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预算管理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一、预算的概念
预算是现代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从有了经济的概念之后,可以说就形成了预算的意识。因为没有预算安排,组织的活动就无所谓的经济性可言。今天,小到个人的生活,大到一个国家的运转,都不可能离开预算。那么,什么是预算?有人认为,预算是市场经济对企业要求的一种计划管理方式。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有失狭隘。可以说,预算是在任何一种经济机制,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种性质的组织中,只要它追求经济上的合理性,就必须实行预算管理。所以我们说,预算是数字化的计划,是运用货币或者是其他的数量形式,保证组织活动经济上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对组织的收入来源与支出去向等进行的计划安排。如果要简单一点说,预算就是用财务数字来表明的组织的预期成本或收入。因为预算总是与财力、资金的使用关联着的,是一个组织就有关的收入与支出所做的计划。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到预算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预算具有计划性
预算是一种特殊的计划,其主要构成内容是各种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计划,它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多少”,这是计划的目标,即数量目标。
(2)“为什么”,即对目标数字的说明,一项计划为什么应是这么多而不是那么多。
(3)“什么时间”,即预算是什么期间的,从何时开时,何时结束。
(二)预算具有预测性
预算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预先测算,因而它也属于预测的内容,只不过关于收入与支出方面的预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所以,预算管理少不了预测方法的运用。
(三)预算具有定量性
预算就是对组织的涉及收入支出的活动所拟定的数量化标准,它构成预算管理工作的第一步。用预算作为控制标准,比起其他控制标准来,具有更明确、更具体的特点,更具有可控性。于是,预算管理就成为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预算具有货币尺度性
与其他的定量分析与规划不同,预算的计算尺度是价值标准。可以说,这是预算作为一种计划形式最为重要的特点。我们认为,预算只是计划的一种,不能够取代计划。所以,我们不同意将预算的外延无限扩大。预算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尺度(如货币)对组织活动的经济性进行有计划安排。当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一切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前提条件,好像所有的管理都与预算有关,所有的计划都能够归结为预算管理。我们认为,预算的确应当重视。一切活动都必须做好预算工作。但是并非做好了预算工作,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做好预算工作,只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五)预算具有普遍价值
我们说预算具有普遍价值,也就是预算具有普遍性。所谓预算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对于这一点,企业这样的组织已经形成了共识。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即使在一个非企业性的组织中,如政府部门、非营利性的中介组织,同样有做好预算管理的必要。因为任何一个组织的财力都不是无限丰富的,都有按照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的要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资金、投入的使用上进行计划,也就是做好预算。预算的普遍性是指一切组织都有编制预算的必要,一切组织活动都有编制预算的必要,每一个部门都有收入与支出活动。一个非企业性的组织,可能不会去创收,不为利润开展工作,但它开展工作却需要投入,需要支出,如政府机关有财政的拨款,非营利性的组织可能会有会员缴纳的会费收入,社会的捐赠收入等。用好这些收入,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所有这些组织存在的经济理由。所以说,每一个组织都有开展预算工作,做到预算管理的必要了。
二、预算的种类
(一)按预算管理的力度划分
1.刚性预算,指在执行进程中没有变动余地的预算,执行人在执行中无活动余地。一般来说,刚性预算不利于发挥执行人的积极性和不适应环境变化。这类预算就只能在重点项目上采用。常见的刚性预算是控制上限或控制下限的预算,如严格要求的财政支出预算和财政收入预算等。
2.弹性预算,指预算指标有一定的调整余地,执行人可灵活性地执行的预算。这种预算的控制力度稍弱,但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较好地适应控制的要求。在预算管理中,弹性预算比较常见。
(二)按预算的内容划分
1.支出预算,指为完成组织活动对所需要支付的货币的多少所做的预算,通常看作是组织预算中最为重要的预算。一个组织,可以没有收入预算,但不可能没有支出预算。因为一切活动都有投入,世上没有不花钱的午餐。所以,做好支出预算对每一个组织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经济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节约。预算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控制支出。
2.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指对组织活动可带来货币收入进行预算。一般来说,大多数组织都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对于现实中的组织而言,不仅企业性质的组织要做好收入预算,就是非企业性的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同样要做好收入预算。没有收入,就不可能形成支出,组织也就没有办法生存。不同的只是不同性质的组织收入取得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说,收入预算是支出预算的对应预算,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是密切相关的。一般的原则是:应是以收定支,在收入预算的基础上确定支出预算。
(三)按预算的范围划分
1.总预算,指以组织整体为范围,由组织的最高管理机构批准的预算。
2.部门预算,指各部门在保证总预算的前提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安排的预算。
总预算与部门预算不是简单的总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关系。有的部门预算是包含在总预算之中的,有的并不全包括在总预算之中。并且,不同的组织对预算的分类也不一样,如企业常常把财务预算称之为总预算。因为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利润这个中心来展开,各方面的预算也就都要与财务预算结合起来,以保证企业财务目标,或者说利润目标的实现。所以,才将财务预算称之为总预算。
(四)按照预算的主体性质划分
1.政府预算,又称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政府根据国家法定程序和施政方针所编制的某一年度内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政府预算一旦经立法机构通过,就成为该财政年度内政府经费支配的依据。我国政府预算大多数还包括所属单位。
2.企业预算,指企业根据预算年度生产经营的预测,对于企业在未来年度的收入、支出所做的计划。企业的预算一般由投资者组成的机构审批通过。
三、预算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说预算是重要的。在管理的对象中,我们曾经指出,财力是管理的重要对象。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合理的配置资金,调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获得预期的效益(利润)或者是效率。
(一)做好预算管理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前提之一
通常所讲的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怎样才能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呢?预算是重要手段。通过预算,组织的管理者对支出心中有数,才可能精打细算,很有必要提倡节俭办事的作风。做到节约,计划就是最大的节约,那么在计划中,预算又是直接体现收支状况的,就自然显得更有特殊意义了。
(二)搞好预算工作是保证组织活动正常展开,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既然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花费,都必须支出。反过来说也是,没有一定的财力,任何活动都是无法展开的。组织的生存需要财力因素,组织的发展自然也要有相应增长的财力作保证。那么,任何一个组织要想生存、要想发展、要想顺利地实现目标,就必须保证一定的财力供给。这同样需要有预算,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里的“粮”,指的是组织活动所必需的财力。
(三)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是做好整个控制工作的关系之一
一个组织的控制包括很多的方面,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对人的控制、对物的控制、对资金的控制、对信息的控制这四大控制。这四大控制是密切相关,紧密结合的。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素都要通过事实上的价值尺度来度量、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所以,对财务要素的控制,或者说预算,就有很强的代表性与结合性。做好了预算工作,完成了财务控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实现了控制的目标。这一结论,不仅对企业,而且对于非企业性的组织,都同样是适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