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系统的相关理论
信息系统的5个部分组成,通过对这些构件的不同组织和连接,可以构成适合不同行业、不同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那么,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系统理论。
系统的概念与特性
系统(system)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的概念。从宏观世界的天体、宇宙到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从现实的工程系统、社会系统到抽象的事理系统、知识系统,系统可说是无处不在。系统的定义是这样的:系统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由一些元素,按照一定的法则或结构组织起来的一个集合体。
无论什么样的系统都具有一些普遍的性质,一般认为:系统应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适应性等。这些性质有助于理解系统的概念,现分述如下:
集合性、相关性与目的性。系统首先是一系列元素的集合,这就是集合性。但是,系统并非其元素的单纯集合,各元素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系统的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此为相关性。并且,相互关联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的,这就是系统的目的性。例如,企业是一个系统,它由许多部门组成,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以实现获取利润的目标。
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性。系统的整体性意味一个系统的整体效果并不等于其各个子系统的效果的简单累加。如果子系统配合得好,一个系统的整体效果应大于其各个子系统的效果之和,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之,一个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都达到了最优的目的,未必一定能使整个系统的效果达到最优。
我们经常会遇到系统集成这个词,所谓集成,是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而将可利用的资源或部件有效的组织起来的过程和结果。系统集成在概念上并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有效的组织,其目的就是有效地利用每个部件,达到实现1+1>2的效果。也就是说,集成的关键是要体现出系统的整体性。
适应性。在与环境进行物质或信息交换中,系统总是在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的要求的,因此具有适应性。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学校、企业等都是如此。
系统的基本形式
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个系统的内、外部仍然有系统存在。区分系统内、外部的是系统的边界,边界之内的是系统,边界之外的是环境。在系统的内部,其组成元素也称为子系统,子系统与系统一样有它的目的、元素和边界。任何系统都是由子系统组成,同时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的子系统。系统之间通过接口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关心系统的内部结构,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它的输入和输出上,这时我们就把系统当做了一个黑箱。
一个系统要实现其目标的话,离不开三种最基本的活动:输入、处理和输出。输入是从系统外部进入系统并被处理的元素。处理是一个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转换过程。输出是经过系统转换的结果。例如,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输入包括原材料等,处理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产成品,而产成品则是其输出。
如果系统的输出没有达到其预定的目标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入另外两个组件,即反馈与控制。加入了反馈和控制成分后的系统,我们有时称为控制系统,即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系统。反馈是有关系统性能的数据,如对销售经理来说销售成绩就是反馈。控制是监控和评估反馈以确定系统是否趋向于既定的目标。控制职能对系统的输入和加工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其正确的输出。如销售经理在评估销售人员的销售成绩后派销售人员去新的销售地区工作,这就实现了控制。
图1-3总结了系统、子系统、边界、环境、接口、输入、输出、处理、反馈和控制的概念,称为系统的一般模型。
从系统的角度看信息系统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系统的概念更好地理解信息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从1.1节中我们已经知道,人、硬件、软件、数据和网络是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这5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只有5个部分合理的配合,才可能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
图1-3 系统的一般模型
如果把信息系统当做一个黑箱,即不考虑其内部复杂的结构,就可以将一个信息系统抽象为图1-4所示的模型。
图1-4 基本的信息系统模型
任何信息系统都必须有数据的输入,输入信息系统的是数据,数据经过信息系统的处理后,成为信息产品作为系统的输出。只有在保证输入数据质量的前提下,信息系统才可能给出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系统还必须有数据存储,数据在存储时必须经过有效的组织,以便以后在需要时检索或加工使用。通常,我们使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第2章将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