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为人种论学者的管理者

作为人种论学者的管理者

时间:2023-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5章 研究方法论学完本章内容,你应该能够:■定义研究方法论中的关键术语。■明确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作出更有见地的决策。研究过程在成为提高知识水平的方法时,也作为一种科学化的且具有系统性的程序以帮助管理者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当他们收集作家关于人权状况的观点,以便把这些观点应用到管理学中时,管理者更易于质疑这个过程的重要性。

第5章 研究方法论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内容,你应该能够:

■定义研究方法论中的关键术语。

■揭示制定决策所使用的定性与定量方法的认识论基础。

■认识并辨别实证论与现象研究的方法论在决策中的应用。

■明确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作出更有见地的决策。

5.1 引言

为什么我们在本书中选取一个章节来研究关于管理决策的方法论问题呢?有许多管理决策书籍,包括本书,都陈述了对于研究成果已被公式化了的理论。这些研究常常是实验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志愿者被要求调查一些问题,从这些调查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呈现给管理者。与此不同的是,案例研究则呈现和反映了作者提供的诊断性成果。然而,在现实中,管理者面对的问题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疑虑。虽然各种具体策略和模板式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管理者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但从根本上说,决策制定的真正测试是依赖于对实际执行结果的评价,这是因为决策必须得到实施。在本章中,我们的重点内容是集中在方法论上而不是具体解决方法上。后者常常被描述成为了发现问题或者降低不确定性水平所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和技能。前者则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强调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比如,“这是最适合的方法吗?”“我们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如何?”“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够扩展到其他情况吗?”等。我们试图以直率的方式来说服读者要重视问题解决方案的潜在假设条件。我们认为,一般而言,管理者都是研究者,但是他们对自己研究实践的基础假设提出过质疑吗?

5.2 研究与决策

在研究过程和决策过程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吉尔(Gill)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管理者需要熟练掌握在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中的调查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在成为提高知识水平的方法时,也作为一种科学化的且具有系统性的程序以帮助管理者解决实际问题。贝尔和里迪(Bell and Reedy,1999)列出了研究过程的程序,这种程序是吉尔和约翰逊(1997)借用霍华德和夏普(Howard and Sharp,1983)的观点,并且把这种程序与一个广义上的问题解决循环的部分决策过程相比较,这种问题解决的循环过程是由库克和斯雷克(1991:5)作出定义的,如图5.1所示。

图5.1 研究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

资料来源:对贝尔和里迪(1999:21)文章进行整理得出的。

图5.1呈现了两个近乎连续过程的鲜明对比情况。库克和斯雷克实际上是以一种连续的方式来描述这些过程的,在这里存在一个连续的反馈循环,或者也就是他们所称的“循环回路”(库克和斯雷克,1991:10),这种循环回路建立在对过程观察与监督的基础之上。作者认为,他们所定义的阶段实际上很少在实践中能够作出明显的区分。同样,它们也不被管理者视做一个具有阶段性的过程。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提到的,这个模型提出了一个对理想过程的说明。

很多管理者可能做过研究工作,但是并没有像上述方式那样界定过研究过程。传统的管理活动常常定义为计划、协调、控制等。除非研究工作列为管理教育课程的内容,比如列入一部分MBA教学的课程中,除此之外,研究工作很少能够与其他管理活动以同样重要的程度来提及,其部分原因是由于研究工作的狭义概念所致,意即研究工作被作为设想中的专家从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在现实中,当我们假定、反映并测验我们的设想和一般结论时,其实我们都是从事某种形式或某个方面的研究。然而,由于我们缺乏进行思考、观察和制定措施的理论基础,这个研究过程也许并没有所要求的那样严格。

5.3 已经证明的知识和纯粹的意见

当管理者收集经验数据以便对未来作出某种预测时(例如时间序列分析),他们很少质疑这个过程的重要性。然而,当他们收集作家关于人权状况的观点,以便把这些观点应用到管理学中时,管理者更易于质疑这个过程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对这个现象进行恰当解释可能需要运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们把知识区分为已经证明的知识和纯粹的意见。

如果我们使用术语“对初学者来说直接易用的实际知识”,这样更易于理解纯粹的意见的含义。如果你获得新知识,并且认为可以把它立即应用到你切身经历着的某个场合中,或者应用到你过去遇到过的某个场合中,则这种情况下的知识就被描述为纯粹的意见。例如,当你通读本书的时候,你可能忽然碰到一些有用的技巧,而且你发现这些技巧与你的工作有一种直接的关联,比如,你可能发现对你碰到过的一些问题应用网络计划图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或者在决策情景分析中使用决策树方法帮助你阐明所有可能选择的合理性。

然而,在本书中,你也将发现自己会面对一些与实际并非直接关联的概念,这些概念就被描述为已经证明的知识,这并不是说它们对你是毫无用处的知识。例如,当我们处理一些哲学基础问题时,就像本章所述,你可能发现自己会质疑一些当前的观点的价值。然而,幸运的是,这些关联性有时是很明显的。

帕斯卡尔与阿索斯(Pascale and Athos,1982:105)认为:

组织成员的内在偏好是清晰的、明确的和完美的。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包括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一个人如何敬重、平衡、协调两种不同的需要是真正的管理技巧。

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是鼓励读者超越他们现有的世界观,如同第一章所提到的,这本“管理者技巧”书籍确实需要决策制定者提高他或她的“面对不确定性的下限”,并且乐于接受模糊性。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去认识并重视稳定性和秩序。在自己后来的人生历程中,这一点通过在有组织的社会中不得不面临激烈的竞争,并且奋力争取各方面获得成功的方式而得到强化和巩固。然而,毫无疑问,当我们面临不确定性时,我们便开始尽力忽视它或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它,这些理解的方式、方法反映了我们自身对形势的看法而不是形势本身。我们通过一系列技能和一大堆知识来“填充”对形势的理解,并且使这种认识转变为一个组织、社会或群体的观点,因而我们常常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秩序。Berger和Luckmann(1966:70)提出:“社会秩序并不是天生如此……社会秩序仅仅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产物而存在。”我们在“成为”艺术家、老师、医生、管理者的奋斗过程中,我们扮演着并发展了我们自身的能力,并且经受住了很多考验。通过我们最初的和后来的社会化进程,也就是说,我们以自身受到教育的那种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和我们作为婴儿及长大成人后在社会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要的是,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被告知大多数事情都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那些不能够得到科学解释的事情是不值得研究的。因此,比如自然科学研究远远先于对神经现象的研究。至少,在西半球的“发达”国家中是如此。

回顾本书第1章“鸭嘴兽悖论”的例子(实例1.6)。科学家不是研究不确定性,而是常常试图创造一些任意的分类方式来终结对问题的研究。在这里,我们的立场是,尽力从宽容这些模糊性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以便产生新的学习机会。

作为经验的知识一般更易于被初学者接受,这是因为初学者把这些纯粹的意见视为直接可以拿来应用。实际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吸收这些知识,并作出选择接受或拒绝这些新知识。然而,作为已经证明的知识,其直接可用性更容易受到质疑或拒绝。例如,当管理者接受关于决策树的理论和实践时,他们更易于看到这种工具对当前形势的实用性,并据此来选择使用或不使用这种工具。无论他们作出什么选择,管理者依然认为决策树是一种合理而有用的工具。而且如果他们感到需要这种工具,便会直接利用这种工具。然而,当为管理者介绍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实际技能时,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是“实业家”而不是“思想家”,他们就会觉得消化这些新知识是多余的。Currie(Golding and Currie,2000:135)讲述了一个MBA学生的故事,这个学生宣称:“看,我整天都忙于管理自己公司中的直接下属以及处理各种公务,已经厌烦这些理论。”培训师向这位学生指出:对直接下属及处理公务事情的看法也正是一个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和其他人一起发现了这个理论,当时,他们正在设想未来工作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和行动常常呈现出断断续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连续的活动。因此,我们常说的“停下来,开始思考”实际上明确和强调了一个极端情况,而不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但是,这些是真实的情况吗?比如,学习理论以及科尔布(Kolb,1985)的经验学习曲线,倾向于通过强调行动和反思的方式来关注学习活动的循环特性。

5.4 实证论和现象论

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经常被区分为实证论或者现象论。实证论者建议借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因此,他们通过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使用系统性的分析技能来建立一般性的规则和原理。关于决策的大多数研究就是使用实证论的研究方法。特别地,认知心理学试图建立一般性的理论来理解人类活动,而关于组织行为的经典理论常常根基于实验研究方法以及对目标群体的研究等。不管怎样,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实证论导向。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通过观察管理者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来研究管理活动。被研究者正是通过接受一种自然状态的询问方式,例如,无领导小组讨论,以便于了解管理者的潜能。这里存在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们不能使用与研究物体类似的方式来研究人。人不是无生命的物体,而无生命物体的活动是严格遵守因果规则的。

为了取得有价值的发现,我们需要像研究行为一样研究动机。研究动机的方法可以称为现象论。例如,皮斯格(1991:55)认为:

对物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应该是静态的。它们应当以这样的方式遵守因果法则,以至于给物体动力常常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具有重复性。在这方面,人是不具有这种特点的。

类似地,莱恩(Laing)(与吉尔和约翰逊一起,1977:34-5)提出:“人区别于物体是因为人们体验这个世界,但物体是按照这个世界的规律来运行的。”表5.1总结了实证论和现象论的区别。

表5.1 实证论和现象论在基本信仰与研究方法上的异同小结

资料来源:节选自伊斯坦布尔—史密斯等人的著作(1991:27)。

5.5 对现实的假设

下次当你使用词语“自然的”和“平常的”时候,就要注意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你真正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讨论的重点是建立一个更宽泛的方法理论体系来研究社会科学。对现实的研究,有时称为本体论,就是解决那些有关现实本身特性的问题。当我们说某件事是“现实”的时候,我们指什么?例如,“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人们关于“现实”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事情并非现实,那么问题将会是什么样的?是空想的还是幻想的?

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谈论“现实”时,其实我们正在本能地强调哲学问题,比如,现实独立于个体之外吗?它是个人意识的产物吗?因此,“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可以解释为:“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我的头脑之中,其他人也明显地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然而,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是,我们日常的讲话中所使用的词语“现实”,并没有如同我们这里讨论的那样使“现实”得到严格的界定,因此,实例可能就会像一件平凡的琐事一样被忽略掉。然而,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审查自己为何以特定的方式做事情。毕竟,我们所选取的那些方法可能并不总是合适的,而且我们希望改进这些方法。

本体论是处理那些“经过调查后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思考的理论”[伯勒尔(Burrell)和摩根(Morgan),1979:1]。应当记住,这些仅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大多数人可能会想:“现实是否是我们头脑的产物或外部世界的产物”,这个问题的答案处于某个中间位置,意即现实是介于我们的意识和我们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之间的产物。

公正地说,在西方文化中,自然科学经常被宣称为一种研究社会现象最为有效的方法。这种观点倾向于使人们的注意力从以往的人类自主力量上偏离。用另一种说法表示Berger和Luckmann(1966)的话,意即作为人类,我们有能力改造一个世界,但我们是以不同于自身产物的某种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否则,正如摩根(1993)所警告我们的:人类习惯于陷入自己设计的牢笼里。

我们通过确立不同的理论立场可以揭示关于现实的问题,例如,唯名论与唯实论。在研究社会现象的过程中,一个信奉唯名论的人对现实的看法将强调大脑反映现象的重要性(一个主观主义的认识论),因此,现实可以视做是社会化构造起来的。也就是说,作为人类,由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进行实践活动,因而我们构造和维持这个社会结构。根据伯勒尔和摩根(1979)的观点,唯名论者质疑这种观点:世界上存在着任何“实在”的结构,并且这种社会结构被视为人类集体活动的产物。

另外,唯实论根据唯物论来研究社会科学,因此,唯实论者把现实世界看做是独立于我们大脑的外部世界的产物。对唯实论者来说,社会结构独立地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例如,唯实论者认为,我们出生在一个早先已存在的世界里,而且当我们死后,社会结构继续存在着。伯勒尔和摩根(1979:4)作出了如下结论:唯实论者用“一种与自然界一样坚固和具体的客观存在物”来看待这个社会世界。下面我们开始论述有关知识“问题”的内容。

5.6 关于知识的假设

如果本体论认为事物本身是关于现实的假设条件,认识论处理关于知识的问题,并且鼓励我们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真理由什么构成?”“什么是有效数据?”“什么是硬性数据?”“什么是软性数据?”你曾经感觉有必要利用硬性事实来支持自己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吗?这意味着什么呢?例如,这意味着你有必要利用一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言论吗?该使用什么样的证据呢?利用其他人的观点还是利用统计数据?如果你曾经问过这些问题,你便抓住了认识论的问题。

实例5.1 “剩余容量为0.49”或者“大约一半”

一个外部管理顾问受邀解决由于业务扩张带来的组织问题。他提出的策略是引进一套新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帮助管理者获得关于制定决策依据的最新信息。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地取得进展,这位顾问任意挑选了一名员工并要求她解释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一个具体数据的含义。数据显示“A项……0.49”。这名员工解释库存A种类物品——罐装液体,当前剩余液体的体积是整罐容积的50%。当顾问问到她是如何得到这个数据时,她指出了一个在主要操作线上的一个技术员的名字,于是这位顾问走到操作线那边询问相关人员。经过一个简短的介绍性闲谈,这位顾问便问道:“那么,你能告诉我该如何获得0.49这个数字吗?”于是这位技术员带着顾问走到一个很大的金属制作的液体罐前面,在容器壁上使劲敲打并喊道“大约一半”。

练习5.1

(1)实例5.1的故事对于主观性、客观性以及数据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2)你认为信息能否以一种看起来更具信服力的方式得到呈现?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

(3)数据实际呈现的方式可以误导“真实”情况吗?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

(4)为什么你要选择一种比你真实想象还要肯定和准确的方式来表述实际情况?

有时,人们把有关认识论不同派别的观点差异作为从现象论到实证论连续变化的一个范围来呈现(Burrell and Morgan,1979)。利用现象论研究社会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主观主义者。

现象论者认为,人们或形势只能够通过“内部介绍人制度”得到理解。对个体来说,这种方式可能包括一个详细的个人传记研究、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研究。对一个群体来说,这种方式包括对内部成员关系及其沟通方式的详细研究。因为现象研究是揭示社会世界的主观特性,因而研究重点是放在“详细”的询问方面。由此可见,现象研究聚焦于具体事物而不是一般理论。人类是通过一种独特的不可预测性与创造性的方式来理解并解释自己周围环境的高级动物。

另外,实证论方法是建立在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并且试图建立必然性和偶然性来解释和预测社会科学。对实证论者来说,一般化研究是一种优势而不是劣势。我们可能有点恶作剧地认为,对实证论者来说,在追求绝对真理方面,人类自身是一个需要被克服的障碍。

5.7 人类本性的假设

我们最终的愿望是处理好有关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例如,我们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吗?我们能够真正地改变我们周围的事物吗?我们是社会木偶还是社会的扮演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揭示我们关于人类本性的假设。如果我们认为环境制约着我们,我们可能被归入机械决定论。反之,如果我们认为我们通过自身行为改变了世界,我们可能被归入能动决定论。因此,机械决定论者把人类看成木偶而不是演员。在机械决定论者眼中,社会结构被视为很难得到改变,人类行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能动决定论者(或“自由意志论”的支持者)认为,人类作为社会扮演者,有潜力和能力来影响并改变他们周围的环境。例如,词语“控制方式”被用做描述个体相信他们有办法来控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我内在控制型的那些人认为他们对周围环境有很大程度上的控制能力;外部控制型的那些人认为他们对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影响。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决定了控制方式。控制方式常常通过类似语言的文化因素来展现自己。英语短语“我放弃”是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西班牙语言的,因为若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就变成了“目标远离了我”。这个译文表达了一个外部控制的情况,而英文原文表达了一个内部控制型的情况。这不仅仅是语义学上的问题所致,因为语言可以表达重要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能扎根于历史、宗教等。

总之,对方法论的理解可以帮助决策制定者:

■提出关于现实与知识的潜在假设;

■认识并质疑其他数据的有效程度;

■评估已有的其他观点和方法;

■作出的判断建立在更多信息研究的基础之上;

■采取的措施能够建立在对内外形势的分析基础之上;

■加深人们的认识;

■带来满意的结果。

5.8 归纳与演绎

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观察具体问题来获得一些总结性的发现,我们就需要作出一步步的推理过程并进行归纳。例如,如果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女性管理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能够作出很好的判断,我们可能归纳出女性在整体上是很好的决策制定者。我们从具体观察开始到得出一般结论而结束。因此,利用归纳法进行研究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然而,当我们碰上了一个作出了较差决策的女性管理者,我们可能需要重新修正我们的理论。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理论开始推理到具体事物的方法。如果我们是从一般规定、法则、原理或假设出发,并设法应用或验证这些规定、法则、原理或假设到具体情境之中,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演绎性的推理过程。用上面提到的例子来说,如果我们从女性管理者是优秀的决策制定者这个一般性的认识出发,并且设法用一些系统化的方式来检验这个认识,我们就是在进行演绎性的推理。这时,我们可能会试图建立一个假设,并且通过把这个假设应用到具体环境中来检验这个假设的正确性。这个过程可用图5.2来说明。

你可能会在归纳—演绎过程与本章前面提到的Kolb(1985)所描述的学习循环模型之间看到一些相似性。然而,当我们认为研究是一个学习过程,并且学习也会涉及一些描述性的研究时,对这点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图5.2 归纳和演绎推理

总之,归纳方法是基于:

■分析有关个体的主要特性;

■“进入”各种形势,并且开始涉及日常的事务;

■构建理论(理论从观察中产生);

■试图建立解释性的体系。

演绎方法是基于:

■系统化的运算过程与方法,这是从自然科学方法借用而来的;

■试图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5.9 普遍规律和个别现象

我们选择研究社会环境的方法取决于我们关于现实、知识和人类本性的假设,也取决于我们的预期目的,我们可能会选择普遍规律或个别现象这些研究世界的方法。

普遍规律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的严格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它来源于自然科学。建立并验证假设的过程常常被人们称为有效性检验,在很大程度上强调量化的数据而不是主观性的描述。

个别现象研究方法者认为,你可以仅仅通过获取关于你正在研究课题的第一手资料来理解社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紧扣主题,例如可以通过验证一个人的传记资料来研究这个人。进入现场环境这一方式变得重要起来,而且人们开始从研究具体情况出发来得出一个关于事件的详细表述。

表5.2 普遍规律与个别现象方法的比较

资料来源:对Gill和Johnson文章的整理,1997:37。

5.10 方法

尽管我们在本章一开始就阐述了我们将集中于方法论而不是具体方法,然而,我们感觉到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谈及一些在现象研究中使用的方法问题。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首先,平常使用的实证论方法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我们很有把握地认为,大多数读者对于那些方法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利用那些适合决策制定者自由使用的方法来考查环境形势的变化。在此,我们给定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且鼓励使用者争取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实践者。下面提及的一些方法不是综合性的说明,因为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阐述这些具体方法对于管理实践的重要意义来鼓励读者进一步阅读(见本章末列举的读物)。

5.10.1 作为行为研究者的管理者

管理活动经常被认为是行为研究者的同义词。管理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口头沟通来制定或实施决策。因此,特别有意义的是,在管理者自己的组织里,他们能够被视为决策研究者。决策研究是一种包括系统化数据收集、分析及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通过这些工作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事实上,决策研究需要组织一些调查员来有计划性地分析环境形势,例如,由组织中的一名经理或一位外部顾问负责这项工作。这种对形势分析的结论,随后用某种方式加以监控并得到严格的评估,可以发现选中的行动方案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决策研究和简单的管理活动之间的区别之一在于意识方面以及对方法的准确应用。一种观点认为,管理者通过深入了解所有可能选择的方案可以更加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也需要了解他们制定决策所依据的理论假设。

在这个过程中,理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理论实际应用层面上可分为两个方面:理论依赖型和理论渗透型。作为决策制定者,我们是:

■理论依赖型(theory-dependent):这是由于我们总是不断地创造、应用和评估理论。我们常常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来思考并解释各种现象。

■理论渗透型(theory-laden):这是由于我们的观察会受到他们以前理论和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价值观和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影响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以及我们对所看到事物的解释。

5.10.2 作为人种论学者的管理者

与行为研究者一样,管理者也可被视为组织中的人种论学者。费特曼(Fetterman,1989:11)把人种论描述为“一组人或文化的科学与艺术”。他接着把人种论学者的工作与实地采访记者的工作相比较,这些记者采访人们、记录事件并作出关于以往报道事件的判断。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人种论学者把自己看做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不是另类人。人种论本质上是人种学,并且包括一些类似应用总体性归纳和自然方式的技巧。人种论的概念和实务尤为有意义,如果我们同意管理者关于亚文化群的观点,意即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在长期的沟通交流中形成的具有共性的一套或暗或明的行为准则[高乐(Gowler)和莱格(Legge),厄尔(Earle)的著作中也曾提及,1985:198]。

人种论学者认为,一个中立的、独立的观察者,其看法是一个神话,因此,人种论学者应当明确地承认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而不是否认它。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的缘故,一开始本属于一个基本的问题——例如,研究者的偏见——结果变成了利用积极参与形势的机会,并作为产生一大堆数据的手段。正如上文所述,人种论主要优势在于这种言论发生在自然状态之下。也就是说,人种论学者部分属于他们正在从事研究的日常背景,这样有利于降低研究者对那些正在被研究的对象的潜在影响。

根据萨皮尔(Sapir)的观点[霍克斯(Hawkes),1977:125],“每一种文化模式以及每一个社会行为的单个活动都需要‘显意识’或‘潜意识’的沟通”。一位人种论学者试图通过测量这些使用的信号、神秘性和语言来揭示这个潜意识,并且在潜意识信息和显意识信息之间可能存在不协调现象,这种显意识信息通过信号、神秘性和语言的“媒介系统”为组织成员传递信息。埃德格雷(Edgren)[在特纳(Turner)的著作中有所提及,1990:174]认为,我们凭借他自己所认为的“无生命物体”,例如建筑物、颜色、内景镜头等把显意识信息传递给我们。人种论学者以作记号的方式检查这些“无生命物体”,这些记号常常作为强有力的有意义的信号物形式来呈现自己,以便起到媒介的作用。也就是说,尽管他们可能只是无生命的物体,但是他们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附着在这些信号物上的意义被定义为被表体。例如,一把办公室的椅子在实用方面能够被视做一件可以使它的所有者舒服地从事自己工作的家具。然而,它也可能是一个有选择性意义的传递物,例如,这把椅子代表了它的所有者相对于其他人的身份特征,这取决于这把椅子的质量、舒适度和外表特征。

人种论学者的另一个目标是揭示那些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神秘事件,这些事件致使我们感觉受到某种控制或受到某种压迫。在这个章节中,你需要以特别的方式来理解“神秘”这个词语,相信这个词语更加适合于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巴特斯(Barthes)(Hawkes,1988:131)认为神秘是一种“关于图像和信仰的复杂系统,这种系统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于维持并证明这个社会系统存在的意义”,如关于意义系统的真实结构。按照巴特斯的解释,神秘性显然是一种普遍的、日常的现象。

按照Berger和Luckmann(1967:153)的观点,我们本能地把现实视为一种客观的现象,通过“这种客观现象组成了关于社会化进程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手段的语言媒介。语言构造了现实。语言,常常被视为中立的,实际上也被视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意指通过语言表达来影响我们对于某个人、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的个人观点的接受程度。

如果我们缺乏广泛的对于日常形势分析的理论或经验上的参考标准,此时,我们更易于把这些标准作为毫无疑问的常识来接受。然而,如果我们开始强调这些概念,例如权力、象征物、性别及权力关系,或者我们具有从其他文化中借用外部知识来为我们提供社会组织的其他例子,那么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框架内开始定位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拓展我们自身对生命看法的能力。有时,我们开始质疑以前我们认为很正常的看法。

人种论学者强调研究人员应该作为理论创立者,而不是满足于理论应用。其实,我们都是理论的创建者,然而,由于理论一开始被定义为一种狭义的概念,以至于我们开始就把自己视为几乎没有时间从事理论研究的实际工作者。

小结

对许多管理者来说,理论常常带有轻蔑的意味。我们的行为依赖于理论。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我们都是理论的创建者。同样,我们也都是理论应用者。我们自身携带了一系列关于生命的假设,并且我们以某种方式来理解形势。我们的行为受到那些甚至连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的决定。我们认为,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取决于我们关于现实本性、知识本性和人类本性的假设。当需要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角色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组织和大环境时,所有这些假设都可决定我们的方法论。

从本质上保守地说,研究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决策制定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决策制定的技能,管理者不应视研究工作为学生或理论研究者的专有领域的观点。

决策日记

考虑你最近作出的一项决策。你依赖于哪一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来源情况如何?数据是如何产生的?你考虑过当时数据的质量/有效性了吗?或者你仅仅是接受它们并且直接就利用了这些数据?反思一下,这些数据的合理性/可靠性如何?你感觉这些分析过程使决策制定工作有任何提高吗?

参考文献

Barthes,R.(1973)Mythologies.St Albans:Paladin.

Bell,S.and Reedy,P.(1999)Organisational Decision-making Study Guides.Hull:University of Lincolnshire and Humberside.

Berger,P.L.and Luckmann,T.(1966)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Harmondsworth:Penguin.

Burrell,G.and Morgan,G.(1979)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sational Analysis.London:Heinemann.

Cooke,S.and Slack,N.(1991)Making Management Decisions,2nd edition.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Denzin,N.K.(1989)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London:Sage.

Earle,M.J.(ed.)(1985)Perspectives on Manage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asterby-Smith,M.,Thorpe,R.and Lowe,A.(1991)Management Research:An Introduction.London:Sage.

Fetterman,D.M.(1989)Ethnography.London:Sage.

Gill,J.and Johnson,P.(1997)Research Methods for Managers,2nd edition.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Golding,D.and Currie,D.(2000)Thinking About Management.London:Routledge.

Handy,C.B.(1985)Understanding Organisations.Harmondsworth:Penguin.

Hawkes,T.(1988)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London:Routledge.

Howard,K.and Sharp,J.A.(1983)The Management of a Student Research Project.Aldershot:Gower.

Kolb,D.A.(1985)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Morgan,G.(1993)Imaginization.Newbury Park,CA:Sage.

Pascale,R.T.and Athos,A.G.(1982)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Harmondsworth:Penguin.

Pirsig,R.(1991)Lila.An Inquiry into Morals.London:Bantam.

Turner,B.A.(ed.)(1990)Organizational Symbolism.Berlin:De Gruyter.

扩展阅读

Argyris,C.and Sch觟n,D.A.(1978)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Reading,MA:Addison Wesley.

Blumer,H.(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Bryman,A.(ed.)(1988)Doing Research in Organisations.London:Routledge.

Gagliardi,P.(1991)Symbols and Artefacts:Views of the Corporate Landscape.Berlin:De Gruyter.

Morgan.G.(ed.)(1983)Beyond Method.London:Sage.

最近越来越多的书籍讲述具体方法,Sage出版社更是出版了一系列讲述研究方法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各种实际中应用到的调查模型的详细解释。

Alvesson,M.(1999)Reflexive Methodology: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London:Sage.

Black,T.(1998)Do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London:Sage.

Du Gay,P.(1996)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London:Sage.

Fink,A.(1995)The Survey Kit.London:Sage.

Firlej,M.and Heltens,D.(1991)Knowledge Elicitation.A Practical Handbook.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Georgakopoulu,A.(1997)Discourse Analysis:An Introduction.London:Sage.

Hall,S.,Janes,L.,Mackay,H.and Negus,K.(1997)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London:Sage.

Have,P.(1998)Doing Conversation Analysis:A Practical Guide.London:Sage.

Hine,C.(2000)Virtual Ethnography.London:Sage.

Kendall,G.and Wickham,G.(1998)Using Foucault’s Methods.London:Sage.

Morgan,D.(1998)Focus Group Kit.London:Sage.

Reissman,C.(1993)Narrative Analysis.London:Sage.

Silverman,D.(1999)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A Practical Handbook.London:Sage.

Stringer,E.(1996)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London:Sage.

重点词汇

意见:那些被认为能够容易应用到实践中的知识以及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知识。例如,关于使用水壶如何把水煮开的操作说明书可以看做是一条意见。

知识:被视为不具有直接的、可实际应用的知识,也可以看做是“理论知识”。

知识论:揭示并验证关于知识本性的问题。

唯名论:把现实视为个人意识的产物的观点。

存在论:揭示并验证关于现实本性的问题。

现象论:一种把社会现象研究工作视为主观过程的社会科学观点。

实证论:一种把社会现象研究工作视为客观过程的社会科学观点。

唯实论:一种把现实看做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社会世界产物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