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 激励的过程模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又是朝向一定的目标。由此可见,人的行为的起始点是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人的需要很复杂,一方面是人自身内在所产生的,是由于人自身的某些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产生的,这种需要可以是物质上或生理上的,比如食物、水、空气、睡眠等,也可以是精神或心理上的,比如自尊心、地位、情感等。这些需要因时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是外在环境刺激所形成的,这些外在的刺激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刺激,如食物的香味可以使人产生饥饿感,某商品的广告可激发人的购买欲望等,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刺激,如得到领导或组织的嘉奖备受鼓舞,加入了党组织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会更加严格等。
正因为人具有没有满足的欲望即需要,就会产生动机,动机是人们为达到个人或组织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当人的某种需要在非常想得到满足而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失去平衡,为了弥补这种平衡,人就会去努力地追求他们需要得到的东西。比如,人在饥饿时就会努力地寻找食物,这样就形成了促使人去行为的动机,人对获得这样的满足或平衡越是强烈,那么其积极性就会越高。
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动作,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项活动,去实现个人或组织的目标。目标得到实现,生理或心理的需要获得满足,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在分析了激励中的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可以用图5-5来表示。
图5-5 激励中的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
激励的一般过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的过程。当人们产生了某种没有满足的需要,心理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有了动机就要寻找选择目标,当目标找到后,就进行满足需要的行动,当行动完成时,动机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逐渐削弱,结果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心理紧张得以消除。
在激励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有些需要满足起来很困难,有些需要可能根本无法满足,这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产生更强烈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实现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积极的结果;一种是在需要无法满足时,遭遇挫折,该需要消失,这是消极的结果。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新的需要产生,新的激励过程又开始了,这样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如图5-6所示。
图5-6 激励的过程
一个组织对员工的激励,要密切注视并研究激励的过程。有时员工的需要可能不是组织的需要,员工的目标也可能不符合组织的目标,其结果是员工的行为与组织需要的行为不一致。例如,员工需要工作轻松自在,因而不努力工作,所以他努力的目标是尽量少工作,这种努力对组织没有任何价值。所以组织必须积极引导员工的需要,使之尽量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最终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