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规划方法

战略规划方法

时间:2023-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2.2 IS/IT战略规划方法从信息系统体系架构视角来看,有许多不同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包括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组合规划法、信息系统框架法等。该方法有助于从整体方面理解企业战略规划和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CSF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采用围绕关键成功因素的方式制定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

9.2.2 IS/IT战略规划方法

从信息系统体系架构视角来看,有许多不同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包括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组合规划法、信息系统框架法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和诺兰模型,下面将对这些方法的思想和特点等进行详细论述。

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BSP)是IBM开发的一种基于信息系统支持企业业务流程运行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它对其他的规划方法都有影响。BSP是一个以业务战略为起点自上而下进行规划的方法。它从描述企业业务战略开始,首先定义企业的业务流程,然后定义支持这些业务流程的数据分类,在进行业务流程和数据分类时建立大量评价指标作为信息构架的基础。根据这个构架,规划者能够定义组织的数据库,并确定支持业务战略的具体应用,如图9-3所示。

img131

图9-3 企业系统规划法

在BSP中,定义业务流程是一个关键的步骤,这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以及企业可用的资源等内容进行。业务流程中必然产生、控制和使用相关的业务数据,对这些业务数据的分类和描述在定义数据分类步骤中完成,这也是BSP中的关键步骤。该过程的输出是U/C矩阵,其中C是create的简称,表示某个业务流程产生的数据;U是use的简称,表示某个业务流程使用的数据。通过对U/C矩阵进行合理的分组、类聚,可以确定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完成信息系统体系架构的定义。

BSP的优点是综合了top-down策略和bottom-up策略,是一种集成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有助于从整体方面理解企业战略规划和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当然,BSP方法也有其缺点。首先,该方法强调需要得到企业高层的许可才可以进行。其次,该方法对BSP团队成员的IT经验和业务经验要求比较高。最后,由于该方法是一个综合的方法,但是如何更高地综合top-down策略和bottomup策略,需要在实践中研究解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BSP方法涉及整个企业流程,因此非常耗时和耗资,其规划的风险比较大。

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是指那些发挥作用以确保组织生存和成功的若干因素。基本的假设是每个组织都有3~6个关键因素,企业组织应该持续衡量这些因素所在领域的绩效,只要有必要就采取修正行动。CSFs同时存在于业务单元、各部门和企业的其他机构中。

1979年,Rockart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information needs”,提出可以使用关键成功因素法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后来,经研究人员的不断完善,CSF成为了一种有效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它主要用于帮助确认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关键成功因素法可以通过组织的战略目标确定影响这些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然后制定用于描述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决策和行为),之后得到与这些关键性能指标相关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这样就可以得到信息系统所基于的数据库。CSF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采用围绕关键成功因素的方式制定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CSF方法的基本过程如图9-4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行业、组织、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甚至在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对影响组织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制造企业更加关注的是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服务企业关注的是客户满意度等。它取决于企业的市场地位,取决于企业的地点和具体竞争战略,甚至一些环境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CSFs也会因时而变。因此,采用CSF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信息系统规划。

图9-4 CSF的一般过程

CSF有许多优点,例如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关注核心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企业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利用CSF制定的信息系统规划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BSP相比,CSF比较简便、可操作性强。但是,CSF方法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在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过程中,管理者的个人主观看法比较浓厚,因此得到的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观色彩过多,随意性比较大。通过CSF方法得到信息系统规划趋向于组织内部现有状况的管理和控制,创造性功能比较弱。与BSP方法相比,CSF方法的信息系统规划的整体观点比较弱。

诺兰模型

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只有利用好这些规律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系统规划,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信息系统发展阶段模型将信息系统分为各个阶段,描述了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信息系统规划提供了基本依据。其中,诺兰模型是一个经典信息系统发展阶段模型。

诺兰模型是1973年由理查德·诺兰教授提出的。当时,他认为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和集成阶段。而到了1979年,诺兰教授又对其进行了修正,指出: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的发展通常要经历6个阶段,即初始阶段(Initiation Stage)、扩展阶段(Contagion Stage)、控制阶段(Control Stage)、集成阶段(Integration Stage)、数据管理阶段(Data Administration Stage)和成熟阶段(Maturity Stage)。

诺兰模型6个阶段示意图如图9-5所示。图中的纵轴代表IT支出,横轴代表信息系统发展的6个阶段,从图中可以发现IT支出的增长率在数据管理阶段是低的,在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是中等,在扩展和集成阶段是高的。组织引进信息系统后,在前三个阶段中,人们注意的大多是对计算机的管理,然而在后三个阶段中,人们会更多地注意组织的数据资源管理。两者之间,通常会出现新旧技术的替换,即技术不连续点。

图9-5 诺兰模型

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人们使用批处理实现操作自动化以减少成本,但此时的焦点是操作运行系统,总体上缺乏管理层的关注,组织对计算机的计划和控制是非常薄弱的,各应用系统之间、各部门之间基本上没有联系,整个组织缺乏信息系统规划。第一阶段经常出现在组织的工资管理、账务管理等领域。

第二阶段是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初见成效,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张,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组织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不能有效共享等,组织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投资急剧增长,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人才的需要大幅度增加。

第三阶段是控制阶段。组织的管理者了解到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已经超额还无法带来理想的回收。同时,组织对信息系统的认识逐渐深入,大量的信息系统项目在不断积累。这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要求组织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规划、协调和控制。于是,组织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和严格控制,在信息系统应用中控制代替了扩展,规划代替了无序。而第三阶段是组织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发展比较缓慢,相对来说投资也比较平缓。

第四阶段是集成阶段。组织在控制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对各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连接,建立和配置集中式的数据库系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系统。这时,重点需要解决数据共享、系统集成等问题。由于需要重新装备大量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系统,该阶段的投资又一次迅速增长。

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组织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工作重点从部署信息系统向利用信息系统积累的大量业务数据转变。此阶段主要是解决业务数据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第六阶段是成熟阶段。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低层)的要求,人们对信息系统的认识更加客观和成熟,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普及,组织可以真正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

在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有各种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诺兰模型概括如下: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领导模式(从技术领导到高层管理者与信息系统部门共同参与)及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业务用户到参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控制和决策)。

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诺兰模型中的任一阶段都是不能跨越的。无论是确定开发信息系统的策略,还是制定信息系统规划,都应该首先明确本组织当前处于哪一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来科学地规划和指导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