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非政府组织战略管理的特点与意义
6.2.1 非政府组织战略管理思想的兴起
1.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引入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它是相对于战术(tactics)而言的,指的是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控制。战略的价值也就从最初的军事领域逐步演变成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战略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二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从某种程度而言,战略是运用和管理所有资源达到目标的艺术,而策略则是使用这些资源中的一部分,以获取整体目标中部分目标的达成。简言之,战略涉及的是组织如何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而策略涉及的是如何赢得某一具体战役。
关于战略的定义至今仍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意见,各个时代的人们为“战略”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诠释:[10]
战略:战争的艺术,尤其是指军队和船只调整到有利位置的计划;在商业或政治等领域里的行动或政策的计划。
——《牛津袖珍词典》
长期目的或企业目标的决策,行动过程中的选择,实现目标所需资源的分析。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和结构》
战略就是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标、政策和行动过程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方式或计划。一个明确的战略有助于组织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和劣势、预期的环境变动以及明智的竞争对手的意外举措来规划和配置资源。
——布莱恩·奎因《应变战略:逻辑增值主义》
一句话,经营战略就是竞争优势……战略规划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公司尽可能有效地获得竞争优势。公司战略因而就意味着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以最有效的方式改变公司的优势。
——柯尼茨·奥玛《战略家的思维》
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制订的方针
战略是目标、意图或和计划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界定了公司当前或将来从事的经营业务,并规定了公司当前或将来所属的类型。
——肯尼斯·安德鲁斯《公司战略思想》
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对战略的概念进行过比较综合性的论述,他提出战略的“5P”,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战略的基本含义,即战略是计划(Plan),战略是模式(Pattern),战略是定位(Positions),战略是观念(Perspective),战略是计谋(Poly)。这个概念实际上反映的是战略的本质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的概念被逐步引入工商管理领域,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研究途径或新学科分支。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战略管理认识的不同,以及对影响战略管理因素的解释不同,形成了若干战略管理学派。从已有的文献看,基本上形成了十个流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三个传统战略管理学派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战略管理是对组织的活动和发展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战略规划,所以有时候战略管理指的就是战略规划,即狭义的战略管理。战略规划是指对组织及其内外环境进行系统的战略思考,从而确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积极而有步骤地推动其实施,并及时加以调整的一整套系统的方法和过程。
要理解战略管理的含义,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概念的区别:
(1)战略与策略、行动方案的不同。战略是对组织发展的全局性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着眼于长远和未来;而策略或行动方案则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注重当前效果和眼前利益。
(2)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的不同。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在80年代后逐步被战略管理所取代。战略规划是通过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分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组织发展计划;而战略管理则不仅包括战略规划的制定,还包括战略规划的实施及战略评估等活动,所以说战略管理包括战略规划,其范围要比战略规划宽泛得多。
(3)战略管理与功能管理的不同。战略管理强调的是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注重外部因素对组织的影响;而功能管理强调的是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偏重于组织内部各单位功能的整合,主张从内部加强组织管理,改善内部环境。
2.我国非政府组织战略管理的兴起
战略管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市场环境急剧变化,使得战略管理在企业界被提上议事日程,并迅速发展起来。对于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来说,制度变迁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在管理思想和方法上,就是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就在于:以内部为取向,关注行政过程和日常管理,文官(常务文官)被假定为仅仅是执行政治家(政务官)所制定的政策与法律,不必考虑组织的外部环境、长远目标以及如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去实现目标。基于这样的管理模式,传统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往往因其缺乏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对组织目标的长远一致的考虑而陷入低效率运行的困境。如上所述,在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逐步“断奶”后,现有的大多数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面对收入来源渠道的急剧变化,均陷入应对无序、无所适从的被动境地。
随着非政府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组织管理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要改变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困境,就有必要引入战略管理的思维方法,因而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所采用。正如欧文·休斯所言:“公共部门战略规划途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比私人部门战略规划途径的兴起晚了十余年;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采用比私人部门仅晚了几年。”如今,战略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视野或方法,已开始被引入我国政府和第三部门的管理之中。最明显的标志是我国加入WTO后为应对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各项战略对策研究热。战略管理方法的导入,有助于将组织管理的计划功能与整体的管理功能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资源以保证组织的宗旨、目标能够始终如一地得以实现。
战略在非政府组织管理中的导入和运用的必要性在于:[11]
首先,有利于保持组织目标简单、一致和长期性。明显单一与始终一致的目标,使得组织的使命、宗旨与目标更好地体现和实现;
其次,有利于组织客观评价各种资源,深刻理解竞争环境。对组织内外部环境资源与制约因素的客观而充分评价,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力量,避免缺陷,是组织选择正确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再次,有利于规划的有效实施。没有有效的实施,制定得再好的规划也毫无用处。战略思维的导入,有利于提高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保证决策的有效性,提升组织对竞争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形成贯彻战略规划所必要的组织文化与团队精神。
6.2.2 非政府组织战略管理的特点
非政府组织的战略管理具有战略管理特点的共性,又存在与政府机构、企业的战略管理相区别的独特之处,保罗·C.纳特和罗伯特·W.巴可夫在他们所著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一书中,从环境因素、交易因素和组织程序三个大方面,对公共部门、第三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差异因素进行了经典性的概括与比较(见表6-1):
表6-1 反映公共部门、第三部门和私人部门差异的因素[12]
续表
根据以上各因素的比较,笔者认为非政府组织的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公益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都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而非政府组织存在的根本宗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的分配或分红,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组织的财产转变为私人财产。非政府组织的属性就决定了非政府组织的战略管理目标也是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更重视宗旨、使命和价值观,强调如何实现宗旨。即非政府组织的战略目标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
2.参与性
非政府组织的战略规划制定需要更大的参与度,使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反映到组织的战略中,并被吸收和采纳。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只要是赢利的,整个群体,上下级都会持满意态度。和企业相比,非政府组织要面对更多的群体:受益者、捐赠者、志愿者、理事、专职员工、社区成员等,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差别可能比较大,存在复杂的利害关系。因此在非政府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参与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系统性
战略是根据非政府组织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它所规定的是非政府组织的总体行动。所追求的是一种总体效果。一般来说,战略管理开始于对环境的分析,结束于战略目标的达成,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是一种全程性管理。它包括准备、分析、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五个阶段。同时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分析、资源的配置、信息管理等,又是一种全面性管理。虽然其中也包括许多局部活动,但是,这些局部活动是作为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战略活动中出现的,这样就使战略管理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因此,制定战略时需要从全面的角度来分析环境、评估竞争状况。
4.稳定性
非政府组织的战略规划一旦确定,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后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规划进行,不能朝令夕改。战略是组织的宏观目标,尽管外部环境随时会出现变化,组织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调整战略内容,但战略规划总的方针与指导思想不会变,因此战略管理的内容也不能时常改变,否则将会导致组织运作的摇摆不定,给组织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循环性
虽然非政府组织的战略管理具有稳定性,但是组织的外部环境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会阻碍组织的管理和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战略在保证一定程度稳定性的前提下,要适时调整。非政府组织应该持续不断地关注组织外部事务和内部事务的变化,研究其发展趋势,以便必要、及时地作出调整。战略管理的目标便是非政府组织能够适应变化的能力,持续不断地对外在环境作出反应,并且战略的制定、实施、执行都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6.长远性
战略管理是非政府组织对未来3~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组织如何生存和发展的规划,由于“战略”一词本身就具有相对长远的计策或谋略的意思,因而战略管理通常要求非政府组织关注长远利益而非眼前利益。虽然战略规划的制定要以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现有情况为依据,并且对当前的活动开展有指导作用,但是,这一切也都是为了组织的长远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战略管理的目的在于为未来提供总体性的规划和蓝图,尽可能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诸多变化,并为迎接这些变化作出提前准备和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从而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组织未来发展确立方向。
6.2.3 非政府组织战略管理的意义
将战略管理引入非政府组织,将有利于使非政府组织克服传统公共行政的局限性,系统考虑组织的未来远景、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将关注的焦点由内部转向外部,从注重日常管理转向组织的未来发展管理。具体而言,非政府组织的战略管理有以下几点意义:
(1)非政府组织通过战略管理,可以明确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宗旨和目标
宗旨是非政府组织一切活动的目的,没有明确的宗旨,就无法制定有效的战略。同样在关系到非政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领域中,在组织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上,都需要战略目标。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组织的宗旨和发展目标,并据此制订实施战略规划的行动计划,从而排除了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短视性,使其明确取得成功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对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心理预期,从而确保在取得短期成绩的时候兼顾长远利益。
(2)非政府组织通过战略管理,可以转变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界定组织成员的任务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是习惯于把完整的事务分化开来,逐一进行分析,从而缺乏全面性和综合性。而在战略管理方式下,管理者采取的是综合思维方式,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分析,整体观念较强。用战略管理的思维指导管理者,会使他们懂得怎样负责任地工作,懂得怎样减少短期行为,从组织大局出发制定决策。通过战略管理,界定组织的任务,使所有成员明确要干什么和为什么人服务,使整个组织找到落实其宗旨的任务定位。所谓任务,说明的是组织要做什么事,以达到宗旨的要求,也就是业务范围。
(3)非政府组织通过战略管理,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为非政府组织抓住机遇和创造良好条件
非政府组织面对的外部环境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剧变通常会为非政府组织带来意料之外的机遇和挑战。战略规划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协助组织密切关注环境因素,通过战略管理,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发展机会,提醒管理者分析和预测当前和将来的外部环境,同时积极预防来自环境的潜在威胁,采取措施,优化非政府组织的生存环境,这种努力将使组织在环境变化中保持优势,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应对自如,为组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创造良好条件。
(4)非政府组织通过战略管理,可以树立组织的愿景,唤起成员的奉献精神
所谓愿景,是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定,经由团队讨论,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有吸引力的愿景,不但能够连接组织的现在和理想的未来,更能让组织中的每位成员感受到一份具体的使命感。好的愿景能使人愉快地工作。反之,缺乏愿景的组织使人觉得困难重重、心力交瘁、散漫无序。对于需要吸引众多志愿者和会员的非政府组织,愿景更有其无可比拟的功能。通过战略管理树立一个有挑战性的愿景,对于组织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使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并分享这一愿景。
(5)非政府组织通过战略管理,可以促进非政府组织决策的科学化和规律化
非政府组织面对不断变化和日益复杂化的外部环境,采取科学的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战略管理,分析和诊断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问题,制定科学的决策,有序地推动组织的运行和发展。不实行战略管理的非政府组织,面对问题时只能采取被动的应对措施,即在环境发生变动之后出现危机时才仓促采取行动,从而显得十分被动,成效有限。而实施战略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则可采取进攻型的防御对策,通过预测未来的环境,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使非政府组织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6)非政府组织通过战略管理,可以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战略管理中,根据组织目标对自身的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体现了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这能有效地减少由盲目性造成的工作失误和短期行为导致的损失,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非政府组织能够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同时非政府组织战略管理通过对组织目标的确定,分清主次,确定组织发展的优先顺序,从长远利益出发,对组织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领域加强资源投入,将资源集中于最迫切的事情上,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