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

时间:2023-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_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三、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中国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畜牧、养殖居于次要地位。晚近又有进一步向单一种植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接着,清政府于1902年正式宣布解除蒙地禁令,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设局主持各旗蒙地丈放,鼓励汉民到蒙区开荒种地。这种变化对全国农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这一地区正是以畜牧为主业的哈萨克、蒙古两族聚居区。

三、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

中国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畜牧、养殖居于次要地位。晚近又有进一步向单一种植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从地区看,内蒙古和东北西部内蒙古沿线地区、新疆、青海、西藏和川西部分地区,大多以畜牧业为主,或农牧并重。其他地区基本上属于纯农业区,农户以种植业为主,畜牧养殖,通常仅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进入近代,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通商口岸和大中城市相继出现了乳牛业,有的地主、商人或新型农学专业人员办起了中小型畜牧场或养殖场,专门从事猪、鸡、鸭、鹅或淡水鱼的商业性饲养,还出现了养蜂专业户。个别地区也有饲养菜牛的习惯。[103]但在广大农村,养牛仍以役畜为主,乳牛和菜牛饲养没有什么发展。羊的饲养一般只限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平原地区很少。饲养较为普遍的是猪和鸡、鸭等家禽。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叶,由于东北、热河、察哈尔、绥远和新疆、川西等地荒原的相继开垦,一部分草原变为耕地,一部分游牧民变为农耕民,畜牧区域缩小,畜牧业在全国农业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

这一时期,在华北和东北,农业沿着直隶、山西北部和奉天、吉林、黑龙江西部一线,不断向北、向西推进。内蒙古的牧地逐渐缩小,牧群不断北移,蒙民畜牧业日渐衰落。

内蒙古南部沿直隶、山西的热河、察哈尔、绥远一线,以筹措驻防八旗军粮为目的屯垦,以“借地养民”为目的移民招垦,以及流民私垦,早在清代前期就已断续进行,蒙民牧群和聚居地的北移也就随之开始。庚子以后,清政府对察哈尔、绥远地区的蒙旗荒地开始了有组织的大规模放垦,1909年秋,清廷更谕令内外蒙古各旗,选择沃壤,“次第开垦,练习稼穑” 。[104]从而加速了蒙古地区荒地的开垦和由畜牧业向农业的转化。位于绥远的土默特旗,早在19世纪80年代中,蒙民“以耕牧为生产者十之二三,借租课为生者十之七八” ;[105]位于热河的翁牛特右旗,早在光绪初年,蒙古牧民已全部变成了农业民,到光绪末年,全旗土地已开垦无余。[106]察哈尔右翼四旗等地蒙旗贵族生计,也已“不在牧而在租” 。他们原来的牧地,“或抵价而指卖与人,或图利而私放肥己” 。[107]草原变成了耕地,大型牧群也继续北移。[108]热河的马厂地也相继放垦,官牧马群消失。

内蒙古东部沿奉天、吉林、黑龙江一线,随着甲午战争后东北边境危机的加剧和土地开发规模的扩大,蒙地的大规模放垦也被提上日程,开始了这一地区畜牧业向农业的转化。先是黑龙江地方官员提出丈放蒙地,并首先在扎赉特旗划出1000万亩荒地招民认垦。接着,清政府于1902年正式宣布解除蒙地禁令,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设局主持各旗蒙地丈放,鼓励汉民到蒙区开荒种地。黑龙江扎赉特、都尔伯特、郭尔罗斯后旗等三蒙旗松花江以北、嫩江和呼尔达河两岸、铁路沿线地区的蒙地相继丈放。由盛京将军督办的科尔沁右翼地区,也于1902年设局着手丈放。1903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委派民政部外城巡警厅厅长朱启钤为督办内蒙东部地区垦务专员,扎催各蒙旗加快放荒速度。1908年又设立“东三省蒙务局” ,将未垦蒙地之开放置于政务之首。凡未垦各旗,令相应边省及将军大臣,商同蒙旗奏请开放。[109]督办奉天垦务大臣赵尔巽为加速蒙荒放垦,1905年在省城成立了“蒙荒总局” ,全力督办科尔沁六旗的蒙荒勘放。据统计,自蒙地解禁至清朝覆亡10年间,科尔沁6旗共放荒2430万余亩,整个东蒙一线共放荒4548万余亩。通过放垦,东蒙北部形成了以嫩江及其支流流域、松花江北岸沿线及其支流流域、中东铁路西段沿线为中心的新农业区,南部形成了以洮南府为中心,包括洮儿、交河、那金三河两岸地区的新农业区。同时,位于科左前旗的永、昭、福三陵养息牧地也于1897年后丈放开垦,沿柳条边墙外,形成了以昌图府为中心,北起怀德、南至彰武的新农业区。[110]东北农垦区由东向西,朝内蒙古地区大幅度推进。

由于蒙地的不断放垦,内蒙古地区的草原面积和放牧范围越来越小,牲畜数量日益下降。据20世纪20年代初的调查,内蒙古东部地区,农耕地占5/10,农牧地占3/10,牧畜地仅占2/10。[111]整个内蒙古地区,纯牧区只有锡林郭勒盟以及哲里木盟的西北部。除此以外,“到处皆见有农耕地” 。而纯牧区的畜牧业,“亦不能如昔日之盛” 。不仅牲畜数量减少,牛马亦“不及从前之硕大” 。[112]据1919年的调查统计,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等盟和喇嘛王旗合计,仅有骆驼、羊、牛、马等各类牲畜416万余头。哲里木盟和锡林郭勒盟作为内蒙古惟一的两个纯牧区,分别只有牲畜140万余头,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牲畜更少。整个游牧区仅有骆驼4458头,羊222万头,牛马分别不足百万头。[113]虽无前后统计对比,但从当时有关文献记载,尤其是南蒙、东蒙牧区大面积放垦和农耕化,无数蒙民由放牧转为“食租”这一事实,可以肯定,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牲畜数量大幅度下降,畜牧业明显衰落了。这种变化对全国农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疆牧区出现了同样的趋势。畜牧业本是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族居民最主要的经济部门。这一时期,由于牧主的残酷剥削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牧民丧失牲畜,被迫改营农业。许多丧失牲畜的牧民,一部分迁到农耕区,在维吾尔族农民的帮助下,开始垦荒种地。新疆建省后,天山南北麓外来移民增加,土地开垦加速,1915年省府为“实边”起见,更呈准该省西北部荒地“一律开放,不论官民均可承领,以期垦务之发展” 。而这一地区正是以畜牧为主业的哈萨克、蒙古两族聚居区。据说宣布放荒后,“官民领荒者颇多” ,一年即丈放荒地131万余亩。[114]这更加速了新疆农业结构的变化。

在内地农业区,原有的养殖业也越来越衰落。内蒙古畜牧业繁盛时,除自食自用外,每年都要向邻近华北和东北地区运销大量牛、马,供两地农耕、运输之用,相当一部分种马、种牛、种羊也由蒙古牧区提供。蒙古畜牧业衰落后,运销华北、东北两地的牛、马、羊数量大减,直接影响了这两地农民家庭养殖业的正常发展。在内地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森林和水草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牛羊的放牧条件越来越差,或为其他经济林所取代。如奉天安奉铁路沿线地区,原来牧羊业颇为兴盛。20世纪初,随着柞蚕业的迅速发展,山林旷地日益为柞img96林所取代,牧羊业明显衰落。[115]加上农民经济的日益恶化,各地农户的家畜占有量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到清末民初,每一农户占有的耕畜平均只有0.5头上下,羊只有1/3头,猪也只有1头左右。据1914年北洋政府的统计,平均每一农户的耕畜和猪羊占有头数,耕畜除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外,其余各省均不足1头,直隶、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福建等9省则不足0.5头,河南和浙江分别只有0.12和0.15头。猪、羊超过1头的分别只有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9省区和山西、新疆、热河3省区;山西、山东、河南、新疆4省区,每户猪的占有量不足0.5头;直隶、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奉天等12省区,每户羊的占有量均不足0.5头。[116]在各地不仅很大一部分农户养不起牛,而且相当一部分农户养不起猪。在上述猪的户均占有量不足0.5头的山西等4省区,无猪户的比重即远远超过50%。而且这部分农户的比重还在继续增加。

唯一有所扩大的是农户的家禽饲养,尤其是养鸡副业。一些无力饲养猪牛等大型牲畜的贫苦农民,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禽饲养。加上这一时期鲜蛋、冻蛋和蛋制品出口迅速增加,中外商人纷纷建立蛋厂,大力收购和加工鸡蛋,加上城镇的发展,对家禽和禽蛋的市场需求明显扩大。这就刺激了一些地区,尤其是城镇郊区和水陆交通沿线地区农户家禽养殖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专业养殖户和养殖大户。然而,这远不能抵补这一时期畜牧业和农户家畜养殖业的缩小,更无法改变全国农业向单一种植业结构转变的总趋势。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的栽培占着绝对统治地位。诚然,甲午战争后,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芝麻、油菜子等经济技术作物的种植明显扩大,一些地区茶叶、甘蔗种植也曾一度兴旺。通商口岸和城镇郊区的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栽培也有所发展,部分地区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粮食作物占统治地区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个别地区由于某些经济作物的种植衰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如著名的茶叶种植区江西,在19世纪90年代初,稻田约占耕地面积的3/4,茶园占耕地面积的1/6;[117]而到20世纪10年代初,茶园比重已降至1/36强,而稻田上升到4/5弱。[118]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一些地区由于茶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也有上升的趋势。

就全国范围而言,直至清末民初,粮食作物仍占整个种植面积的85%左右,高的地区超过90%。据1914年北洋政府对全国24个省区(缺绥远、宁夏、青海、西藏)的调查统计,全国种植面积为15.2亿亩,其中粮食作物达13亿亩,占85.3%。其余分别为纺织原料、油料、烟茶蔗和瓜果园艺作物等。表36是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的分区统计。它大体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情况。

表36 7大区24省(区)主要农作物结构统计表

续表

资料来源: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第三次农商统计表》各表计算编制。

如分省、分组统计,粮食作物面积比重以吉林最低,为55.3%,湖南最高,达96.1%。其余各省,粮食作物面积比重低于70%的有福建、黑龙江、贵州和奉天;70%以上、不足80%的有河南、江苏;80%以上、不足90%的有浙江、山东、直隶、广西、广东、安徽和陕西;湖北、新疆、察哈尔、云南、四川、热河、甘肃和湖南都在90%以上。

在粮食作物中,稻谷种植面积约占30%,小麦和玉米、高粱、谷子等杂粮约各占25%,其余为豆类和甘薯。

各种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南方以稻谷为主,北方以小麦和玉米、高粱、谷子为主。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是,稻谷种植逐渐向北延伸,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北、东北某些地区都开始稻谷栽培;而小麦种植迅速向南扩展。随着机器面粉业的发展和水稻种植区一年两熟制的推行,小麦成为南方地区一年两熟轮作制的主要作物,栽培地区和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同样的原因,小麦在北方一些地区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另外,无论北方和南方,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一些地区山坡地的开垦,甘薯、玉米等杂粮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在部分山区和丘陵地区,甚至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作物中,居首位的是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9845万余亩,在粮食以外其他各类作物中占到44.2%,在全国种植面积中占6.5%,其中东北区更高达28.4%。油料作物的品种,北方以大豆为主,其次为花生、芝麻;南方以油菜子为主,其次为花生、芝麻和茶籽。除油料作物外,依次为瓜果园艺作物、纺织原料作物和烟茶蔗作物,在全国种植总面积中所占比重依次为4.3%、2.9%和1.0%。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除华南地区较高外,其他各区所占比重相差不甚悬殊,多为3%~5%。纺织原料作物主要是棉花和麻类,大部分集中在华北、华东两区,华中、东北两区次之。烟茶蔗作物的种植则集中在华中、华南和西南三区。

从上述作物结构和人类社会正常需要看,粮食作物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纺织原料、油料(其中大豆、花生尚有相当部分用作食品)和园艺作物的比重明显偏低。这是由这一时期人口的巨大压力所造成的。从某个意义上说,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是人口对土地的巨大压力在农业生产上的反映。人口愈多,耕地愈紧张,人们愈是被迫尽可能用最多的土地生产粮食,以解决最紧迫的吃饭问题,从而愈是强化农业的粮食种植单一结构。而粮食种植的单一结构愈是强化,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性愈高,市场愈是萎缩,从而阻碍和制约城市工业和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