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概念模糊:说不清的管理定义
人们对于管理概念的理解如此混乱,败坏了管理的名声。甚至有一种愤世嫉俗的看法认为,管理就是一种忍受,然而管理并不是占据了指挥链条中的特权地位。管理的真正功用是将复杂、专业化的东西落实到现实上面,我们的目的就是简明却不过分地表达一些复杂思想。
管理,对任何社会和组织的生存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可谓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科学、技术和管理已成为社会的鼎立三足、缺一不可。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资源紧缺与发展计划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社会生产严重依赖于分工合作。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最优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管理的重要性也因此而日益彰显,并带动了管理学学科的迅猛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
回顾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的定义不胜枚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点,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甚至可以说“一千个管理学家就有一千个管理的定义”。
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泰罗没有从一般意义上概括管理的含义和特征,但他提出:“管理技术的定义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2]在这一定义中,泰勒强调了管理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泰勒对管理的基本认识。
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首次将经营与管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管理是作为经营的六大职能(技术职能、安全职能、商业职能、会计职能、财务职能、管理职能)之一,然而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职能。[3]他还提出了管理的十四个一般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4]
管理学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主要展开为:(1)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4)所有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创造盈余;(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即效益(effectiveness)和效率。[5]孔茨还有另一个对管理定义的精彩说法:管理就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团体中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办妥的艺术。[6]
对管理的看法罗宾斯(S.P.Robbins)与孔茨有些接近,“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7] 这里,“过程”的含义表示管理者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
彼得·德鲁克在谈到自己的贡献时曾说:“我很早,几乎在60年前,就认识到管理已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而且是现代社会所有机构的治理器官,尽管管理最初是在企业界引起重视的;我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8]他将“管理”视为承担特定工作与责任和履行组织的特定机能。他认为: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力完全无关。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与其他技术工作一样,有自己特有的技能、方法、工具和技术。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管理阶层。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德鲁克的观点明显淡化了管理的社会属性,强调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罗纳德·科斯认为管理有其自己的规定性而不同于经营,界定为:“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做出反映,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9]
穆尼(James D.Mooney)认为“管理就是领导”。[10]该定义的含义是,任何组织中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在不同层次的领导者的领导下进行的,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工作的有效性,所以管理就是领导。
因决策理论获得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蒙(H.A.Simon),则认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一个组织是由决策者所组成的系统。他把决策制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2)制订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付面临的形势。(3)在各种可能方案中进行抉择,选择比较满意的方案,并付诸实施。(4)检查过去所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评价,制订新的决策。这一过程是任何组织、任何层次的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都要进行的过程,所以从这方面看,管理就是决策[11]。
系统论者认为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12]
美国管理学者路易斯·布恩和戴维·克茨指出:“管理就是使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去实现目标。”[13]
中国台湾学者认为,管理就是研究如何将人力与物力,投向于一个动态的组织之中,使其达到目标,使得接受服务者得到最大的满足;对内还要使得提供服务者,不但士气高昂,而且在工作上感到有所成就。[14]
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尔合著了一本《管理科学论文集》,书中用各种管理职能名称的词首字母组成POSDCRB这个缩略词,意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7种职能。[15]
我国大陆学者对管理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摘要如下:
所谓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16]
所谓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人及事物做出一定的安排。综合来看,即指特定的主体对管理对象(人、物、事等)进行安排、协调,使其达到一定预定目标的活动……其基本特征为:(1)管理是一种组织性的活动,(2)管理是一种协调性的活动,(3)管理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17]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1)说明了管理采用的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五项基本活动;(2)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3)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18]
所谓管理指的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社会关系或创设新的社会关系以实现对人对物加以调控、配置、组织、规范的活动。这个定义表明,凡是有人因而有社会关系的地方,就有管理;管理不过是社会关系的自觉化、主体化、程序化;而有别于自然关系的社会关系,必然由于人的意识的加入而在一些有条件有能力的人那里上升为管理活动。[19]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从子系统(或元素)各种可能状态中选择一种并实行的活动过程。具体来说:(1)在多人问题中,“管理”可以被理解成围绕着提高效率的目标,从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一个方式并实行的活动过程;(2)在单人问题中,虽没有组织、指挥、协调等依赖于多人而存在的问题,但仍有计划、控制以及个人激励等问题,因此管理仍可以被理解成从各种可能的活动方式中择其一并执行之;(3)在无人问题中,管理可以被理解成从物资各种可能的安排、运用方式中选择一种方式去执行[20]。
管理的目的是要设计和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投入最少的时间、资金、物力和个人劳动,遵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高效率地完成既定任务。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一定资源在组织内的配置效率,取决于调动和协调资源的能力,即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是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基础,生产越是现代化,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21]
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在保证使服务对象满意又使服务提供者获得一种高度士气感和成就感的前提下,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有关的人、财、物、信息和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2]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一表述包含了以下五个观点:(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3)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4)协调的中心是人;(5)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23]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24]
管理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通过一定秩序使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标行为过程。第一层含义是管理围绕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开展的。目的就是使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第二层含义是要建立一个秩序。这个秩序就是设置目标、制订计划、设计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这是一个导向行为,即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预备过程。这也是被人们普遍认为的管理职能或者说管理作用。第三层含义是只有通过一定的秩序,才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作用,最后实现组织目标,即目标行为。第四层含义是管理是以目标设置为起点,以目标实现为终点的一个行为过程。第五层含义是实现组织目标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劳动的结果。[25]
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26]
管理,就一般意义而论,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活动的核心是组织,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管理的基本活动进行的。[27]
管理学中的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28]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并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9]
管理就是组织人力与物力以实现正式组织目标的过程。卓越的管理要求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使组织成员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30]
目前,在我国工商管理学界较为通行的一种管理定义是: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于任何组织,管理都不可或缺,但管理绝不可能独立存在。
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管理的任务就是获取、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来确保组织效率和效果双重目标的实现。
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和威胁。这也就是说,管理工作必须将所服务的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正视环境的存在,一方面要求组织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随机应变,没有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奏效的、通用的、万能的管理理念和办法。[31]
当我们回顾整个管理思想发展史时,就会发现对于管理的定义,的确存在着很多种解释。事实上,几乎每一个管理学家都对此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众说纷纭,难有定见。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就曾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词来形象地描绘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状况。他指出,丛林存在的主要原因,即在于对管理的定义及管理学所包含的范围,没能取得一致意见。
由此可见,虽然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但管理的概念却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色。整个管理科学的发展演进过程,也就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不妨先将上述诸多管理的定义做一下归类整理,仔细剖析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其表述千差万别,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要素:
管理的主体是人或组织。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包括人和人所组成的组织。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是一个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作为管理主体的组织则是一个组织中的管理组织。只有以“管理者”身份出现的人或组织才是管理的主体。从本质上说,管理主体的工作就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客体是人、组织或物。管理的客体即被管理者,包括人、组织和物。管理者正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对组织中的人、组织(下级组织)或者物进行管理,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和提高效率。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还包括提高实现目标的效率,即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
管理是一种工作过程,体现为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本质上要通过管理者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这些活动就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职能。学者们对于管理基本职能数量与种类划分也不尽相同,但基本都包括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被管理的对象在各方面(如行为、组织结构、放置方式、活动的先后顺序、工作方式、计算方法等)的状态都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然而实际上最终只能执行一种选择。
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或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