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策的一般程序
决策的制订过程是指从识别问题开始,到选择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结束于评价决策效果。决策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一般来说,决策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一)识别问题
决策的制订过程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通过调查、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发现差距,识别问题,这是决策的起点。没有问题,不需要决策;问题不明,则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识别问题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
问题的识别是主观的,不同的管理者在具体识别问题的方法上或许不一样,但首先他们都必须意识到差异是否存在,这是识别问题的前提条件,而差异是管理者将现状与标准进行比较的结果。标准的来源很多,它既可以是过去的绩效、预先设定的目标,也可以是其他组织中类似单位的绩效。在识别问题上还必须给管理者一定的压力,如解决问题的截止期限、上司的期望等,这样才能使问题准确、及时地被识别出来。
(二)确定决策目标
根据所识别的问题,管理者就可以确定决策目标了。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同样的问题,由于目标的不同,可采取的决策方案也会大不相同。
目标的确定,需经过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在掌握充分准确的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综合平衡组织总目标和资源来进行。在确定决策目标时,需注意目标的可行性与明确性,并尽可能将目标量化,以便于决策实施效果的衡量;同时,若存在多个决策目标时,应分清主次,明确主要目标,并保证主要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拟定备选方案
决策目标确定以后,就应拟订能够达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备选方案的拟订,首先需要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对决策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次,在前面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综合组织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与威胁、组织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排列组合,拟订出适量的能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最后,结合组织的资源条件对这些方案进行粗略的分析比较,权衡利弊,从中选择若干个利多弊少的方案作为最后正式的备选方案。
在拟订备选方案时,应广开思路,积极寻找各种可行方案,而不要被经验所束缚;同时应时刻记住,在某些特定时候,不采取任何行动也是备选方案之一。
(四)评价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拟订后,随之就是要对备选方案进行客观的、批判性的评价。评价工作的关键在于评价标准的选择,而这又取决于决策者最关心什么,如实施决策方案需付出的成本、目标的达成程度、目标达成后为组织带来的价值等。评价标准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有多个。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列出多个评价标准,但每个评价标准的主次不同。有了评价标准,就可以进行评价工作了。常用的评价方法通常有三种,即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和实验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对象,决策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运用。
评价的步骤一般有三步:第一步是依据已准备好的评价标准对备选方案一一进行评价,于是每个备选方案都相应获得各自的评价值;第二步是将这些评价值从低到高进行排队;最后,根据排队的结果,各个备选方案的令人满意的程度也就一目了然,即评价值最高的方案就是最满意的方案。
(五)选择满意方案
在上述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决策者就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最满意的方案。在方案的选择时,决策者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任何方案都是有风险的。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只能是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因此,在决策时,决策者要将预感、直觉、经验与事实、逻辑、系统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抉择。第二,任何方案都只是满意方案,而非最优方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决策者只能做出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第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决策者也可以不作任何的选择。如外部环境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备选方案已不再适用;或可能早在识别问题时就已经出错了等。在这些情况下,与其贸然选择,不如不采取任何行动,以免不必要的风险。
(六)实施方案
决策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进行方案的实施。决策的正确与否及其效果如何,要以执行结果来验证。决策执行结果,不仅取决于决策方案的选择,而且取决于执行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如明确责任、制定考核标准、建立有关的激励机制等。
另外,决策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实施情况,发现差异,查明原因,就可以对已有的决策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直至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甚至是做出新的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