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养人之道和超常拯难之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50年代,为了帮助许多年轻知识分子(也有不少老年知识分子)改造思想,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谁养活谁”的问题即地主阶级养活贫下中农,还是贫下中农养活地主阶级便成为必须明确的大是大非、关系到一个革命者的阶级立场的重大问题。许多出身剥削家庭的同志在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之后,思想上与感情上都发生了剧烈的斗争和变化,纷纷表示要与剥削家庭划清思想界限。所以,在50年代国家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一般说来是很顺利的,这与进行“谁养活谁”的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
其实,两三千年前的《周易》就提出了国家的养民之道,涉及谁养活谁的问题。颐卦明确提出正确解决人民的生计(即吃饭问题),国家才能吉祥。卦辞也明确指出两个观察点:一是从养民之道看,二是从各类人等的谋生之道来观察是否正确地解决了人们的生计问题。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治国思路,经过彖辞的诠释提出一条定律:“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这是观察养民之道的最高准则。从卦象来看,正确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像山下埋着一枚响雷,如果民不聊生,那么这山下之雷就会炸响,从这个卦象引申出来一个必然的结论:当政的君子“慎言语,节饮食”,是人民养活当政者,而不是当政者养活人民,所以当政者要谨慎言语,多注意节俭。更不能贪污腐化,巧取豪夺。
不要动辄训斥人民,而要清廉勤俭。推而广之,凡是国家法制建设、政令推行、教育措施,都应精心筹划,不可大意粗心,都属于“慎言语”的范围之内;而轻徭薄赋,量入为出,取于民有节则都属于“节饮食”的范围之内。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孔子在《论语》中所阐述的君子(一般指从事国事管理者)应具有的品格要求是与《周易》颐卦的精神完全相契合的。
颐卦之六爻利用人的嘴巴动作劝喻人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例如,“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就是极生动的劝善之作。在殷周时代,灵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物,它能为人们决疑,指示吉凶,而平时不吃不喝,是只有给予、少有索取的神圣形象。这句爻辞以灵龟作为君子的化身,认为作为君子,如果仰起头来观看别人胡吃海喝,显出羡慕的眼光,甚至流出口水,这将表明君子的腐化堕落。这是凶兆。又如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这是警告颠倒供养关系的做法,其后果也是凶的。国家公教人员按一般常理,应领取国家俸禄来保证其家庭生活,如果一旦国家放弃这种常理,让公教人员全部或部分要由其自身解决生计问题,那么,乱收费等五花八门的乱象必定会发生。保持公务员的廉洁,师道尊严等必然遭到亵渎,所以说是凶的。那么,六三所说的“拂颐贞凶”那就是直指大逆不道的贪污、腐化的违法行为。反贪污、反盗窃及反浪费应常年搞,而违背颐养之正道的一切违法行为应杜绝产生。“十年勿用”,并非指具体的十年,在古代“十”字代表数之最大者,“十年勿用”即永远勿用。而六四、六五和上九三爻却是属于颐养的正道,所以均为吉,尽管六四与六二同样是颠颐即颠倒了供养关系,但吉凶不同;六五与六三同样是拂字,六五拂经,比六二拂颐,似乎逆违得更为严重,但仍为吉,个中缘由,很值得我们深刻体悟,彖辞云:“颐之时大矣哉”,说明颐养之道的内涵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以上所涉及的国家的养人之道而已,还涉及君与民的关系、施政的公正性、选贤举能、廉政建设、合理分配及考察官员收入状况、他们是多吃多占的蛀虫还是为万民造福的功臣等等。曾见过这样的分析文章;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条原因就是苏共党的各级官员享受的特权过多过滥,严重地脱离了劳动人民。分析指出,当苏共党员只有二十万的时候,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当苏共党员增加到两百万的时候,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当苏共党员发展到两千万的时候,却迎来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消亡。苏共在初期和中期,党员人数虽然很少,素质都很高,都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灵龟”;到了后期,党员人数陡增十倍,却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贪婪之辈居多,最后导致亡党亡国也就不难理解了。“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和苏联共产党消亡的惨痛教训应该成为原来信奉马列主义的各国执政党的座右铭。
至于爻辞里同样是“颠颐”,同样是“拂违”,而吉凶截然不同,这应如何解释为好?说实在的对此我也同样感到疑惑不解。也许是由于六二与六四、六三与六五,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担负的社会功能不同,所以,从表面形式看同样是颠倒了供养关系,但其后果自然截然不同,在现实里可以找到这样的案例。公教人员的工资历来应由国家财政供给,一旦颠倒为由地方人民供给,其后果必然是苛捐杂税乱收费的滋生泛滥;相反,国家财政收入历来由各省市县国税或国企利润分红所得,一旦颠倒为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援地方建设,其后果必然是“颠颐之吉,上施光也”。这样的颠倒供养关系,必然是有很好的效果。至于六三拂颐、六五拂经,我的理解是两者虽然同样为拂违,但六三属于诸如跑官、卖官、行贿贪污等严重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禁止。而六五则属于逆违某些经义、程序或规定,行为举止仍属中正并无违法,两者性质有所不同。所以,六五虽以阴爻居尊位,有违常理,但它能顺从于上九,守住中正,不去造次冒大风险,仍能稳定大局。
然而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大畜之时终究会向大过之时演进。从大过卦的卦象来看,它是一个过度消耗大积蓄的时代。据我对中国历史的观察,一个国家(社会)的大积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的大积蓄,一种是社会矛盾的大积蓄。社会财富和社会矛盾积蓄到相当程度都会出现过度消耗的现象,前者表现为追求奢侈、豪华、比富、斗富、称王称霸等等;后者则表现为冲突(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罢工、罢市等)或内战(军事冲突)。大过就是突破常规,消耗积蓄,消耗适中,达到新的平衡,可以平安无事,可以称吉;消耗过度,那就要“泽灭木”、“过涉灭顶”,凶险无咎,就要过渡到陷阱的坎卦去了。所以大过卦所宣示的卦意指在大蓄积时代之后,必然会出现大过时代,大过时代是一个处于十字路口的时代,一方面可以“刚过而中,巽而说行”,继续享受蓄积的财富;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栋桡”式的麻烦和冲突,生活在大过时代的君子,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和勇气,“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革命的元勋,可以说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独立不惧、超常拯难的民族英雄人物。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里就有一节讲“所谓过分问题”。毛泽东以最大的热情肯定和歌颂湖南农民的“过分”行动。为了改变旧秩序,农民组织农会,领导农民推翻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毛泽东说:“所有一切所谓‘过分’的举动,在第二时期(指继‘组织时期’之后的革命时期)都有革命意义。质言之,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非如此决不能镇压农村反革命派的活动,决不能打倒绅权。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过分”或“过正”便是大过卦的主要特征,两三千年前的《周易》首先提出并认为“大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或阶段)。不论是过分地享受社会财富的蓄积,还是过分地消解社会矛盾的蓄积,它都将是“栋桡”的过程。栋梁歪歪曲曲,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际上它是暗喻贫富差别拉大,首尾两端扭曲,社会风云变幻,诡谲难料,但是社会生活仍在继续,只要阳刚、中正、谦逊而乐于行动,面对社会现实,还是有利亨通。所以,大过时代与颐养时代同样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运用得当,可以使国家得治,人民得福;反之,亦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陷入困境。
大过卦的六爻,利用白茅、枯杨、屋栋、老夫、少妻、老妇、少夫等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事物作为说明“过分”或“过正”的象征物,向人们宣示有两种凶险应力求避免:一是九三爻的“栋桡”,二是上六爻的“过涉灭顶”。前面解释爻辞含义所引孔颖达和程颐的说法,其核心思想是指出“栋桡”之凶是由于阳刚过度,动则违反中和,无法团结大多数,因此它也不可能成为中坚力量支持大局;而“灭顶”之灾是由于阴柔过度,失去了自我,一意孤行,不能自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颖达举龙逢、比干为例,龙逢为夏桀时的忠臣,比干为商纣时的忠臣,他们身为贵族,不能超越对君主的依赖,顺从过度,不惜死谏以亡。这是古人举古代的例子。依我观察,中国国民党退据台湾,到2000年失去政权,属于“栋桡”之凶。而民进党主张“台独”,不知悔改,属于“过涉灭顶”之灾。他们都依附于美国膝下,昧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昧于现实环境之凶险,认识片面,一意孤行,难免灭顶之厄运。
同样,其余四爻吉或无咎的判断,也是借用人们习见的某些现象来说事,如“九四栋隆”,是相对“九三栋桡”而言,由于两者地位不同,九四不桡于下,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有吉利的结果;又如“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这是古时祭祀典礼中人们习见的表示、隆重和特别崇敬的举动。这实际上是示意人们在大过时代应该“以柔处下”,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最好应对之法,以极高的敬慎之心和超常的柔软态度去应对大过之难,便可顺利过关。再如九二和九五两爻,爻辞借用自然界的枯杨生稊(嫩芽)和枯杨生花及社会上的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现象来作比喻,这是《周易》作者利用当时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现象来说明刚柔相济的不同后果,九二夫老少妻,犹如枯杨秀出嫩芽枝条,象征着超常拯难,甚至有重新复兴的可能;而九五老妻少夫,则犹如枯杨生花,象征着超常拯难,只有短期效果,花期有限,最后还得谢去,所以,老妻配少夫,虽然也是刚柔相济,但不是最佳的匹配之策。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不仅古代中国早有先例,被《周易》作者引作爻辞,现代世界亦不乏实例。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以八十二岁高龄与二十八岁妙龄女子翁帆结婚,得到公共舆论的祝福;而最近见诸报端及媒体的消息称:英国某郡议员、五十一岁的妇女简·费利克斯·布朗与拉登第四子奥马尔·乌萨马·拉登在埃及邂逅相遇,坠入情网结婚,这桩老妻少夫的结合,却引起公众舆论的质疑:枯杨能否生花,只能拭目以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