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资的决定
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工资的高低由劳动的需求与供给决定。
剪贴板/工资的决定
对劳动的需求与工资变化方向相反;
对劳动的供给与工资变化方向相同;
劳动供求相等决定了均衡工资。
首先我们来看对劳动的需求。应当指出的是,对劳动的需求(以及对其他所有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一般产品市场上对消费品的需求很不相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需求而购买商品。因此,对这些消费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与此不同,在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市场上,需求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企业,来自生产者。企业购买劳动或者其他一些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不是直接的需求,而不如说是“间接”的需求。
剪贴板/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
消费者为满足自己吃、穿、住、行等需要而购买商品。这是直接需求。
生产者为生产和出售商品而购买生产要素。这是间接需求。
更进一步来看,企业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得收益,部分地也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企业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产品中得到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例如,如果没有人去购买电视机,就不会有电视机企业对生产电视机的工人劳动的需求;如果没有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就不会有对医生和护士的需求。由此可见,企业对劳动等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劳动的需求又是所谓“派生”的需求或者“引致”的需求。例如,消费者购买面包,这是直接需求;消费者对面包的直接需求引致面包企业去购买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去生产面包。面包企业对劳动等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派生的或引致的需求。
那么,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又由什么来决定呢?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所谓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随劳动量的增加而递减,当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与工资相等时就决定了所需要的劳动量。如果工资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企业就减少劳动需求量;如果工资低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企业就增加劳动的需求量。这样,劳动需求量和工资呈反方向变动,即随工资的下降而增加,随工资的上升而减少。
和劳动的需求一样,劳动的供给也与工资有关。工资增加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决定了劳动供给。从事劳动,就要放弃闲暇和休息,因此,劳动的供给本身是闲暇的让渡。因此,劳动的供给情况便取决于劳动者对于闲暇和收入的偏好程度。替代效应指的是,随着工资的提高,每一小时的闲暇程度变得更加昂贵,从而劳动者将减少对闲暇的需求,而增加对于收入的需求,结果是用更多的劳动来代替闲暇。收入效应是指,更高的工资将使劳动者更加富裕,从而增加他们对闲暇的需求,因而较高的工资将导致劳动供给的减少。
假设你自己是个工人,雇主给你提供了更高的工资率,你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时数,你就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方面你受替代效应的影响,希望工作更多的时间,因为每小时工作的工资比以前更多。这样每一小时的闲暇就比以前更贵,你于是受到一种激励,想用额外工作替代闲暇。另一方面是收入效应:工资更高时,你的收入更多。有了更多的收入,你就会想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你还想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享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哪种效应更加有力?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就随工资增加而增加。
当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相等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市场工资水平。
以上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现实中劳动市场往往并不是完全竞争的,既可能存在着工会对劳动供给的垄断,也可能存在着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垄断。当存在工会对劳动供给的垄断时,工会会竭力提高工资,工资可能高于其边际生产力;当存在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垄断时,企业会竭力压低工资,工资可能低于其边际生产力。而实际的工资是由劳资双方的协商谈判决定的。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工会在工资的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会的目的在于提高工资水平,其主要方法有:
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工会增加厂商对劳动需求的方法主要是增加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因为劳动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而来的。如通过议会或其他活动来增加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等。
减少劳动的供给。工会减少劳动供给的方法主要是:限制非工会会员受雇,迫使政府通过强制退休、禁止使用童工、限制移民、减少工作时间的法律等。减少劳动供给同样可以提高工资,但会使就业减少。
最低工资法。工会迫使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这样,在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也可以使工资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