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本救护技能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在流动人群中由于个体身体状况的差异,意外人身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不及时救护,可能危及生命。
车站内一旦发生人身事故应立即拨打“120”呼叫救护车来救护,迅速把病患者送往医院抢救,这是对车站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但等候救护车和救护人员需要时间,对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站长具有一些简单实用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就有可能挽救生命或减轻乘客的伤害。所以站长应该掌握基本的救护技能。
一、呼叫救护车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旦发生意外人身事故,站长必须在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呼叫120救护车。因为120救护车的电话具有自动记录功能,车站的急救呼叫电话在时间上就可以作为车站已经及时开展急救的客观证据。
呼叫救护车必须说明以下相关内容:线路编号数、轨道交通车站名、事故简要情况、需要急救的乘客数量、乘客性别、伤病乘客目前状况、呼叫者身份、姓名、职务、离车站位置最近的交叉路口两条道路的路名、要求救护车到达车站的哪个出入口及出入口位置等。
紧急情况下站长还应派人在相应的车站出口接应救护车,并引导随车医护人员尽快到达车站伤病乘客所在地点。
救护车离开车站时,站长应指派车站服务人员携带备用金随车前往医院,这样不但可以了解乘客送往哪座医院,也可避免因缺少挂号费而耽误对伤病乘客的抢救。
一般在伤病乘客家属抵达医院后,车站服务人员才可撤回车站。
二、车站急救包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般都应配备医疗急救包。急救包内装有急救药品及消过毒的纱布、绷带等用品,供乘客出现意外时急救之用。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可根据当地情况,在征求当地红十字会的意见后,适当调整急救包的具体配置内容。
以下是一般医药急救包的配置要求,可供车站配置时参考:
①心肺复苏用品:口对口呼吸面罩 2袋
②清创消毒用品:洁尔灭棉棒 8支/袋 5袋
③止血包扎敷料:创可贴 组件数量 8袋;外科纱布敷料(纱布片,灭菌级) 5厘米×7厘米,8层,2片/袋 10袋;自黏性伤口敷料 10.0厘米×15.0厘米 2袋
④止血包扎固定用品:医用弹性绷带 7.5厘米×220厘米 4卷;弹力网帽 4.5厘米 2包;压脉带 400毫米×25毫米 2条;三角巾 96厘米×96厘米×136厘米 1包
⑤骨折固定用品:卷式骨夹板(板式) 11厘米×91.4厘米 1条
⑥辅助用品:医用透气胶带 1.25厘米×910厘米 2卷
急救毯 210厘米×160厘米 1包
止血钳 14厘米 1把
安全剪刀 15厘米 组件数量:1把
敷料镊 14厘米 组件数量:1把
电子体温计MC-141W 组件数量:1支
电子血压计HEM-6011 组件数量:1台
安全别针 组件数量:5个
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 7号、无粉、光面 组件数量:2双
方形小药盒 100毫米×64毫米×32毫米 组件数量:1个
一次性速冷冰袋CS-IC-Ⅱ 80 1袋
⑦其他:急救包外包 组件数量:1个
三、须急救的常见病症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常见的乘客伤病主要有:跌跤、擦伤、低血糖、未知原因的昏迷等。对只有初步医疗知识的站长来说只能从伤病乘客的外观情况判断是否有外伤出血,是否骨折,神智是否清醒,是否昏迷。至于伤病的具体原因有待专职医护人员来判断。
1.外伤出血
人体外伤出血可以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类。这三类出血表现的症状是不同的。
动脉出血表现为出血速度快,呈间歇性喷射状,血液为鲜红色。静脉出血表现为血液持续涌出,血液为暗红色。毛细血管出血表现为有少量鲜红色血液流出或有少量液体渗出。
对外伤出血的乘客应当迅速根据出血症状作出及时判断,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
止血是对待外伤出血患者的第一要务。对于较小的伤口,可用消毒棉球或纱布直接压在伤口上面即可止血,等到出血减弱后再用消毒纱布盖好,绷带固定。
如果是切伤或砍伤,喷血不止,这是动脉出血,危险性很大,必须用止血带止血,但要注意止血带扎紧后每隔30~40分钟要松开2~3分钟,以免被捆扎处以下的肢体血液循环完全中断引起肢体坏死。另外还可用清洁的纱布或止血棉等止血剂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绷带固定。
急救止血术用具包括镊子、棉签、消毒纱布、绷带、胶布、双氧水、75%酒精、生理盐水等。
(1)加压包扎止血操作方法
先去除伤口周围污垢与脏物,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周围体肤,然后用双氧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75%酒精消毒伤口外围体肤,消毒后,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绷带略加压力包扎。
(2)止血带止血操作方法
①上止血带前,应先将伤肢抬高,促使其中静脉血液流回体内,从而减少血液丢失。
②上止血带的位置应在有效止血的前提下,尽量靠近出血部位。但在上臂中段禁止使用止血带,因为止血带的压迫可造成桡神经损伤,进而使上臂以下的功能日后难以恢复。
③止血带不能直接绑在肢体上,准备上止血带的部位应先垫一层敷料、毛巾等柔软的布垫,用以保护皮肤。
④用毛巾、大手帕等来做止血带时,应先将其叠成长条状,宽约5厘米,以便受力均匀。严禁使用电线、铁丝、细绳等过细而且无弹性物品充作止血带,因为这些物品不仅止血效果不理想而且还会损伤皮肤和肢体,为日后的治疗和康复带来麻烦。
⑤绑止血带时其松紧度以刚压住动脉出血为宜。上带过紧易造成止血带处的皮肤、神经、血管和肌肉损伤,甚至引起肢体远端的坏死。上带过松只压住静脉未压住动脉,血液只出不进,不仅达不到止血目的反而加重出血。
上带成功的标准是,动脉性出血停止、远端动脉搏动消失、肢端变白。
⑥上止血带的部位要有明显标志,并在止血带附近或皮肤上明确写上上带时间。
急救车抵达车站后,站长应配合专业医护人员对乘客进行止血操作。
对于较小肢体或身体圆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额等部位可以采用绷带环形包扎来止血。绷带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将绷带展开约8厘米,左手拇指将绷带头端固定在需要包扎的部位,右手连续环形包扎局部,其圈数按需要而定,最后用胶布固定绷带末端。
2.骨折
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仅靠车站服务人员是难以判断乘客是否骨折的。为避免乘客病情扩大,宁可按照骨折病情施以急救。
首先应让乘客保持平静,不要勉强走动,坐下或平躺以防伤口二次受伤。接着可用水、冰等冷却患部,千万不要按摩。然后用木板或代替物夹住患部,用绷带加压固定。抬高患部,超过心脏。
在救护车到达后,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小心搬运送上救护车。如果没有救护车,一般可采用两人双手互握做成手椅来搬运伤者。也可采用单人背负、两人搀扶、担架搬运的方法将伤者速送医院。对于脊椎受伤的乘客,一定要放在平坦而坚固的担架上固定后送往医院,搬运过程中不能弯曲身体,否则可能会造成脊髓损伤导致瘫痪。
凡疑为骨折的乘客,均应按骨折病人进行救护。骨折后如有断骨穿破皮肤的现象,应尽量避免受伤肢体移动,然后用夹板固定,防止断骨损伤血管和神经。
对骨折乘客的创口必须加以包扎。包扎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部位和止痛。骨折包扎的器材最好是用夹板或就地取材用树枝、木棍等。若骨折端已戳出创口,并已污染,但未压迫血管神经时,不应立即复位,以免将污物带进创口深处。若在包扎创口时骨折端已自行滑回创口内,送到医院后须向医生说明,使其注意。
骨折急救处理时最重要的一项是妥善固定。固定的目的是为了:
①避免骨折端在搬运时移动而损伤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
②骨折固定后即可止痛,有利于防止休克。
③便于运输。
3.晕倒
晕倒是指乘客因头晕而站立不稳,倒在地上的一种晕厥现象。
造成晕倒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医学认为晕厥是由于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短暂性障碍,引起脑部暂时性缺血所致。
人若突然受刺激、极度恐惧和剧痛,贫血病人久坐或蹲着突然站起来,有心脏疾病或脊椎病等,都可能导致突然晕倒。对晕倒的乘客,站长应首先了解乘客是否随身带有病历卡等资料。
车站常见的乘客晕倒原因有低血糖或缺氧。
(1)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人体血糖水平低过4.0mmol/L的现象。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群趋于年轻化,尤其在早高峰时段,为了“赶点”有些年轻乘客,尤其是女乘客,没吃早饭就急于乘坐地铁,酿成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形成饥饿性低血糖而晕倒。
低血糖前兆症状主要是饥饿、心慌、头晕、眼黑、心烦、心不能静、出汗、全身乏力、疲劳、不想动等。
将乘客移到通风处,喂给糖水,稍加休息,一般症状就能缓解。糖尿病乘客发生低血糖时需谨慎处理。
(2)缺氧
缺氧是指人体组织的氧气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脑、心脏等生命重要器官缺氧是导致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
车站人群过多,一旦车站的通风不良,往往就会造成车站中乘客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来不及排出,造成车站空气中氧气含量过低,形成乘客吸入了过低的氧分压气体,造成乘客的缺氧症状。
缺氧一般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四肢软弱无力;或者产生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呼吸急促、心跳快速无力。
缺氧的后果是严重的,随着缺氧状况的加重,人就容易产生意识模糊,全身皮肤、嘴唇、指甲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昏迷;严重的甚至导致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缺氧窒息而死亡。
发现缺氧晕倒的乘客应尽快将他移至通风口,解开衣领,使其呼吸通道保持畅通是急救晕倒乘客的有效手段,如果能给缺氧乘客吸氧当然就更好了。
四、基本急救技能
车站内一旦发现有乘客因为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发生心跳和呼吸停止,站长应立即组织人员展开急救。一般人心跳停止4分钟就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就会发生脑死亡。所以,对车站内突发心脏跳动骤停和呼吸停止的乘客应立即采取有效的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抢救措施使乘客复苏,否则,病人将会很快死亡。
1.心脏骤停的急救
心脏骤停大多由心血管疾病引起,冠心病是引起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之一。心脏骤停发生时,病人的意识丧失,脉搏、呼吸消失。由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所以必须立即组织急救。
急救心脏骤停病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方法不适用胸部骨折的病人。
(1)按压部位
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是胸骨中下1/3处,或剑突上2.5~5厘米处。
(2)按压方法
①抢救者的一只手用手掌根部紧贴被救者的胸部按压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放在其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向上翘起脱离胸部,如图9-1所示。
图9-1 胸外心脏按压
②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地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压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压力。
④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2为恰当。
⑤不要为了观察病人的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按压,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心脏复苏的成功。
⑥按压的深度成人为4~5厘米,5~13岁为3厘米,婴、幼儿为2厘米。
(3)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
由于心脏骤停后往往呼吸也停止了,所以在做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需要做人工呼吸。有效的人工呼吸是心脏复苏的先决条件。如果是单人抢救,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应为30∶2,交替进行。
(4)胸外心脏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
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
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转红。
③扩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④出现自主呼吸。
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2.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自主呼吸停止时的急救方法。人工呼吸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徒手或机械装置使空气有节律地进入肺内,运用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压力差的原理,利用胸廓和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使进入肺内的气体呼出,使呼吸骤停者获得被动式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如此周而复始以代替自主呼吸,维持最基础的生命。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但以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最为方便和有效。
每一位车站站长至少应当学会一种施行人工呼吸的手法。
(1)口对口吹气法
人工呼吸的口对口吹气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而且气体的交换量大,接近或等于正常人呼吸的气体量。对大人、小孩效果都很好。操作方法如下。
①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解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
②抽出枕头,垫在肩下,使患者头部尽量后仰,保持呼吸道畅通。
③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自己深吸一口气,对着伤病人的口,两嘴要对紧不要漏气,将气吹入,造成吸气,如图9-2所示。为使空气不从鼻孔漏出,此时可用一手将其鼻孔捏住,当救护人员的嘴离开时,将捏住的鼻孔放开,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帮助呼气。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进行14~16次。每次人工呼吸吹气时间1秒钟以上,并要见到胸部起伏。
图9-2 口对口吹气法人工呼吸
④如果病人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可对其鼻孔吹气(必须堵住口),即为口对鼻吹气。救护人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吹进气后,病人的胸廓稍微隆起为最合适。
⑤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如果有纱布,则可把纱布叠成两层后放在病人的口上再做人工呼吸,如果有薄手帕则只要一层即可,原则是不要影响空气的吹入和呼出。
(2)俯卧压背法
人工呼吸的俯卧压背法应用较普遍,这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由于病人取俯卧位,舌头能略向外坠出,不会堵塞呼吸道,救护人不必专门去处理舌头,节省了时间,能及早进行人工呼吸。
虽然俯卧压背法人工呼吸的气体交换量小于口对口吹气法,但抢救成功率也较高。这种方法目前较多用于抢救触电、溺水病人。对于孕妇、胸背部有骨折者不宜采用此法。操作方法如下。
①病人取俯卧位,即胸腹贴地,腹部可微微垫高,头偏向一侧,两臂伸过头,一臂枕于头下,另一臂向外伸开,以使胸廓扩张,如图9-3所示。
图9-3 人工呼吸的俯卧压背法
②救护人面向其头,两腿屈膝跪地于伤病人大腿两旁,把两手平放在其背部肩胛骨下角(大约相当于第七对肋骨处)、脊柱骨左右,大拇指靠近脊柱骨,其余四指稍开微弯。
③救护人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压,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压。当救护人的肩膀向前推到病人肩膀上方时,不再用力。在这个向下、向前推压的过程中,即将病人肺内的空气压出,形成呼气。然后慢慢放松回身,使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形成吸气。
④按上述要求反复有节律地推压,速度为每分钟14~16次。
(3)仰卧压胸法
仰卧压胸法便于观察病人的表情,而且气体交换量也接近正常的呼吸量。但是仰卧压胸法最大的缺点是病人的舌头由于仰卧而后坠,阻碍空气的出入。所以用本法进行人工呼吸时先要将舌头拉出。仰卧压胸法人工呼吸对于溺水病人及胸部有创伤或肋骨骨折病人不宜使用。操作方法如下。
①病人取仰卧位,背部可加垫枕头等物,使胸部凸起。
②救护人屈膝跪于病人大腿一侧,把双手分别放于乳房下面(相当于第六、七对肋骨处),大拇指向内,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放于胸廓肋骨之上,如图9-4所示。
图9-4 人工呼吸的仰卧压胸法
③推压方法和频率与俯卧压背法基本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