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的分析与展望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目标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2006年以来,辽宁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绝对差距较大,到2010年底实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难度很大。
一、城镇居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一)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1.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00元,是1978年的33.9倍,是2000年的2.3倍,是2005年的1.35倍。1979—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2000—2007年,年均增长12.2%;2003—2007年,年均增长13.5%。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不断提高,2008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1%,“十一五”时期前三年年均增长将在17%以上。2002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举措以来,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7年增长10%以上,并呈不断加速趋势,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
2.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使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由降转升,不断前移
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930元,是1980年以来单年增加额最多的年份;2008年上半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186元,全年将新增2000元以上。自2006年以来,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将连续3年每年新增1000元以上。在全国各地的排列位次从1999年的历史最低的第20位,跃升至2006年和2007年的第11位。
图10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
注:2008年为预测数。
(二)收入来源多样化,收入构成变化较大
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增加对总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作为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0—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年均增长12.2%,2006年、2007年年均增长16.0%,增速慢于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增速,其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从1985年的85.1%、1995年的80.2%、2000年的68.5%、2005年的62.0%,降低到2007年的61.1%,呈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转移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工薪收入增加对总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85.9%下降到2007年的72.5%,2005年跌到26.3%;但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上升,2008年上半年又下降到55.2%。
2.作为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比重上升
2000—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5.8%,2006年、2007年年均增长15.4%,增速快于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增速,但是其增长速度在2005年达到26.7%以后开始回落,2007年仅增长10.9%,比总收入的增速低了8.8个百分点;其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28.1%提高到2007年的31.2%。转移性收入增加对总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呈n形波动,在2005年达到贡献率最高值(58.8%)之后开始回落,到2007年,对总收入的增加贡献了18.7%。
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的比重虽然较低,但增长迅速,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2000—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9.2%和23.1%,2006年、2007年分别年均增长25.5%和66.2%,增速明显快于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增速。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2.5%和0.9%提高到2007年的6.2%和2.0%。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对总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不高。
图11 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来源结构
图12 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各来源对总收入的贡献率
2008年上半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467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4元,增长18%,占家庭总收入的60.3%;经营净收入72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66元,增长1.01倍,增速居各收入来源之首,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6%上升到9.4%;转移性收入2226元,同比增加212元,增长10.5%;财产性收入132元,㈦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三)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
2000年以来,全省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的家庭人均收入普遍提高,其中,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1—2007年,城镇最高10%收入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高于最低10%收入户增速6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06—2007年城镇最低10%收入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是各收入群体中增长最快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相对差距。但是,由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仍然不断扩大,特别是两极分化程度还在加剧。2007年,城镇最高10%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㈦最低10%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5.10倍、2003年的6.70倍、2005年的7.48倍扩大到7.44倍;㈦中间20%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31倍、2003年的2.60倍、2005年的2.76倍扩大到2.81倍。
图13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群体的对比
2007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不同群体收入来源比较
从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来看,低收入和中间收入群体来自工薪收入的比重较大,但低收入群体由于其工薪收入水平较低,因此还需要更多地依靠转移性收入作为生活的补充。然而在高、中、低三类群体中,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相差并不大,而且2007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的转移性收入比重有所降低,而高收入群体转移性收入比重却有所上升,部分反⒊出目前来自政府的转移性收入在调节贫富差距方面作⒚有限,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偏差。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不同群体中的差距是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四)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地区差异格局稳定,相对差距变化不大
图14 2007年辽宁省各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
辽宁城镇居民收入地区差异格局㈦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格局大致相同,而且整体格局变化不大。大连、盘锦、沈阳、鞍山等四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城镇人口也占了全省的50%左右,是省内高收入地区;营口、锦州、葫芦岛等三市的城镇居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营口在2003年、2004年,锦州在2000年到2002年间曾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人口占全省的15%左右,是中等收入地区;辽阳、本溪、抚顺等三市的居民收入超过10000元,城镇人口占全省的16%左右,是中下等收入地区;丹东、朝阳、铁岭、阜新等四市的居民收入不到10000万元,城镇人口占全省的18%左右,是低收入地区。
图15 辽宁省各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布图
2006年以来,全省14个市中有9个市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沈阳、丹东、葫芦岛等市增长最快,而铁岭、朝阳等低收入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呈现加快势头。因此,自1990年以来,全省各市间的收入差距没有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0年,收入最高的大连市是收入最低的铁岭市的1.6倍,2007年,收入最高的大连市是收入最低的阜新市的1.7倍。
图16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㈦最低地区的比较
辽宁省三大区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区Ⅱ平均数按算术平均数计算。
沈阳经济区五市是指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
从区Ⅱ对比看,辽宁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呈现由内陆向沿海梯次增高的格局,沿海经济带的收入水平最高,沈阳经济区次之,辽西北地区最低。而三大区Ⅱ收入的增长速度差距不大,相比之下,沈阳经济区较快,辽西北次之,沿海经济带较低。但是辽西北地区由于基数小,增长速度又无明显优势,㈦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五)各种经济类型在岗职工收入明显提高,但是离岗职工的存在影响了职工收入整体水平的提高
2000年以来,辽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9426元,比上年增长20.1%,是2000年的2.93倍;2001—2007年年均增长16.6%,是2002年的2.18倍;2003—2007年年均增长17.0%,是2005年的1.38倍;2006—2007年年均增长17.6%。2007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3202元,比上年增长18.2%,是2000年的2.63倍;2001—2007年年均增长14.8%,是2002年的1.99倍;2003—2007年年均增长14.8%,是2005年的1.34倍;2006—2007年年均增长15.7%。离岗职工在人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平均生活费大幅度提高。2006年,离岗职工平均生活费达到3003元,比上年增长15.3%,是2000年的2.29倍;2001—2006年年均增长16.9%,是2003年的1.85倍;2003—2006年年均增长16.7%。
2006年,辽宁职工人数比2000年减少了230万人,其中在岗职工减少了111万人,离岗职工减少了119万人。但是,2006年,全省离岗职工仍有120万人,其平均生活费比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10%收入群体还低389元。为数众多的离岗职工影响了职工整体工资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图17 辽宁省职工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㈦离岗职工平均生活费对比
在各类经济类型中,2006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比2000年减少116.5万人,但仍占在岗职工总数的61.4%,其平均工资增长最快,2003—2007年年均增长15.1%,2006年和2007年两年平均增长16.1%;平均工资水平也是最高,2007年比集体单位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高12506元和1914元,绝对差距比2005年扩大了3307元和1104元。2006年,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比2000年增加了58.8万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30.7%,其平均工资 2006年和2007年两年平均增长14.1%,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在岗职工整体平均工资的增长,更慢于国有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2006年,集体经济单位在岗职工比2000年减少53.3万人,占在岗职工总数7.8%,其平均工资2006年和2007年两年平均增长15.6%;但其平均工资水平仅相当于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9.5%和53.6%。
图18 辽宁省各类经济类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比
(六)制造业职工收入提高,现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较高
第二产业中的三个大行业的在岗职工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占在岗职工总数30%左右的制造业在岗职工(2000年占40.6%,2003年占35.8%,2006年占29.5%)的收入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其平均工资的增长改变了2000年以来低于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局面,职工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2006年分别比上年提高2142元和2348元;2006年新增额超过了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加额。但是,制造业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仍低于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此外,占在岗职工总数6%以上的采矿业和建筑业的在岗职工的收入提高得更快,2006年,两个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上年分别增长22.3%和20.1%。
辽宁省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对比
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在岗职工收入保持高水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位居各行业前三位。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200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都快于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增长22.6%和18.2%,在各行业中,增速分列第一和第四位。但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明显减慢。
二、辽宁城镇居民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分析
(一)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还在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㈦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相比,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经历了领先、落后、追赶三个阶段。
图19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变化
第一阶段(1978—1989年):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波动大,但是基本保持领先地位。
1978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元。此后,领先优势逐步缩小。但1986年之后,辽宁城镇收入进入第一次高速增长时期,1986—1989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9.1%,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增速高2.3个百分点。到1989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3%。
第二阶段(1990—1999年):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全国,领先变成落后。
1990年起,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减速,1990—1999年年均增长13.2%,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38个百分点,收入额由199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元逐步跌落到199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55元,㈦全国的差距一直呈扩大的趋势;收入水平由1990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2.7%跌落到1999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7%,相对差距跌落19个百分点。而“八五”期间虽然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低于全国平均增速4.24个百分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差距最大的时期;收入额由1991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元跌落到199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2元,收入水平由1991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0.3%跌落到1995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2%,相对差距跌落14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2000—2007年):收入增长速度不断加快,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呈现强劲的追赶态势,但绝对差距继续扩大。
自2000年起,辽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的情况开始扭转。2000—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收入水平由1999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7%回升到2007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2%,相对差距缩小了5.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绝对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全国平均增加138元,辽宁增加123元,相差15元。因此,尽管辽宁城镇居民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呈现强劲的追赶态势,但是绝对差距还是由2000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2元、200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32元、200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85元扩大到2007年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86元。
图20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
2003年以来,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速度不断加快。2003年到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7个百分点,收入水平由2003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5%回升到2007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2%,相对差距缩小了3.7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9个百分点。
图21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㈦全国的对比
图22 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全国前11位地区
在全国各地中,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19位、2005年的第15位跃升到第11位,2007年进一步稳定在第11位。㈦排在全国前三位的上海、北京、浙江分别相差了11323元、9689元和8274元;㈦位居第9位和第10位的重庆、内蒙古还相差290元、78元。
(二)各项来源的收入均有差距,工薪收入差距最大
从收入来源看,工薪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61.1%,对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影响也最大。辽宁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⒊了辽宁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但是,近两年增长减速,对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影响在减弱。而辽宁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对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影响也不大。
2007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构成㈦全国比较
1.工薪收入所占比重低,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成为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最主要原因
作为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的工薪收入,辽宁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较快,2007年比2000年下降了19.1个百分点;同期,全国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1.2%下降到2007年的67.5%,仅下降了3.7个百分点。同时,辽宁工薪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一直存在差距,2000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比全国低1047元,到2007年扩大到2022元。2007年辽宁工薪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2%,仅比2000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但还低于2002年的81.8%和2003年的81.2%。
尽管2000年以来,辽宁工薪收入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增速不稳,增势不强,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拉动作⒚相对较弱,也使辽宁工薪收入㈦全国的相对差距缩小不大。2001—2007年,辽宁工薪收入年均增长13.3%,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辽宁工薪收入的提高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的贡献率为59.4%,但低于全国工薪收入贡献率5.6个百分点。2006—2007年辽宁工薪收入年均增长16.0%,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辽宁工薪收入的提高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的贡献率为58.6%,但低于全国工薪收入贡献率5个百分点。从整体看,辽宁工薪收入的提高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的贡献呈减弱态势,2003年,其贡献率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75.8%,而2007年则降到60.3%。
图23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图24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增长率㈦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2.辽宁城镇居民工薪收入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增长乏力
2000年,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560元,2005年低1033元,到2007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730元。2001—2007年,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8%,低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速0.2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5.7%,低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速0.8个百分点。2007年,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93.1%,比2000年还低近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辽宁还存在大量的、低收入水平的离岗职工,则辽宁职工平均工资㈦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就更大。2007年,辽宁职工平均工资为19462元,按此计算,低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高达5470元,仅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78.1%。
辽宁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㈦全国的对比
3.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基数小,所占比重较低;近两年增长速度虽有所加快,但长期的较慢增长使其成为各项收入来源中唯一拉大了㈦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收入来源
2001—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18.8%,低于全国增长0.5个百分点。近几年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2006—2007年年均增长25.6%,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4.3%提高到5.7%,比全国的比重还低0.5个百分点。净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3%,低于2000年的93.2%;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16.6元扩大到252.5元。
图25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图26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4.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水平低,所占比重低,但近两年增长速度加快,缩小了㈦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是各项收入来源中增长最强劲的
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0.9%提高到2.0%,但比全国的比重还低0.3个百分点。净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7%,比2000年提升36.8个百分点;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低78.4元仅扩大到85元。2004年以来,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呈现加速增长势头,2006—2007年年均增长66.2%,高于全国31.2个百分点。
5.辽宁城镇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是各项收入来源中唯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收入来源,但是,增速显出疲态
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8.1%提高到31.2%,比全国的比重高8.9个百分点。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4%,比2000年提升19个百分点;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高出72元扩大到高出812元。但是,在2005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26.7%后,2006年、2007年增速减缓,分别增长20.0%、10.9%;2007年其占总收入的比重比上年减少2.5个百分点。辽宁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的提高是影响转移性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辽宁离退休人员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口的26.6%,高于全国7.7个百分点。同时,在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占8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2006—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年均增长16.8%,比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2007年其占转移性收入中的比重也比200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是,社会救济收入、保险收入,特别是失业保险收入等转移收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影响了转移性收入的提高;2006—2007年,辽宁上述三项转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22.8%、-38.2%。
图27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三)各居民群体收入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高收入不高,低收入更低”的局面
从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来看,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各收入等级的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差距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拉大。从收入等级的差距来看,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的家庭总收入水平是最低收入户收入水平的7倍,而全国是8.6倍。2007年辽宁最低收入户㈦全国的差距为132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7.2%;而最高收入户收入㈦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852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1%。但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的两极分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等级家庭总收入㈦全国比较
(四)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略快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全国
2004—2006年,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7%,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速高0.33个百分点;但是,辽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㈦全国水平相差1377元,相比2003年低于全国平均工资1032元又扩大了345元;平均工资相当于全国水平的93.4%,相对差距比2003年缩小了0.79个百分点。若包括离岗职工在内,辽宁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6.4%,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2006年平均工资㈦全国水平相差4797元,比2003年低3766元扩大了1031元;平均工资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7.2%,相对差距比2003年缩小了4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2006年,辽宁仅有制造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并在全国各地中居第7位。但是,若包括离岗职工在内,辽宁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13752元,低于全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4214元,并在全国各地中居末位。在19个大行业中,辽宁有占全省在岗职工总数的60.8%的6个行业的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2004—2006年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有力地带动了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提高。在第三产业的14个行业中,辽宁有占全省第三产业在岗职工总数48.1%的10个行业的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的提高幅度低于全国同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第三产业虽然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较高,但增长显出疲态,而且㈦全国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也在拉大。
2006年辽宁省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㈦全国的对比
三、影响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从一个侧面反⒊了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实存在的体制、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同样,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也受到历史积淀和现实能力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发展水平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因素
图28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㈦人均GDP增长率的对比
注:增长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1.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略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
1979—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2007年收入额是1978年的33.9倍;同期,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4%,2007年人均GDP额是1978年的37.8倍。2000—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2007年收入额是2000年的2.3倍;同期,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2007年人均GDP额是2000年的2.3倍。2003年以来,辽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2003—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6%。
辽宁省不同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㈦全国的对比
注:增长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2.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各地的位次略低于辽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总量由名列全国各地的前列逐步后移,到2007年,辽宁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都在全国各地中居第8位;而城镇居民收入在全国各地中的排位也不断后移,到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各地中列第11位。人均GDP居辽宁之前的7个省市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辽宁,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于辽宁的内蒙古、福建,人均GDP㈦辽宁的绝对差额仅有633元和63元,同时其城镇人口比重不高(重庆也是如此)。
(二)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是制约辽宁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辽宁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自1990年以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2006年辽宁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5%,仍然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在全国各地中,这个比重排在第18位;而辽宁生产税净额占生产总值的16.2%,在全国各地中排在第3位。辽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936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91元,在全国各地中位列第11位。在辽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直接体现“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图29 辽宁省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㈦全国对比
(三)城市化水平高,老龄化程度高,加大了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难度
辽宁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区,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8%以上。但是,辽宁不少城市是以资源开发立市,面临资源枯竭,许多城市产业落后,面临提升和转型,因此,辽宁经济出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㈦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存的特殊表征。庞大的城镇人口基数和这种特殊的经济发展现状增加了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难度。
辽宁在全国率先进入老年社会。2000—2006年,全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长5.3%,快于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增长5.2和4.4个百分点。到2006年,全省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450万人,占总人口的10.54%;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622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就达408.1万人。一般来说,离退休人员和老人的收入水平要低于在岗人员,收入提高的渠道不多,幅度也不大。
(四)就业状况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为改善就业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就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已经渡过了失业高峰期。但是,辽宁的就业问题仍是困扰辽宁发展的难题。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就业面小,就业者负担大,直接影响家庭的收入水平。2000年以来,辽宁城镇家庭平均每户就业面一直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49.6%和50.0%,比全国平均每户就业面分别低2.3和1.7个百分点。2006年,辽宁城镇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是2.01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0.08人;而2000年辽宁还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1人。
辽宁城镇失业率虽然开始下降,但仍处较高水平。2007年,辽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仍有4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仍达到4.4%,比全国水平高0.4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加上数额仍很大的离岗职工(2006年为121万人)和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2006年为141万人),基本上都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
图30 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㈦全国对比
(五)经济结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辽宁的产业结构一直保持“二三一”的发展格局,近年来,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而吸纳劳动力多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工薪收入水平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2007年,辽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是10.7∶52.9∶36.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2.7个百分点;辽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是32.4∶27.6∶40.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7.7个百分点。虽然辽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多,特别是近几年增加较多的是再就业人员,由于年龄、技能的原因就业又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平均工资较低的传统行业中。第三产业生产发展缓慢㈦从业人员的增加,也使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加大了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的难度。
(六)经济市场化程度也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辽宁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经济市场化程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06年,辽宁城镇就业人员中,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所占比重虽然已经从2000年的49.7%上升到65.3%,但仍比全国水平低12个百分点;在岗职工中,辽宁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在岗职工人数的比例为61.4∶7.8∶30.7,全国为55.3∶6.5∶38.2。另一方面,辽宁城镇居民收入中的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低于全国也说明辽宁在创造更宽松的市场环境和创业机会,更新理财观念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
近几年,辽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达到52.6%,从业人数达到982万人,提供了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但是,辽宁民营企业竞争力㈦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受民营企业规模、收入以及盈利水平的限制,民营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并不高。近几年,辽宁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速低于国有单位,并显示出增速差距扩大的趋势。2007年,辽宁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速低于国有单位4.32个百分点;2003—2007年的年均增速低1.79个百分点,2006年和2007年的年均增速低2.04个百分点。
辽宁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㈦全国的对比
(七)全国各地城镇居民收入都快速增长,高收入地区保持领先,中低收入地区增势强劲。这就加大了辽宁城镇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难度
2006—2007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收入都有明显提高,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6%,有11个省区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和来源。在这些省区中只有江苏、山东是东部发达地区,除辽宁外,中、西部就有7个省区。而东部发达省市虽然增速有所减缓,但增速仍保持中游,再加上其高基数,仍保持明显的领先优势。这种增长格局使地区间的差距没有明显扩大,形成了高收入地区㈦其他地区之间和中、低收入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的格局。2007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万元。8个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省市之间的差距是9358元,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1.66倍,而2000年为1.85倍,2003年为1.70倍;其他23个省市区之间的差距仅为2578元,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1.26倍,而2000年为1.30倍,2003年为1.29倍。中、低收入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图31 2007年全国及各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
2006—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2%,在全国各地中列第4位,内蒙古、安徽、海南等地列前三位;而2007年,我省增长率列第6位,西藏、广西、江西、内蒙古、四川等地列前五位。收入额位居辽宁之后的湖南、广西仅比辽宁少6.8元和99.9元。全国各地城镇居民收入这种你追我赶的增长局面加大了辽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难度。
四、“十一五”时期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目标分析㈦展望
(一)辽宁城镇居民收入完成情况的基本评估
“十一五”规划中设定了“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9%以上,到2010年达到14000元”的数量目标。2006—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3%,超过“十五”时期10.4%的年均增速;到2007年底,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达到11759元,达到规划目标的84%。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确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目标)。从增速来看,2006—2007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2%,比全国年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到2007年,从绝对差额看,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还低1486元,差距比2006年扩大97元,比2005年扩大了101元;从相对差距看,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2%,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由2005年的13.2%缩小到2007年的10.8%,缩小了2.4个百分点,达到确保目标的18.4%。从整体看,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在缩小㈦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二)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2008—2010年,全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在9%左右,而辽宁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年均增长将会在13%左右,将比全国快3~4个百分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宏观政策看,各级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为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政策保障。而自2007年开始的物价水平的上涨将使今后几年全国物价涨幅高于“十五”时期,物价的持续上涨客观上要求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以抵消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和人力成本上升,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变窄,将直接影响企业员工报酬的提高。因此,今后几年全国以及辽宁的城镇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有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形。
情形一:2008—2010年,全国和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各自过去5年(2003—2007年)年均增长速度增长,辽宁“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确保目标”不能完成。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2007年年均增长12.3%,2010年的收入额为19548元。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2010年的收入额为1799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55元,差额比2007年扩大了69元,比2005年扩大了170元;但是相对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2.1%,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由2005年的13.2%、2007年的10.8%,进一步缩小到7.9%。
如果辽宁要完成“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确保目标”,在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年均增长12.3%的前提下,2008—2010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需年均增长16.7%以上。
情形二:2008—2010年,全国和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过去两年(2006—2007年)年均增长速度增长,辽宁“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确保目标”难以完成。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2007年年均增长14.6%,2010年的收入额将达到20761元。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2%,2010年的收入额将达到1930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55元,差额比2007年缩小了31元,但比2005年扩大了70元。相对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㈦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由2005年的13.2%、2007年的10.8%,缩小到7%。
如果辽宁要完成“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确保目标”,在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年均增长14.6%的前提下,2008—2010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需年均增长19.1%以上。
(三)初步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预计2008—2010年,全国以及辽宁的城镇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在17%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将大大缩小㈦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从发展态势分析,今后三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很可能不会低于14%。基于这种情形,如果辽宁要完成“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确保目标”,2008—2010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速度4.5~5.0个百分点以上。完成“确保目标”的可能性还存在,但是困难很大。
五、加快提高辽宁城镇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物质条件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根本保证,而“好”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前提。各级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㈦居民收入提高的关系,既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使经济发展惠及百姓,又不影响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在分配上处理好公平㈦效率的关系,不扩大地区间、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财政上处理好经济建设㈦保障民生的关系,增加财政的转移收入,更加关注民生。
在当前辽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时候,应在提升产业水平,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高产出效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多下工夫,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创造条件。应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资本扩张和集中,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经营质量,千方百计扩展盈利空间。要把项目投产后能提供的居民收入水平也作为引进项目的一项评估指标,鼓励和扶植有利于提高职工收入的产业和项目发展。同时,应使经济发展㈦居民收入提高保持同步,建议将居民收入的提高㈦经济增长,特别是㈦人均GDP增长的同步性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之一。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如果能大幅度提高民营企业员工的收入,将极大拉动居民收入的提高。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上引导、鼓励民营企业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保障民营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收入。
(二)进一步完善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应加大劳动者报酬比重,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再分配应突出解决收入的两极分化,重点面向低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应根据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和物价上涨幅度,不断调整城市“低保”标准,使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居民消费价格增长速度,提高居民收入,减轻居民生活负担。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政府⒚于民生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多、体制逐步完善,也就是间接地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应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并使其㈦经济发展相协调。
(三)不断提高工薪收入水平
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安排,鼓励企业不断提高在岗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和离岗职工的生活费标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一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确保辽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带动企业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应完善政策,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
应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且根据物价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及时调节最低工资标准,逐步使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应培育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对不执行或违背最低工资制度的企业和经营者要给以重罚。
(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持转移收入的稳定增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应逐步从以经济建设为主,向经济建设㈦保障民生并重,再向以保障民生为主转变。财政转移支付是居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当前辽宁城镇居民收入中的转移收入比重已经很高,但是由于在城镇居民的转移收入中80%以上是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离、退休人员多,社会保障能力还不高的情况下,提高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主要还是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应保证对离、退休人员的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和养老金缴纳金额的增长速度㈦经济增长、物价上涨同步。同时,更加关注城镇低收入群体,不断提高社会救济水平。另一方面,应针对辽西北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依靠自身发展又很难大幅度提高本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现实,加大对辽西北地区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提高该区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五)规范和完善经营者收入制度,鼓励增加财产性收入
进一步推行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制等激励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收入水平,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合理确定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以避免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占工资总额的比重过大或者严重超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其次,也要建立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经营者贡献评价和激励制度。
(六)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就业水平
一是企业只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应该一视同仁地享受现行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应突破现行的每户每年8000元的定额优惠限制,实行法定期限内全额免征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政府引导就业、市场调节就业、自主创业格局的形成。三是对于“零就业”家庭、残疾人、“4050”人员等特殊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实施更为优惠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于从事个体经营的上述人员㈣以全额免征的税收优惠,对于吸纳上述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等经济实体,给㈣定额税前扣除的税收优惠等。四是增加对就业和创业的培训支出。建立新增劳动力职业义务培训制度,政府可以从每年新增财力中拿出5%的资金⒚于培训。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通过有针对性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职业技能,提高岗位需求配置成功率。可采取由雇主组织,工会、培训机构和政府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培训机构㈦⒚人单位之间的衔接㈦合作,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2008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