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与建设
一、组织文化的结构
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一般可将组织文化的构成分三个部分,一是物化部分,二是制度部分,三是精神部分。我国学者基本上持此观点。日本学者略有不同,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分为三部分,即物质部分、动态部分和心理部分。中日学者对组织文化虽然分法不一,但都认为组织文化的这些组成部分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具有层次性。这些层次以一定的规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国有些学者还认为,从管理的角度看,组织文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组织文化的显性部分,即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管理的结构等;二是组织文化的隐性部分,即隐藏在管理手段背后的管理思想,包括组织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等。这种认识同样认为组织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有着层次之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管理的角度去认识,组织文化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作用,都有一定的层次之分。认识组织文化的构成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把握组织文化内在规律,主动地建设组织文化的前提。下面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对具体的内容加以阐述。
1.物质层文化。它是以实体性的文化设施,如带有本组织文化色彩的组织环境、生产经营技巧、图书馆、俱乐部、公园以及组织其他实体性的物体,如建筑物、产品、组织标识等为载体,赋予或直接加载组织文化所形成的组织文化体系。物质层文化是组织文化中的最表层的部分,组织内外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这些实体性的载体直接感受组织的文化特色,是从直观上把握组织文化的一条基本途径。物质层文化是人们接受与认识组织文化的一个主要方式。
2.制度层文化。它是通过组织的各种成文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行为守则,以及在组织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不成文,但是在组织中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道德规范所表现的组织文化。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第二层或称中介层,它构成了各个组织在管理上的文化个性特征。制度层文化在组织文化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精神层文化。它主要表现为组织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它是组织文化中最深层、最稳定的内容,是组织文化发挥作用的源泉。同时,它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最为困难的。精神层次的组织文化一般要通过员工的行为方式分析才可能真正感受与把握。所以,精神层次组织文化的形成,就标志组织员工的基本价值观的统一,就会自觉地在日常的组织行为中发挥作用。
组织文化的这三个层次,可以用图10—1予以表示:
图10-1 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
我国学者认为: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由外到内的分布就形成了组织文化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静止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作用。[6]
(一)精神层决定了制度层和物质层
精神层是组织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它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组织的实际情况所影响的,如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组织管理理论的影响等。精神层一经形成,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精神层就有什么样的物质层。举例来说,美国的埃克森公司的价值观是高度尊重个人的创造性,绝对相信个人的责任感,但同时,默认在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前要达成一致。这就决定在制度层方面表现为随便的衣着和沟通方式:没有等级标志,相互之间争论等。而另一家总部设在欧洲的麦迪公司,它的价值观是尊重资历、常识和经验,注重通过服务时间的长短,整体工作情况和个人的教育背景来评价职工。因此,在制度层和物质层就表现为:一切都是规范化的、正式的,大楼中各办公室都有正式标志;大厅中的静默气氛;人们在大厅中见面时周全的礼节;专门的经理人员餐厅;文件中使用正式的学术语,以及注意计划、程序和正式的会议文件等。埃克森公司和麦迪公司精神层的不同,使他们的制度层和物质层表现为完全不同的内容。
(二)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
精神层直接影响到制度层,并通过制度层而影响物质层,因此,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基于领导者和员工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使他们制定或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来实现他们的目的,来体现他们特有的精神层的内容。可见,精神层对制度层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推行或实施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中,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又会创造出一定的工作环境、文化设施等,从而形成独特的物质层。可见,精神层对物质层的影响一定是间接的。制度层的中介作用,使得许多卓越的组织家都非常重视制度层的建设,使它成为本组织的重要特色。
(三)物质层和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
精神层虽然决定着物质层和制度层,但精神层具有隐性的体现,它隐藏在显性内容的后面,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就领导者和全体员工来说,他们的精神活动也必须付诸实践。因此,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就是精神层的体现和实践。物质层和制度层以其外在的形式体现了组织文化的水平、规模和特色,体现了组织特有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组织的工作环境、文化设施、规章制度,就可以想象出该组织的文化精髓。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除了体现精神层的作用以外,还能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直接促进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进一步成熟和定型。所以,许多成功的组织都十分重视组织文化中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建设,明确组织的特征和标志,完善组织制度的建设和规范的形成,从而以文化的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性,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我国组织文化建设基本原则
(一)思想认识领先原则
组织文化建设是以塑造个人以及群体的价值观为核心,以个人以及群体行为自觉长期地保持预定方向的管理活动。而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志的支配下进行的。组织文化的建设,首先必须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当前,有不少人认为,市场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意义了,组织文化只不过是搞形式,赶浪潮而已,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要靠经济手段。我们认为,这样一种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都没有否认企业文化的作用,优秀的企业都是在优秀的文化支撑下发展的。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组织更不应忽视这一点。对此,不仅组织的领导者要认识到,而且要求让组织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具有这样的认识。领导者有了这样的主体思想,并有效地引导员工,认真部署,积极组织实施,组织文化建设才能全面系统地开展。
(二)目标明确原则
组织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件具体的工作。因此,考核评价其成果时目标比指标更加实用。一般来讲,指标是具体的,必须量化,而目标则是总体的,允许用非量化的手段去评价。然而,这种合理的解释,往往被无限引申,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更加虚化。文化的功能是战略性的,价值不具备即显性,形态是比较务虚的,但实施的过程必须是具体的、实在的。这就决定了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必须是宏观与微观、总体与具体的结合。大目标由小目标组成,小目标的实现,完成了大目标的具体化过程,使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得以体现。
(三)全员努力原则
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组织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在工作中,各个部门、各个层次,都要遵循组织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要求,将各部门以一定的程序固定下来,形成工作网络。组织文化建设涉及组织内的各个部门,范围广泛,工作角度不同,承担组织文化建设具体工作,各方面在工作中必须保持默契的配合,都要做主角又都要做配角。分工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相互配合是必须做到的。只有做到纵向贯通,横向配合,工作网络建设就会逐步完善,组织文化建设才能够深入人心。
(四)领导者身体力行原则
组织文化是组织精神的体现,组织的领导者必须首先带头,身体力行提出的组织文化要求。没有领导者的带头实践,组织文化难于建设,建设起来也难于稳定。领导者身体力行,不仅指领导者要按照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要求自己,而且要求在建设组织文化的工作中,像对待组织的业务工作那样,投入时间和精力。
(五)持之以恒,长期努力原则
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挥作用,特别是一种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百年的企业靠文化的支撑,而百年的文化又靠坚持不屑的百年的努力。所以,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应当如同其他的建设一样,一旦找准方向,明确了方针,就应当坚持下去。这可能需要几任领导,几代员工的努力。这也是组织文化建设的艰巨性所在。
三、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研究,提出精练的文化核心
组织文化应当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价值系统。在有目的的文化建设中,组织文化应当有相当精练的核心内容,便于组织内外了解和贯彻。这样一种文化核心的提炼,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领导组织文化建设的管理者一定要从时代与企业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提出能够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团结奋斗的文化核心。
(二)实施恰当的文化仪式
一种恰当的文化仪式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一些企业的朝会、升旗制度,员工值班管理制度等,都是强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但是,一种仪式发挥作用,必须符合组织所在文化环境的习惯、特点,不能够唯形式而搞形式。
(三)树立英雄
文化中的价值观在英雄的行为中体现最为充分。组织文化的建设,树立英雄,宣传文化理念,鼓舞员工向英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途径。组织应当按照文化建设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在组织中发现英雄,宣传英雄。
(四)恰当的物化,树立形象
前面已经指出,组织文化具有物化层。物化层面的文化表现不仅可以在时时处处形成文化氛围,强化教育的作用,也有对外宣传,树立形象的作用。但是,组织文化的物化一定要恰当,不能够弄巧成拙。组织文化的物化最好请专业机构全面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