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概述

时间:2023-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Management Psychology)也可称为组织管理心理学或行为管理学,在工商管理界称之为“组织行为学”,是工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它是应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来研究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心理活动、人际关系和人的积极性的一门边缘科学。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0世纪初,泰勒(F.Taylor,1856—1915)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H.Muensterberg)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形成的先导,而真正推动管理心理学产生的是1927年由梅约(Elton Mayo)领导的“霍桑实验”。直至20世纪60年代,管理心理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1]

一、组织与管理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Organiz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以一定方式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从事活动的群体或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

管理(Management)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实质就是使别人为组织目标而工作。管理包括多层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从而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制定措施。

管理自古就已存在,但是对管理进行科学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主要起源于工业革命,后来人们将管理引入到了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来。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正如德鲁克所说,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主要是激励组织成员发挥其创造的热情,求得组织的最佳效果。同时管理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管理或者管理活动是否存在,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组织起来,通过协作来获取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得到的成果。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技术系统;一个是社会心理系统。

二、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管理的主体是人,人是管理的核心。与管理有关的人的行为的研究,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的关注而引起的。管理者对人以及人的行为的关注,使得管理更加科学,也更加富有成效。

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首先,必须承认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作用。众所周知,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有专家、学者分析认为,日本经济发展在世界取得领先地位,一靠科学管理,二靠科学技术,或者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科学管理本身体现着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着对人的潜在能力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展和应用,自然也离不开人,因为再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实现,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归根到底是要靠掌握着先进技术的人来完成。只有充分发挥人在现代化管理及现代化大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管理。其次,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以及规律的科学,这就要求在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会受着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心理现象广泛存在于管理活动中,要理解和控制人的行为,就必须研究和掌握人的心理背景和心理活动规律。研究表明,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促使动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在因素,一个是外在刺激。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需要使个体产生欲望和强烈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即为动机,是驱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进而导致行为的产生。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动机,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是管理者必须关注的。最后,心理和行为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人的认识以及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并不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在组织中来自不同文化的员工之间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在解释众多组织行为时,民族文化背景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一项对比了40个国家员工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民族文化能够解释员工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将近50%的差异。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在不同形态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组织人力资源的潜在能力和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综合效益。东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由于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东西方对人的认识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管理心理学是和现代生产力、生产技术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分不开的。由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关系中劳资矛盾的尖锐化,在资产阶级提出寻求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也为管理心理学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条件。在这个时期,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均有了长足发展,相继出现了心理技术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测量理论及需要层次理论等。在20世纪初期,社会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均已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上述这些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管理心理学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例如,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关于人性的争论上。荀子认为“今主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恶》)。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如果说善良那是假的。不过,荀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也必须改造,因此要“化性”,“起伪”,通过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使人弃恶从善。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孟子提出“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在他看来,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这种“人性本善”的思想,通过在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儒学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首句“人之初,性本善”,便可一目了然。他把“善”看作是一种先验范畴,是人先天就具有的禀性,但他又认为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的“善性”,因此要用礼教来陶冶。孟子的“性善论”显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看法,他用水这种自然现象比附人性,是任意的主观联系,丝毫不能说明“性善”的本质。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已经受到管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有关古籍也成了一些国家培养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企业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劳动组织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这时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着重研究了工人操作合理化的问题,但他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战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人在生产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强调研究人与机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人与组织关系的问题。战后,许多学者总结了战时的经验,考虑到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认为可以把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中的诸因素统一加以考虑。于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便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其后美国福特基金会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在许多大学中开展了有关行为科学的研究,并出版了行为科学杂志。

由于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过于广泛,有人把医学中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等也包括在内,不能突出与生产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后来有不少单位与专家采用组织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的名称,专指在一定组织内活动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则多用管理心理学的名称。

四、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从而完成组织的总目标。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有助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组织管理效能和管理业绩。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人和物两大因素构成的。两大因素在组织中形成了三大关系系统,一个组织是由人和物这两大因素构成的。

(1)物—物关系:主要是技术管理的对象,包括材料、设备、资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管理。

(2)人—物关系:即人—机关系,是一个交叉系统,部分地作为技术管理的对象,但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

(3)人—人关系:主要是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管理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探讨、揭示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五、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组织心理和领导心理。

(一)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人的心理、行为等。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个体心理、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激励问题,同时还涉及如何运用个体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施以有效管理的问题。所以一直以来有关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都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二)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在群体活动中的体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群体活动构成了群体研究的主要课题。如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压力与顺从、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冲突等),群体的沟通与群体的人际关系等。

(三)组织心理

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组织是一个较大的系统,组织是个体与群体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组织状况影响着个体与群体的工作效率。诸如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都是组织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领导心理

领导心理是影响组织、群体以及个体心理,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及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领导者的特殊地位、特殊的角色身份以及职责与功能等,决定了他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诸如领导理论、领导影响力、领导者素质、领导者的选择、考核与培训等都是领导心理研究的重点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