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到广州,成为改革开放潮头的“弄潮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梁灵光于1977年冬依依惜别工作了整整28年的故乡福建,奉调中央任新组建的轻工业部部长。他在中央的领导下,和部里的干部团结奋斗,大力拨乱反正,坚决调整整顿,经过三年的努力,扭转了我国轻工业长期徘徊的局面,开始进入较好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赤县神州,地处祖国南方的广东得天独厚,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1980年年底,梁灵光欣然受命南下,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临行前,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先后接见了即将赴任的梁灵光,要求他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广东优势,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闯出一条新路。总的精神是希望广东在全国的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央在有关文件中,还特别提到:抓好了广州也就抓好了广东的一半。
梁灵光南下后,主要抓广州工作。他发现几个怪现象:一是党内外民主生活极不平常。广州市上一届党代会1971年召开,相隔10年了;广州市上一届人代会1965年召开,前后15年了。二是国民经济落后。广东工农业发展速度连续1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9年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比全国还要低。三是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家庭主妇上街购物,袋里要带40多种票证,粮、油、糖、鱼、肉、布,凭证限量购买不用说,连肥皂、香烟、火柴等也要凭证。人们讽刺说:“广州人周身都是症(证)。”因为货源奇缺,市场里到处排“长龙”,而且往往不能兑现。梁灵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左”的思想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结果,不摆脱“左”的束缚,无法实现根本的转变。
趁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强劲东风,同年9月,广州市先后召开了党代会和人代会,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今后的方针任务,进一步调动了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梁灵光主政广州期间,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花大力气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竭力直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除了加快住宅建设,扩建供水设施,改善交通状况外,广州市政府使出三大高招——第一招:减少商品流通环节。打破长期由国营、供销社“一统天下”的旧传统,恢复和兴办各种农副产品、日用百货贸易货栈,购销方便,信息灵通,联系广泛。这一招,很快显示出生命力,对活跃城乡市场、促进物资交流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第二招:放开物价。以往的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派,价格由国家制定,生产者既没有生产自主权,又没有销售自主权,价格受限制、生产积极性受抑制,出现了“鱼米之乡无鱼吃”等怪事。经过周密调查研究,决定率先放开鱼价。顿时,鱼价暴涨,议论纷纷。市政府顶住诸方压力,坚持按价值规律办事,大大刺激了渔民的积极性,产量很快上升,鱼价逐步回落。三年后,出现了广州市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市民吃鱼最多、价格最便宜和史无前例的“南鱼北运”的新景象。接着大幅度缩小计划产品范围,并逐步放开商品价格。第三招:开放农贸市场。政府拨款扩建、新建农贸市场,打开城门允许农民进城摆档经营,弥补国营商业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促使国营商业进行自我改革。以上开创全国先河的高招,不仅繁荣了市场,较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受到普遍欢迎和赞扬。
梁灵光还经常深入群众明察暗访,了解群众要求、了解群众疾苦。他到广州不久,一次到滨江路一带去看被称为“疍民”(长期水上居民)的水上人家。他了解到,那里大约有2万多人,世世代代因为没有房子住只得以小木船为家,很不安全,平时还要到老远的地方肩挑生活用水,苦不堪言,梁灵光心里难过极了。首先责成有关部门尽快铺设自来水管解决“疍民”的生活用水困难。接下来,建议由政府投资建设住宅,把他们迁到陆上居住,使“疍民”彻底翻身,过上幸福生活。当这些“疍民”乔迁新居的时候,无不热泪盈眶,衷心感激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结束了他们祖祖辈辈水上居住的辛酸史。
1983年春,南粤大地阳光灿烂,百花盛开。广东省的几套领导班子顺利地完成了换届工作。梁灵光众望所归,被省人代会选举为省长。海外归侨当省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的第一人。
在梁灵光任省长期间,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打开了对外经济新局面,引进了大批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基本建设规模扩大,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城乡市场繁荣,流通渠道畅顺。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职工和农民收入平均递增近1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广东省人民从心里赞扬他是好省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