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危机管理的价值构造

危机管理的价值构造

时间:2023-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本位发展观来对待危机管理的管理思想应该是一个复合的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

二、危机管理的价值构造

危机管理的价值不仅在于处理单个的危机事件,而且在于从组织的长期发展来看问题,着眼于使系统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因此,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对待危机管理,使危机管理与创造社会财富并行。

(一)发展观的衡量标准

所谓发展观是指人们对于发展目标及手段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如果说发展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那么发展观就是探讨发展问题的前提和基础。[14]人类社会总是在特定发展观的指引下前进的。每一时代的发展观都有其独特的原则和主张,以动员和激励社会主体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认为,在新世纪,有必要把危机和危机管理观念纳入科学发展观的体系之中,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是以整体意志或理论形态的形式对社会系统成员分散、多变的发展观点和看法的集纳与概括,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任何一位心智健全的社会成员,总会对社会发展持有种种看法和认识,譬如社会为什么会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或前景是什么?自己作为单一的社会要素或个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体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从事具体的发展活动的总体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当社会主体(国家、政党、阶级、组织、个人等)形成了或掌握了一定的发展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自身及社会的发展现象,处理一系列重大的发展问题,自觉推动自身及社会的健康、顺利和持续发展。因而,发展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将这些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到社会主体的发展实践,便演化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模式。

发展观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是考察和判断特定社会主体的发展观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观必须确保社会主体进行正常的系统输入与输出转换;确保社会主体在管理要素和运营要素配置、整合上的总体均衡;确保社会主体内部与外部利益、价值和意志的统筹兼顾。因为发展观形成的一个前提假设是社会主体及其内外部环境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与此相应,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体自身及整个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强调社会主体之间的协调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发展观是社会主体在研究和解决发展问题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是现实的科学反映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明确的发展观,是作为社会主体有关发展问题的理论形态而存在的。由发展观而“向上走”,即对发展观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便构成了社会主体的发展哲学;由发展观而“向下走”,即对发展观进行操作化和实践化,便构成了社会主体的发展策略。第三,任何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发展观不能仅仅停留于形而上的思维层面,而必须成为指导实践的指南。这就要求发展观要反映和尊重客观规律,过时的或超前而不切实际的发展观都无益于社会主体的发展;要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行性,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考量社会主体自身实践发展观的主客观条件;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大与小”、“远与近”的辩证关系,即发展观要着眼大局和长远,注重自身及社会系统的整体利益,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两种类型的发展观与新时期的危机管理

在我们所处的时空状态下,可以将发展观分为物本位的发展观和人本位的发展观两大类:物本位的发展观是以物为中心、为主宰,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这是经典的、传统的发展观;而人本位的发展观则是以人为中心、为根本,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工业革命发展到今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也使得物本位的发展观占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阵地。这种发展观的最高表现,即目前仍然主导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所谓“效率哲学”。它强调对物质资源最大限度的占有、开发和利用,通过科技进步提升财富创造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增长。这种发轫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下的发展观和发展哲学,在过去一两百年间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神话,带来了现世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物本位发展观及效率哲学放大了“物”而忽略了“人”,把社会或组织的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过程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把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尺。因此,它们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危机(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社会危机(社会系统结构失调,社会矛盾、文明冲突加剧等)、人自身的危机(人的主体性弱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分裂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这种片面突进的发展观导致危机的爆发和社会的畸形进步是必然的。因此,可以说物本位的发展观与危机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加重危机对组织破坏程度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随着问题的逐步显现,社会和自然危机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思索这种物本位的发展观所带来的弊端,因而也需要一种新的发展观来指导社会的进步。这种新的发展观应当具有如下几个特征:首先,它在主导思想上是以人为本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其次,它在战略框架上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基本原则;最后,它在发展模式上摈弃旧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在继承与创新中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因此,对于危机管理的态度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处理单个的危机事件,不能以挽回危机损失来作为出发点,而应该高瞻远瞩,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来着眼。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危机管理的任务不仅仅是预防和处理危机,而应该做到创造财富与危机管理并行,这种财富也不单指显而易见的物质财富,还包括使人类以新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精神财富的丰富与完善。

所以说,危机发展观着眼于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系统对财富创造过程中的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给予同等重视。人本位的危机发展观是效率发展哲学向均衡发展哲学过渡的一个必然产物,是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以人本位发展观来对待危机管理的管理思想应该是一个复合的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发展观、科学的政治发展观、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科学的资源发展观等,也包括本书倡导的危机发展观。危机发展观符合人本位发展观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尺度,主张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累积过程中关注、研究和解决矛盾的另一个方面——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类危机。

(三)人本位危机发展观应具备的条件

人本位危机发展观的形成和实践,是建立在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基础之上的。这些条件主要有:

1.高度完善的物质条件

在过去一两百年间,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样一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人们将重心倾斜于前者,而后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工具属性上。不同国家和社会系统的主体发展模式是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的能量,并以此为中心改造生产关系。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发挥生产关系的服务功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通途。然而,生产关系变革的导向是二元的,一是生产关系自身的运作规律,二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而非仅限于后者。因此,生产关系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历史范畴,有其内在的运作规律,这一规律不仅主宰着生产关系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和互动。

当前,高度完善的物质条件对作为人本位危机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人类社会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矛盾成为造成各类危机的主要根源。譬如,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不健全,促成了不同形态的社会危机;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模式导致了日益频繁的自然危机;现代化过程中对人的主体性的侵蚀带来了种种人性危机等。在这一时代语境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在二元导向的原则下改造生产关系,减少或规避生产关系自身及其与生产力互动过程中衍生的各类危机,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2.均衡发展哲学的社会性认同

均衡发展哲学是指国家、社会团体以及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倡导社会诸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整体协调和均衡发展。前面已经提及,效率和均衡成为社会发展中同等重要的评价标准。人本位的发展观及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危机发展观,是以均衡发展哲学为基础的。在这种发展哲学的指导下,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速度或物质财富创造的效率,而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一系列指标的综合以及各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新发展观所谋求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整体的、长远的效益。

实现社会系统的均衡发展,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去综合考虑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去着手来引导危机管理,一方面是指对社会发展的正向控制,引导社会系统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是指对社会发展的反向控制,即主动规避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危机。譬如,对一家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促进生产、管理、营销、品牌等要素的协调发展,一方面也要同时投入相当的精力和资源化解和消除各类危机。这两者不是一主一辅的关系,也不是所谓“长远之计”和“权宜之计”的关系,而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3.社会主体对人本位危机发展观的共识

人本位的危机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危机的预控和处理,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这一过程的成功实现也要求社会主体能够对这种危机发展观有一个共识,这是危机发展观得以形成和实践的社会主观条件。我们注意到,人们通常习惯于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能够创造财富的地方去,而不是“浪费”在“仅仅有可能”发生的危机上面。于是,侥幸、逃避占据上风,一旦危机爆发便陷入恐惧、慌乱,非但不能正常实现既定目标,反而可能将已有成果付诸东流。很多社会组织沉浸于财富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发展模式之中,而对与此同等重要的危机管理模式则淡然处之,这是一些组织危机管理失效的一个重要症结所在。

因此,组织不能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自身存在的唯一目的,人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须重视“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重视组织与环境的和谐之道,突出“和谐”这一主题,将组织自身的发展观纳入社会系统的大范畴中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创造财富与危机管理并行,将大多数危机消除于无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