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早期的先驱者中许多是英国人,如詹姆斯·瓦特、鲁宾逊·包尔顿、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巴奇等。但能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管理见解的是法国企业家亨利·法约尔,同时代的美国管理学家泰勒等人在提高生产的方法论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1911年,泰勒发表了他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把科学管理称为一场“全面的智力革命”。他的理论主要是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合理的作业和作业方法并制定时间定额,把员工视为经济人,相应地采用计件工资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为代表形成了“科学管理”学说,被管理界称为古典管理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起,管理理论开始注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员工是“社会人”的假说,他们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且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企业存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新型领导的能力在于通过职工满意度的提高而激励员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在“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上产生了行为科学,它认为要激励职工的“士气”,必须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要。从20世纪20年代起,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以及行为科学理论被管理界称为行为科学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解决国防需要而产生了“运筹学”,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如统计判断、线性规划、排队论、博弈论、统筹论、模拟论、统计分析等。将这些成果运用到管理中形成了“管理科学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研究管理学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学者伯法等人,他们主要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巧,使管理从以往定性研究走向了定量研究,开拓了管理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1961年12月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它标志着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他用“管理理论丛林”来形象地描述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管理理论领域中对管理问题的观点和结论莫衷一是的现象,管理理论已发展成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热带丛林”。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建立在“决策人”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系统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被管理学界称为管理科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科领域兴起了以组织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管理思想。组织文化理论从非理性主义角度探讨企业柔性管理问题,以威廉·大内的《Z理论》和艾德佳·沙因的《组织文化和领导》为代表,系统地比较了不同文化习惯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成效。同一时代,亨利明茨伯格的《经理工作的性质》将领导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从而建立起经理角色学派,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领导任务与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解体了,世界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的冷战转向和解与合作;地缘政治转向地缘经济;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的国际化空前加强。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因特网的普及,IT时代对经济生活和企业经营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些背景下,管理学上产生了新的思想,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等,将现代管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