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的演变

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的演变

时间:2023-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的演变_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二、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的演变直接换工劳动,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经济落后的象征,是农民劳动的价值形态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产物。因此,当农村商品经济、农业雇佣劳动,尤其是流动性雇工和雇工市场有所发展时,直接换工劳动就会受到冲击,逐渐为雇佣劳动所取代。这种劳动可以叫做换工性的雇佣劳动,或者叫做雇佣劳动形式下的换工劳动。

二、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的演变

直接换工劳动,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经济落后的象征,是农民劳动的价值形态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直接换工劳动在地理区域和劳力调配两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当农村商品经济、农业雇佣劳动,尤其是流动性雇工和雇工市场有所发展时,直接换工劳动就会受到冲击,逐渐为雇佣劳动所取代。

取代的情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直接换工为主,差额部分计算工资。如广西北流县,换工只限于无力雇工的贫苦农民,换工通常以户为单位。如今天是这一家工作,换工搭档便全家男女老幼都来帮忙。另一家工作时,亦复如此。但劳动时间不能相互抵消时,仍需计算报酬,支付工资。[23]又如河北涞水,无牛户和有牛户之间的换工,人工和牛工分别按时间和翻耕面积计价,大部分互相冲销,冲销以外的余额则支付现金。

有的雇佣劳动多为外来流动雇工,本地农户之间,仍多为直接换工。如广东德庆,本地农民耕地互助,只要“茶饭供足即可” ,很少言及工资报酬。不过换工范围只限于耕田种稻等传统自给性粮食生产。至于商业性的农业生产,如“取桂、采桑、锄山等事,即土人亦有工金也” 。[24]本地农民的换工劳动也变成了雇佣劳动。这生动地反映了商业性农业经营和外来雇工对传统换工劳动的冲击。

有的地区,换工劳动全部计算和支付工资,换工互助变成了“交互佣作” 。如安徽潜山,“力役喜合作,比如春耕夏薅,往往交互佣作。今日在甲,明日在乙,后日在丙” 。循环往复。[25]合作互助的对象、范围和性质都没有变,但直接劳动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劳动交换,只是雇工、雇主不断相互易位,形成一种循环式的交互雇佣关系。

在更多的地区,不但换工劳动全部计算和支付工资,而且不再限于原有的换工圈子,传统的直接换工劳动变成了更加纯粹的雇佣劳动。但换工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就某一农户而言,他既雇请别人劳动,自己也被别人雇用,而且数量大体相等。如1929年对江苏无锡的农民调查,一户农民的调查表这样记载:“忙时雇零工二十余工,在闲时也替人作十余工。故收入可以不算。 ”[26]北京西郊的一些农户档案也有类似记载,如“一年要雇十余个短工,本人有时也要给别人干十个工” ;[27]“种地有时雇短工,但夏天也给别人打短工” ;[28]“农忙时雇两个短工,自己有时也打两天短工” ;[29]“农忙时雇过几个短工,有时也给别人帮几天工”[30]等等。在这里,雇主和雇工既不是一对一相互易位,也不是三五家循环往返,“交互佣作” ,而是一种纯粹的、任意的自由雇佣关系。但是,无论雇用者还是被雇用者,都是为了调剂劳力。这种劳动可以叫做换工性的雇佣劳动,或者叫做雇佣劳动形式下的换工劳动。

上述的四种情况依次反映了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演变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直接换工劳动为主,相互抵消以外的剩余部分,支付现金报酬,雇佣劳动成为换工劳动的补充;第二阶段,雇佣劳动取代商业性农业中的换工劳动,外来流动短工的雇佣劳动取代自给性农业中的换工劳动,雇佣劳动开始同换工劳动分庭抗礼;第三阶段,换工劳动在形式上全部为雇佣劳动所取代,劳动的交换和调剂是以货币为媒介来实现的,但其范围尚未超出原来的换工圈子;第四阶段,农户劳动的雇用不再局限于换工的狭小圈子,换工农户通过自由雇工和佣工实现劳动调剂和平衡,在形式上同一般雇佣劳动已无差别。

当然,一个地区的雇佣劳动取代换工劳动,并不一定要经过上述四个阶段。雇佣劳动取代换工劳动,如同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一样,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一般地说,那些商业性农业比较发达、农村经济生活中商品货币关系比较普遍的地区,雇佣劳动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取代换工劳动。相反,在那些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农户间的直接换工劳动也往往比较普遍而难以被取代。

正是由于雇佣劳动取代换工劳动,一些地区雇工农户的数量和比重增加,不少地区都在50%上下,有的甚至高达80%~90%。据1921~1925年对安徽等7省17处的调查,雇工农户的比重接近或超过50%的有8处,其中山西五台、浙江镇海、江苏江宁太平门依次达99.6%、98.5%和86.2%。[31]又据1934年对川东荣昌等18县的调查,雇用短工(男工)的农户比重,除渠县、壁山(今璧山)外,均超过50%,18县平均为62.3%。[32]但是各地农户的雇工数量并不多,按村庄和地区平均,长、短工合计,每户一般只有50天左右,其中短工大多不超过20天。相当一部分农户雇用少量短工,不是为了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而只是劳动调剂。

在一般情况下,因换工农户的经营规模异常狭小,家庭劳力在总量上供过于求,单个农户的换工数量很小,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月。但是,在雇佣劳动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也不排除部分农户大进大出,通过雇佣劳动进行较大数量的劳动交换和调剂。如运输副业兴旺的宛平麻峪村,有的贫苦农民自己给人扛长活,赶车种地,而家里的地雇短工耕种;也有的自己在城里做苦力,家里雇长工赶车、搞运输。[33]这种劳力大进大出的情况,在东北地区,更是不乏其例。据1922年对该地区30家农户的调查,22家雇有长工的农户,有5户自己外出打短工。时间短的150天,大体相当该地一名长工的劳动日,多的达500天。具体情况如表16。[34]

表16 东北5农户雇工和佣工及其工薪收支比较表

img43

注:长工全年按150个农业劳动日计算。

表16所示,这5家农户劳力充裕,经营规模没有超出家庭成员的耕作能力,完全没有雇用长工的必要。然而,他们不但雇了,而且有的还不止一人,目的无非是用长工腾出自家劳力外出打短,利用短工、长工薪金高低不同的条件,赚取差额。将各户雇请长工的工资费用和出雇短工的现金收入作一比较,就清楚了。从雇工和佣工的时间看,只有2户的佣工天数超过雇工,但从薪金收支看,5户的佣工收入全部超过雇工支出。按单位时间比较,有4户的佣工收入超过雇工支出。最高的如吉林县那家农户,竟超出5倍。这大概就是5家农户在劳力方面大进大出的奥秘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