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宋元时期的管理思想
从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轨迹看,宋元时期的管理思想属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承接时期。这一时期尽管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中的部分人士从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角度出发,主张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这时期的管理思想承接并发展了中国的传统主流管理思想。北宋王安石推行的变法措施中所反映出来的管理思想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而元朝耶律楚材的“以儒治国”思想则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一的封建政权。
(一)王安石的管理思想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北宋中期中小地主和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上庞大的政府机构支出和军费以及对外族的赔付,政府财政窘迫难支。王安石当政时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改革,新法大部分属于经济举措,他以理财和抑制兼并作为实施的手段,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改革的目标,力图改变当时政府的积弱现象,他的管理思想也基本体现在新法的措施中。
中国古代学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少公开谈论理财之术,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讲求理财之术的政治家,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基本财政观点。他不仅把理财理解为封建国家的财政,还认为它是组织国民财富的生产和调节其分配和流通的一种手段。他把理财看成是合乎正义的行为,虽然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一时难以消除,但是王安石的这一财政观点的影响却在日益增大。
摧抑兼并是王安石全部经济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如果政府不能掌握着控制经济活动的能力,人人就都可以进行兼并,从而危机到封建统治。他把摧抑兼并看成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他提出的摧抑兼并的主要方法就是让权贵和普通百姓一样也要负担规定的租税,从财政政策思想看,它体现了租税负担均平和普遍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王安石的摧抑兼并的思想没有涉及封建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问题,他既提倡摧抑兼并,却又不肯夺富人之田,显示了矛盾之处。
在政治改革方面,王安石打破旧的用人习俗,大胆提拔一批思想敏锐、有改革政治热情、地位并不显赫的中下级官员。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做法为改革事业提供了人才保证。同时,王安石还对现有的官员队伍进行了整顿,官员的升迁要以实际的政绩作为标准,对于无能之辈要坚决撤换。对于反对改革的官员则调动其职务。为了节省开支,王安石在改革中对行政建制也作了调整,撤销了许多州县建制,不仅使政府的财政支出减少,也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针对当时北宋教育制度问题严重的状况,王安石对教育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恢复了很多名存实亡的地方学校,而且对中央太学也进行了改革,对于太学生中的优异者直接由朝廷召试而授予官职。对于教学内容,王安石也主持进行了改进,他认为学习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王安石注解了《周礼》一书,他的部下吕惠卿则注解了《诗》、《书》二经,颁发于各级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
(二)耶律楚材的管理思想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人,他是公元13世纪时辅助蒙古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先驱者,是统一的元朝政权的奠基者。他提倡采用汉族制度,以儒治国。蒙古族入主中原时,本身还处在奴隶制的发展阶段,企图把游牧的生产方式搬到农业生产区来,甚至有人主张对汉人实行残酷的屠城政策,耶律楚材向元太宗献策,认为可以在马上得天下,但是不可以在马上治天下,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向汉人学习,元太宗采纳了其建议,任用儒者,采用汉法,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经济方面,耶律楚材主张采取赋税制度。他奏请成立十路课税所,每路课税所设置正、副课税使二员,任用汉族儒生担任,蒙古族任用汉人知识分子始于此。同时在全国实行清查户口,编制户籍的工作,并要求列入国家编户的人口应承担国家赋役。政治方面,耶律楚材按照儒家礼法为蒙古政权“立仪制”,建立上下有序的封建朝廷仪制是元朝蒙古族统治的一个进步,使得蒙古族政权从此有了典章可循。文化方面,耶律楚材在元初率先实行科举取士,选中者免其赋役,并予任官,其中不少人如张文谦、董文用等都成为元朝名臣。此外,他在保护、选拔、任用知识分子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使金朝灭亡前后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有所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