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的管理学院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创建或恢复的,初创之期能够学习欧美商学院的一些做法,开张上马,应当说已经不错了。依样画葫芦搞了一阵就发现光学样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西方的著名商学院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他们的经济社会紧密联系。我国的管理学院是应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萌生,处在逐步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背靠学校,面对市场,像是半个事业单位,半个企业单位,与西方商学院不是同一回事。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边学、边看、边做、边调整——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
我想谈谈两件正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一是MBA(EMBA)的招生宣传。美国的MBA历史悠久,在商界活动或有志于商界工作的人,没有不知道哈佛大学的MBA、沃顿的MBA的,他们不需要死板的广告。而展开广泛的社会活动,如校友聚会、院长访问、媒体各类专题报告等,则是隐性的广告。MIT由7人组成的招生小组,在欧洲、亚洲、拉美等地到处跑,他们的目的是招收各国的学生,以使他们的MBA更具有国际化的特征。在我国,MBA刚开始时,其概念并不很清楚,社会上有把MBA搞成NBA的笑话。考生弄不清哪些学校在招生,各校的MBA又有什么差异。于是报上的广告和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向考生提供了各种信息,并辅以MBA考前辅导班。不久,我们又发现了与企业的联络和校友的传播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推介会的形式比新闻发布会更有效,它直接召来了一部分可能的考生,听取管理学院的领导对MBA的介绍,同时还由一位大牌教授作一个讲座,以提高参加者对MBA的兴趣。推介会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地域从上海扩展到苏(锡)杭,又扩展到长江三角洲甚至更远的地方。会场从星级宾馆一直搬到其他学校的校园里。后来又把所有MBA项目的招生联起来,与学院的对外联络处协同作战,整个招生工作更加活跃,这样一步一步地摸索我们自己的招生方式,没有公式,也没有人教你,摸索和自我修正是主要的方式。
另一件事是年薪制的问题。为了鼓励教师上课、带研究生、写论文、搞科研项目,制定了各种报酬奖励方案,很像过去农村的工分。特别是上课,有一节算一节,不同层次或类型的课程其工分单价也不一样,这部分工分是教师收入的一大块,这种带有小农意识的分配方案,虽然起一定的作用,但无论如何与现代管理学院是不相称的。如何改呢?我们从国外招聘的老师开始试行,按这些归国人员的情况分别制定年薪,签订一个3年的合同,较详细地规定了任务,3年考核,可以续签,也可以分手(双方均可提出分手)。我们打算把年薪制逐步推广到全院。我们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对今后从国内招聘的教师(博士或博士后)采用年薪制,二个3年合同后,如双方愿意,那么将不再签订短期合同了。这样做法的另一层意思是让新来的人(一般是讲师)有较高的薪金,让他们安心搞好科研教学,这一层次的人可能也是最需要用钱的人。第二步对院内原有的青年教师实行年薪制。第三步对院内的中老年教师实行。至于如何定薪,如何制定任务书,管几年等细节尚未定。总之,是摸着石头过河,从长远讲,方向一定是对的。
常有记者来问我:我们的管理学家什么时候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我想他指的是诺贝尔经济奖,经济学的前沿理论须以发达经济为背景,从这点上说,中国人是吃亏了,但如果有人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套从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从而使13亿中国人走上经济强盛的道路,那么有谁能说他没有资格拿诺贝尔奖呢?有人说摸着石头过河会有风险,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怎么可能没有风险呢?又有人说,水太深,石头摸不到,我的回答是:河总是要过的,办法总是会有的,倘若你已经会飞,那么摸石头倒是不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