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英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上的优势地位(984)
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1830~1833),广州独口贸易时期,英国在中国对欧美各国合法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输入中国者占80%,自中国输出者占74%,(985)1833年在来华的189只商船中,有107只归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港脚商人所有。它的吨位,占全部来华船只吨位的64%以上。(986)
五口通商以后,英国继续维持其优势地位。40年代中期(1845),英国对华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987)40年代末期(1849),上海一口的进口货值中,英国占80.6%,出口货值中,英国占82%。(988)50年代初期(1852),停泊在香港的各国商船,有一半以上为英国所有。(989)60年代初期(1863)进入上海的3400艘商船中,属于英国的有1790艘。(990)一直到60年代终了(1869),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分别维持在92%和76%的水平。(991)
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居第二位的是美国。美国之有商船来华,是从1784年开始的。它入侵虽晚,却进展迅速。1800~1801年间,美国进入广州的商船只数首次超过英国。(992)它的对华贸易额在1817年也第一次超过英国东印度公司。(993)18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人还认为“美国和中国没有直接通商的可能性”,(994)甚至认为“美国人已经放弃了(扩张)对中国贸易的一切念头”。(995)30年以后,英国人却惶惶不安起来,担心如果“不及时采取谨慎的办法来对付美国人在中国的进展,大不列颠和英属印度同中国的贸易就将处于不安全的地位”。(996)
但是,美国当时在广州的贸易,实际上还不足以构成对英国的威胁。鸦片战争以前,美国商船在只数上虽然有时超过英国,但在吨位上仍远落在英国之后。美国的贸易额虽然在1817年一度超过东印度公司,但并未继续保持这种地位。而且当时英国在中国的贸易,除东印度公司外,还有港脚贸易,如果两者合在一起,那么即使到1817年,美国仍然大大落后于英国。从长期看,在鸦片战争以前,美国的对华贸易很不稳定。30年代以后,广州的美国贸易显见下降,几乎回到19世纪初期的状态。(997)
五口通商以后,美国对华贸易的比重,仍然很小,但表现出较大的增长速度。在1845~1860年的15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由230万元上升到890万元,(998)增加了将近3倍;同时期中,英国对中国的出口则由1050万元上升到2340万元,(999)增加1倍多一点。60年代中期(1865)到60年代末期(1869)的5年中,美国对华出口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由0.7%上升到2%,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9.8%上升到13.6%;(1000)同一时期,英国对华出口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由91.6%上升到92.4%,中国对英国的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则由84.5%下降到75.6%。(1001)在个别口岸贸易中,美国还居于领先地位,例如在50年代后期的厦门,出口到美国的茶叶,几乎相当于出口到英国的10倍。(1002)带头到福建内地采购茶叶的美国洋行老板甚至夸耀“美国人第一个在福州进行的成功的试探,把一个巨大的港口加进外国人的财源中来”。(1003)在其他口岸,美国的贸易在数量上和英国的差距,到50年代以后,也在逐渐缩小。1853年美国公使马沙利在谈到上海美、英两国的贸易发展均势时就说:“尽管美国在上海的贸易额远逊于英国,但其迅速增长的情况将引起人们的注意,两国贸易额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1004)
英、美两国是60年代以前西方入侵中国的两股最大势力。在中西贸易上,除这两个国家而外,其余各国都无足轻重。1845年中国的输出总值为3700万元,95%是对英、美两国输出的,其余各国不足200万元,只占5%;输入总值为2000万元,英、美以外的国家总共为140万元,只占7%。(1005)在当时仍为贸易中心的广州,1846年进口总值为1240万元,英、美两家共占1160万元;出口总值2320万元,英、美两家共占2160万元,都在90%以上。(1006)老殖民主义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这时已经或正在退出中国贸易的舞台。70年代以后在中国贸易的角逐中地位日趋重要的法国和德国,这时还没有显露头角。法国在鸦片战争以前曾经有过一个活跃时期。18世纪初叶,在专营对华贸易的中国公司(La Conpaqnie de la China)等东方贸易机构的“努力”下,它在广州的贸易似乎取得了一些成果。(1007)1716年,法国开到广州的船只,曾经达到6艘,几乎占当年来华外国船只总数的三分之一。(1008)但是,后来法国的海外实力开始走向衰弱,18世纪20年代以后,长期停滞。一直到鸦片战争,法国同中国只有少量的直接贸易。鸦片战争以后,情况未见改变。法国商人虽然是中国生丝的大买主,但在战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此项生意差不多都在伦敦市场上成交,或者通过伦敦金融市场的周转。(1009)这种状况,延续了将近40年,一直到80年代初,华丝直接输入欧洲,才“多数不复经由伦敦转运”。(1010)
德国在1871年统一以前,其境内的日耳曼小邦,在18世纪中叶,也开始插足中国贸易。但是,在1842年以后的20年中,各小邦同中国的贸易和英国比较起来,微不足道。“德国的商人和厂主只能拾些英国商人的饭桌上落下来的面包屑”。(1011)在最初的几十年中,德国同中国的贸易,和法国一样,主要是通过伦敦转手。汉堡的进口商往往在伦敦购入中国货物,而英国商人则经过伦敦向中国输出德国的毛织品。德国的毛纺织厂老板常常不知道他们生产的料子从英国运往哪里,而中国的买主则把这些料子当做地道的英国货。(1012)一句话,欧洲大陆同中国的贸易,这时基本上还掌握在英国商人的手里。
在西方侵略者对中国的海上贸易中,还应该提到“正在迅速地成为亚洲的头等强国”(1013)的沙俄。前面提到,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沙俄不但乘机扩大和控制中俄之间的陆路贸易,而且不费一兵一卒,攫取了长江和沿海的贸易特权,夺取了原来在中国商人手中的全部砖茶贸易。事实上,从50年代初起,沙俄的商船和兵舰,在没有任何条约根据的情况下,已经不断进入中国沿海口岸。他们不顾中国的反对,打着别国的旗号,进行“违反条约并且违反明显的商业惯例”的走私活动。(1014)他们的“商船”公开停在外国走私船只集的吴淞,而“大量的俄国布匹”,通过中国商人之手,在距离他们遥远的福州出现。(1015)他们的贸易量,居然比不上英、美,但其手段却同样恶劣。
总之,在鸦片战争后的20多年中,英、美以外的西方侵略者在中国的贸易,仍然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各自的相对地位,和战前比较,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显著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