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作压力与应对
一、工作压力的概念
在美国,接近90%接受初级治疗的来访者是因为与压力有关的问题。每年大约有750 000美国人尝试自杀,通常也是因为无法排解的压力。在美国每个普通的工作日里,大约100万的雇员因为与压力有关的问题而缺勤,40%的雇员工作的调动与压力有关。我国卫生部宣教中心2011年10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统计:国内大企业员工身心健康问题突出,超过80%的人受到过各种健康问题困扰,78.9%的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仅有5.8%的员工自称没有工作压力,近60%的员工选择休息睡觉解压。(调查面向30个城市的50家全国500强企业,其中国企24家,私企19家,外企7家。)颈椎病、腰椎病、肠胃病和脂肪肝是目前威胁员工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员工最大的困扰来自“疲劳”和“失眠”。调查人群中专科以上学历超过90%,对健康知识知晓良好,但每天坚持锻炼者只有6.4%,有超过80%的人遭遇过健康困扰,将近50%有健康问题者称“疾病不严重,拖拖无所谓”。[1]
所谓压力(Stress)是指在机体工作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状态,它代表了机体对于环境压力的一种反应。工作压力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压力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压力一词(在医学领域通常被称为应激),首先由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谢尔耶(HansSelye)于1946年应用于医学领域,他通过多次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应激和全身适应综合症的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10年后谢尔耶才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应激的概念,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并被广泛用于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根据谢尔耶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症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警戒期,这一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液浓度降低及体温下降等休克症状。抗休克期的表现与休克期相反。第二阶段叫抵抗期,此期间人体出现各种防御手段,使机体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第三阶段叫耗竭期,此期间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出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如若继续发展,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一般适应综合症的三阶段模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现代的研究已更多地转向多维度的研究。这就是说,不是仅研究应激的生理维度,而是综合研究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
心理学上,压力有其积极的意义。生活中遭遇突发事件时,由于紧急的情景刺激了有机体,就能使其激活水平很快改变,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在危险的境遇下独立地采取果断的决定,在瞬息变化的情况下作出迅速的反应。应激可能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想变得清晰明确。人的个性特征在应激反应中起决定作用,迅速的判断力、意志自觉性、意志果断性、坚毅的精神、类似的行为经验,都是积极应激反应不可缺少的条件。
应当把压力的概念与一些其他类似的概念区别开。有人认为,压力的概念与心理学中焦虑(Anxiety)的概念非常相近,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情绪状态,而压力不仅是心理、情绪状态,而且会在生理、病理现象出现上起重要作用。压力产生时可能伴随有焦虑,但不仅限于焦虑。应激也不同于神经紧张(Nervous Tension),神经紧张总是表露于外的,而压力可能表露于外,也可能通过自我控制“隐蔽起来”。
二、工作压力的原因及后果
(一)工作压力的原因
在一个反应性的定义中,压力部分地被看作是对某些刺激的反应,这些刺激通常称为压力源(Stressors)。一个压力源是一种潜在地对外部事件或者情况造成伤害或者威胁的东西。但是,压力对压力源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在一个反应性的定义中,压力是环境刺激(一种压力源)和个体反应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压力是在环境刺激情况下和个体以特定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压力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这一年中,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具体可将引起压力的因素归纳为如下四种,即引起工作压力的环境因素、组织因素、群体因素和个人因素(见表11-1)。
表11-1 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1.环境因素
许多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都忽视了外界环境因素对压力产生的影响。但人们日益清楚地了解到,在现代社会中,外界环境因素对压力的产生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变革、技术改造、家庭生活、居住条件、社区环境等等都可能是引起压力的因素。
社会经济的变革使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造成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采用,使得许多员工因原有的技能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面临失业的威胁,往往会引起压力。
拥挤的环境也可以提高人的压力水平。一般情况下,秩序井然的拥挤环境不会引起压力。如果拥挤失去了控制,以至于影响了人们的正常行动,往往就会引起压力反应。
人际关系状况对人的应激反应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人际关系比较协调,彼此间能够相互理解、谅解,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人们会生活得很坦然,很自在,不会经常受到不良刺激的影响。如果人际关系不协调,人们就会生活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使压力增加。
2.组织因素
除了外界环境引起压力的潜在因素外,许多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与组织本身有关。组织内有许多因素能引起压力感,例如,所做的不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工作负担过重,同时令人讨厌,难以相处的老板等,都会给员工带来压力。
虽然组织是由群体和个人组成的,但有必要先从较宏观的组织水平上来考察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应当指出,组织越庞大、越复杂,引起员工工作压力的因素也会越多。从组织水平来看,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组织政策、组织结构、工作条件和信息处理。
3.群体因素
前面章节我们已经详细讨论了群体各种因素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因素也可能成为引起工作压力的潜在根源。
(1)群体缺乏内聚力。缺乏内聚力的群体会在群体内形成各种非正式的小群体,由于各非正式小群体的利益冲突或意见不一致,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等情绪状态。这实质上是工作压力的心理表现。
(2)缺乏社会支持。人们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挫折、失误或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群体其他成员的关心、理解和安慰,即特别需要社会支持。如果缺乏这种支持,人们会感到孤立无援、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同样也是工作压力的心理表现。
(3)群体内的冲突。正如我们在讨论冲突时所指出的,冲突包括个人内心的冲突、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以及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等等。如果这些冲突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也可能导致压力的产生。
4.个体因素
压力因素具有可加性,压力是逐步积累和加强的。每一个新的持续性的压力因素都在增强个体的压力水平。单个压力本身可能无足轻重,但如果在业已很高的压力水平上,它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要评估一个员工所承受的压力总量,就必须综合考虑他所经受的机会性压力、限制性压力和要求性压力。潜在的压力是否一定会转化为现实的压力,还与个体差异性有关,诸如个人的知识、工作经验、社会支持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述引起压力的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群体因素)实际上从广义上可以归结为个体因素,因为它们归根到底都是引起个人的应激状态,但从狭义的个体因素来看,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角色模糊(Role Ambiguilty)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角色(Role)是指组织和群体中其他人对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人行为方式的期望。一个人应清楚了解他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了解自己工作的内容、职责和范围,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不明确工作的职责,不清楚别人对自己扮演角色的期望,就会产生角色模糊。同时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周围人对其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不同的要求,通常会发生角色冲突,也会出现应激状态。
角色模糊是近来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它指的是对一个给定的角色的期望或规定(Prescriptions)缺乏明确的理解和认识。组织的成员要求知道自身角色的期望的信息,即如何获得角色,该角色的最终结果是什么等。当有关角色的信息不存在或这些信息无法有效沟通时,角色模糊就出现了。
(2)工作超载(Work Overload)。员工承担时间紧迫或力不从心的工作任务时,会造成工作负担过重,即工作超载。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面临过这样的情况,随着某项考试的临近,一些学生会产生由于压力引出的多种生理症状,如失眠、心跳加快等等。此时,一般适应综合症会自发活跃起来,考试结束后,身体又恢复正常状态。但当工作太少或工作单调时,也同样会产生压力。这就是说,工作低负荷也会产生压力。如果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也会感到无聊、烦闷、抱怨、自尊心降低并出现身体乏力和精神疲劳。这同样是压力的生理和心理表现。
(3)生活与职业的变化。生活与职业的变化可能产生压力。家庭、亲戚、朋友和个人的不幸也是引起压力反应的主要原因。当个人对已发生的事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时,意外的不幸会引起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并导致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霍姆斯(J.H.Holmes)和拉赫(R.H.Rahe)及其华盛顿大学的同事的研究证明,突然的生活变化确实会造成应激,这种变化与人的身体健康有显著的相关。他们列举出43项造成压力的事件,并按其对压力产生的强烈程度排成顺序。分数越高,表明引起的压力越强烈。他们把这张由43项生活事件及相应的分数列成表格(见表11-2),作为测量人们一年中生活变化情况的工具。把过去一年中生活事件的得分相加,就能估计出他们压力的强烈程度。
表11-2 生活事件与压力指数
续表
续表
霍姆斯与拉赫发现,使用这个表格的分数,能够预测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假如一个人一年中经历的压力分数累计超过200分,第二年他将有50%的可能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果累计得分超过300分,则有75%的可能在第二年产生严重健康问题。本章前面所述的一般适应综合症可以解释这些结果。假如一个人抵抗疾病的预防能力由于持续不断地抗拒压力而消耗殆尽,心脏病或溃疡会乘虚而入。
霍姆斯与拉赫列举的生活事件中,并非全部都对人产生消极影响,有一些事件具有积极意义。例如,结婚、个人的突出成就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事件。但它们也会引起低水平的应激,如果处理不当,也会有消极影响。以结婚为例,结婚需要对日常生活进行很大的调整和重新安排,也需付出代价。
最后应当指出,上述表格列举的各种生活事件,都是美国学者对美国人生活调查的结果。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与美国人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其所列各事件的分数有些可能不适合于中国人。运用这一表格时,应考虑文化差异。
5.个别差异与压力
同样的生活事件引起人们压力的强烈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说,人们的应激状态存在着个别差异。
(1)个人的生理状况。个人的生理状况也是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对压力情境的抵抗能力亦不同。身体状况好,精力旺盛的人具有较强应付压力情境的能力;而身体状况差,体弱多病的人则对压力情境的应付能力较弱。当然,并不完全如此,生理状况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决定是否产生压力(在压力源存在的条件下)。对压力情境抵抗能力的强弱还要看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2)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决定着对压力源的承受能力。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生理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两方面。生理适应能力主要是由个人的素质决定的。身体素质好,适应能力就强;身体素质差,适应能力就弱。心理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个人的心理素质,即对各种有利和不利情境的应付能力。心理素质好的人,面对应激情境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心理素质差的人,在压力情境下,往往会表现出惊慌失措,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容易受情境的暗示,并导致机体产生压力反应。
(3)气质类型。气质类型也是应激产生的一个条件。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应激所作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主动性强,精力旺盛,但不稳重,好挑战、脾气暴躁。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人一般对强度较弱的压力情境很容易克服,对中等强度的压力情境也能很快适应。因此胆汁质的人适应能力较好,能够很好地处理所面临的压力情境。
多血质的人反应灵敏,善于交际,适应环境能力强,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他们对压力情境也能很快地适应。
粘液质的人态度稳重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粘液质的人对应激情境具有较强的忍受性,并能冷静地分析所发生的事情,寻求解决的办法。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在面临应激情境时,心理上具有很大的韧性,沉着冷静。
抑郁质的人反应迟钝、缺乏灵活性,情绪容易波动,很容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优柔寡断,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对应激情境通常作出消极的让步或忍耐。所以,这类人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从上面四种类型的人中可以看出,前三种气质的人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只有抑郁质的人对环境缺乏适应性。但抑郁质的人有一个优点,即忍受能力强,如果这种类型的人经过不断反省,增强自信心,是完全能够适应应激情境的。
(4)人的个性差异。我们在前面论述个性中的气质问题时,曾谈到A型个性与B型个性的区别。但最初关于A型和B型个性的研究并没有与压力问题的研究联系起来。20世纪50年代,一些心脏病学家开始注意把这种个性分类及其行为表现用于预测心肌梗塞等病症。20世纪60年代中期,两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和罗斯曼(Rosenman)才把A型与B型个性的分类运用于研究应激问题,A型人进取心强,喜欢竞争,设置的标准较高,常对自己和他人感到不耐烦,善于在工作压力下进行工作;B型人看起来比较轻松自在,他们接受现有的环境,按照环境要求工作,而不是与其竞争。研究指出A型个性与压力以及由压力引起的后果有较高的相关。表11-3列举了A型个性和B型个性的不同特征。
表11-3 A型与B型个性的特点
一项调查表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多为A型个性(60%),而B型管理者较少(12%)。另一项3 000人的大样本调查发现,其中77%的心脏病患者是A型个性,在39~49岁的年龄组中,A型个性的人心脏病发病率比B型个性的人高出6.5倍。虽然这些美国学者研究的数据并不能代表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应激的现状,但A型个性与应激有较高相关是已被证明的事实,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有关减轻和预防应激的各种措施将在后面提到。
(二)压力的身心反应
压力是一系列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的综合表现。从表面上看,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似乎是相互独立的东西,其实不然,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压力反应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1.压力状态下的生理反应
处于紧张状态的人,一般来说,紧张反应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个机体的综合反应。这种综合反应有以下几种表现:
(1)经常体验到神经抽搐或肌肉痉挛,如经常感到机体的某一部位不由自主地跳动,眼睛和脸部发紧,并伴有肌肉的有节律地跳动等等。
(2)行为举止受拘束的时候,总是感到有些紧张,动作僵硬、急促,目光缺乏灵活性,经常摆弄手指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坐在人多的地方无所适从,或是呆坐、呆站在那里,很不自然等等。
(3)紧张的人经常清嗓子、抽鼻子、感到气闷,而且动作也比一般人多,但又没有明确的目的;经常感觉到背部、胸部、关节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酸痛,缺乏柔性和灵活性,经常消化不良,不喜欢吃饭或没有食欲。
(4)皮肤经常无缘无故发痒,而且吃药也不起作用。
(5)全身无力、疲劳。持续的应激反应会大大消耗机体的高能物质,使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支持,于是,机体就会表现出疲倦和无力的反应。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机体为了应付当前的紧张,体内就会不断地进行生物化学活动。于是,神经系统、脑垂体、肾上腺、胸腺等腺体不断紧张地工作,来调整机体的紧张状态。当机体内贮存的能量被大量地消耗时,体内的生理生化平衡受到破坏,同时,机体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也因长期的紧张而失调,使机体的能量处于短缺状态,没有充分的神经电能、化学能来应付当前的紧张情境。于是,生理活动状况表现出不断削减的趋势,控制和调节紧张的大脑活动也变得迟钝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疾病便乘虚而入,或是原有症状加重,使机体的生理状况大大恶化。
2.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紧张不仅表现在生理上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在压力反应过程中,生理上的紧张和心理上的紧张是同时表现出来的,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理上的紧张表现得较为直接、直观,很容易体验到,而心理上的紧张则具有隐蔽性,有时是感觉不到的。
一般情况下,心理上的紧张有如下表现:心烦意乱,心理压抑,焦虑,疑神疑鬼,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情绪不稳定,空虚,无力,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缺乏自信心,自我防御心理较强,等等。
心理上的紧张反应通常是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讲,心烦意乱表现为急躁,爱发脾气;情绪压抑表现为沉默,行为退缩,行动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行为缺乏主动性,失去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追求等。心理紧张伴随的行为反应通常表现为自我防御。
压力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果这些反应长时间得不到调节,就会使机体进入抵抗阶段或疲惫阶段,很容易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理反应。
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下,会大大消耗体内能量,如果得不到适当调节,就会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引起各种疾病。长期应激状态易引起焦虑、失眠、人际交往的心理疾病。很多大学生平时不学习,上课也不认真听讲,结果一到考试前,便挑灯夜战,弄得狼狈不堪,而且还产生了害怕考试的心理,这就是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不仅是临阵磨刀的学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就连平时学习较用功的学生,由于缺乏对考试的自信,也会表现出这种症状。除考试焦虑外,失恋以及生活和学习中的意外变故等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
(三)压力的后果
如前所述,工作压力并非一定产生不良后果。在组织环境中,适当的压力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但研究人员往往更重视工作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当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往往会使工作绩效大幅度下降。由强烈压力造成的影响会在个人的体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1.个体的后果
(1)压力对体质的影响。医学界多年的研究都集中于压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烈的压力会使人血压、胆固醇增高,导致心肌梗塞、溃疡和关节炎,甚至癌症。一些研究表明,强烈压力状态与心脏病发病率有密切关系。两位美国学者曾对一个拥有4 000名职工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压力而引起的心脏病发病率对一个典型组织的费用和职工体质有一定的影响。当然,应当指出,压力并非是引起心脏病的惟一原因,环境条件、个人的体质状况、遗传等都可能是心脏病的致病原因,但压力确实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压力对心理的影响。如前所述,强烈的压力可能伴随有焦虑、压抑、神经质、易激动、紧张、厌烦等情绪状态出现。压力对人们心理最主要的影响是焦虑的增长。焦虑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在没有明显的诱因时发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因此,焦虑也是引起压力的主要心理状态之一。当个人产生焦虑状态时,会产生消极情绪、敌对情绪以及悲观厌世情绪等不良心理反应。
(3)压力对行为的影响。压力会在人们的行为上有明显的表现。在压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直接行为包括食欲减退、失眠、过量吸烟和饮酒以及滥用药物,等等。
2.组织的后果
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压力与工作绩效、缺勤率、离职率以及决策失误有着密切关系。
(1)压力与工作绩效。有研究表明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表示。当人们的压力处于中低水平时,工作绩效会提高,即工作会干得更快更好;但如果人们处于高度的压力状态时,工作绩效会急剧降低,甚至发生差错或事故。
(2)压力与缺勤。压力与缺勤、离职也有一定关系。缺勤和离职与对工作的不满有密切联系。学者用有结构的访谈测定了一家航空公司管理人员的压力程度,然后把压力的测量与工作满意感的测量加以对照,发现具有高度压力的管理人员对于工作性质、与同事的关系和群体的工作士气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满意度都很低,这种不满导致了缺勤率与离职率的上升。
(3)压力与决策。压力与决策的失误有关。一些观察和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强烈压力的状态时,会拖延或回避作出决策,常常忽视重要的信息,而且不愿收集有助于作出更好决策的新信息,在面临多种备选方案时犹豫不决,结果使决策质量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失误。
三、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
尽管适度的压力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压力水平过高或时间过长,则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破坏作用。因此,应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和减轻压力的水平。其实,本书中论述的许多内容都可被看成是克服压力的措施,如工作设计、目标设置、冲突处理、沟通技术、领导作风、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的方法,等等,都是防止和减轻压力的有效措施。但是,从个人和组织方面,可以更具体地提出防止和减轻压力的对策。
(一)个人应对策略
1.锻炼(Exercise)与放松(Relaxation)
适当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打球等等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体质。体质的增强可为应付压力奠定基础。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实的证据表明体育锻炼会直接消除或减轻压力,但体质的增强能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付压力,这是合乎逻辑的。放松也是克服压力的有效方法。放松的方法很多,有深度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静心反思、生物反馈、意象训练等。但放松训练是否会对工作压力产生直接的影响,还缺乏充足的论据。
2.行为自我控制(Behavioral Self-control)
为了避免过度的压力,人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应学会控制引起压力的情景,而不是让情景控制自己。
行为自我控制的一种特殊技术是生物反馈训练(Biofeedback Training)。生物反馈是一种把原来人们意识不到的生物功能引入意识状态的技术。例如,人们的血压升高或降低、心跳加快或减慢、胃液分泌的增加或减少等,在一般情况下是意识不到的,但生物反馈技术可以通过一定的装置使人体内这些原先意识不到的生理功能显示出来。这里仅以测量血压为例来说明。把血压计与某种信号装置相连接,安放在人体的相应部位上,当人们的血压正常时,该装置并无反应;如果血压上升到不正常的水平,该装置会发出信号(亮起红灯或发出响声),提醒人们血压已经升高。通过这种生物反馈装置的多次训练,甚至在去掉这种装置后,人们也可以感觉到血压的升高情况。这就是说,现在已把原来意识不到的血压状况引入到了意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感觉到自己的血压升高时会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保持平静、不激动、不发怒等等。生物反馈技术也同样可以用于控制心脏功能,治疗偏头痛,使脑瘫患者控制肌肉的痉挛等。这一技术在美国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症状与压力有密切关系,因此,生物反馈训练也是一种通过行为自我控制消除压力的方法。
3.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
除行为自我控制方法外,近些年来,一些临床心理学家运用认知治疗方法克服压力状态。这种方法过去曾被成功地用于消除人们的焦虑情绪,现在则用于作为减轻工作压力的个人对策。一项研究介绍了认知治疗的下述程序。
首先,要告诉认知治疗的参加者,他们所体验到的紧张、焦虑情绪大部分是由于他们认识上的原因所引起的。然后,拟定帮助参加者改变认知的方案。这一方案由一系列讲演和讨论组成,其目的在于:(1)使参加者意识到,工作中的何种事件引起这种认知;(2)使之意识到这种认知对他们生理上和情绪上的反应有何影响;(3)系统地评定这种或这些事件造成的客观后果;(4)用更恰当的认知取代原来引起情绪紧张的认知(例如,某人的工作任务没有完成而产生压力,此时要改变认知,即“该任务对我而言是力不从心的”,请求上级让别人承担此项任务)。一项以警察学校的学员为对象进行的认知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认知治疗的学员比未经认知治疗的学员,其行为自我控制的能力更强,紧张、焦虑情绪较少。
目前,由于方法论上的缺陷,对于认知治疗用于控制压力的意义,还难以作出明确的判断,但随着方法的改进,预期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实际上,认知治疗方法类似于我国的思想工作,只不过采取更严密的步骤和方法,并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加以实施而已。
4.建立支持性的关系网络(Networking)
社会心理学多年的研究证明,人们都需要社会支持。因此,应把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减轻压力的对策。这就是说,人们需要有一批同事,彼此之间建立亲密无间的友谊关系。当人们产生压力时,可以向同事或朋友倾诉,而他们也会耐心倾听,给予同情,提供支持。这也是消除和减轻压力的一种方法。这种关系被称为支持性的关系网络。虽然社会支持与减轻压力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建立这种网络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克服压力状况,这种对策对于管理人员尤其有效。
总之,个人应对压力的策略有:提高自我的正确认识;增强生理上、心理上的抗压力机能;加强合作、培训对职业的爱好和兴趣;保持身体和精神的放松状态;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避免冲突性情境和行为。
(二)组织对策
本章在论述引起工作压力的组织因素时,指出了四个方面,即组织政策、组织结构、工作条件和信息处理。因此,也应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消除压力的组织对策。例如,在组织政策方面,应注意制定尽可能公平的绩效评估和报酬制度。在组织结构方面应采取措施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繁琐的形式主义和过高的专业化。在工作条件方面应制定安全保障措施,改善照明条件,减少噪音,控制室温等。而在信息处理方面则应建立流畅的信息通道,防止提出模糊或冲突的目标等等。除上述四个方面外,可以提出下述更为概括的对策。
1.创造支持性的组织气氛
多数大型组织都具有过多的层次结构,因而易形成一种缺乏灵活性、不关心人的组织气氛,这可能是导致管理人员和职工严重工作压力的原因之一。采取的对策是应该建立较分散、较灵活的组织结构,给予中下层管理人员和职工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使纵向和横向的信息沟通更为通畅。从理论上来看,这种组织结构会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组织气氛,从而防止或减轻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工作压力。但是,研究压力问题的一些文献评论指出,组织气氛与压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还缺乏实验验证的科学依据。对这种关系的探讨还是推论性的,需要今后用大量的实验材料加以证实。
2.工作设计的丰富化
我们在论述激励问题时,曾介绍了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的设计问题。实际上,工作丰富化也是克服和减轻压力的有效对策之一。工作丰富化的设计主要是为克服工作的单调性,使人摆脱工作厌烦感所采取的措施。工作的单调和由此引起的厌烦也是工作压力产生的根源之一,可以通过改善工作内容(如负更大的责任、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使工作丰富化,也可以通过改进核心的工作特征(如技能的多样化、任务的意义、工作的自主性等)使工作丰富化。这种工作设计的丰富化可以克服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中产生的压力状态。但是,也应指出,在对待工作丰富化的态度上,人们是有差异的。虽然,多数人喜欢丰富化的工作,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一些人喜欢比较单一的、按部就班的、重复性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丰富化的工作会使他们产生高水平的压力。例如,一些成就需要低、担心工作失败的人面对丰富化的工作会体验到较强烈的压力。尽管如此,对于多数人来说,适当的工作丰富化设计可能是对付工作压力的有效方法。
3.减少角色冲突和明确组织角色
如前所述,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造成工作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应为管理人员和职工设置明确的、特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并且为目标完成的程度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明确的目标不仅对管理人员和职工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可以使他们清楚了解组织的期望、消除角色冲突,从而降低工作压力的水平。同样的,及时提供目标完成的反馈信息,也会使管理人员和职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绩效,而且也有助于减少角色冲突、减轻工作压力。
4.规划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业发展道路并提供咨询
从传统角度看,组织往往只对于其成员过去的职业经历感兴趣,根据其过去的经历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但是,对于组织成员个人来说,他们更关心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个人由于对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了解,从而产生压力状态。这可以说是由于对个人前途未卜而产生的压力。因此,国外的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拟定职业发展规划方案,为本企业员工提供咨询和指导,这也是克服职工工作压力的重要对策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