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伦理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内容,你应该能够:
■评价作为一个决策者关注道德问题的重要性。
■辨别决策中不同类型的道德观。
■进一步明确你自己比较赞同的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具备的道德观。
14.1 引言
虽然我不愿说社会的重要性与经济的重要性同等重要,但是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我们不是独立的——仅仅是由股东构建的团体,由股东自己来经营。我们只是所在城市的一部分,我们过着和员工一样的生活。我们也只是工作所在地的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我认为要是故意伪装成另一种样子是很荒唐的事。
——Sir Anthony Pilkington,Chairman,the Pilkington Group(quoted in Bloom,1994)
管理者和学者们逐渐明白了在商业决策中考虑道德问题越来越重要了。在某种程度上,对道德问题研究的兴趣受到了公众的推动,媒体的兴趣不仅在于那些商业活动以及那些与博帕尔事件一样重要而悲惨的事,而且还对经常出现在监督类电视节目中的一些小规模的建筑公司的欺诈行为感兴趣。例如,环境问题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而以前人们只关注物质资源的匮乏与不足,而忽视了环境问题,有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观点认为应该把“绿色环保”问题看成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营销战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许多企业组织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应该通过民意或政府立法来实现董事会提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操作层面上,对废物处理不当的企业进行经济上的罚款或者对那些有效利用副产品的企业进行经济上的奖赏,都是必要的措施。
然而,环境问题仅仅是道德规范中一个特别的方面。就算不是所有决策者,但绝大多数决策者在某一阶段都会遇到左右为难的情况,这一两难境地强调了决策者经常被迫去做一些与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相悖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该怎么做呢?这种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而且大量的案例研究显示不同的个体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一两难问题。
14.2 伦理理论与道德选择
对许多人来说,“道德”意味着“我的情感告诉我这是对的”。情感是非常个人和主观的东西,但是它又出自于文化并与文化相一致。对一些人来说,情感包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教或精神信仰;对另一些人来说,对家族利益的忠实可能是最主要的情感要素。有时候,对一个企业组织来说,在公司利益与公司中每个个体以及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冲突。
哪些规范属于正确的道德,一直以来就是争论的源泉。2500年前,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可以教育人们以道德的方式来行事。Kohlberg(1981)也相信这一点,并提出了“道德发展哲学”,这一哲学虽然在基本定义上有缺陷,但是它提供了与教育成果相关的一条不断发展的推理之路。
40年前,管理界热衷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社会责任仅仅是在法律所允许的地域内以及可接受的商务实践范围内根据工作表现给员工发放工资,为股东分配利润。Friedman(1970)提供了一个实际且经常使用的规避方法来做决策。这一方法就是对公司的利润贡献进行量化来证明决策的正确性:“在企业中,仅存在一种社会责任——即使用公司资源并从事一些能给公司增加利润的活动,而且只要遵守游戏规则即可,但这些活动要在一个没有欺诈的、开放的和自由化的竞争中进行。”这一说法根源于亚当·斯密有关商业社会的观点。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识到了个人能动性与追求利润欲望之间达成的一种自然均衡关系。这个重要的观点表明了道德的忠诚应该是商业行为的规范。如果虚伪、欺骗和不尊重人的表现是正常商业行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顾客。要是供货商在提供服务之前索要资金,雇主不相信员工,那么商业会慢慢地停滞下来。如果不考虑定量方法的话,什么是决策中定性的一面呢?例如,不能轻易取消携带贫困儿童去海边免费旅行的活动,也不能轻易忽略公司对所在社区带来好处的潜在影响。管理者很难证明当周围环境不断地促使他们去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时,这种方法就是正确有效的。一些公司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调节这个矛盾,正如后面Owen在谈到大型电气公司在积极推动社区创新方面时,就会涉及这些政策的制定。公司也已经制定了预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公司解决了这些问题,便能公正地得到回报。
然而,虽然短期内在团结的群体和组织中可以以道德忠诚维系商业活动的运营,但是道德边界已经扩大了。现在公司代表所有股东利益来说话——所有利益集团对公司的每笔业务运营都享有既得权利,而不只是单一的股东个体享有这种权利。这些股东包括员工、供货商、顾客、当地社区以及压力集团,比如环保主义者。这些利益集团都不把利润最大化看做其最重要的利益。确实,不能把股东们当作单一个体来对待,因而他们也不能仅仅把以利润为中心作为企业的价值观。股东可能包括管理者、员工以及那些投资于冒险事业的投资者,而这些投机行为是有“道德规范”或具有可选择性的。
练习14.1
写出你认为的伦理学的定义。
我们假设你认为在练习14.1中提出伦理学的定义是困难的。实际上,试图给这一学科下定义可能还不如努力去扩展这一学科所带来的意义。在这一章中我们就尝试着去扩展这一学科。当我们开始进一步详细探讨伦理学时,你们可能会遇到一种“新语言”。
现代伦理学的研究是几百年来伦理道德思想的一种综合,从斯多葛哲学到普通法规。这些方面有助于形成道德上的一种融合,如图14.1所示。每一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将构成每个人的道德融合。
图14.1 伦理学的构成要素
牛津英语词典把伦理学定义为“人类的道德行为科学”,而把道德定义成“与人性的善恶有关或关系到对与错的辨别”。这些定义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互换的。作为个体,我们对“对与错”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很多人的观点受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的影响,比如,宗教信仰、法律、文化和传统。个人的道德伦理来源于经历体验。而集体的体验形成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商业道德就是从法律、个人价值观以及社会中来的。道德与文化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这两者都与基本态度、价值观及个人和社会的责任有关。这些定义不能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道德伦理学的实质或者它和商务的关系。有一种方法是这样描述道德规范与伦理学之间区别的,即把道德规范说成是个体所接受的行为规范,而把伦理学描述成与之相关的围绕道德哲学展开的潜在争论与研究。道德的完整性要在道德规范与伦理学合二为一时才能达到。
14.2.1 伦理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我们把伦理学方面的著作分成两类:一类是大众化的,通过小说和新闻实践活动来吸引人们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另一类是富有哲学性的,在书中伟大的思想家试图找到辨别是非的途径。
许多写流行小说的作者已经把伦理学和道德价值观作为他们作品中压力的来源。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在其《格列佛游记》(1726年出版)这本书中塑造的人形兽代表了18世纪最坏的人类行为。而其他作家像法国的埃米尔·左拉和英国的乔治·奥维尔,他们描述了可感知到的非道德行为权利。在维多利亚时代,像查尔斯·狄更斯这样的作家就认识到伦理问题应给予普遍的重视。他的著作中常常利用对人物的刻画来表现非道德的应受到谴责的行为,所以他的书不仅表达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且还痛斥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在Nicholas Nickleby这本书的序言中,狄更斯在提到学校方面时这样写道:
如果作者当时没有强调他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么作者唤起公众关注当时社会秩序的目的就不会完全实现,以至于Squeers先生和他的学校变成了现存社会的一个缩影,并且遭到了镇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人们感到这是很不容易办到的事。
这些作者所写的大多数反映社会行为的事迹遭到了法律的禁止,并为现代服务文化所替代。现在发生的一系列灾难,如瓦尔迪兹的石油灾难、博帕尔与印度的污染、泽布勒赫渡运灾难(曾在第4章提及),这些可以使得许多企业管理机构好好反思一下它们的所作所为引发的深刻社会影响。
如果你停下来思考一下,会发现大多数著作本身就存在道德规范的两面性。这种道德规范的两面性推动了大多数肥皂剧的产生。我们都很想知道别人在遇到事情时是如何反应的,并且喜欢拿来与自己的反应作比较。
练习14.2
狄更斯是社会的揭发者,他关注社会的黑暗面尤其关注那些让人无法接受的行为。他在这方面直言不讳,因为他与那些他所要严惩的企业毫无经济联系。如果你从道德或伦理基础上对你老板的行为不满意的话,作为个人你会如何反应呢?比方说,如果你在一家食品公司工作,你察觉到这个公司在合法使用一种化合物,而这种东西会使消费者对这家公司的食品上瘾,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你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练习14.3
努力回想一下你读过的一些小说作品,或者是你看过的话剧,在这当中,伦理问题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列举并简单描述一下我们上面所讨论的道德伦理问题。
14.3 股东分析
Owen D.Young于1929年担任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时就表述了有关早期商业道德的问题,他是股东分析的先驱者,克尔(1996:1013)引用了他的表述,如下:
作为通用电气公司主管,不管是公司的受托人还是投资者的代理人,商业道德观使我对待工作的态度产生了重要作用。如果我是受托人的话,那么谁是信托的受益人呢?由谁履行义务呢?我是这样想的:在这种情况下,可分为三组群体。第一组是公司的投资人即股东,第二组是近十万人把他们的精力和生命都投入到了公司的业务中的员工,第三组是顾客和公众。顾客有权要求如此大的一个企业不仅要诚实正确的经营,而且还要进一步符合公共职责,履行公共义务。总之,虽然公司很大,但是它应该成为一个好公民。
Young陈述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扩展,现在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组织群体比如供货商,甚至还包括竞争对手。道德问题对施压群体来说比环保主义者影响更深远。Shell公司决定拆掉海中的石油钻井平台,这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反响。“绿色和平”组织算出了有关此决策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以致消费者联合起来抵制这个公司的决策。于是,这个公司不得不转变计划。至于此决策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评估中,到底谁对谁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练习14.4
思考一下你是否能确定出内部和外部个体,以及内部和外部群体及其他组织,你可以把他们看做自己所在企业的重要股东。
练习14.5
回到练习14.4中你提供的股东构成。想一下最近的一个决定,然后,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可以有意识或下意识地根据你对股东重要性大小的认识来对他们进行分类。
在决策方面,最有权威的股东是经理。在《战略管理必读》这本书中,迈克尔·波特(1989)提到了一系列大范围的并购行为,还总结出“只有那些律师、投资银行家和早期的售货商们能从大多数的收购中获益,而并非股东”。在企业中,经理们是主要的股东,因此在决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1980年的调查中发现80%的收购导致了利润的下降,从而股东得到的分红和报酬只降不升。在20世纪80年代,对英国合并和收购热潮兴起的研究确认了这两者的相互关系。也有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股东集团从兼并中经常获益,他们便成为了收购别人股权后的公司中高层管理者。区别收益率和增长率是有必要的。确实有许多企业可能由于兼并而收益减少,但是也有这样的可能性,即被兼并企业中的核心管理者会留下来,并且收购方给他们更多的预算以及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这些措施对他们的管理行为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14.4 行为和责任
Albert Carr(1968)提出,“商业道德不是社会道德而是纸牌游戏中的道德规范”。他提出这么一个论点,即总的来说,商业道德必须不同于社会道德。商业行为从道德上来讲不要求感性。商业世界是超道德的,只有残酷和有目的性的人才能生存,因为这是竞争所导致的。把商业比作纸牌,某些行为是不能接受的,比如,把有用的纸牌藏起来作为备用,这一点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其他行为,比如不信任、漠视友情、欺骗和隐藏等这些行为都属于商业游戏规则的组成部分。
14.4.1 针锋相对
Robert Axelrod(1984)对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进行了有趣的考察。首先假设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都是自私的——什么是促进合作的最佳策略呢?基于对“囚徒困境”的研究,Robert Axelrod指出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一直都是最成功的策略。
囚徒困境很容易成为只有两人参加的一种游戏,在这游戏中存在C(合作)和D(不合作)两种对立的状态。游戏规则是很简单的:
(1)尽量得到最高的分数。
(2)不要在对手暴露其意图前显示出你自己的意图。
(3)得分如下:双方合作每方得3分。
(4)双方都不合作每方只得1分。
(5)一方不合作一方合作,不合作方得5分,合作方得0分。
当双方被密切监视时,针锋相对显示出了四条获胜原则:
(1)表现要友好——绝不要一开始就让人厌烦,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2)要表现的积极应对——总是以牙还牙。
(3)学会宽恕——总是以宽仁之心从讨厌的人那里接受他们的友好馈赠。
(4)保持清醒——总是允许另一方确切知道你将要做什么。
这些策略的实施只有在双方都毫无私心的基础上才能奏效。想一想囚徒困境的情形,双方一致选择合作策略的话就能得最高分。
影响行为的要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可预测性——知道对方的决策行为可以增强合作。
(2)未来意图的确定性——这种未来意图没有表露的话,未来不会对不合作策略构成威胁。
(3)相互作用的频繁性——相互影响越多,合作越多。
(4)合作伙伴的可鉴别性——确认越多,合作越多。
Axelrod指出了提高合作的一些措施:
(1)扩大前景的影响——至少要把前景考虑的像既得利益一样重要。
(2)改变回报方式——要使合作更有利可图,使不合作获利更少。
(3)教人们学会关注——关注社会化、习惯构成和社会风气。
(4)学会互惠——告诉他人好的策略可以使每个人受益。
(5)提高认知能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管理者道德上的表现方式在某些方面上可能与他们的领导风格有关。比如说,Christie和Gers(1970)根据马基雅弗利16世纪的作品,确定出了不同的领导风格,从而断定由于策略实施、人与人的关系以及道德方面的原因,人人都有一种或高或低的MACH风格。
练习14.6
想象你自己和另外两个人在同一个屋子里。有个人进来了,把3000英镑放在了桌上,并按照你们决定的方式去分配。这个游戏在两个人同意分配之后就结束了。最公平的分配方法可能就是每个人分得1000英镑。在你提议之前,那两人中有一人提议你和他们各分1500英镑。在你做出反应之前,另一个人又提议你拿1600英镑,他们拿1400英镑。那么,你会如何反应呢?
在某种程度上,练习14.6中的反应将折射出你对马基雅弗利主义的态度取向。马基雅弗利是一位早期的政治科学家,在他的《君主论》这本书1513年的第二版中就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些有关管理者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权力的建议。这与道德学的相关性在于这种主义忽视了一般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想保住地位的君王来说,很有必要学习如何表现的不好,以及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这种管理知识。”这种说法可能是对那个时期统治者的讽刺和批评,但是现在,这种做法等同于玩忽职守、腐败和偏执。这其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就在于进一步正确评价了深奥的道德理论哲学与现实的政治或商业生活之间的区别。
14.4.2 伦理学:分析框架
我们可以把伦理学的学习方法分成两部分:主观和客观。在客观的学习方法中,我们或者设法以可认知的方法来评估决策的结果,或者运用一套统一的规则体系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我们。
主观的学习方法
情感主义
我如何能感觉到这一点?个人的道德心可以判别对错。不管怎样,这并没有建议我们该如何启发我们的良知,在此意义上,也没有提供任何一个有关伦理学的理论。显而易见的批判主义精神表示我们可以做任何事,如果我们认为做法正确的话,那么它就是对的。如果有人辩解道“我的良知告诉我这样做”,那么我们就不能责难这个犯了重罪的盲信者。
有一个中国哲学家提出了与之类似的东方哲学观点,意即对错的“直觉认知”。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其中的意思。
这个哲学家的一个学生有一天在家里捉到了一个贼,然后他就给这个贼作了有关直觉认知的演讲。这个贼笑了,要求显示一下这种直觉认知表现在哪儿。当时的天气很热,这个学生请这个贼脱掉外衣,然后又让他脱掉衬衣。贼按他说的做了,“天气依然很热,为什么不脱掉你的裤子呢?”这个贼犹豫了,回答道,“这好像不大好吧。”于是,这个学生大声说道:“这就是你的直觉认知!”
自我主义
什么是我的最佳利益?自我主义告诉我们当一个行为增加了个人长期利益的时候,这个行为就是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会促使有责任心的行为产生。例如,自我主义者会避免放纵的行为或不会去伤害别人,而如果反社会行为反作用于他们的话,他们会提高警惕免遭其害。如果自我主义者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且他或她能避免遭受反责的话,那么上面说到的情况也不成立,实际上,这个自我主义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助长了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对主义
在相关性的文化中什么是对的呢?和自我主义一样,伦理相对论是基本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所从属的那个社会团体认可了某个行为的存在,且视为行为规范的时候,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正确的。在企业文化和企业雇员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企业员工通过他们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创造并继承了这种文化,然后,这种文化就具有了它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反过来影响员工的行为举止。文化应该是源于国家或企业的,它随着被接受和被预期行为的改变而变化。伦理相对论是一个用来描述概念的词语,理论行为是以某种文化为基础的,因此在企业中被认为可接受的理论行为可能不为其他企业所赞成。
有关对这个理论的批评是指相对主义者会认可被其他社会所奉行的行为(如果他们遵从这个信仰的话可以这么做,否则他们就会被认为是伪善的)。例如,如果一个相对主义的社会认为死刑对他们的社会来说是错误的,同时又与赞成实行死刑的社会有所往来的话,那么必须承认死刑在那个社会是正确的。另一个不同的方面与文化差异有关。如果我们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接受了其他国家的道德规范,那么说明我们也在认同不被国内接受的行为。这其中说明的问题是简单的:如果你认为一个行为完全是错误的话,那它在另一个社会环境中会是正确的吗?行贿、滥用童工、无神论文化冲突等,迫使我们去研究分析我们的道德规范优先权。
练习14.7
给一个在不同企业工作过的朋友进行面试。设法鉴别出道德行为上的细微差别,你可以把这些差别归因于企业文化的差异。
客观的学习方法
目的论/因果论
一些可认知的或目的论的方法试图通过评价环境来决定大多数合适的行为。牛津英语词典把目的论定义为“解释现象达到的真正目的而不是假设目标”。目的论的理论是偏于因果主义者的,因为他们考虑决策的结果。以目的为中心的方法不会去制定规则,但是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它会得到类似的决策结果。
功利主义论
如果决策结果可以由决策价值来测量的话,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决策的有效性,因此就产生了目的论的分支——大家所熟悉的功利主义论。所罗门(出自基督教的圣经)在宣布要把婴儿分成两半的时候(当然,我们相信真正的母亲是不允许这么做的,因此就得到了明智的判决),他表现出了一个功利主义的形象(假设大多数人都是有价值的)。在目的论中,我们极为重视决策价值,因为那些受到决策价值影响的人会从中得到好处。对以获利为目的的决策有这么一个评价,就是说有时候少数人的个人权利被忽视了。在所罗门的这个例子中,儿童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实际上所罗门可能展示了许多马基雅弗利的智慧,方法是通过结果来证明手段的正确性。
功利主义采取了许多方法模式,这些都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发展,一般来说,要是一个行为正确的话,其前提条件有:
■功利主义(Mill,1806-1873)——那种行为给绝大多数人带来了最大的幸福。
■消极功利主义(Popper,1902-1994)——那种行为为极少的人群带来极少的痛苦。
■积极功利主义——它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和需求。
■优先功利主义(Parfitt,1984)——这符合我们的兴趣(因为兴趣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形成才能与社会规范相一致,而且这一行为从直觉上来看也是正确的)。
道义论
道义论的理论也被认为是非因果关系理论。道义论包含了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由社会来决定并表现了被大家认可的行为。从这一方面来看,社会就代表持有权利地位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例如上帝、议会、董事会。规则通常是严厉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比如,不许撒谎,不许给别人带来痛苦。但有的规则会引起争议。例如,有一个员工,她在某些工作方面表现不突出而且还对批评很敏感,但她工作很努力,所以她对自己没有得到晋升感到很疑惑。雇主是要一五一十地告诉她实情呢(这样做的话会打击这个员工的积极性),还是隐瞒真相减少她的痛苦呢?当然,第二个选择是必然的。
宗教传统对许多人来说是道德导向的重要源泉。在商业中,企业领导从道德上作决策显然会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所有的评论都是一些宗教教义,还要把它们翻译出来。
一些引用的规则是由康德提出的(1724~1804)。康德是一位著名的伦理学导师,他的伦理学就是绝对性的规则,其核心是指“在箴言变成普遍真理的同时你也能对它产生作用”。这里面包括下面一些意思:
■人们总是被当成目的,而绝不仅仅是手段。
■善意是唯一好心的事:意图。
■当且仅当你们使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时才起作用。
这种观点把人权引向了权利滥用的对立面。康德对人的尊敬感破裂了,有时候他也不得不承认其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如果在一个只能载12个人的救生艇里,有13个人都要存活的话,那么这13个人最终都将会溺死。如果必须要抛弃一个人的话,那么这13个人都有可能。
美德理论
有关道德行为的另一个观点出自Alasdair MacIntyre的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在他的《美德背后》这本书中,MacIntyre辩证地说到现代的道德思想是有争议的,因为我们没能维持传统的美德。
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理论观点认为道德是单独建立在同一的社会协议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协议是服务于那些协议制定者利益的。社会契约理论是从自然法则理论发展而来的,特别是Grotius和Pufendorf的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在《共和政体》这本书的第二卷中提到过社会契约论。有个叫Glaucon的人认为虽然让每个人都遭受痛苦是不对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做法都不公平的话,这也没什么错误。我们也承认,如果我们行事有失公平的话,我们将会受到别人带给我们的伤害。那么,要想避免遭受伤害,我们应该彼此之间制定一个协议来放弃不平等的做法,做事力求公正。
有关社会契约论的确切表述在霍布斯的《海中怪兽》这本书中可以找到。霍布斯(1588-1679)论证了自然的原始状态是持久性战争的一个条件。而理性的自我激励的人希望结束战争。那么,这些人会确立最基本的道德法则来保护和平的状态。霍布斯理论的基础认为从心理学来看,只有个人利益才会对人有刺激作用。霍布斯还论证了由于个人利益原因,在一个受道德规则约束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会比在无道德约束社会中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在没有道德准则的情况下,我们会受到其他人对自身利益幻想的支配。我们的财产,我们的家庭,甚至我们的生命会不断受到威胁。因此,唯独自私会激励每个人采取一系列的基本法则来保护他们的利益,而这些法则就是文明社会形成的原因。
这里是一些对霍布斯理论的传统评论。第一,评论家提出这样的质疑,人类是否就像霍布斯提到的那么自私呢?许多人都有自己特别的爱好,集中表现在对社交的、宗教的或政治的团体感兴趣。第二,在生存几率相等的情况下,不能确切肯定本来地位相互平等的人由于受到刺激会去彼此攻击。第三,达成的道德准则要求制定者清楚哪些超出了制定者自我约束的范围,什么是制定者达成合约的唯一动机。第四,达成的道德准则都是谨慎的,适用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人。因而,就很难把这也叫做“道德”理论。最后,如果我们可以偶尔违反一下规则而不受惩罚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一直要遵守这些规则呢(例如禁止偷窃的规则)?这一点也是不明确的。进一步说,由于我们只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我们就有有力的理由来不时地破坏规则从而从中获利。那么,社会契约理论会使我们有义务去遵循道德准则来达到把社会团结在一起的目的。这些也会使它成为一个相当脆弱的规范化理论。
其他社会契约理论
在霍布斯之后,社会契约理论向不同的方向发展。John Locke论证了社会本质的状态是一个先于政治但有道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受神圣的自然法则所束缚。一个社会的契约是由公民制定的,公民创立了一个政府来阻止人们时不时地破坏自然法则的行为,并且要求对法则不许有所偏爱。让—雅克·卢梭(1712-1778)认为自然状态不是战争状态,而是一种个人自由状态,这有助于创造力的活跃。因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人是一个社会人,所以就要确立社会契约来调节人际关系。这个公民之间的契约确立了绝对的民主,由大家的意愿来决定,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社会契约理论所起的作用在19世纪开始衰落,这是因为功利主义开始兴起,这一理论表明在功利行为对社会产生更多好处的时候,这些行为就是对的。社会契约理论的当代观点说明,我们的基本权益是建立在完善且有效的社会协议基础之上。John Rawls在《司法学说》(1971)这本书中指出,从简单的角度来看,一个理性的公正的群体会确立一种健全的对大家有利的司法原则,并以此作为调节权利、义务、权力和财富的基础。
最新的社会契约论模型出自Green(1994),他给企业提出了另一个管理道德职责的方法。公正公平地制定规则或规范是为了试图定义一种方法论来确定企业的道德准则。这一想法源于早期哲学思想,尤其是康德的思想。规范的主要原则是指如果一种行为被社会的所有成员当作道德准则来接受的话,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认同一种永久不变的行为方式,而且在相同的环境下对所有的人也是公平对待的。
大家认同的这种规范融合了道义论和目的论两种理论的方法。其好处是包括了所有人,也包括其中的所有少数派,他们也会接受在这体系之下所创造出来的规则。为了说明这一点,Green(1994)引用了“荒岛誓言”这个例子(看实例14.1的例子)。
实例14.1 荒岛誓言
一个飞行员带着一个年迈的乘客正要飞越远处的一片热带海洋,此时,飞机引擎失灵了,坠落到荒岛附近的水域里。这个飞行员和乘客正想方设法地把飞机拉到海边,这样他们要在这个岛上呆好几个星期。
在他们滞留期间,这个乘客告诉驾驶员,他在家里有个爱好,喜欢在花园里种植一些兰花。他知道这种植物虽并不是多么罕见或珍贵的,却可以独立存活好几个月,但是最终还是需要有人照顾。
几个星期过去了,这个老人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他和这个飞行员说他非常担心,如果他死了谁会来照顾他的兰花。他也告诉这个飞行员在花园里有个秘密的地方埋藏了一袋价值几千英镑的钱币。
这个老人问这个飞行员:“如果我死了你活下来了,请你对我立下誓言,好吗?请你找到这笔钱,并用来长久地照顾我的兰花。让这些花不凋零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看着这个老人痛苦的眼神,这个飞行员很诚恳地答应了。这个老人最后死了,脸上带着安慰和感谢的神情。这个飞行员又在这个荒岛上呆了好几个星期,但最终得救了。回到社会之后,他拜访了那个种植兰花的老人的家,并找到了埋藏的钱。他开始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是应该把这笔钱捐给当地的慈善机构还是仅仅用来给自己买辆车,最后他离开了这个花园——离开之前他把兰花撕成了碎片,把它们扔到了一堆肥料里。
练习14.8
对于这个荒岛誓言,你能判断这个飞行员的道德行为准则是正确的吗?
实例14.1的例子说明了基于道德决策的功利主义。这个决策者飞行员总是做些事情最大化地来取悦他人。从道义上来看,说谎或违背誓言是错误的,因此,当他在拔起这些花而不受良心谴责的情况下,很难做到从道义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规范要通过提前的解决方式来减轻这种冲突,处理这种抽象的情况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是原则是有效的。规范是采用方法论的方法来提出一些道德准则,然后把它们放在许多情形下来检验其有效性。这些准则在更新和改变后达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准则。
从上述“荒岛问题”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道德准则,如下:
■如果违背誓言能给日后带来更大好处的话,那么对已死的人违背诺言是没关系的。
这条准则出现的问题是,这样做会使遗嘱失效:人们就会不再神圣地对待他人临终时的遗嘱。基于此,这一准则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被提议的另一个准则是:
■一个人只要在别人临终时立下誓言,不管以后情况如何,他都不能违背。
按照字面的意思,这个准则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看起来合情合理,所以大多数人也赞成。然而,也存在遵守这样的准则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后来发现兰花都枯萎了,我们可以提出这条准则的例外情况:
■对将死之人所立的誓言如果遵守的话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那么就可以不去信守这个誓言。
规范是通过常识来确立行为准则,企业一般都是这么做的。例如,Green(1994)给国外企业建议的准则是:
■一位商务人士如果被恐吓“除非他成为欺诈或盗窃团伙的一员,他就不会受到肉体的伤害”,那么他就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避免这种威胁。
上面所提到的道义目的论的理论模式是对有关伦理学进行概念化讨论的一个有用方式。
14.5 伦理学的发展
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Lawrence Kohlberg(1981)假设,人的道德规范的发展要经过六个阶段。早期的道德水准是指先于惯例的道德推理,小孩就会把外界和实际情况,如高兴、疼痛或惩罚作为判断道德好坏的依据,小孩的道德规范严格基于那些有助于他逃脱惩罚或给他带来乐趣的事情。在第二个阶段,规范是以个人成果为基础,不管行为是否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第三阶段是传统的道德推理,小孩或青少年把道德规范看成他们获得权威人物——主要是父母——认可的方法,并且依照他们的规则行事。这个阶段的道德规范在于对权力的积极评价而不是停留在对惩罚的恐惧上。在第四阶段,认为权力要包含在合法的合同里。在第五阶段,正式批准的界限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在最后一个阶段,这一规范是指传统的道德推理,一个成年人的道德规范也是基于这些原则,但他们对这些原则给予了评价,并且不管社会的看法如何都坚持认为这些原则是有效的。这个人会意识到社会规范和规则的独断和主观,但他把这些看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那么,判断道德规范的基础包括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到更多地关注外在行为,这样做可以避免成年人的反对,而且赞成人要有内在的负罪感和自我反省的品性。人的道德推理能力也正朝着日益膨大的社会范围(也就是包括更多的人和组织机构)和抽象概念发展(也就是从推理如痛苦或高兴的生理情况到推理价值观、权利和隐性契约的能力)。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转变的特征是在大多数频繁出现的推理形式中逐渐转化。于是,在生命的特定时刻,有人可以同时在一个以上的道德水准阶段发挥作用。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不同的道德阶段。最后,不同的人在其一生中可能达到不同的道德思维规范,同时,也会有一些人可能再也不会达到后面那个更加抽象的阶段。
这些道德阶段的合理性可以从孩子们对研究者所提出的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得以证明,而这些回答只是口头上的,并不是以孩子们在面临冲突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来说明的。有些科学家指出,许多孩子表现出的更深刻的道德理解超过了他们对这些测试的反应。而其他的科学家认为由于非常年轻的孩子能够同情其他人的痛苦,所以对侵略性行为的阻止来自于这种道德的影响,而不是来自对惩罚的期望。有些科学家已经发现孩子们在移情作用上表现出来的个人承受力是不同的,因此,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对道德的禁忌更加敏感。有证据表明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父母把相同的社会化需求强加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们比其他孩子受到了更强烈的道德影响。
Carol Gilligan(1993)提出,在Kohlberg提出的三个道德发展阶段,男性和女性也是有所差别的。这些差别反映了社会条件状况以及此条件下产生的道德行为。Gilligan主要通过面试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基本上采用不同的道德方法。由于男性已经主导了道德理论的讨论,所以女性的方法并没有得到严肃对待,而且还被认为不够成熟和深奥。
不管你怎么给练习14.9中的说明进行分类,这个练习只说明了道德行为判断的问题。我们如何设法把日常行为系统化成固定的模式?这些模式最终不会对日常活动有所帮助,也不会反映一系列冲突的道德传统。我们如何能够:
■向一个奥林匹克的金牌获胜者致敬;
■把伤员鉴别分类原则中的实用原则应用到战争中的伤者身上;
■忠实于理想的慈善事业,同情心以及平等的道德价值观;
■在肯定自己自主权方面要遵循Kant和Mill的观点吗?
练习14.9
在1961年对Adolf Eichmann(纳粹党的主要刽子手)的审判中,他发表了许多声明。设法根据Kohlberg的道德推理规范对这些声明进行归类:
(1)事实上,我只是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而这部机器才主宰着德意志帝国的前进方向。
(2)坦白地说,如果我们已经杀死了Himmler统计名单上所列出的1000万犹太人,那么我会说:“太好了,我们已经消灭了敌人。”如果在那个年代我们每个人都很彻底地想问题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你们在新德国军队的带领下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命令就是命令。
(3)如果我不听从德意志帝国第一指挥官希特勒的命令,那么我不仅是一个恶棍,还是一头卑劣的猪,就和那些1944年7月20日违背军事誓言共谋加入反希特勒罪行队伍中的人们一样。
(4)我从来没见过希特勒,但是他的成功事迹就告诉我应该服从他的命令。不知为什么他如此的能干,以至于大家都认识他。基于这个理由,我很高兴能认识他,并且我仍然会拥护他。
商业伦理学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你们应该可以看到许多报纸文章都讨论了伦理学在商业或更广泛的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建议你们要尽可能阅读更多的报纸,把上面你认为涉及伦理学问题的文章剪下来。实例14.2中提供了当地报纸报道的两个例子。
实例14.2 地方伦理学问题
狂欢痛饮的禁止
由于陈旧的酒类专卖法,横跨东约克郡的夜总会舞蹈场所在新年前一天可能被查封。当时在赫尔市的夜总会老板得知由于在某个星期天所要发生的事情,所以当局规定他们在凌晨0:30以后就不能提供饮料。有个经理评价道:周末晚上无疑是非常特别的时刻,不让赫尔市民庆祝到凌晨也会让许多饮酒狂欢者感到失望。
马里那计划不是简单的航海
居民对Bridlington建议花6000万英镑购买马里那这个问题上,明显地分成了两个阵营。
支持者坚持认为这样做会带来就业和繁荣,这里会有美好的未来。
然而,反对者也同样确信这样做会掠夺沙滩,破坏潮汐涨潮,还会加速侵蚀作用。
资料来源:Hull Daily Mail,28October 2000。
表14.1总结了你在练习14.10中可能提出的所有论点。
练习14.10提出了限制决策收益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决策对一个企业部门有利而对另一个部门不利。我们该从哪儿划分界限?我们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做决策吗?我们应该考虑到南美洲的工人以及环境污染对瑞典的影响吗?伦理学的问题通常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说明它的论点。
功利主义的一个问题是它忽视了个人或少数群体的权益。例如,如果一个员工由于某个特定的情况向他的公司撒了谎,虽然他可能是出于功利的原因,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不道德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撒谎和欺骗行为都是不对的。
练习14.10
在第6章中,实例6.5提到了采煤业的未来。重读案例并从伦理学角度来讨论有关维持还是关闭采煤业的决策。根据14.4.2章节中提到的功利主义来对这些论点进行分类。
表14.1 功利主义者对采煤业未来发展的看法
14.6 环保问题
对许多企业来说,它们进行环境管理首先要注意的方面就是要依法行事。一些企业强调它们的供应商有英国规范7750的注册认证(一种环境质量认证),这样做是为了使它们承担的责任降低到最小。Sadgrove(1996)根据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制作了一个定位企业业绩的矩阵(图14.2)。在许多年环保意识的宣传中,企业和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它们不再忽视环保,而是积极地做出回应,很多企业已开始提前制定环保法规。Sadgrove(1996)预言那些不起效的旧法将被更有效的立法和频繁的司法诉讼所取代。这会促使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环保措施。
图14.2 绿色矩阵
资料来源:节选自Sadgrove,K.金融时报管理手册。
后勤学也是伦理学与环保学分析中的一个分支。后勤服务是可见的,而且影响也是直接而明显的。例如,交通会引起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听觉振动和视觉侵扰。
许多企业深刻地认识到它们的商业在新址发展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特别与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有关。例如,努力做到及时送货最终还是遭到抱怨,这是因为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潜在距离增加了。为了使交通费用达到最低,企业开始把仓库集中起来经营,并提供24小时的运送服务,这些措施对环保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Cooper等人(1991)发现夜间运输会由于运输效率的提高而省下大约6%的燃料费。
然而,许多环保主义者都希望可以通过立法来保护环境。交通运输政策应该考虑到综合政策的好处,这一政策从环保角度出发,友好地利用各种运输模式,比如说铁路应该与其他有效的运输要点(枢纽、港口或车站)连接起来,这样,公路送货就可以把原料分散地运送到各个目的地。
使用第2章中的决策树可以有效地量化或列出决策中包含的所有潜在顾客,但要清楚地评估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困难的。例如,由于土壤侵蚀导致了湖泊的淤积,如果这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公司就会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把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使用这种做法或采取类似的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而且如果我们可以确定因果关系的话,这对于我们采取行动是比较有利的。当然,我们首先需要识别问题。如果煤矿矿主曾经想过倾倒废渣可能就是污染和导致死亡的一个源头,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更加积极地采取其他方式的矿渣治理办法。
实例14.3 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
许多伟大的科技成果不仅没有给社会带来证明其有效性的价值,有时候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令人不快的结果,这些结果已经超过了项目最初可能达到的效果。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可能就是这样的例子。
阿斯旺大坝的建设是为了用于灌溉,提高埃及的产出,起初,这个大坝的确增加了尼罗河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但随着空前血吸虫病的增加——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通过在灌溉渠里繁殖的水蜗牛来传播的。据称,埃及60%的农场工人受到了影响。肥沃的淤泥比大坝的建设还重要,因为这里的淤泥每年都会重新覆盖下面的土地,影响了土地的肥沃程度。现在淤泥被挡在了大坝的后面。在原来泥土淤积的地方,需要大量地使用肥料才可以保持产出。此外,再加上排水装置的落后引起了盐化作用,结果每年都会空出一片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由于淤泥被冲出尼罗河三角洲进入了地中海造成了大海蚕食陆地的现象,导致了陆地的进一步减少。随着泥沙中营养成分流进了地中海,营养的缺失毁掉了沙丁鱼渔业的发展,而沙丁鱼曾经是埃及人民饮食的主要部分。最后,纳塞尔湖里风信子花疯狂的繁殖,由于水分的蒸发,又使得湖水过多地减少。所以,大坝的建立造成了许多意料不到的结果,其中有些结果还具有破坏性。当大坝在建设的时候,没有人想到和预测到这些结果。当初决定建大坝主要是美国与苏联两大政治权力之间斗争的结果,它们都想把埃及合并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资料来源:Daellenbach,1994:112。
练习14.11
用实例14.3来构造一个决策树。
14.6.1 辩论的20个原则
接下来对行为过程中遵循的道德方法的分类,是以Hellriegel等人(1995:617)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商界、哲学界、宗教领域以及政界从业者的调查中得到的。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原则适合道义—目的论的分类。例如,第五个原则是基于道义上的推理,前提是把“勇气感”理解为“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使已确立的原则主观化”。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这些人认为道德规范的各个要素是与“应该做”的情况相并列的。
(1)快乐主义原则——所做的事是否可以带来快乐。感觉愉快的事对你或其他人来说不一定就是好的,要是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快乐上,你就不会看到中长期的结果。这是吸毒成瘾者的道德规范。
(2)心理上的自我主义——使自己的收获和快乐达到最大化。如果每个人都努力使他们个人的利益和快乐最大化,而这些也是你自己所要拥有的,那么你会怎么想呢?所有人的最大化将不可避免地在某个方面产生冲突,而且也没有办法去解决它。
(3)权利平等原则——在不考虑社会一般传统和普遍惯例或习俗的情况下你是可以完全占据优势的,如果这个原则是社会的主导原则的话,那么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社会呢?如果你不是最有权势的,你愿意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吗?这是暴君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4)墨守成规者的原则——遵守你所在组织的传统规则以及国家法规。国家法律或一系列的规则能包括每一个道德情境或是两难境地吗?难道就没有有害的法律或规则吗?难道我们本就应该遵守纳粹德国的法律,或者必须遵守违背基本信仰(比如承诺反对等级歧视)的组织规则吗?
(5)直觉原则——伴随着“勇气感”或在某一特定情况下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这一境界还有多远才能达到?难道一个人在某个时刻不需要做出决定吗?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是受限于无数的方面,那么这个人会是多么的开阔,多么的有思想吗?
(6)组织的道德规范原则——要求人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而且要做对组织有利的事。个人所属的组织利益不可能与更广泛的其他利益相符合,例如,调整过的组织结构虽然限制了企业中每个人的行为,但不可能十分有效地阻止对生态造成的巨大破坏。
(7)手段—目标原则(有规划的道德规范)——要求为做某事而获得的所有利益,这些利益能够为道德犯罪提供充足的合法理由。这一原则导致了苏联古拉格集中营的建立以及波斯尼亚种族清洗运动的兴起。你所采取的任何手段都很可能毁掉道德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一原则是那些采取手段来拒绝坚守道德规范的人们的道德规范。
(8)极大极小原则——使那些企图通过行为手段来获得更多好处的人从中遭受的痛苦降到最小。如果我们试图在此原则上建立一个社会的话,我们要给那些更高目标的实现者提供足够的刺激吗?是否存在一个社会可以达到某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吗?如果把注意力转移到贫穷的社会成员身上,那这个原则所起的效果会受到削弱吗?如果关注那些给社会做出最多贡献的人,那这个原则的效果也不会增加吗?
(9)功利主义原则——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多的幸福。那么怎样测量幸福呢?一个人的幸福(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与其他人的幸福一样吗?如果像令人难忘的奴隶制度给人带来了最大程度的幸福感,那么这种幸福会给一个群体造成严重的苦难吗?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幸福的话,那么任何一个行为可能会被描述成罪恶——这不会取决于我们是如何测量幸福/不幸福的吗?这是竞技场的道德规范。
(10)职业道德原则——在你的同事面前只做可以解释或证明合理的事情。这个是从事服务顾客和服务社会的职业不得不采取的利他主义原则,但是往往得不到保证。即使一个专家小组里包括感兴趣的外行成员,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完全明白职业内涵,也不能保证一种职业的道德水准对另一种职业有效。
(11)顺从的道德规范——遵循最有权势的人的意愿。这是所有暴君和独裁者希望从其他人身上看到的行为,即公开“邀请”暴君和独裁者做他们想要做的事,而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他们。这是胆小鬼的道德规范。
(12)揭发原则——试问:如果把决策的思维和细节告知了更多的倾听者,那结果会如何呢?这种道德规范仅仅鼓励任何人去关注公共形象,而不是去注意有关道德心这类的事。此外,这一原则可能会阻止人们考虑那些并非重视听众所关心的事情。
(13)公平分配原则——个体所享受的待遇不应该基于任意确定的特征,而要使所制定的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公平”意味着什么?应该公平分配吗?如果有特别的需要,你会给这个人多分配点而另一人少一点吗?人人都有享受最低基本分配的权利吗?如果有一些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比其他人更有价值,我们应该对这些人给予更多吗?还是说,我们应该在个体获得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来公平分配呢?
(14)绝对的强制原则——以你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而且在类似的情况下也让任何其他人这样做。会出现这么两种类似的情况吗?以至于有人会说他下次还应采取与这个相同的决策和行为。如果没有这种可能的话,在实践中这一原则有何作用?它会维持在一般的水平上以至于毫无实践价值吗?
(15)金箴原则——按照别人对待你的方式行事。站在受到决策影响的那个人的角度看问题,并试图断定另一个人会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最道德的反应。但是其他人会想到你所想的这些吗?如果这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也不是文化上的偏见,那么这一原则就不可以对其他人有多余的关心吗?
(16)多元化原则——用多变且可能是对立的价值观和目标来维护不同群体的权利。这意味着我们把受保护群体的价值观强加到了其他群体身上吗?我们允许有些群体有权将他们的意志力强加给某个特别群体里的个人吗?如果我们完全不同意一个群体的行为,甚至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赞成这些价值观和目标,而没人干预其他群体的话,我们应该忍受这个群体的所有行为吗?
(17)自治原则——尊重其他人有权自我决定什么事是对的、错的、禁止的或必需的,前提是这些人也是这样对待其他人的。每个人始终都有他们自己的发展机会吗?企业能允许每个人自己做决定吗?这有用吗?当每个人的决策都相一致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18)利他主义和同情心——关注特殊需要。对特殊个体的关照会妨碍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更广泛利益的关心吗?
(19)职业名誉道德规范——行动起来去推进自己在职业领域内的目标和兴趣。与职业道德规范一样,我们也无法保证这个职业对待客户和社会是毫无私心的。但这一原则可能出现亵渎职位的可能性,其做法是进一步促进那些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的发展。
(20)公共原则——把自己作为全人类中的一员并重视所有人的权利。一个人自始至终都能把其他人当作目的吗?我们在企业中生存是否意味着,我们大多数时间里也必须不得不把别人当成自己实现目的的手段,或者希望自己成为他人实现目标的手段?
练习14.12
在一些你所熟悉的两难情况中,以上20个原则各自是如何影响在此情况下所做出的决策的?例如,我们会去惩罚一个以抽大麻为乐的人吗?如果这个人认为大麻可以减轻他生理上的疾病,那么我们应该惩罚他吗?如何将花在健康护理上的预算控制在最佳状态呢?
14.7 案例研究
下面的五个案例是从不同地方收集来的,要求你来分析每一个情况。你应该参考一些相关的道德理论框架。我们通过分析案例来告诉你该如何把道德理论运用到这些案例分析中。我们非常感谢David Simon先生允许我们使用这些案例。
14.7.1 案例一:征税问题
税务局的一个检查员在拍卖会上购买了一辆二手汽车。此后不久,这辆车出问题了。这个人就把车退还给了汽车拍卖行,并强烈要求这个销售者进行修理。这个销售者当时就拒绝负责,申辩他只是私人零售商不是汽车经销商。那个时候,消费者从私人销售者那里购买商品比从经销商那里购买所得到的法律保护要少得多。
很明显,这个税务员不会因抱怨而得到任何令他满意的答复,于是他去找当地的购销规范执行官以寻求帮助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这个税务人员可以详细地说出私人销售者的名字,并且也知道他经营一个全日维修的汽车修理厂还经常出入这个城市的汽车拍卖会,但是这个税务员就是不能提供正确的经销商的地址。他向这个执行官透露,他曾进入税务局有关档案库去找寻这个经销商的地址,但惊奇地发现根据他们的资料显示,根本就不存在这个经销商。这意味着这个汽车经销商不仅逃避了作为汽车销售者在交易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且还设法逃避收入所得税的缴纳。
这个官员调查了这个问题。他认为通过调查可以追踪到这个经销商然后关闭他的汽车厂,但是一点都找不到这个经销商的经销地址。而且这个官员也没能找到这个经销商的家庭住址,直到有一天他把这个案件告诉他的一个同事。这个同事很不一般,除了在购销执行规范部门工作外,还在这个城市的财务部门干了好多年,这意味着他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所谓的“告密者”网络。他告诉这个官员他可以帮忙看能否查出这个经销商。两天后,他把这个官员叫到办公室的一角,不仅告诉这官员有关经销商的准确地址,而且还说明了这经销商在银行开户的有关细节。他明确地告诉这个官员不要问他这些信息是哪儿来的,于是这个官员断定他肯定借用了一些非法手段才获得这些重要信息。
这个官员知道他必须得到法院的允许才能进入这个经销商的银行账户,而且他也知道要得到这样的授权去调查这种犯罪行为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决定直接去银行先从银行经理那里获得一些信息,他向这个经理询问了有关经销商账户和地址的确切情况。虽然从执行官的身份来看这样做有点不合规矩,但是提出这样的请求并非不合法。这个银行经理完全被这个请求询问迷惑了。他走进自己办公室去核查有关具体情况。他脸上的表情表明这个经销商确实在银行有账户,但是经理拒绝把实情告知这个官员。
这个经销商对于官员来说完全是处于暗处的,尽管他已知道其具体地址,但仍然不能够与这个经销商取得联系。虽然他也密切监视了当地报纸所刊登的私家车广告以及监视大量去汽车拍卖行的参观者,但除了有三则广告有用外,其余都毫无收获。这个官员就向地方检察官提交了一份报告,并建议起诉这个经销商,因为这个经销商在广告中隐瞒了作为汽车经销商的身份,而且对那个税务员所购买的那辆车没有提供正当的购货说明。但这个地方检察官断定由于证据不充分而不能起诉,所以放弃了受理此案。
这个官员拜访了在国家税务局工作的这个检查员。他建议这个检查员做个决定,并把有关文件退给了他。这个检查员问这个官员是否已查出那个经销商的地址,因为他至少要确保这个经销商在以后必须缴纳所得税。但是不幸的是,由于这个官员是以购销规范执行官的权力获得此信息的,所以他不能泄露他手头已掌握的信息,尽管他很想告诉这个检查员实情。
这个税收检查员听到这个消息很失望。他讽刺地说他和那个官员作为守法公民都在纳税而这个“罪犯”却在逃避所有纳税义务。这个官员说他很能体会这其中的讽刺意思,但是他受到有关法律的限制。说到这里,该官员把含有经销商重要信息的文件放在了这个检查员的桌上,然后走到了窗子那边。他一边向窗外张望,一边和这个检查员谈论着这个城市美丽的街景,而这个检查员完全在这官员视线以外,仍然坐在桌子边上。大约一分钟以后,这个官员转过身来面对着检查员,而后从桌上拿起那份文件,向他辞行。
直到今天,这个官员还不知道这个税收检查员是否已打开过那份文件看到了有关经销商地址的具体情况。但是有时候,一想到此事,这个官员就希望这个经销商至少应该加入到社会纳税行列中。
案例一:一个参考性的分析方法
从利益享有者角度分析,汽车经销商、税收检查员和购销规范执行官显然都是利益分享者。主观上,这个汽车经销商使他自己脱离了私人个体销售者的身份,因此从道义论上看,他没有履行消费者法规所规定的各条义务。同样,他没有公布收入以逃避纳税的行为也可以被认为是道义上的问题。从目的论上看,有人可能认为这个汽车经销商个人的财务状况不理想,以至于他尽可能地使收益最大化。
从主观来看,这个汽车经销商可能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而且也许他看见了其他人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做的(主观相对主义)。
从这个税务检查员的主观来看,他是生活在一个以守法为主流的社会文化中。他也感到自己严重受感情主义的影响,显然,购买一辆有缺陷的汽车不符合他个人的最佳利益(自我主义)。从客观方面来看,我们可能会看到道义论中与之最相关的一面,因为这与主观上的分析是一致的。然而,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这个检查员似乎打算通过查阅税务部门的档案记录来达到自己找寻那个经销商地址的目的。同样,他还怂恿那个执行官违背法律义务,告诉他有关那个经销商的具体情况。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主观道德思维有时候会与客观方面相矛盾。
现在我们从这个执行官的主客观方面来继续分析这个案例。
除了这些主要的利益分享者外,还有其他一些虽不显眼却很重要的利益分享者,包括其他一些“诚实的”汽车经销商、守法的纳税者、潜在的汽车购买者、地方检察官、执行官的专业机构以及程序法规和税务员的上司。
乍一看,把这些重要性次之的利益分享者与此案联系起来似乎是不合理的,可是,正如这个税务员所注意的,如果其他人都纳税的话,那么这个汽车经销商为什么就应该逃避纳税义务呢?这样,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税务员的矛盾行为是情有可原的。你个人认为这是以目的来证明手段正确的情况吗?
在分析下面的案例时,你应该多从作者未直接提到的那些重要利益分享者角度来考虑分析。
14.7.2 案例二:揭发
在1993年10月21日的《会计学时代》上有一则评论这么说道:
上个星期看了一个有关“工作中的公共利益”发布会,这是一个慈善机构,准备帮助那些关注工作中玩忽职守行为的人,即揭发者。
会计人员绝不能豁免于这些不确定的情况,事实上,他们应该是那些收集不道德行为证据的人。尽管这个职业能够达到很高的理想,但是其实效性被限制了。例如,前伦敦交易所会计师Robertson把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录取情况告诉了国家税务局,作为惩罚,他被解雇了,他发现他不能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得任何帮助。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会计人员可以提供任何建议,而且通过保密原则来鼓励大家在做出决定前先考虑一下道德问题。
但是揭发行为仍然是一条危险的途径,这样做很可能使人拥有了诚实却没了工作。如果我们真的很在意职业道德规范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做好准备去保护那些不惜代价勇于揭发的那部分人群。
14.7.3 案例三:预防偷窃行为
在Hull的一个内陆城市,许多夜间上锁商店(也就是指这些商店是和店主居住区分开的)在深夜被人破门而入,偷走了钱物。这些店主认为当地的警察对偷窃行为的阻止无能为力,而且追捕犯罪者的行动明显是失败的。
有两个精心计划的人召集所有的店主,让他们提供250~500英镑赏金来追捕那些偷窃者,并警告他们离开这里。这两个人相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知晓或查出罪犯很可能是谁,而且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警察。
几个拿出赏金的店主发现此后遭受破门偷窃的情况的确有所缓减。但警方警告这些店主们应该警惕这些提议者,不要相信他们,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自己陷入那些所谓犯罪者的报复行动中。警察还说他们没有查出提议追捕和警告的那两个人与偷窃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但是不管是店主还是任何其他公民都不应该做违背法律的事情。
14.7.4 案例四:工厂倒闭
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把工厂建在了北方的一个市镇上,而这里失业很严重。这个企业声称这个工厂几年来一直都是亏损经营的。为了确保工厂的存活,当地管理者(受到了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强制削减了工人20%的工资,还废除了一直都实行的奖金制度。于是,所有工人被剥夺了他们本以为可以获得的奖金。
这种行为引起了工人的罢工。当地管理者设法招募其他工人来填补空缺,同时还发布通知,提醒这些罢工工人,工厂已经中止了与他们的劳动合同,如果他们不在下个星期一早上报到返岗的话,他们就被解雇了。
这些工人并没有回去工作,而当地管理者在下一个星期二的早上6:00就向这些罢工的家庭发送了遣散通知。两个月后这个工厂关闭了。
罢工工人向法院诉讼了此案,最后经过法院裁决,他们每人都得到了1000英镑作为被不公平解雇的补偿,而且还得到了被拖欠的奖金。据称,补偿的理由是因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公司应该给员工24小时去考虑他们的职位以及返岗的问题,但是遣散通知只是在工人未返岗之后的第22小时就发出了。
工人们认为此次罢工是管理层故意促成的,以此来结束工人的劳动合同,达到不仅可以解雇他们,而且还无须支付遣散费的目的。
14.7.5 案例五:造船厂和工会组织的团结
位于泰恩河畔的一个造船厂经营混乱,正面临倒闭。这个船坞已经为皇家海军建造了三艘小型驱逐舰。以前一旦帆船造好后,这些船只都要在装备之前进行充分的试航。但很多人怀疑政府可能在试航后就不会把驱逐舰送回这个船坞进行装备,而是选择另一个装备费用更低廉的造船厂来完成配备工作。
这个船坞的工会组织联系了英国其他所有的船坞工会,要求它们允诺不接受此项任务,而这些驱逐舰也不会再送到泰恩河边的这个船坞去装备。但英格兰南部的一个造船厂则是个例外,这个厂的所在地失业率较低,而其工会则没有答应这个要求。南方造船厂的工会会长指出,厂里的工人们有家要养活,非常需要这份工作,所以只要经营者能成功地赢得装备合同的话,工会组织就不会拒绝这项任务。
14.7.6 案例回顾
在你完成案例分析后,思考一下你是否能够在你所分析的这些案例中建立一致性。换句话说,你是否只倾向于运用某些道德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而不选用其他道德理论?例如,你是否发现自己涉及了更多道义理论而不是目的论?或者是与之相反的情况呢?另外,如果没有建立明显的一致性的话,哪些方面可能表现出你倾向于以相反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理论呢?你认为这对你的决策有影响吗?
小结
不能从个人角度和企业角度来低估道德决策的重要性。道德两难境地可能会引起冲突和不确定性,导致负面行为的产生,比如揭发行为。在决策中,我们可以遵守一系列已被社会遗弃的规则,或者以利益最大化来测评每个决策。企业做出的道德决策可能成为顾客对企业感知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其他的决策,我们需要关注到决策中的受益者,而与环境有关的决策也至关重要。这些决策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以及给企业带来普遍的负面宣传效果。
决策日记
对于你所参与做出的决策,不管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思考一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设法用这一章讨论的范例来给它们分类。
参考文献
Axelrod,R.(1984)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New Yorks:Basic Books.
Bloom,H.,Calori,R.and de Woot,P.(1994)Euromanagement.London:Kogan Page.
Carr,A.Z.(1968)“Is business bluffing ethical?”,Harvard Business Review,46(1):143-53.
Christie,R.and Gers,F.L.(eds)Studies in Machiavellianism.New York:Academic Press.
Cooper,J.,Browne,M.and Peters,M.(1991)European Logistics.Oxford:Blackwell,Chapter 13.
Daellenbach,H.G.(1994)Systems and Decision Making.Chichester:Wiley.
Friedman,M.(1970)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New York:New York Times Company.
Gilligan,C.(1993)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R.(1994)The Ethical Manager.Macmillan:New York.
Hellriegel,D.,Slocum,J.and Woodman,R.(1995)Organizational Behaviour,7th edition.St Paul,MN:West Publishing Co.
Kerr,T.(1996)“The Role of Ethics in Contemporary Management”in Crainer,S.(ed)The Financial Times Handbook of Management.London:Pitman,p.1013.
Kohlberg,L.(1981)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Toronto:Harper & Row.
MacIntyre,A.(1990)After Virtue:A Study in Moral Theory.London:Duckworth.
Porter,M.(1989)“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in Asch,D.and Bowman,C.(eds)Reading in Strategic Management.London:Macmillan.
Rawls,J.(1971)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dgrove,K.(1996)“Managing the Environment”in Crainer,S.(ed)The Financial Times Handbook of Management.London:Pitman,p.1045.
重点词汇
道义论:是指“自然科学的职责”,与一个人依照所确立的道德原则来履行义务是有关的。
积极的功利主义:是指为最大多数人获得最佳利益。
消极的功利主义:是指为最小部分的人带来最少的痛苦。
优先的功利主义:是指为最大多数人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目的论:是指伦理学中的“因果关系”,通过评估相似的行为结果来作决策。
功利主义:是目的主义的一个变形,是指为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的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