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政府组织的决策

非政府组织的决策

时间:2023-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 非政府组织的决策7.2.1 非政府组织的决策概念1.决策概念的形成决策活动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但是,何为决策,众说纷纭,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同样,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也离不开决策。决策者所作的第二手准备,以补救第一方案发生意外的决策,称为备用决策。竞争性决策,是指对竞争对手存在的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7.2 非政府组织的决策

7.2.1 非政府组织的决策概念

1.决策概念的形成

决策活动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但是,何为决策,众说纷纭,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汉语中,“决策”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从“静”的方面理解,作为名词,可以解释为已经形成的“决定”;另一种是从“动”的方面来理解,作为动词,是指“作出决定”的过程。在领导活动中的“决策”,是针对决策行为来讲的,主要是就后一种含义而言的。人类的活动自始至终离不开决策。同样,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也离不开决策。

美国著名的公共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A.西蒙说:“在管理中决策起什么作用呢?我发觉稍微对英语冒昧一下,把‘决策’当做‘管理’的同义语使用是很方便的。”[7]另一美国学者亨利·艾伯斯认为“决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说,决策是在几种行为方针中作出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作出最后抉择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说法。我们认为:决策就是人们根据对待客观事物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决策”有以下内涵:

决策,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决策;是要付诸实践的,不准备实施的决策,是多余的活动;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找优化目标的途径;是在若干个方案中进行选择。

可见,决策是一种行为活动。它是确定目标、优化目标、方案选择、付诸实施的统一体。

2.决策分类

在非政府组织中,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对决策实行多种不同的分类,因而也就有多种不同的决策类型。

从决策主体的地位和权限来划分,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从决策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微观决策。宏观决策是指涉及国家、民族或国际性的大事的决策,或是涉及领导活动整体的决策。微观决策是指某一个具体问题或只涉及某一部门、某一方面的小型决策。介于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之间,某一问题决策既对宏观有影响,又对微观有影响的称为中观决策。

从决策目标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来划分,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所谓战略性决策,是指路线、方针、政策、规划、重大方案的制定,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特征。这类决策,通常由组织中的最高领导层来完成。战术决策,主要是指实现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为决策标准的、目标比较单一具体的决策。

从决策的问题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常规性决策是指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一般决策问题,他们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其产生背景、特点及内外相关因素已全部或基本上被决策者所掌握。非常规性决策,是指无先例可循的、具有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决策活动。

按决策目标的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双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按决策目标的要求来划分,可分为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所谓最优决策,是指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的决策。所谓满意决策,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有把握地求得一个满意结果的决策。

按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来划分,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指依靠领导者的直觉判断和经验积累所作出的决策。科学决策是指以科学思考、科学预测、科学程序、科学方法所作出的决策。

按决策的推行过程来划分,可分为有效决策、备用决策、追踪决策。所谓有效决策是指从许多达到同一目标的可以替代的行动方案中,优选出决定实施的决策。决策者所作的第二手准备,以补救第一方案发生意外的决策,称为备用决策。根据有效决策的执行情况而对其所作的修正、调整或更新原来的决策目标,称为追踪决策。

按决策条件和后果来划分,可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竞争性决策。存在一个确定的自然状态,不同方案在确定状态下的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的决策叫确定性决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状态,不同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大致可以计算出来,在几种不同的自然状态中,未来究竟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能确定,但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可以估计出来的这种决策,称为风险性决策。在风险性决策的条件下,当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无法加以预测时所作出的决策,就是不确定性决策。竞争性决策,是指对竞争对手存在的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按决策主体人数来划分,可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3.决策的基本属性

我们要正确理解决策,还必须把握它的自我规定性,以把它与其他概念相区别。

一是决策的超前性。决策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项活动。

二是决策的选择性。由于未来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是不确定的。因此,决策就要从多种可能性方案中选择一种。决策具有选择性,这是决策活动与其他活动相区别的一种特性。

三是决策的优化性。决策要对多种方案进行选择,就应以优化为标准。这里的优化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在多种方案和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好的方案;一种是选择最现实最可行的。因此,决策具有优化性,这是决策活动的突出特性。

4.决策是领导活动的基本职能

在非政府组织中,领导者要进行各种决策活动,决策活动是领导活动的一项基本职能,这是因为:

(1)事物发展的多样性。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呈现多样化,是内外因共同促成的结果。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不断变化,事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事物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决定着其发展存在着多样性。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领导在进行思考和选择时,总要从多种方案中选择一种。这里就存在着按什么样的原则、方法进行选择的问题。

(2)领导活动的基本内涵。领导是某人或某集团引导另外一些人或集团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前进的活动。因此,其目标性需要作出决策。确立目标后,又要对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作出相应的决策,以有效地实施决策。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根据事物内外因的变化及人们认识的深化,追踪决策,不断修正和完善决策。因此,领导活动过程,是一个制定、选择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也就成为领导活动的基本职能。

(3)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肩负着率领被领导者前进的职责,这就要求目标正确,途径有效,方法高明。这些与决策不无关系,领导者要预测未来发生的事,做什么、如何做、什么时候做、由谁做等,决策时都要考虑到。事实上,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根据获取的信息,不断地思考、筛选和判断,作出决策,组织和实施决策,领导者处于决策者的地位。领导活动的决策职能,是领导者的地位决定的。

5.决策的重要性

在非政府组织的领导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决策。实践证明,决策至关重要,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因为:

(1)决策时时刻刻影响着领导活动。任何一项领导活动,都要制定并实施一定的政策。对各级组织中的广大成员,在组织、人员方面需要作出决策;对领导活动的目标方向、实现目标的方式、途径、方法等也要作出相应的决策。从领导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开始阶段要进行决策,发展阶段也要进行决策;某项领导活动任务完成后,又要对领导活动的新任务作出新的决策。决策在领导活动中无处不存,无时不在。因此,无论决策正确与否,都会影响着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

(2)决策决定着领导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决策是对未来事务所作出的决定,因此,它为领导活动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价值观是领导活动的决定因素,因此,受价值观所制约的决策,也就规范着领导者的行为,即行动方向。决策是实现某种优化目标的活动,因此,它是领导活动的依据,控制着领导活动的进程和方向。决策指出了一种领导活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要达到的未来状况,因此,它是衡量领导活动效率和效果的准绳,是左右着领导活动是非曲直的标准。在领导活动中,目标和方向至关重要,如果方向端正,目标准确,领导活动就会顺利开展,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3)决策制约着领导活动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领导者作出和实施决策时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决策的效果。如果决策者所作出的决策,是在掌握必要信息的基础上,对与决策相关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正确的分析和论证,那么,其决策是反映客观规律要求的,领导会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活动,就能按照客观规律要求来做事;反之,则是盲目的决策,如果领导还要以此来指导活动,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导致失败。按照客观规律要求办事是衡量领导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4)决策影响到组织的战略性问题

我们知道,决策有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微观决策之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其领导活动中都有相应的宏观决策。宏观决策是较大范围的战略性问题。这类问题影响面大,波及范围广,时效性长。如果领导者决策正确,就会有利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决策的失误则会导致严重的损失,使组织的发展遭受挫折。

7.2.2 非政府组织的决策的科学化

1986年,万里同志在全国软科学大会上提出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既是针对我国领导活动在行使决策职能时提出的切中要害的问题,也是触及领导学的重大理论问题。非政府组织中,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对非政府组织至关重要。决策,首先要科学,领导者必须要按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办事。

1.决策标准的科学化

要实现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才是科学的决策,一般说来,科学的决策符合下列标准:

(1)决策目标的正确性。任何决策都是有的放矢的,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所以任何决策都有目标。但是,这目标正确不正确、明确不明确至关重要。如果决策目标不正确,或决策目标不明确,再好的决策方案也只是空中楼阁。按照错误的决策目标作出的决策只能导致失败。因此,树立明确而正确的决策目标,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2)决策目标的可实现性。确认决策目标正确之后,就要拟定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措施,这就是决策方案。决策方案好与坏、优与劣,其衡量标准是它能否实现确定的决策目标。如果选择的方案实施后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决策无济于事;只有通过实施方案后解决了现实问题的决策才是科学的决策。

(3)实施决策方案花费代价最小。实现决策目标过程中,制定、选择和实施方案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要看其付出多大的代价,这是关键。由于人类的资源的有限性,决策方案的实施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应当是最低限度的。如果找不到消耗代价最小的方案,决策应被看成是不科学的决策。

(4)决策方案执行后所产生的副作用最小。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决策方案执行后,除了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以外,还会对其他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即副作用。副作用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产生的副作用应当最小,不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由于副作用与决策目标没有直接联系,又难以科学评估,有些副作用甚至会产生“二级”、“三级”的间接影响,因此,不能无视副作用的产生,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可见,把减少副作用作为科学决策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明确了什么是科学的决策,我们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2.决策体制的科学化

在非政府组织中,要实现决策科学化,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具备科学的决策体制,一个良好的决策体制,是非政府组织作出科学决策的组织保证。所谓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从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健全的决策体制,一般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智囊参谋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

(1)决策信息系统

这是指为领导活动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按信息的传输方式可分为纵向传输信息系统、横向传输信息系统和综合传输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必须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传递,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适用的信息。

信息是领导活动决策的基础,没有信息的决策是离开现实的空想决策。因此,需要有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专门机构。

决策信息系统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决策服务。诸如,采用介绍国内外各种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理论传播形式,为决策者的学习和参考提供信息;采用对现实情况进行书面反映的文献报导形式,为领导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采用利用大量的系列化信息的咨询参考形式,为决策者提供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考证源流、辨别真伪,释疑解难等的信息,采用以提供相关政策、法规、上级领导有关讲话、决定、指示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支持形式,为决策者决策前后各阶段直接提供服务的信息,等等。

(2)决策咨询系统

在现代领导活动中,决策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单凭领导者的能力难以胜任,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专家,逐步由个人决策走向集团决策,这样才能做到集思广益,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咨询人员参与,构成决策咨询系统,它具有合理的智力结构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决策议题,作出判断。立足本部门实际,确定一些与单位决策有关的重大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把握问题的实质;或根据接受某项决策进行咨询的委托任务,对此项决策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提供备选方案。决策咨询人员在对决策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要提出各种方案。对这些方案,要有利弊分析和充分论证。

进行预测判断。决策咨询人员对领导者的决策问题,或领导者现时还没有思考的决策问题,要进行预测,为决策者提供预测的结果分析和趋势分析。

开展咨询。决策咨询人员要成为领导者的“智囊库”,还要进行咨询。一方面,可以根据领导者的需要,为他们定期不定期地传播必要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在决策过程中,要为领导者解难释疑。

决策咨询系统的组织形式从我国现在的形势来看,有政策研究机构、政策问题的专门研究机构、咨询服务公司、工程总体设计部、专家顾问委员会等。

(3)决策中枢系统

这是指对决策方案作出最后决断的系统。它包括决策主体和决策职能机构。

决策中枢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决策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提供的可行方案和相关信息,以优化为目的,进行选择决断。其主要任务是:

方案论证。这项工作由主管业务部门组织,根据不同的决策内容,聘请有关的专家参加,对提出的几种方案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为领导者的最后抉择进行初选。

形成决策。领导者对提供的各种方案和初选方案进一步进行系统论证和逻辑推理。反复权衡和对比利弊得失,从中优选出决策方案。

(4)决策实施系统

这是决策的实施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决策中枢系统的各项决策指令,实现预期的决策目标,其任务包括:

组织实施决策。决策执行机构,要根据决策指令和系统的内外环境,提出决策实施计划;挑选和确定政策的执行者,下达任务。

实施决策指令。按照科学的严密的工作程序,启动整个执行系统,高效地、不折不扣地实施决策中枢系统发出的决策指令。

反馈信息。指及时地把实际执行决策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反映到决策者及智囊参谋人员那里,使之成为检验既定决策方案正确性和追踪决策的依据。

协调执行行为。对偏离决策的各种因素,通过单位内部的协调、上下级之间的协调、本单位与协作单位之间的协调等来加以克服,使决策有秩序地实施。

(5)决策控制系统

在决策的决断和执行过程中,常会有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决策活动偏离正常的轨道,为此,就要靠监督加以保障。因此,有效的决策体制,还包括决策监督系统,这是决策实施的保障机构。它包括专门的纪检、审计、司法、舆论等部门。

决策监督系统的任务,是对决策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决策活动的正常开展。其具体的工作是:

监察。考察、了解活动各级组织和领导活动的成员,特别是领导者和决策执行机构,对各项决策的决断和决策指令的贯彻执行情况,看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和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决策指令的目标和要求,及时发现偏差,查明原因。

督促。催促有关的组织和领导者,根据领导活动的有关方针、政策、决策指令、法令、标准来对照、检查有关的决策活动情况,发现偏差,检查偏差,弄清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偏差。

疏导。运用领导活动的有关政策、法令等教育领导活动成员,做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们的决策活动积极性;通过对决策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取得有关资料,作为进一步教育领导活动成员的材料,并以此完善监督的规章制度。

3.决策程序的科学化

决策科学化,指必须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

(1)发现问题

任何决策,都是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发现问题是决策的第一个程序。

领导者在这一程序中要积极地发现矛盾,确认和界定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因为领导者不仅负有决策之责,而且统观全局,易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现代领导者的水平,不仅表现在他自己能出多少主意,更主要的是看他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抓住重大的要害问题。

(2)确定目标

问题发现后,就要确定目标。这是决策程序的第二步。

简要地说,就是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结果。根据需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弹性原则来确定目标。目标确定后,还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检验决策目标。决策目标确定后,合适与否,必须进行检验。人们通过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确定的目标是否合适。这一标准,人们称为检验标准,或价值判断、价值准则。

在这一阶段中,领导者决策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需要和可能相平衡的基础上;必须统筹考虑决策目标;必须掌握恰当的决策目标所应具备的条件。

(3)拟订方案

这是指拟订达到决策目标的行动方案。它是决策基础。要把方案拟订好,拟订方案过程中,要遵守多方案原则、齐全性和排斥性相统一的原则、约束原则等。

在这一阶段中,领导者不仅要把握住拟订方案的原则,把握拟订方案的形式和过程,同时使决策方案具有创造性。

(4)优选方案

这里指从拟订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对方案经过效益分析、危害分析、实施条件分析、敏感度分析和防范分析等决策的关键性阶段。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方案进行选择。

在方案择优阶段,领导者要全力以赴,权衡利弊,冷静思考,或择优选出满意的答案,或从预选的方案中综合出一个新的方案。

(5)实验与修正

当决策方案选定后,大多有必要进行局部实验,以验证选定了的方案运行的可行性,以便对决策方案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在这一阶段,领导者必须注意:实验点必须选择在全局中具有典型性条件的地方;实验必须严格按决策方案实施;要避免各种人为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要抓好实验的信息反馈和总结工作,以便于验证方案和修正、完善方案。

4.决策思考原则的科学化

决策,是从思考到作出决定的全过程。因此,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做到思考原则的科学化,为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思考原则。

(1)“根据”思考原则

即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对事物作出某种决定的根据是什么。

由于决策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因此,决策者进行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及内外条件之间的关系。认识各种限制性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在内外条件平衡、需求与限制平衡的情况下,才能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决策。

(2)“风险”思考原则

在领导决策中的“风险”思考原则,就是指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由于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要充分考虑到出现挫折、损失、失败的可能。

决策者要遵循“风险”思考原则进行决策,必须做到认识风险的客观性。在决策活动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使领导对许多可能出现的危险难以预料和防止,各级领导组织和领导者对领导工作,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可能遇到的风浪、危险应当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敢于承担风险。认识风险与机遇、收益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化险为夷。决策者在作出风险决策的同时,必须要思考化险为夷的对策,增强风险的转化力,要留有余地,采取保险手段。

(3)“理智”思考原则

领导在决策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必须理智地处理问题。决策活动,感情用事会难以全面考虑问题和慎重权衡利弊得失,容易轻率从事,作出完全错误的决策。“理智”思考原则,要求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要开拓决策的新视野,把决策问题放在领导活动整个系统中考虑,乃至与整个社会的领导活动联系起来考虑,跳出个人或小团体的狭隘视野,着眼于大局和整体,关注大事,摆脱个人情感,提高自己在决策活动中的理智程度。

正确确定决策的价值。在决策过程中,决策价值的确定实际上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决策者不能把个人或决策集团作为主体,应立足于本单位、本部门或社会。这样就容易确定决策的价值。控制情绪,保持在平稳或适中的状态,才能做到理智决策。

(4)“创新”思考原则

在环境剧烈变动和竞争激烈的今天,领导决策必须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组织不断发展。“创新”是决策的重要思考原则。

创新,就是在决策中采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产生新方案。领导决策创新思考原则的要求是:激发群体创新精神,在群体精神上创新,在价值观念、目标意识、使命感等思想上都要进行变革;捕捉时机,时机捕捉到了,就得到了创新的机会;讲究谋略运筹,在领导决策中,不善于运筹谋划,不善于进行谋略活动,是很难实现决策创新的。

7.2.3 非政府组织的决策的民主化

1.非政府组织决策活动要民主化

决策活动民主化,指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能按民主制度办事,发挥民主作风。

(1)防止与民主化相悖的决策行为

在领导活动的决策过程中,存在着与决策民主化相违背的决策行为。因此,要做到决策活动的民主化,必须防止这类决策行为。从我国当前的决策活动来看,有下列几种有悖于民主化的决策行为:

权力型决策。在领导活动现实中存在着“唯权力”决策的现象:对上级的决策不结合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执行,而是生搬硬套,“一切听上级的”;在决策集团内部,单靠最高决策者拍板,最高决策者一锤定音;在决策形成过程中,对被领导者的意见一概不予重视,虽然有时也“听取意见”,但那只是故作姿态,装点门面,奉行“人微言轻”的哲学。这是与决策民主化相违背的。

经验型决策。经验型决策具有直接的感知性,尽管含有科学成分,但缺乏科学论证,没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经验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思维定式”,用原有的经验去对运动着的、发展变化的事物作出决策,势必会产生错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者仅凭个人的经验来作出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人民的事业、群众的利益遭受损失,这是与决策民主化相悖的。

随意型决策。领导凭自己一时兴趣来决策;或是领导者被少数人包围,盲目地听信少数人意见而作出决策;或遇到本应由领导者自己决定的事,却要别人代自己随便作决定,等等。这样的决策,缺乏责任感,会损害大众的利益,与决策民主化毫无共同之处。

感情型决策。有的领导者作决策往往受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所支配,理性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失去理智。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决策,就不能正确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利弊得失没有全面权衡,弊多利少,甚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符合决策民主化的标准。

(2)被领导者参与决策

被领导者参与决策是决策活动民主化的要求。被领导者参与决策,能够反映他们的想法和利益,同时,能使被领导者了解决策,参与决策实施,这些都是符合决策民主化的。为此,领导者必须做到:树立被领导者参与决策的意识;制定被领导者参与决策的制度,如对参与决策的活动、奖励、意见的反馈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规定,使之制度化;开辟被领导者参与决策的各种渠道,如参与会议,建立接待日,意见箱,等等;培养和提高被领导者的民主参与素质,如培养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决策,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等等。

(3)处理好与智囊团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决策中,如何处理好领导者与智囊团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就成为决策民主化的重要问题。

在决策活动中,领导者与智囊团之间的关系,是“断”与“谋”的关系,先有“谋”后有“断”,领导者要做到:保证智囊团进行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在智囊咨询机构的设置、智囊团决策咨询制度建设上保持其独立性,特别是对决策咨询研究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让智囊团相对独立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根据客观事实得出相应的结论。

领导者要把握住“谋”与“断”的内涵与外延,保持领导者和专家的各自独立性,善于听取、吸收、综合智囊专家们的各种意见,形成决策。

2.非政府组织决策管理民主化

所谓决策管理民主化,是指决策管理有章可循,使决策的作出和实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科学决策中,要做到决策科学民主化,应该做到:

(1)建立决策责任制

领导者要使决策正确,必须建立决策责任制,没有决策责任制,往往会责任不清,权限不明,决策正误与利益不相关,因此,建立决策责任制是决策管理民主化的首要问题。

确立决策责任。确定决策者应该承担的任务,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决策职权,明确决策者的决策职权是组织赋予的,是与其职位相称的,是完成决策工作所必需的权力,决策职权要与决策职责相适应;规定决策利益,即把决策者所作的决策的正误程度与利益的得失挂钩。

(2)制定决策规范

要实现决策民主化,要把决策标准民主化、决策活动民主化加以规范、确认和保障。

用规章制度规定决策内容的要求。各种决策的具体内容都应当符合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都应当与有关的法律相一致;合法的决策都应加以规范,不允许任何领导者和个体随意更改和取消。

用规章制度规定决策程序。为保证决策科学化,使决策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有益于人民,必须使决策活动遵循科学程序,把决策的科学程序用规章制度确认下来。

用规章制度规定决策体制。决策活动要科学地运行,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因此,对科学的决策体制必须用规章制度来加以确认,以使决策体制有章可循。

(3)对决策实行民主监督

为保证决策目标、决策方案的制定和方案实施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必须实行决策民主监督。诸如: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对决策行为实行民主监督,主要是指:

决策权限监督。决策者的决策权限,规章制度要有明确规定,对违反权限规定,诸如侵权和超越权限的,都要据其违反程度进行处罚。

决策程序监督。对明显违背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决策程序,造成事故和损失者,要依规定处罚。

决策责任监督。决策者有相应的决策权限,也有相应的决策责任。民主监督就要对决策者决策责任的履行程度进行及时评估,对玩忽职守者应及时查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