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里墩村的变迁

十里墩村的变迁

时间:2023-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里墩村的变迁初夏时节,广通河两岸田野里绿浪滚滚,草长莺飞,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眼前的情景,令人不禁感慨,短短几年,十里墩村的确变了模样。而真正让十里墩村闻名省、州内外的还是畜牧业。旱作农业的大面积推广更为十里墩村发展畜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里墩村的变迁是广河县山区村发展的一个典范和缩影。

十里墩村的变迁

初夏时节,广通河两岸田野里绿浪滚滚,草长莺飞,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

一条洁净的水泥路沿着山势盘旋而上,进入被誉为广河县“合作养殖第一村”的城关镇十里墩村,但见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正在拔节的玉米秆壮叶茂;村头塬上一所漂亮的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路旁,一排排暖棚畜舍倚坡顺崖逶迤而下,与村落融为一体,偶尔几声咩咩的羊叫伴着“兰驼”的发动声,更增添了几分恬静和生机。

眼前的情景,令人不禁感慨,短短几年,十里墩村的确变了模样。

城关镇十里墩村坐落在县城南部起伏的山梁沟峁之间,人多地少,基础条件十分落后,群众增收渠道狭窄,行路难,吃水难,致富难……

曾经的十里墩村,人们有几句“口头禅”:

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
吃水到处跑,
走路常绊倒……

近年来,十里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县上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畜牧养殖,带领全村群众修公路、通水电、调结构、重养殖,使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流进了厨房,群众生活逐步富裕,一个贫困落后的后进村变成了“种养”齐头并进,社会安定,群众生活逐步富裕的先进村。

说起这个村的致富路,还得从2005年说起。当时,县上引进推广种植脱毒洋芋、双垄沟播玉米等旱作农业技术。刚开始,大部分群众顾虑重重,不愿种植。于是,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在自己田里试种了3亩脱毒洋芋、4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当年获得了丰收。

村里老人马占清说起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事,很是感慨:“没想到,地还是过去的地,没啥变化,过去收的粮食吃不饱肚子,还得到集市上买粮吃,现在却有余粮出售。能打这么多的粮食,以前想都不敢想。”马占清上年种植的14亩玉米光是余粮就卖了1万多元。

十里墩村海拔2300多米,温度低,没有灌溉系统,过去一亩玉米最多就打个200多公斤,再加上每年农历四月常发生的霜冻,更让玉米种植“雪上加霜”。

马占清说:“以前填不饱肚子的干旱地,自从给穿上了‘保墒衣’,就变成了‘粮仓’。”

群众看到了新技术种植带来的实惠,开始大面积种植,2012年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0%,成为全县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示范村。

而真正让十里墩村闻名省、州内外的还是畜牧业。

十里墩村历来就有代代相传搞养殖的传统优势,群众普遍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发“羊”财是十里墩群众最熟悉的致富路子。

对于广大农村群众来说,“种地”主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而“养殖”则是经济来源。

旱作农业的大面积推广更为十里墩村发展畜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刘家山社13户群众于2008年以集资入股的形式,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合作养羊小区,建立了养羊协会,制定了发展目标。养殖小区通过集中管理,减少了人力,减少了成本,减少了投入。改变传统粗放式经营管理为科学饲养,改变以往单户出栏销售为整体统一出栏,改变过去分户疫病预防为集中统一防治,改变家庭购买小农具为集中购置配套机械,使养殖户省钱、省力、省心,得到了方便实惠,加快了资金的周转效益,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数量,扩大了养殖规模,提高了养殖效益,促进了养殖经验的交流,改善了村庄环境卫生,达到了增产增效、互利共赢的目的,养殖小区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这一养殖模式被县上完善、总结提炼为“十里墩养殖模式”在全县大力推广。

与此同时,县上大力支持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先后投资150万元,拓宽村级道路15.5公里,修建便民桥1座;硬化了长6.5公里的温家坪至十里墩农路和长5公里的十里墩至排子坪农路,全村群众走上了平坦洁净的水泥路;投资60万元,埋设自来水管道13公里,使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入群众家中,群众生产生活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十里墩村的变迁是广河县山区村发展的一个典范和缩影。

秋天的乡村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清晨,当十里墩村孩子们迎着阳光走进漂亮的校园,当朗朗的读书声穿过窗明几净的教室在山村的上空飘荡,同满山遍野葱茏的玉米、农家庭院共同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

img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