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立县春常在

生态立县春常在

时间:2023-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立县春常在播下春种就会收割秋天,洒落汗水就会收获希望。森林是“地球之肺”,广河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偏低、生态环境脆弱。广河县地形复杂,干旱缺水。庄窠集镇的林业建设可以说是广河县造林工作的一个缩影。

生态立县春常在

播下春种就会收割秋天,洒落汗水就会收获希望。

走进广河的一道道山一条条沟,抚摸那枝叶挺拔的小树,亲近那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青草,感受那不断延伸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森林是“地球之肺”,广河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偏低、生态环境脆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低碳发展、幸福指数、宜居城市、绿色家园……承载着广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广河县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的林业发展路子,历任领导把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加强以绿化造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深化林业改革,创新造林机制,带领全县人民将再造秀美家园的豪情壮志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退耕还林(草)、荒山造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近几年,林业建设投入之多、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给城乡大地披上了一件越来越大的“绿衣裳”,注入了越来越强的生命活力。

纵观广河县的林业建设,无论是“科学造林一条龙”、“重点抓管护,集中啃骨头,突出抓效益”,还是“山上青松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良田万顷,山沟刺槐涌涛”等一个个不同时期的战略决策,始终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播绿”。

广河县地形复杂,干旱缺水。在生态建设中,县上因地制宜,因山为形,对9个乡镇,按适地适宜为原则,突破地域以整流域规划,先后实施万亩、千亩、百亩造林工程,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绿色通道、义务植树等绿色工程,以大工程建设带动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

每年春秋两季造林中,县上把植树造林作为特色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各乡(镇)签订了林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林业部门和各乡(镇)按照县上的要求,及早确定造林重点片、点,将行政责任与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到人。并按工作重点,分别抽调、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分赴各造林点蹲点指导服务,签订技术指导责任书,采取严厉的奖惩措施,确保了苗木栽植工作前后各环节技术指导服务到位;为了保证了苗木栽植质量和成活,按不同造林工程属性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各具特色,严格技术规程;苗木坚持要大规格且本地调运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对比、择优选择,就近调购;栽植中坚持边起苗、边运送、边栽植,保证栽植苗木不过夜,并采用带土运苗、泥浆蘸根等技术措施,从源头上保证了栽植苗木质量。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封、育、造、管”多措并举,精心管护,采用了“南封北造”治理模式,对南部植被良好的山区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对北部荒山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25.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6.4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3%,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

很早以前,庄窠集境内森林茂盛,生态资源丰富,纵贯庄窠集全境、连绵十几公里的十道山梁被群众称作“十道林”,是当时这里的群众打柴谋生的地方。但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岁月中,这里的树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随着绿化工作的推进,树木植被逐步得到改善,尤其是近几年,县上把绿化庄窠集作为全县植树造林的主战场,一方面大规模植树,一方面加大管护,制定通过营造沙棘围墙、建设铁丝围栏、聘请护林员等多种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庄窠集镇千亩荒山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如今的庄窠集镇,春天,杨柳吐翠,杏花如雪;夏天,遍山葱茏,鸟儿翻飞;秋天,果实盈枝,层林尽染;冬天,松涛吟唱,玉树琼枝……

庄窠集镇的林业建设可以说是广河县造林工作的一个缩影。

退耕还林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既惠民又保护生态的双赢政策,也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的良好生态屏障。广河县把生态,发展,致富三方面的目标协调起来,始终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着力在“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上下功夫。实行乡镇行政承包和林业部门技术承包双轨承包责任制,明确各乡镇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体,乡镇主要领导是退耕还林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林业局负责协调、衔接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乡(镇)林业工作站对造林工作进行全方位跟踪管理、服务。大胆探索,实践创新,严把“设计、苗木、栽植、整地、验收”五道关口。坚持按地形、因林种分模式整地。即荒山造林以鱼鳞坑为主,“品”字形排列;陡坡耕地沿等高线,为水平沟为主;平缓耕地以穴状坑为主。在林种结构上,以乔灌草混交,生态林、经济林混交为主,优化退耕还林结构布局,大力推广林草、林药、林蔬等间作生产模式,促进农林牧产业协调发展。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恢复、扩大了广河县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覆盖率5个百分点,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转化,逐步建立起了优质、高效、持续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如今,截至2012年底,涉及全县9乡镇87个村14521户59214口群众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757.2万元,切实让退耕户得到了实惠。

夏日,沿着平坦的十排路行进在广河县的南部干旱山区,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路两旁的行道树枝叶滴翠,阳光透过枝叶碎金子般的光斑洒在路面上。

近年来,广河县以“绿色长廊”建设为目标,加大了绿色通道行道树栽植和美化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县绿色通道绿化档次和观赏水平为目标,创新机制,采取承包栽植的方式,由绿化公司负责统一栽植,一包两年,于次年验收合格后,再兑现承包资金。在道路建设中,抓住时机,同步或提前栽植行道树,将整地工程和苗木栽植承包给专业造林队,并严格按标准整地,挖坑,栽植大规格速生柳苗木。公路沿线乡村大力配合,栽植后及时采取了浇水、涂白、承包管护等措施进行抚育,加强管护和完善日常管护。同时,畜牧部门在行道树坑内和群众地埂上播种多年生优质紫花苜蓿,给群众增加饲草料,从侧面杜绝放牧对树林的损坏。通过多措并举,使绿色长廊建设成效显著。近几年,投入资金1288.5万元,建设绿色通道238公里,栽植苗木22.67万株。其中:2012年,投资330万元,完成绿色通道建设40公里,县城绿化10公里。

无论是通乡油路还是硬化的村社道路,干净整洁的路面环绕在层层绿波之间,描绘出一派休闲而优美的乡村田园美景。

经济林建设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广河县在林业建设中始终突出适地适树,根据不同地区土壤肥力,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在山塬干旱地区大力推进以花椒林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在庄窠集镇、官坊乡等二阴地区重点推广啤特果经济林建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官坊乡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柴沟流域万亩啤特果基地建设工程。如今,官坊乡万亩啤特果基地已初步形成,发展林果畜牧业的农户迅速增多,林业成为群众增加收入的渠道之一。

苗木是造林绿化的物质基础。广河县坚持集体、个人相结合的育苗方式,注重名优特品种的引进、繁育,以古城、宗家为苗圃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集体苗圃主渠道作用,倡导鼓励农户育苗,在林业建设中,突出乡土树种的收购、栽植,从而又催生了一大批育苗专业户,育苗产业蓬勃发展,全县现有育苗基地30多处,面积达8000亩。祁家集镇农民马哈克近两年培育花椒苗3亩多,收入达一万多元。

“一分造,九分管”。提高苗木成活率和造林质量是生态林业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

img284

广河县在9个乡镇成立了基层林业站,建立了技术承包责任制,造林质量管理办法、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县、乡、村、社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任务有人抓、质量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机制。出台发布了《广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林业重点用地实行封山禁牧的通告》,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划定重点区域和范围,全面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在全县配备94名专职管护监督员,签订协议,落实管护任务,组建各级禁封管护队,加强检查督促。县林业部门把森林管护的任务、目标、责任、资金四项指标逐级落实到山头、人头,普遍采取了网围设卡、定期巡护和管护承包三管齐下的方式,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管护网和“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良好格局。

造林不易,护林更难。广河县加大林业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以森林公安、林政人员、护林员三支队伍为骨干,以林业局、乡镇林业站、管护人员三级管理为核心,建立了缜密的森林管护责任体系和林业资源管护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群防群治”护林防火网络体系,全县依法治林工作成效明显,林木防火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火灾监测和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林木病虫害防治率达到了85%以上,确保了林木资源安全。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彰显着生机。广河县绿化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过去那种“风来尘土满街走,缺水少树秃山头”的景象逐步被“小雨不出窝,大雨留台间,暴雨不塌坡”的情景取而代之。

栉风沐雨青山路,春华秋实绿水情。随着一步一个脚印的生态建设持之以恒地进行,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山清水秀的新广河将展现在广通河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