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一个含义极为广泛的概念,从字面上讲,管理就是管辖、治理的意思。通俗的说法是,“管理就是管事理人”。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统一。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
“科学管理之父”弗里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在泰勒看来,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工作。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既不是一种独有的特权,也不是企业经理或者企业领导人的个人责任,而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法约尔的定义将管理与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一并列为企业经营的6组活动或者基本职能,强调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职能而非权威。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决策”。西蒙认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组织则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全部决策过程是从确定组织的目标开始。所以决策才应该是管理的第一项职能。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管理是涵盖三个方面的整体——第一是成果和绩效,因为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第二必须考虑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最后则要考虑外在的社会,即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作为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德鲁克认为管理必须以管理任务为中心,重点放在管理的成就和结果上面。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孔茨的定义强调管理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如经济组织、政府组织、宗教组织和军事组织等),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
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认为,“管理(management),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协调的重要性,二是授权者(或者人)的重要性,三是管理的最佳要求是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
这些定义,有的强调目标,有的重视过程,也有的重视管理实践带来的结果和成就。其中既体现了人们在研究立场、角度、重点和方法的不同,也体现了人们对管理认识的逐步深入。
综合上述定义,管理就一般意义而言,可以作如下定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
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一个组织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必须使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追求最优的活动效果。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目标时,他们的活动就是有效的。
2.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的效果是管理工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对于管理者来说,生产经营资源的输入是稀缺的,他们必须关心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能获得更多的输出,就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对于较少的输入,能够获得同样的输出,也同样提高了效率。
管理的有效性如何,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符合需要的产出成果。管理效率涉及的是活动方式,管理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结果,两者是互相联系的。如果管理者不顾管理的效率,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既无效率又无效果。
3.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管理必须将所服务的组织看做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必须正视管理环境的存在。
二、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或发挥的作用。管理职能的另外一种含义就是指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基本步骤或基本手段。
最早系统地提出管理各种具体职能的是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
在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着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哈罗德·孔茨教授和西里尔·奥唐奈教授在其《管理学原理》教科书中,采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这五种职能作为管理教科书的框架,在此后20多年中,该书成为销量最大的管理学教科书,今天大部分教科书仍然沿用这种按照管理职能来组织内容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也对管理职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三职能说、四职能说、七职能说等。其中计划、组织、控制是大家公认的管理职能。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家的意见已经比较统一,即将管理职能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
计划,是指在工作或行动之前为了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败和损失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一个包括研究环境,分析条件,预测未来,设立目标,选择行动方案,筹划人、财、物、时间,拟定实施步骤的连续过程。一个清晰而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应该明确告诉管理者和执行者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由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如何做(5W1H:what,why,who,when,where,how)。所以,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有效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从计划工作开始。
组织,是指为了将计划落实到行动中去,并通过有效的分工和协作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的一种组织结构划分、权力分布等。组织确定了目标,又拥有实现目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必需的资源,并不能够保证目标的最终实现,因为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需要将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分解之后,本着最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要求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个个的单位或部门,设计出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相应的职务以及组织的运作模式,将权力分授到相应的层次或职务,并规定各个层次、各个职务应该承担的相应的责任,形成既分工授权又协调一致的工作关系网络。
领导,是指为了实现目标而运用沟通、奖惩、激励等方式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通过职权影响力和非职权影响力,统御和指引组织成员的活动。领导是从管理的各种活动中抽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职能,管理的对象包括组织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但最关键的是对人这种资源的控制、影响、激励和协调,这就是领导的职能。
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按时、按质实现,而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对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调节甚至纠错的行为。即为了计划过程中所确定的预期目标和预期结果能够实现,有必要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控,防止偏差,或发现偏差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及时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的事件,保证计划的执行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并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
应当指出,尽管在理论上各项管理职能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但现实中的管理活动并不是严格地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的顺序来进行的。组织中的各项管理活动在时间上彼此重叠,在空间上相互交融在一起。很少有管理者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只从事某一特定的管理职能,他们往往同时进行着若干种不同的活动。
三、管理的性质
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组织劳动;二是指挥、监督劳动,即具有同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的二重性。从管理活动过程的要求来看,既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要求,又要体现灵活协调的艺术性要求,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这就是说,一方面,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活动的复杂性、管理活动效果的差异性使人们对管理究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还是一门充满权变的艺术莫衷一是。其实,任何管理活动都有两重性,它既有确定的、必然的一面,又有不确定的、经验的一面。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的理论是科学的。管理理论是对大量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管理规律的概括。管理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所产生的巨大效果,管理教育的蓬勃发展都充分证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只有承认管理的科学性,才能摒弃那种单凭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去管理的模式,认真、积极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理论的应用要结合具体的管理环境,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任何管理理论都离不开具体的应用条件,而管理者所面临的管理环境又十分复杂,如何选择和应用管理理论,需要管理者的理性判断和经验技巧。同样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由不同的管理者应用,其效果大不相同,这就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性。正如古人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于人。”只有承认管理的艺术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利用管理理论,不盲目地引进和照搬管理模式,才能发挥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创造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补充和提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仅凭经验和运气的管理会走很多的弯路,难以驾驭现代化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生产;缺乏管理的艺术,只会照搬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的管理则是教条主义,甚至是玩弄权术,两者都有可能会使管理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3.管理的有效性
管理的有效性包括两方面:效率与效果。所谓有效的管理,就是指既有高效率,又有好效果的管理。
效率是对管理过程的要求,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它要求我们用比较经济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从投入的角度看,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源取得了更多的产出即是高效率;从产出的角度看,对于一定数量的产出,使用了较少的资源投入也是高效率。由于管理者所拥有的资源常常是稀缺的,他们就必然关心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管理的高效率就是使资源成本最小化。
效果是对管理结果的要求,指目标的达成度。它要求我们正确选择管理工作的方向,只有所从事工作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时,才称得上有好的效果。或者说,只要管理者实现了既定的目标(而这一既定目标又有助于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他们的工作就是有效果的。
效率与效果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说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将事情做好”,那么效果则意味着“要做正确的事情”。效率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要求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法及途径,以求比较经济地达到既定目标;效果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它要求我们选定正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因此,效率与效果相比较,效果是第一位的。一件有害于目标实现的事情,做得越好,损失就越大;而把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做得很好,也无多大价值。因此,有效的管理,首先要求做对的事,其次才是把事情做好。
组织管理中缺乏效果的效率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对于一件错误的事情来说,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科学的方法也无法实现组织目标。譬如,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增加了产品生产的产量;但如果事先没有进行充分地市场调研,高效率生产出的产品却是滞销产品,那么高效率的唯一结果就是增加了资金和库存的负担,严重者甚至会引发企业资金链崩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效果没有效率的管理行为同样不可取。譬如,有的政府部门通常只注重如何用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法规规范人们的行动,使其保持正确的方向,却不注重提高办事效率,不讲究方式方法,以致常常错失时机或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有效的管理要求既讲求效率,又讲求效果。好的管理就是要能够做好对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