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一旦拥有良好的心态则对金钱名利地位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

管理者一旦拥有良好的心态则对金钱名利地位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

时间:2023-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慈和心态——洁身自省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加上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不断侵袭,管理者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防腐免疫力,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可能耐不住寂寞,挡不住诱惑,守不住清贫,抗不住干扰,便会出现政治上变节、思想上变质、权力上变异、斗志上变衰的现象。

2.慈和心态——洁身自省的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加上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不断侵袭,管理者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防腐免疫力,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可能耐不住寂寞,挡不住诱惑,守不住清贫,抗不住干扰,便会出现政治上变节、思想上变质、权力上变异、斗志上变衰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终还是管理者的心态出了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用超然脱俗和开朗豁达的心境对待人生,而培养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良好心态,则更为至关重要。

管理者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用道德操守自律,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守住底线,把握尺度,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开创光明坦荡的人生之路。

但社会上也有少数管理者,心态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好。他们在没当官前,就有一种渴望当官的心态。因为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他们感到当官能光宗耀祖,认为当官才能出人头地。开始时,他们千方百计谋官。一旦目标实现了,再想方设法、迫不及待地往上爬,这时他们觉得官当小了没意思,要能大权在握才好。一朝权力在手,就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挖空心思去敛财,等到财富足够他们终身享用了,他们还是不知足。正如民间有一首《十不足诗》所描绘的那样:“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饮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衫,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有这种心态的人,永无知足可言,满脑子只有权与钱。只有等到人民将他伸出的魔爪给逮住了,等到他开始过铁窗生涯,完全失去自由了,才会深深感悟到“身外物,不奢恋”,但这时已经后悔不及了。我们在解读了许多已经落马的贪官的档案后感叹:他们哪一个不是因为心态上出问题呢?

应该说,一个心态健康的管理者,在功利面前,他们往往淡泊名利,不会患得患失,不会把自己的进退看得太重。对社会的变革,物质的引诱,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不贪不奢,知足常乐,感觉踏实,心态始终平和,从而达到人的心灵的净化,心境的美化。凡拥有这种健康心态的管理者,就能乐观地面对人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业的主人。对于成功,他们归功于整体,把荣誉献给周围支持他的人,只把自己当作其中平凡的一员;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们不是推委责任,而是勇于承担;不是一蹶不振,而是不畏艰险、努力奋进,就像印度文豪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管理者一旦拥有良好的心态,则对金钱、名利、地位就能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一切顺其自然,处之泰然,生活坦然。就能工作兢兢业业、专心致志,默默奉献。他们怀才而不炫耀,真诚而不吹嘘,有了成绩也不张扬。有了这样的心态,什么风风雨雨,名利得失,绿肥红瘦,飞短流长,统统可以置之脑后,最终不仅生活得更加充实、潇洒,而且受人尊敬于一生。

管理者培养一种良好的心态,其关键首先在于破除私欲,再就是要提升思想境界。古人云:“鱼贪诱饵而吞钩,人因贪婪而落网”,“有容乃大,无欲则刚”。那种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金钱至上”的心态,是不可能做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要获得一种良好的心态,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要加强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入“难耐清贫莫为官”的境界,心态平和,操守气节,名惑不移志,利诱不动心,色迷不乱意,不因小失而耿耿于怀,勿以小成而忘乎所以,自觉做到利益面前不伸手,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要有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工作。

经常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增强管理者的廉洁自制力。平和的心态,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自信和健康的精神风貌,在这个意义上,心态即精神状态、精神支撑。因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廉政建设实践看,要使管理者保持廉洁自律,强化教育、管理、监督是一个重要方面,管理者加强自身的世界观改造,特别是努力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保持平稳的心态,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败总是从人的自我修养水准逐渐下降时开始的,而这种自我修养的腐化堕落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从心态的天平失衡开始的,其产生的原因与新形势下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选择密切相关。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必然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打开窗门,难免会有苍蝇蚊子飞进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乘虚而入,使一些人顶礼膜拜的人生哲学,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的思想沉渣泛起。历史上产生并遗留下来的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留有痕迹。同时,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和等价交换原则,在某些方面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必然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给一些管理者的思想造成一定影响。一般来说,腐败行为都是在如下几种心理下滋生的:

(1)攀比心理。一些管理者不能正确对待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在思想上产生一种盲目攀比心理。有的与个体户、大款、大腕比,甚至与某些搞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的人相比,总觉得自己在物质利益上吃亏了。有的“退一步”与自己过去的同事、同学比,觉得他们不见得比自己辛苦,甚至能力、水平、文化也不如自己,为什么他们能富,而自己不能,出现了心态上的不平衡。当这种心态不平衡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管理者心态层面上,权和法、利和义的天平就必然倾斜,加之自制力较差,会自觉不自觉地偏离廉政建设的准则,不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劝导、不守规矩等不良现象时而发生,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

(2)补偿心理。在现实社会中,管理者随着职务的变动,权力的增大,头上的“桂冠”多了,听到的恭维声、赞扬声就会逐渐增多,批评和提醒的话逐渐减少,就在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时候,如果不经常提醒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正确心态,就很容易沉醉于鲜花和掌声之中,轻则刚愎自用,重则居功自傲,甚至当个人愿望和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觉得自己贡献大,党和人民给自己的太少而产生心理失衡,这时候封建的官本位意识就会占据他的大脑,认为自己要得到一定补偿理所当然,适当享受一下也无可非议,把手中权力用来为自己捞取非法的私利,寻求经济补偿,求得自己阴暗的心理平衡。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这些管理者会放松自我约束,由此步步靠近悬崖,最后掉进万丈深渊。

社会上还存在一种“39岁、59岁现象”。有的管理者在“感到自己政治上潜力不大了”的时候,便会产生“堤内损失堤外补”、“政治损失经济补”、“仕途损失金钱补”等种种错误想法。有了这种不健康心态的管理者,早已忘记当年恪守“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古训,虽然曾经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临近退休之际,却没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自己,错误地认为自己为事业操劳一生,家中生活仍旧十分清贫,感到得不偿失,遂产生了“捞一把”的补偿心态。这种心态如果任其逐渐膨胀,就很容易凭借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去为个人谋取私利,最后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3)愧欠心理。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衣锦还乡、封妻荫子”、“夫贵妻荣”、“父贵子荣”这样的封建残余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在少数管理者头脑中存在着。比如现在的“59岁现象”,就是有的管理者感觉到自己政治生命到头了,忙碌一生,也没有留下什么钱财,愧对家人和朋友,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感到在离职或退休之前要抓紧机会捞一把,不然就没有机会,最后结果是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管理者也许会觉得心态问题无非是情绪波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者认为自己这么多年干过来了,应该靠得住,“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跟着感觉走”,还不至于走到犯罪的道路。其实不然。胡长清的人生轨迹和演变过程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胡长清是个农民的儿子,童年及求学期间家庭生活十分拮据,为了补贴学费还挑篮赶集卖过胡萝卜。开始工作以后心态还是平稳的,进入80年代后,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冲击,胡长清开始分散工作和事业的精力,悄悄地干起倒卖钢材、代销沥青等不法勾当,“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占了上风。90年代后,特别是他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下,理想信念彻底崩溃,完全变了质。胡长清在他的悔过书中写道:“回忆反省自己入党30年,用共产主义的理想去战胜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太差……正确的没去占领,错误消极的东西就乘虚而入,产生思想的大崩溃,犹如脱缰的野马,一放而不可收拾,最终动摇理想,丧失信念。”这种理想信念问题,就是心态的本质、核心的体现。由于心态的不平衡,致使胡长清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动摇了。由此可见,管理者如果不摆正自己的心态,也就无法做到廉洁自律。

管理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利益变动中如何才能摆正心态呢?关键在于要善于强化心态的自我调节,增强思想免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力,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作为管理者,必须常常想想:还有哪一个正常人会无法养好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养不好,他本身就是一个弱者。作为一个管理者,在能力方面肯定不会比一般人差吧,群众尚能养好自己,而你总不会怀疑自己的养生能力吧!那为什么要靠别人“供奉”才能过好生活呢?再说贪官所贪贿到的东西本来就应该是群众的财富,这一方面说明贪官就是群众财富的窃贼,另一方面也表现贪官是要靠窃取群众的财富才能养活自己,此本身就是其无能的表现,就不配当管理者,那种靠侵占群众利益的“幸福”,靠窃取别人财富的“享受”,再好也没有意义可言。因此管理者务必调整好心态,时时慎独,及时小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管理者在思想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要从克服自己的盲目攀比心理做起,即要做到与先进人物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要比责任而不是比报酬,比奉献而不是比索取,比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比富贵荣华,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正确地对待社会变革时期的利益调整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意识的侵袭,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想正确、想透彻,心态自然就会保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同时,管理者务必明白这么个道理:要做清清白白的官,首先必须堂堂正正地做人。这不仅是管理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更是党的宗旨所要求的。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认为自己走上领导岗位是所谓“既得利益”,可以用这“既得权”办不该办的事。如果说有既得利益,那也是人民群众信任你,相信你能够在这个岗位上用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社会责任,是一个好官,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相信你会留下清明政绩。当年胡长清、成克杰的权力多大,位子多高,现在不是都完蛋了吗?邓小平同志讲“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就是这个道理。

要认识到如果你是一个用人民赋予你的权力“干净、干事、干成事”的管理者,那么即使得不到提拔重用,你一定也会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得到正确评价。所以,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手中有权力是为了要让群众富裕起来,而不是让自己先富起来。只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的共同理想中,千方百计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然后在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在政策范围内获取利益,才是正当的。

人无精神支柱,犹如“无舵之舟”,势必会随风漂流,迟早有一日要翻船。剖析部分管理者蜕变的心态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潜伏着不良心态,由于不加强自我学习,不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能自我增强思想免疫力,不能及时修正好自己的心态,这是腐败堕落者走上犯罪道路的共同思想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