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

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

时间:2023-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_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四、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受到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水利灌溉条件、生产工具和技术、作物品种、肥料和田间管理、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气候无以调节,水土失其屏障,以致各地水旱频仍,水土流失严重。[147]安徽庐州地区,1901~1903年连续3年成灾。

四、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

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受到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水利灌溉条件、生产工具和技术、作物品种、肥料和田间管理、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一时期,由于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年久失修,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加上农民经济贫困,生产资金和耕畜、农具、肥料短缺,生产技术保守落后,作物品种退化,地力衰竭,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愈来愈低,结果,各地土地产量普遍低而不稳,农业收成每况愈下,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单位面积产量呈现递减趋势。

森林植被是调节气候、减少水旱灾荒、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耕地的首要因素,保护森林和土地植被,大力建造人工林,是维持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前提。但是,甲午战争以后,封建政权日益腐败,根本不重视森林植被的保护,更谈不上人工造林,正所谓“树艺之经,阙而不讲;劝道之术,阒焉不闻” 。[119]民间原有的一些乡规民约也大多废弛,山林树木任凭乱砍滥伐,再加上一些地区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所迫,任意毁林开荒。结果,森林植被的破坏愈来愈严重,无论南北,莫不一望童山,满目赤野。气候无以调节,水土失其屏障,以致各地水旱频仍,水土流失严重。

在南方,原本山清水秀的江苏太湖之滨宜兴,进入民国后,因林木砍伐,河渠不浚,圩堤失修,加以排灌仍恃人畜之力,以致“水旱灾荒,纷至沓来” 。[120]安徽建德,早在清代由于林政不修,已是“山皆童白” ,进入民国后,更是“旱潦频仍,丰收罕见” 。[121]浙江丽水,也因玉米“多种山中,山经垦善崩,良田多被害” 。[122]江西南北公私各山,因盗窃戕伐,牛羊践害,结果“茂林丛山,转瞬濯濯” ,每届雨季,“壅田塞溪,决堤胶舟,水旱频仍,无一不受其害” 。[123]福建宁化一带,原来森林茂密,松杉“向颇饶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木材生意兴旺,各地客商入山大砍杉木,“于是四乡之山,强半皆童” 。[124]广东、广西许多地区,也“多系童山,绝少树木” ,[125]如广东花县,有木之山,仅“居十分三四” ;[126]清远山场造林者“不及十之一” ;[127]广西贺县,“山皆出泉” ,水资源颇为丰富,但因森林保护不力,焚山不禁,“遂至山枯而泽竭,故田多旱” 。[128]西南四川、云南、贵州不少地区也都是山童水竭。四川简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调查说,20年前,“林园弥望皆是;近则满目童山” ;[129]云南全省,“向来树木茂盛” ,“万绿如帷” 。回民战争期间,森林大多“毁于兵火,绝鲜存者” ,直至20世纪初也未能恢复,到处“荒凉不堪,一望濯濯” 。[130]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恶化。

在北方,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旱涝肆虐的程度愈加严重。河南全省的情况是,“堤防沟渠之设置失修,山林川泽之禁令未备;河道淤塞,有山皆童,洪水大旱之为患,无年无之” 。[131]直隶无论平原山区,绝少森林,尤其是各河流发源地,“类皆濯濯童山” 。每逢大雨,洪水挟带泥沙,直泻中下游平原,结果河道淤塞,河流涨溢,堤岸溃决,动辄数县数十县被淹。论者分析1924年直隶特大水灾说,其原因固由于河道失修,群流泛滥,实为“森林缺乏所致” 。[132]西北地区更是“赤地千里,一望童山;旱涝为灾,风沙扑面” ,耕地“泉源枯竭,硗确难耕” 。[133]原来农业生产较好的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到这一时期也是“童山濯濯,平原荒芜,气候无以调和,农田失其保护” ,加之民国以来,水利愈坏,“故渠失修,时浚时淤,且多坍坏;新渠更无从添设” ,以致水、旱、雹、风各灾频繁而至。往往“非旱魃为虐,即洪水肆灾;或冰雹打毁田禾,或飞沙掩没田土。每年农产损失之巨,不可数计” 。[134]

南方如此,北方尤甚。河南淮阳,“水利不开,无沟渠可资” 。庄稼“旱涝专恃天时,雨集则禾饱鱼腹,亢旱非播种失时,即坐视苗槁” 。[139]宜阳“诸田无非洛浦山冈,山田旱涝难禁,洛滩每苦河伯为患” 。即使丰收,“较他处亦常减数” 。[140]直隶怀安,“未凿井泉,全恃天雨。如遇春旱,即不能如期下种;若遇秋旱,便就成灾,无法补救,惟有仰天兴嗟而已” 。[141]文安则全县“地势低下,恒患水灾” 。[142]宁晋、昌黎也是“土瘠民薄” ,不修水利,“旱涝听天” 。[143]山东博山,全境皆山,“往往冈陵濯濯,山洪为害,又地势不平,田多沙瘠,灌田绝少,旱灾易成” 。[144]

值得注意的是,甲午战争后,由于乱伐森林、滥垦荒地以及水利设施长年失修,致使气候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旱灾荒更加频繁,所造成的危害也比以往更加严重。

从历史上看,中国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和严重的国家。甲午战争后,一些地区自然灾害的间隙更是明显缩短,频率加速。从当时的报道看,一些地区的水旱灾荒几乎接连不断。如江苏宜兴,“水旱灾荒,纷至沓来” 。[145]山阳“水利失修,非旱则涝” 。[146]苏北淮、徐、海诸属,“频年灾歉,积困未苏” 。[147]安徽庐州地区,1901~1903年连续3年成灾。[148]浙江东阳等地,“水灾时起” 。[149]山东临淄一带,“亢旱频年” 。[150]直隶献县诸属,1894年的洪水“尚未消涸” ,次年四月又遭狂风大雨,“禾麦被淹,房屋倒塌,困苦异常” 。[151]陕西1877~1878年连续遭受特大旱灾,到1899~1901年,又是3年不雨,1922~1923年再次连续两年大旱,小麦无收、棉苗枯槁。[152]甘肃和四川西充等地也都是“连年苦旱” 、 “连年叠旱” 。[153]有的堤埝决口刚刚修复,或工程只及一半,第二年洪水就来了。这固然是由于封建政权财政困窘、农政废弛的结果,同时也反映水灾的频仍。有的非旱即涝,旱涝接踵而至。如江西高安,1900年“苦旱” ,次年又遭特大洪灾;[154]湖北武昌、蒲圻、崇阳等地,1901年入夏后一直亢旱,五月底陡降暴雨,“经旬未止” ,酿成特大洪灾。[155]有的大旱大涝继以特大瘟疫。1898年湖北沙市大旱和1901年陕西大旱后,都曾出现大规模的瘟疫流行,陕西900万人口死亡200万。[156]一些过去较少水旱灾荒的地区,这一时期也多了起来。如广东的广州、肇庆两府属,过去很少水灾,“数年、数十年而一见” ,但到光绪以降,几乎无岁无之” 。[157]愈到后来,各地水旱灾荒愈频仍,几成加速度发展趋势。

水、旱、虫、风等灾荒的日益频仍,导致农业产量不稳和收成递减。在许多地区,丰年和正常年成已经罕见,灾年和歉年反成常经。如安徽建德,进入民国后,“旱潦频仍,丰收罕见” 。[158]直隶文安,“以十年计之,所稔不过二三” 。[159]湖南耒阳等高阜地区,往往“十年五旱,五年三旱,高高下下,只收一半” 。[160]地处江汉平原的沔阳等州县,更是几乎连年淹涝,故有“湖北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谚。湖南衡山,也是“近水诸农,其田常苦水潦,十种而九不收” 。[161]在这些地区,获取丰收年成,已成为一种奢望。事实上,在一个地区内,由于各个局部范围或地块的地形和水源条件不同,对气候、雨水的要求和适应性也互有差异,梯田高地怕旱,坝田滩地怕涝,无水源低地既怕旱又怕涝。因此,即使风调雨顺,一个地区也往往很难全面丰收。如直隶怀安,种河地者,因有充足的河水可供灌溉,怕涝不怕旱,甚至希望天旱,“倘遇旱年,产量既多,价亦昂贵,更觉十分得计矣” 。而种高地旱田,则盼雨而不怕涝。[162]广东南康的情况是,“洋田忌旱,坑田忌涝,往往此丰则彼歉,鲜得两利” 。[163]广西全县也是“五日雨则低田必淹,十日晴则高田即旱” 。因此,“纵遇丰收,亦难全熟” 。[164]类似怀安、南康、全县这样的情况,在南北各省都十分普遍。

这一时期南北各地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情况比较复杂,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块之间,不同农户之间,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尤其是不同年成之间,单位面积产量高低悬殊,变化无常。加之资料缺乏,很难作出全面而精确的统计。只能根据一些零星资料,对若干主要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地区作一些粗略的描述和估计。

粮食作物类,水稻是南方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品种颇多,不同品种和地区、地块之间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颇大。

从品种看,湖南地区的200个水稻品种中,据说以“粒谷早”质量最好,产量最高,一般亩产稻谷4~5石,而其他稻种产量多在3~4石。[165]江西抚州地区,水稻分单季稻和双季稻两大类,又各有多个品种。其中以单季早稻中的“铁脚掌”产量最高,最多每亩可达五六石。其他各稻种通常为2~4石左右。单季稻的产量一般比双季稻略高。[166]江苏江阴有一种早晚稻,收获比一般晚稻早十日,“粒短而阔,穗长几及尺” ,据说“亩可得米3石” ,合谷6石。[167]不过这种高产品种很少,一般亩产多在2~3石,即260~390斤左右。

从地区看,长江中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闽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部分地区等,水稻产量较高。如上述湖南水稻亩产为3~4石,地处江汉平原的湖北沙市,稻谷亩产一般为4石,[168]江苏苏州、常熟一带,每亩稻田可收米2石,即谷4石;无锡、上海等地,中等田亩产稻谷2~3石,上等田可达3石或3~4石。[169]浙江余姚、蒙山一带,早稻亩产约四五担;[170]闽江流域,中上等田,每亩可产米4~6石,但下等田仅有一二石左右。[171]平潭县亩产平均为粳米3石。[172]广东东莞,水稻亩产一般为400斤,粤北的连山,水稻常年亩产也是300~400斤,水田丰年可达500斤。[173]云南某些地区的水稻产量也较高,如玉溪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0.7万亩,常年总产23.2万石,平均每亩2.2石。当地每石合京斗3石,亦即亩产达6.6石。[174]

除上述地区外,从一些记载看,南方其他地区的水稻产量都比较低。亩产通常为1~2石上下。如皖北滁州,稻、麦两熟,每亩产谷约1石。[175]广西贺县,水稻一年两季,每季亩产约300斤,合2.2石。[176]贵州开阳,水稻亩产,一般中田2石,下田则仅1石。[177]连原本土地肥沃、水稻产量较高的四川成都平原,二三十年代的亩产量也只有2石上下。[178]

综观南方各地水稻亩产,低则1石,高可达4~6石,但4石以上的高产并不普遍,一般多在1.5~2.5石之间,大体平均2石,约合260斤。

北方地区的水稻产量,一般比南方略低。天津水稻亩产为1.4~1.5石,怀安8斗至1石。[179]奉天安东,平年水稻亩产平均为1石,辽阳为1石有余。[180]不过两地石斗容量比京斗大1倍多。约合每亩2石多,超过260斤。另据记载,奉天水稻平均亩产奉天石1.5石。[181]1奉天石合0.69安东石,1.5奉天石约合1安东石。两处所载产量相近。吉林、黑龙江地区,由于是新开地,土壤肥沃,水稻产量比奉天高。如吉林宁安,每亩可产稻谷1.6石,约合304斤。[182]黑龙江省的牡丹江沿岸、松花江下游、嫩江讷河沿岸、哈尔滨郊区和阿什河沿岸等地,水稻每亩产量在2.8石至3.6石之间,比吉林宁安约高出1倍。又据调查,1928年东北三省共有水稻种植面积611万余亩,共产稻133万石,平均每亩1.36石,合277斤。[183]综合估计,华北东北水稻亩产分别约为150斤和250斤。

小麦是北方旱作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一时期在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小麦亩产,南北相差不甚悬殊,大多在100~200斤左右。在南方,江苏苏州、常熟地区,小麦亩产一般为7斗,[184]即140斤。另据估计,1929年江苏全省小麦平均亩产132斤。[185]湖北咸宁、安徽滁州、四川成都平原一带,小麦亩产均在100斤上下。[186]以上均为稻麦轮作,以稻为主。个别地区产量较高,如湖北沙市,小麦亩产一般为2石,福建平潭,平均亩产3石。闽江流域的上等田,亩产也可达2石。[187]这些产量均超过400斤,可能是小麦一季,或以小麦为主。南方地区通扯计算,小麦亩产当在5~6斗上下,平均约110斤。

在北方,直隶任县、房山、怀安等地,常年或丰歉平均,小麦亩产5斗或5~6斗,[188]折合150斤或150~180斤。而昌黎、霸县等,丰年才能达到这一水平。[189]山东德县、潍县,河南孟县、获嘉等地,小麦亩产同直隶不相上下。德县寻常地四五斗(每斗20斤,合80~100斤),潍县平均110斤;[190]孟县丰年中地亩产小麦七八斗或五六斗(18桶斗)不等。常年四五斗,即80~100斤为常。获嘉小麦产量,一年两熟者,每亩三四斗,一熟则五六斗。[191]这些地区的小麦常年产量都在100~150斤左右。亩产200斤以上的地区也有,但不多。如山东清平,小麦亩产一般为200斤;河南孟县,上地丰年可达一石四五斗,合250~270斤,直隶保定地区更达2.91石,[192]应在500斤以上。产量低的地区则只有五六十斤。如直隶望都、河南滑县以及山东烟台的中地,小麦亩产均在2斗上下,[193]合50~60斤。东北的小麦亩产和华北平原相近,但地区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大多在100~150斤上下。北部地区据1923年的调查,小麦亩产最低110余斤,最高150余斤,平均约140斤。[194]南部地区,奉天辽阳,小麦亩产一般为3~4斗,合90~ 120斤,抚松小麦亩产平均3斗,约合100~150斤。[195]另据估计,奉天小麦平均亩产0.4奉天石,约合120斤。[196]

纵观华北、东北两地小麦亩产,华北多数地区为60~120斤,平均约80斤;东北多数地为90~150斤,平均约125斤。

谷子、玉米、高粱、番薯等杂粮的产量比小麦略高,而绿豆、豌豆、蚕豆等豆类作物的产量略低。如江苏海门、启东一带,每千步(合4.17亩)的小麦产量为3.5~4担,而玉米、高粱分别为5担和5~6担,蚕豆为2.5担。[197]每亩产量,小麦为84~96斤,玉米、高粱分别为120斤和120~144斤,蚕豆为60斤。福建平潭,番薯亩产20石,比小麦高5.7倍。绿豆、豌豆和蚕豆分别为2.5石和3石,比小麦略低或相等。[198]在华北,直隶怀安,小麦亩产5斗,谷子6斗至八九斗,高粱五六斗至1石,绿豆、豌豆则二三斗。[199]山东清平,小麦每亩200斤,玉米、高粱为250斤,番薯则在1000斤以上。[200]河南获嘉县小麦、玉米轮作,每亩小麦三四斗,玉米可达1石。[201]察哈尔万全一带,“不丰不歉之年” ,谷子、高粱等“粗粮”平均亩产8斗,绿豆、马铃薯等“细粮”亩产5斗。[202]东北的谷子、玉米、高粱的产量,比华北地区略高。如奉天安东,谷子、玉米和高粱的平年平均亩产分别为6斗和5斗,约折合180斤和150斤。[203]开原玉米5斗,高粱和谷子可达9斗。[204]辽阳亩产,谷子6~7斗,玉米3~5斗,高粱4斗至1石。该地1斗高粱重30斤零。如都以30斤计算,谷子、玉米、高粱亩产依次为180~210斤、90~150斤、120~300斤。[205]

杂粮的单位面积产量,总的说略高于小麦。南方地区平均约为135斤(番薯按5斤折1斤折成细粮);华北地区平均约为110斤;东北地区平均约为140斤。

作为纺织原料的纤维作物,主要是棉花和麻类。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因地区、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据20世纪初的调查,湖北棉花亩产一般为皮棉20斤,沙市地区20~25斤;而直隶保定府属达151斤,[206]相差6~7倍。即使同一地区,棉花产量也因耕地类别和品种不同而相差甚远,如浙江处州,余姚棉种,旱地亩产60斤,旱田10斤;本地土种旱地亩产13斤,旱田仅5斤,[207]最高与最低相差12倍。一般地说,无论南北,棉花集中产区和专业种植户,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其他地区和农户的产量较低。从地区看,长江和钱塘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东北辽西南地区等棉花集中栽培区,产量较高。如江苏常熟,一般亩产棉花100斤,海门、启东每千步棉花产量分别为3担和2.5担,合亩产72斤和60斤。[208]浙江余姚,每亩约1担。[209]在华北,如前述直隶保定棉花亩产151斤。山东清平,中棉、美棉,均可亩产100斤;临淄亩产50斤。[210]河南孟县,西乡岭坡专种棉花的“花地” ,“亩可七八十斤,次则五十斤上下” ;获嘉更高,每亩可达100斤上下;滑县1929年的棉花亩产平均79斤。[211]在东北,奉天义县,棉花亩产20~100斤,平均60斤;兴城棉花亩产75斤。[212]

与棉花集中产区的情形相反,零散种植区的产量很低。如邻近保定的霸县,植棉不多,产量也较低,美棉亩产50斤,中棉“黑铁蛋”亩产只有30斤。[213]奉天辽阳,棉花亩产一般为40斤,全县平均30斤,昌图府1909年棉花平均亩产仅15斤。[214]因此,高低通扯计算,棉花亩产仍然很低。如江苏1929年的全省棉花平均亩产只有28.1斤。[215]这既同年成有关,但也说明棉花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低下。按地区平均估计,这一时期的棉花平均亩产量,华南地区约10~20斤,长江流域25~35斤,华中、华南两地平均约25斤,华北、东北分别约为35斤和20斤。

麻类作物,南方主要种植苎麻,其单位面积产量,据调查,闽江流域上田每亩可达2担,下田1担。[216]这可能是最高的。湖北咸宁平均亩产仅0.22担,[217]则可能是最低的地区之一。南方平均亩产在75斤上下。北方主要是大麻和黄麻,亩产量均比苎麻高。直隶保定地区的大麻一般为176斤。[218]奉天辽阳,青麻约100斤,线麻除麻皮50余斤外,另可得籽5~7升。[219]河南滑县,麻的产量较低,全县平均亩产为45斤。[220]华北、东北麻类作物平均亩产分别约为70斤和75斤。

油料作物以大豆、花生、菜子、芝麻为主。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南北比较,差别不太明显。在南方,江苏海门、启东大豆亩产一般为60斤左右,江苏全省1929年亩产为118斤;湖北地区通常亩产可达8斗,约合160斤;四川、贵州一带的产量很低,每亩只有60斤。也有较高的,如湖北沙市地区,亩产一石五六斗,约300斤左右;浙江余姚约二三担;福建平潭更达2.5石,约合500斤。不过在南方多数地区,大豆多为小面积零散种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多在100斤以下。高低平均计算约为90斤。在北方,大豆亩产也大多在100斤上下。直隶怀安约4~6斗,合80~120斤;山东潍县亩产92斤;清平亩产约150斤;察哈尔万全县,常年5斗,约合100斤。[221]华北地区平均约为100斤。东北大豆产量较高,一般多在100斤以上。如奉天海城,亩产低的约5斗,高的1石,平均0.62石;[222]开原、兴城、安东、义县和昌图府亩产依次为7斗、4斗、6斗、3斗和7斗。[223]各县斗量不尽相同,多数在30斤上下,大豆亩产大体折合100~200斤。吉林宁安,每晌(10亩) 3石,[224]每石600斤,平均亩产180斤。黑龙江和吉林北部地区,据1923年对齐齐哈尔、安达、哈尔滨、松花江下游、扶余等7个地区的调查估计,每亩低的131斤,最高达213斤,平均约185斤。[225]东北地区平均亩产约150斤。

花生、芝麻等的单位面积产量资料较少。花生亩产一般在200~400斤左右。据统计,1929年江苏花生亩产为279.8斤。[226]福建平潭约4石(可能为“担”之误);山东清平在300斤以上;河南滑县平均为230斤。[227]另从1921年对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调查统计,可计算出若干地区的花生亩产。惜该调查颇多谬误。但其中直隶、江苏、湖北、广西以及其他各省,据以计算出来的花生亩产依次为2.2担、2.9担、3.9担、3.0担和3.1担,[228]可能大体接近事实。从以上资料看,各省和南北两大地区之间,花生亩产差别不甚悬殊。综合估计南方地区约270斤,北方约250斤。

芝麻亩产,有关资料更少。据20世纪初的记载,湖北沙市,芝麻亩产一石四五斗,约合280~300斤,湖北地区为6斗,约合120斤。湖北京汉铁路沿线和江汉平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芝麻产区之一,湖北的芝麻亩产额可以大体反映南方地区的芝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在北方,直隶怀安,亩产芝麻2斗,约合40斤;河南滑县约80斤。[229]河南京汉铁路沿线是全国芝麻种植最集中的地区,滑县亩产能大体反映这一产区芝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不过豫南部分地区的芝麻亩产可能不同程度地高于滑县。北方地区的芝麻亩产估计约为90斤。

综合以上材料,可将这一时期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纺织原料作物和油料作物的亩产估计列为表37。

表中数字是在参考若干年份实际产量的基础上,对常年产量所作的综合估计。需要指出的是,表中稻谷是原粮,而小麦、杂粮是成粮。如按7∶10的比例将成粮还原成原粮,则小麦、杂粮的全国平均亩产分别为150斤和186斤。前面提到,稻谷、小麦和杂粮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依次约为30%、25%和45%。这样,根据表37所提供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即可计算出全国的粮食总产和单产。结果列为表38。这一时期全国的粮食亩产为199斤,说含糊一点,也就是200斤左右。纺织原料作物主要是棉花,其亩产为28斤。麻类72斤。油料作物中,大豆、花生、芝麻亩产依次为120斤、255斤和100斤。这里的花生是带壳花生。如以100斤花生剥花生米65斤计算,则花生米亩产166斤。参照有关统计资料估计,油料作物内部大豆、花生、油菜子、芝麻等4种作物种植面积之比大致为5∶2.5∶2∶0.5。据此估算出包括大豆、花生、油菜子、芝麻在内的全国油料作物平均亩产为133斤。这里虽然缺油菜子的亩产数字,但因其亩产大致介于大豆和花生之间,对现有的计算结果影响不会太大。

表37 几种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估计

表38 粮食产量估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