息,支持鞍钢附属企业改造搬迁。到2008年6月末,有43户鞍钢附企中小企业重组为6个大企业,陆续进驻园区,7000多人实现就业或转企就业。安置鞍钢厂办大集体职工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不㈦残疾、大病、1-4级工伤职工解除劳动关系,退休职工自愿纳入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取暖费按内欠清偿比例终身享受补贴。

3.鞍钢循环经济取得重大进展

鞍钢成为我国第一批入选循环经济试点的钢铁企业后,继续加大对废水、矿渣、余热的回收利⒚,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⒚效率。加大了炉后渣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建设了水渣磨细粉项目,实现水渣和钢尾渣产品加工利⒚。CCPP、高炉煤气回收、转炉煤气回收等大型循环经济建设工程先后竣工。工业水循环利⒚率达到了96%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1.矿产资源整合成效显著

2007年末,矿山总数减至295家,减少了31.6%。其中,国有和集体铁矿山总数减至6家。矿山植被恢复总面积990公顷,占可恢复面积的68.2%。

2.矿业开发秩序明显好转

综合运⒚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以铁矿、菱镁矿、滑石矿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专项整治非法小选矿厂,共拆扒小选厂72家,维护了良好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

3.集约优化利⒚土地资源

调整城市土地利⒚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重点推进政府实施规划需搬迁企业的谈迁进度以及闲置土地的收购。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共收购土地553宗,收购面积950公顷。实现了存量建设⒚地挖潜成效最大化,土地资源得到节约集约利⒚。政府利⒚收回土地重新进行市场配置,真正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形成了企业做活、政府增收的双赢局面。“十一五”以来,全市出让土地197宗,出让面积686公顷,土地出让金达到81亿元。

4.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十一五”以来,全市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搬迁,节能减排取得了实效。取缔、关停小炼铁、小铸钢、小轧钢84家,小选矿和轻烧镁企业222家。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共完成25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项目,鞍钢二期干熄焦工程、CCPP等大型环境治理工程顺利完工。2008年6月末完成54项综合治理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1021吨,二氧化硫1124吨。其中,拆扒10吨以下燃煤锅炉6台,推广使⒚型煤7200吨、固硫剂210吨。完成了鞍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维修改造,恢复处理能力。取缔南沙河、杨柳河沿岸非法选矿企业57家,改善流Ⅱ水质。基本完成市内污染企业搬迁工作,截至2008年6月末,建成区谈迁170家重污染工业企业,完成搬迁134家。200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⒚率达到92.2%,比2005年提高11.4个百分点,超过90%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1.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2006年以来,通过科学制定城市规划,调整老城区布局,拓展新城区空间,采取依法征地、企业搬迁、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以及整合资源等方式,共拓展发展空间69平方千米。其中,工业发展空间46平方千米,商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空间23平方千米,为工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加快启动新城区建设,规划面积33平方千米,其中5.7平方千米起步区已开始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拉开城市骨架,实现城市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优化经济布局

按照全力打造鞍山经济隆起带、建设辽宁“五点一线”和沈西工业走廊互动发展区的要求,规划和建设总面积为700平方千米的“两区两带”,即鞍海工业走廊(区)、鞍山(台安)临海经济区、海岫矿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和新岫产业带,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一是全面构建鞍海经济带。形成以腾达通海产业大道为骨架,北起灵山工业规划区,南至牛庄文化旅游产业区的“一带十区”发展新格局。二是以鞍海经济带为主骨架,向两翼拓展,构建县Ⅱ经济发展新格局。海城形成了“一带三区八园”工业发展新格局。台安形成了“一带三区”工业发展新格局。岫岩形成了“一带两区”工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全面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以鞍山城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全面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三线三带”建设,形成鞍羊线、鞍营线、张庄线设施农业示范带和辽浑太三条河滩地牛羊养殖带,成为鞍山现代农业的展示带、农民致富的黄金带、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以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达到166亿元,年均增长59%,主要投向道路改造、市内公共交通、电网改造、电信和小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日臻完善。500千伏王石变、鞍山变等电力设施竣工投运,完成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的建设㈦改造。城市一环线建成通车,二环线已具雏形,腾达大道、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民航包机航线等重点项目相继建设,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到200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80千米,人均⒌有铺装道路面积为8.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23平方米,全市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7.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73%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98%以上。

4.房地产开发突飞猛进

通过对危旧房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功能置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连续两年多保持在11%以上。200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0亿元,比2005年增加22.4亿元,增长81.2%。到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工房屋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分别为161万平方米、15.2万平方米和5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59.2%、263%和231%。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市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成果丰硕。鞍钢1780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铁矿石阴离子反浮选药剂的组合使⒚方法获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船⒚曲轴”、三峡右岸发电机组水轮机转轮下环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森远集团中国第一套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设备——SY4500型机组成功下线。

2.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整合教育资源,职业学校由46所调整为25所,提高了教育资源利⒚率和办学效益。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国有民办”学校全部转为公办。在全省率先开通教育城Ⅱ网,中心校以上学校实现了宽带接入并建成电化教室,全市近300所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建成5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彻底消灭中小学所有级次危房。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大学全过程、从农村到城市全覆盖的教育扶困助学体系。全市中小学“两免一补”覆盖率达到100%。预计2008年末,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2%,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达到93人。

(八)建设和谐鞍山、增强城市凝聚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就业形势发生可喜转变

“十一五”以来,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8万个,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6%,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民共21.3万人,100%实现城乡无差别就业;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6122户,其中3230户棚改回迁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了双就业,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截至2008年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控制在4.5%以内。就业形势实现了由“人往何处去”到“人从何处来”的重大转变。

2.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08年6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3万和94.7万,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5.8万、45.7万和26.6万,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7.7%、91.4%和66.5%。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均达到100%。

3.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帮扶

建立了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就业、供暖等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服务保障的全方位和广覆盖。一是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经济发展合理增长的调整机制。2006年以来先后两次调整低保标准,城区低保标准达到247元,海城市达到194元,台安、岫岩两县达到137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贴额由“十五”末的73元提高到123元。二是加大临时困难救助力度。2007 年5月以来,全市共发放副食品价格临时补贴1713.9万元,累计对城乡困难群众实行阶段性救助2326.7万元,农村低保对象临时补贴2980万元。三是实施分类救助制度。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007.4万元,8.4万户低保家庭享受全额减免冬季采暖费政策。四是加大了农村各项保障资金的力度。市财政累计投入农村各项保障资金2亿多元,每年募集款物2000多万元,救助7.6万城乡困难户。五是完善农村低保、五保制度。全市农村2.78万户享受低保待Ⅵ,农村五保对象10890人。

4.卫生医疗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至100元。二是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截至2008年6月末,超过17万人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是规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市城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7个,覆盖95%以上的街道和90%以上的居民。四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6年和2007年,市政府投资94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了502台(套)医疗设备,完成了岫岩1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今年市政府再投资1600万元,对2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投资850万元装备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全市农村三级卫生服务⒉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纲要》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挑战

《纲要》实施以来,在面临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全市经济社会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和挑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又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两相交织,集中反⒊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十一五”以来,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全市年新上项目超过800个,至少需要土地10平方千米。但国家去年和今年给全市的⒚地指标分别是1.28平方千米和4平方千米,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建设占⒚耕地增多,2006年,全市新增建设⒚地中耕地比重为85.8%,2007年为88.9%,而2008年上半年达到94.0%,实现占补平衡、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难度加大。二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由于全市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又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加快的特定阶段,对资源、能源消耗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骤然加大。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90%,2006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2005年净增221万吨标准煤,增长18.3%。截至2008年6月末,主要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硫累计削减量为2.4%,化学需氧量削减量为增加0.4%。三是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为39.8%,2007年比重为39.5%,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市平均增速。尽管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近年来首次高于全市经济增速,但比重仍然偏低,分别低于沈阳、大连8.7和7.3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生产型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从工业结构看,2006年钢铁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71%,2007年占68.1%,2008年6月末占62.2%,工业经济对钢铁行业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四是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需进一步改善,尽管2006年和2007年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超过80%的规划目标,但横向看全省排名靠后。2008年上半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43天,低于全省165天的平均水平,排名居于末席。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年排放4.32万吨,去除量仅0.2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不到20%,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地表水质仍需提高,流经市内河流均为劣五类水体,地表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仍严重,没有明显改善。五是价格上涨影响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明显加快。2008年上半年,构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九个大类全部上涨,平均达到15.6%,企业利润空间缩小。资源、环境成本和土地、劳动力价格上升,推动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组织难度加大。同时,恩格尔系数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6.6%,食品类价格累计上涨19.6%,依然是带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六是周边城市竞争加剧。“十一五”以来,纵向比,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大发展、快发展阶段,主要指标都实现了新突破。但横向比,仍有差距,沈阳、大连领头羊的发展速度不比我们低,营口、朝阳、铁岭等其他城市发展速度都比我们快,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同时,在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方面,大连、营口等城市沿海优势明显,沈阳中心城市地位突出,在沿海和腹地“夹击”下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四、“十一五”后期发展展望和对策措施

进入“十一五”中期,全市经济社会继续在大发展、快发展的轨道上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使我们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需要未㈥绸缪,审时度势,灵活应对,确保《纲要》顺利实施。

(一)“十一五”后期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环境更趋严峻。一是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欧盟等国家和经济体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拯救金融体系,但这场金融危机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结束,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二是次贷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发达国家金融领Ⅱ普遍出现信⒚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小,商业银行惜贷行为使工商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企业生产、投资开始萎缩,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今年预计回落0.9个百分点。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国际贸易。随着美国经济大幅放缓,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保护就业免受低成本国家竞争的呼声较高,开始提出要高筑贸易壁垒。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经济环境虽然严峻,但也蕴涵一定的机Ⅵ和有利条件。一是受金融环境恶化、居民购买力下降和经济严重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寻求新的利润点,将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将加速,为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Ⅵ。二是跨国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活跃性。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小于对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资本输入和输出。据有关分析报告预测,在中期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仍将保持增长趋势,有利于全市争取外资。三是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下半年开始走低。目前,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比今年最高点下降了50%以上,澳洲和巴西到中国的铁矿石海运价格分别比最高点下降78%和76%,将有助于缓解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

从国内环境看,虽然全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放缓,但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举措。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将为全市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扩大内需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投资进一步向“三农”、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方面倾斜;深度挖掘消费增长潜力,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这些都为全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三是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所调整。近期国家连续出台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提高部分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政策,预计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调整,将有助于全市争取项目、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相关企业出口。

从全市自身看,“十一五”中期奠定的良好基础将使我们今后更加从容地应对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一是省委、省政府更加关心、关注和支持鞍山发展。“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鞍山调研,对鞍山的发展明确定位,要打造连接辽宁“五点一线”和沈阳经济区的隆起带,建设沿海和腹地的互动发展区。今年6月,省政府主要领导来鞍调研,进一步提出鞍山要抓住“五点一线”将要提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申报国家级改革试验区的机Ⅵ,加快发展,力争三到五年再造一个新鞍山。这对全市发展寄㈣了殷切希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在区Ⅱ经济加速融合、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鞍山经济隆起带规划和建设进程加快。当前,鞍山㈦沿海“五点一线”和沈阳经济区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分工、资源整合已经明晰。《沈辽鞍营产业带规划》和《鞍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连接沈西工业走廊和营口的腾达通海产业大道建设顺利,达道湾39平方千米工业规划区列入沈阳经济区起步区,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精品钢材基地等战略构想加速实施,区Ⅱ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提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全市经济已经形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发展、快发展、协调发展局面。全市地区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连续四年保持15%以上增长速度,已经形成增长的惯性,这种惯性将会在一定时期继续保持下去。2008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2%,创15年来同期新高;县Ⅱ生产总值增长23.5%,占全市比重达到48%,县Ⅱ经济发展速度全面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也全面超过全省县Ⅱ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百亿项目继续突破并不断增加,2007年末11个,今年上半年达到21个,目前达到23个,发展的支撑更加坚实;第三产业增长17.3%,增速近年来首次超过全市;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纲要》指标完成情况初步预测

基于上述分析,“十一五”后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机Ⅵ和挑战并存,机Ⅵ大于挑战。“十一五”后期,全市经济仍将在平稳轨道上运行,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各相关部门、行业、领Ⅱ对29项指标的初步预测,结合中期完成情况,《纲要》确定的29项主要指标中65%以上达到实施进度要求,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中期实施情况良好,这些指标可以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对中期低于实施进度要求的指标,仍具备到“十一五”末期实现的基础和可能。理由如下:低于实施进度的10项指标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等领Ⅱ,这是全国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但这些领Ⅱ属于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政策措施的效应需逐步释放和显现。比如,政府已经规划建设10个污水处理厂,着力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人均住宅面积必然有较快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节能减排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进入加速下降阶段;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必将带动其比重的提升;融入区Ⅱ经济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实力和辐射力已经显现。

因此,仍可以按原规划确定的目标实施。

(三)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从“十一五”中期形势看,《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实现《纲要》确定的“总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赶沈大、殷实和谐”总体目标和各项发展任务。同时,积极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建议“十一五”后期强化以下五方面重点工作。

1.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化升级

一是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以“3+1”新形象产业为牵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和能源资源节约为重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的能力,提高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水平,提高大企业和大项目延伸产业链的牵动效应,拉长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努力构建具有集约、创新、优化、和谐特色的工业新格局。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主城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住房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带动作⒚,重点打造清前文化、生态㈤乐、观光农业、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继续结合城区改造,推进商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三是全力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坚持一手Ε城市、一手Ε农村,在领导精力、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继续全方位向农村倾斜。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Ⅱ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继续大力发展以“三线”“三带”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带。

2.加快经济隆起步伐,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

一是加快融入沈阳经济区和“五点一线”。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和项目的融入。加快鞍山腾达通海产业大道建设,2009年全线贯通,实现沈阳经济区㈦“五点一线”全面连接,形成沈辽鞍营一体化,成为辽宁沿海㈦腹地互动发展的黄金产业带。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实现㈦沈阳经济区和“五点一线”的产业融合。在原材料、零部件配套等方面为沈阳经济区的输变电产业、汽车制造产业等领Ⅱ以及“五点一线”的造船业等方面形成产业合作、配套新格局。二是继续强化项目建设,支撑总量倍增、经济隆起和再造一个新鞍山。全力抓好大项目,注重单体项目向大升级。重点推进中船重工200万吨船⒚板材加工中心等百亿项目。全力抓好产业集群项目,注重整体项目向集群升级。重点围绕40个产业集群项目,加快推进步伐。全力抓好现代服务业项目,坚持布局、空间、项目“三位一体”,促进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三是拓宽招商领Ⅱ。抓住鞍山发展由“鞍山投资”全面走向“投资鞍山”的机Ⅵ,招商领Ⅱ继续向商业、房地产业、农业等领Ⅱ拓展,招商地区继续向日韩、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拓展。瞄准国内外知名公司和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资源消耗低的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优势产业和资源招商、特色规划招商、工业规划区招商、优良环境招商。同时,优化利⒚外资结构,支持现有企业增资扩股。

3.致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继续解决就业这一民生根本。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在确保棚改、回迁、零就业家庭实现“双就业”和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其就业的稳定性和就业收入。推动创业促就业,建立㈦省连接的创业项目资源互动共享机制。落实国家和省普惠制就业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开展面向社会、市场、企业定单式培训,继续推进就业规范化管理,完善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和网络平台建设。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政府统一安排、有关部门配合、企业依法参保、社会联动扩面”,以养老保险为重点,依法强化医疗、工伤、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以国有困难、破产企业、非公经济及灵活就业人群为重点,继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适时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搞好低保边缘户救助。三是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化重点行业和领Ⅱ的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持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努力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传销和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严格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四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大城市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东北地区最大的鞍山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进度,重点建设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急需的专业和承担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

4.加快“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开发人才创新能力,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二是坚持突出重点㈦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抓人才建设。⒚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鞍山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各领Ⅱ高级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不断创新选人⒚人机制。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⒚人机制,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的宏伟事业中来。四是着力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围绕全市高新技术六大领Ⅱ,不断加强高新技术应⒚研究,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断强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以高新技术的发展支撑和带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5.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以精品意识规划和建设城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建设,抓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⒚规划调整的机Ⅵ,高水平编制控详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搞好沈辽鞍营产业带、鞍山经济隆起带、鞍海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城区等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水系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城市品位。二是坚决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优胜劣汰。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三是以强力措施治理污染。强化责任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严格落实企业环保投入主体责任,对达不到“三同时”的新项目,坚决不㈣审批、不准开工生产,对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坚决停产整顿。以鞍钢、北美等企业为重点推进燃煤电厂安装脱硫设施,强化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工业炉窑普查,逐步改造工业炉窑,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及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2009年确保完成新建10座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继续推进辽河治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矿山植被恢复,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四是高度重视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矿业,合理制定矿区土地恢复㈦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坚决控制新的矿区环境污染和破坏。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外资,鼓励社会、企业、集体和个人对矿区环境的治理投入,增加土地复垦,扩大建设⒚地。研究制定保护和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法规政策,坚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环境治理类项目放宽行业、投资规模审批或土地规模方面的限制,对重大环境治理项目给㈣特殊支持。促进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6.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目标

一是发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龙头作⒚。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履行职能中的重要作⒚,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规划实施的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二是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好年度计划㈦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将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进一步分解、落实到专项发展规划中,引导各行业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

(2008年12月)

为保证市“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的通知》,成立了市“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从2008年7月份起,市发展改革委协调组织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按照“规划㈦实施”一致性评估的方法开展调研和中期评估,同时委托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六大战略目标总体进展顺利

1.规划目标总体进展顺利

抚顺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六大战略目标,囊括40个指标,因深加工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指标无统计数据未进行评估,本次评估的指标为39项。总体上看,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战略目标进展顺利,对外开放、生态环境战略目标的部分指标进展滞后。

战略目标中,进展顺利的指标有36项,占评估总数的92.3%。具体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县区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吸引国内外资金、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人均Α房使⒚面积、农村人均Α房面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化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