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与沿海省份海洋科技能力差异评价研究

浙江与沿海省份海洋科技能力差异评价研究

时间:2023-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与沿海省份海洋科技能力差异评价研究[1]马仁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浙江海洋经济第一次提到国家经济战略重要议程,而海洋科技能力是浙江从海洋资源大省转向海洋经济强省的关键。

浙江与沿海省份海洋科技能力差异评价研究[1]

马仁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浙江海洋经济第一次提到国家经济战略重要议程,而海洋科技能力是浙江从海洋资源大省转向海洋经济强省的关键。为了更全面深入了解浙江省与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差异,需要对比研究浙江省及沿海10省市的海洋科技资源、海洋科技产出、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技带动做一个综合评价与分析,以寻找提升浙江海洋科技能力的路径与关键点。

关于海洋科技能力研究,主要从海洋科技实力[1,2]、海洋科技竞争力[3-6]、海洋科技资源与创新能力[7-11]等视角进行相关研究,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DEA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法、M almquist指数方法、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沿海省市际海洋科技综合水平[1,6]及科技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11]等问题。大多是研究科技竞争力、综合水平及配置等问题,很少从地理学角度进行海洋科技能力的省际差异研究。对于浙江海洋科技与沿海省份相比研究鲜见,目前仅有郑小勇[12]、董西明[13]、陈修颖[11]初步研究浙江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省内市域科技资源配置研究,崔旺来[14]、周达军[15]分别探究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撑力、浙江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以及吴中平、王辉、吕辉分别针对浙江海洋科技与教育、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海洋科技服务平台等的政策性建议探索[16-18]。可见,目前对于浙江省海洋科技能力与沿海省市对比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这既不利于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诉求,又无法及时、有的放矢地提高浙江省及省内地市相比沿海其他省份的海洋科技竞争力。

一、海洋科技能力:概念界定、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

(一)概念梳理与界定

科技能力与科技实力、科技竞争力不尽相同:(1)科技实力包括科技潜力和科技实际能力两个方面,即指科技资源、科技产出力、科技对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影响力;(2)科技竞争力是反映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能力,是科技资源与科技活动过程的统一。[1]科技竞争力与科技实力的概念高度相关,但并不等同于科技实力,科技实力的内涵更广泛。通常科技实力强,科技竞争力也强。而科技能力是指科技活动的资源、投入、产出水平及影响力,其范围比科技实力更广泛。在科技能力构成要素中,基础性能力、投入性能力、产出性能力、影响性能力四大要素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形成有机体,共同影响和作用于地方科技能力。由此,可将海洋科技能力界定为以基础性、投入性、产出性和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四要素集成测度所反映的地方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创新能力与投入产出效率。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源

海洋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将能够确定地反映区域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投入性海洋科能力、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和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各方面的特征依据采用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刻画,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

1.指标选取原则

区域海洋科技能力是涉及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系统,其评价应从对系统综合能力分析视角对其全面考察,这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性指标体系,在建构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须遵循的主要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综合考虑理论与实际,必须是在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的同时,又要具备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其科学性也就越强。(2)可行性原则——主要包括:一是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使指标明确易懂、易于数据采集与计算;二是整个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和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简便、科学、易于操作;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可比性原则——设置指标体系时应考虑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既可从时间维通过指标变化分析海洋科技能力的演进过程,又可通过区际间指标值进行各地海洋科技能力的横向比较。

2.评价指标选取

海洋科技能力是对一地海洋科技活动的基础、水平、动态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表征,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科技能力测度指标体系,须能深刻反映一地海洋科技自身发展状况,及影响和制约海洋科技发展的诸多主要因素。因此,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科技能力研究,并考虑数据的可获性,设置了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投入性海洋科技能力、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等4个集成性指标项及30个指标。其中,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综合反映了某地的海洋科技研究、开发和孵化能力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一地海洋科技发展背景与社会经济基础的综合反映;投入性海洋科技能力刻画了某地对海洋科技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是影响一地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显示出某地对现有海洋科技人员和科技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是提升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则是指某地海洋科技活动对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见图1)。

图1 浙江省及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数据来源

文中所采用数据源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中国科技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沿海省市的统计年鉴等,囿于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境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数据可获取性,选取2006—2009年4个年份数据。其中:(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2)海洋科研经费筹集总额:指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计划用于本单位科技活动的经费。因此海洋科研经费筹集总额来源更广,与地区R&D经费投入为两个不同的概念。(3)由于缺少海洋技术市场成交额、海洋高技术新产品产值、各地区海洋教育经费投入和海洋R&D投入的数据,因此由地区相应的统计值代替。

(三)测度方法

区域能力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区域经济学法、基准法(benchmarking)、SWOT分析方法、综合定量评价法(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极限条件法、模糊评价法、聚类法等)等[19],文中为精确研判、对比浙江及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测度,并予以比较研究。

1.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步骤:(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变量在数量级与量纲上的不同;(2)建立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3)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特征向量;(4)根据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5)计算所选主成分得分;(6)以特征值贡献率为权数,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综合评价。

2.层次分析方法

由于各指标数据的原始量纲和数量级不同,指标间不便于比较,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首先采用标准离差法,计算出30个定量指标原始数据的平均值和其标准差,然后计算其标准化值Ui=(xi-)/s(其中:x=原始值,=平均值,s=标准差)。

综合海洋科技能力研究中运用的加权层次分析法,即将同一准则层的指标权重根据影响力差异而赋予总和为1的不同的数值,而将同一指标层级的权重赋予相同。在依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乘以各层相应权重计算出得分,由下至上相加,直到计算出最高目标层的竞争力得分,最后对得分进行排序得出浙江及各沿海省市海洋科技竞争力排序。根据主成分分析结论知道投入性海洋科技能力是影响和决定一地海洋科技竞争力强弱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既是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又是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将投入性海洋科技能力的权重赋为三分之一。而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显示了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反映了海洋科技资源的投入利用效率和转化能力,是海洋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外在表现,因此将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的权重赋为三分之一。而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与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则均赋为六分之一。

表1 层次分析法得出区域海洋科技能力评价各准则层、指标层权重

二、浙江省及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评价

(一)浙江省及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的主成分分析

1.影响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的主成分判识

以沿海11省市2006—2009数据为样本,采用SPSS forW indow s 15. 0分析发现,4年数据分析提取出的主成分指标差别很小(见表2),且各主成分的权重相差不大(在0. 01~0. 02)。其中,第一个主成分主要反映了R&D投入及占GDP的比例、海洋科研经费筹集总额、万人拥有海洋科研人员数以及中高级职称海洋科研人员比例等指标,它们都反映了地区海洋科技的投入性能力,且这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最大(50%左右),说明了其对海洋科技能力的显著影响。第二个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发表海洋科技论文数、海洋发明专利授权与受理数、科研人员人均拥有发明专利、地区技术市场交易额和高技术新产品产值等指标,反映的是海洋科技产出性能力,且具有第二大方差贡献率(20%左右),说明对海洋科技能力的影响显著。第三个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涉海在校大学生人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等指标,代表着地区海洋科技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方差贡献率小于前两个主成分,对海洋科技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弱。第四个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及其占GDP的比例、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产值等指标,代表了海洋科技对区域经济影响力,但对海洋科技能力贡献率偏小。第五个主成分主要反映了涉海就业人员数及占地区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代表着海洋科技对地区就业影响,是贡献率最小的主成分,对海洋科技能力影响力最弱。

表2 主成分分析法5个主成分权重(2006—2009)

2.浙江与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四要素的对比

据SPSS for W indow s15. 0所提取出的海洋科技能力的投入性、产出性、基础性、影响性等5个主成分2006—2009年的数据如表3所示发现近4年:(1)浙江省投入性海洋科技能力呈波动式上升,且排名一直居于11省市的第5或6位;(2)浙江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呈现钟摆式波动,且排名居第6或7位;(3)浙江省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呈现良好提高态势,但仍位列沿海省市的第3或4位;(4)浙江省经济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呈上升趋势、社会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呈下降趋势,且经济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位居沿海前4或5位、社会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位居第6或7位,总体而言浙江省海洋科技能力在全国的排名处于中游地位,远落后于山东、上海、广东和天津。

3.浙江与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的综合对比

如表3所示,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能力综合得分显示:山东、上海、广东、天津4省市的海洋科技能力得分值最高,位居沿海11省市前列;福建、江苏、浙江三省海洋科技能力得分处于中游;辽宁、河北、海南、广西4省区的海洋科技能力得分值最低,位于下游。

(二)浙江省及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的层次分析

如表4所示利用层次分析法测度2006—2009年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能力,发现:(1)浙江省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仍位列沿海省市的第4或5位;(2)浙江省投入性海洋科技能力呈波动式上升,且排名居于11省市的第5或6位;(3)浙江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且排名居第5或6位;(4)浙江省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位居沿海第6或7位,总体而言浙江省海洋科技能力在全国的排名处于中游地位,远落后于山东、上海、广东和天津。

(三)两种方法评价浙江省及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的发现

据主成分分析与层次分析获得的浙江及沿海海洋科技能力排名结果基本趋于一致,可见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是有效的。

1.浙江及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能力梯度性及成因

近4年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能力评价表明:(1)沿海各省市海洋科技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省际差距逐年缩小。(2)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能力排名中,上海、山东、广东、天津4省市居于前列;福建、江苏、浙江3省处于中游;辽宁、河北、海南、广西4省区位于下游。究其成因可能在于上海、山东、天津、广东在全国都属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区位环境优越,海洋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充足,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机构众多,海洋科技产业发展较快,拥有发展海洋科技的历史沉淀和经济优势,因而海洋科技竞争力强大。而浙江在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中,涉海科研机构数、涉海学科在校人数、万人拥有涉海专业学生数等落后于沪、鲁、粤、津等省造成其排名位居沿海第4位左右;在投入性海洋科技能力中,浙江海洋从业科研人员数、专业技术人数等均位居沿海6位以后;在产出性海洋科技能力中,近来浙江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专利数量、承担课题数和发表论文数均落后于沪、苏、鲁,但与其投入和基础还是比较相称;最后在影响性海洋科技能力中,浙江近年虽有所上升,但仍位居沿海省市第三梯队。

2.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能力的优劣势对比

表3与表4显示:(1)位属海洋科技能力第一梯度的鲁、津、沪、粤存在:①山东海洋科技能力位居沿海省市前茅,究其成因在于山东的基础性、投入性、产出性三类海洋科技能力都排在全国前列,尤其是中高级人才比、科研机构数量和专业人员数量、海洋科技产出效率等均处于较好,但山东海洋科技对社会经济影响力始终处于中游,这可能缘于山东不仅是海洋科技大省,同时也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基数庞大诱致海洋科技能力各项指标降低。②天津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强,海洋科技对经济社会影响的软实力高,海洋科技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高于同类其他省市,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增长快,海洋科技的人力、物力资本充足,表明近年天津经济迅猛发展中的海洋科技作用明显。③广东省海洋科技能力靠前,得益于长期以来广东省吸引人才的经济与政策优势,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原始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海洋科研机构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居全国前列,发表海洋科技论文和专利产出数量高,海洋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强;但广东的海洋科技投入能力相对不高,海洋科技对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影响力较弱。④2006—2009年上海海洋科技能力在沿海省市排名经历了一个先急速下降后缓慢上升过程,但与山东等沿海强省的差距并不明显,并且2007年和2008年还被山东超越而位居全国第2,未能充分体现出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海洋科技水平。究其成因,首先是近年来上海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其次,由于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较小的权重和相对间接影响带动作用,因此最高的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未必带来最高的海洋科技竞争力,两者并不一定完全成比例。

(2)同属第2梯度的苏、浙、闽具有如下优劣势:①江苏海洋科研机构数不多,但从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较多,因而发表科技论文数多,但发明专利少,科技投入转化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江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课题数在全国尚属较多,海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科研经费投入也增长较快。但囿于原有基数小,致使海洋科技的投入能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高。②浙江海洋科技投入性能力较高,近年来海洋科研经费增长率居全国首位,且浙江私有经济发达,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涉海的私营企业;但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处于沿海省市中游,海洋科研机构数和专业人员数量虽然较多,但发表科技论文数不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因而科技产出水平较低,并且海洋从业人员所占就业比重明显偏小,拉低了整个指标排名。③福建虽属我国南部沿海发达地区,但囿于存量海洋科技资源有限,既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主体,又缺乏长期必要的科研经费投入,致使海洋科技课题数和专利拥有数均少,海洋科技的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均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及引进力度也不够,难以形成科技和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3)同属第3梯度的辽、冀、琼、桂存在:①辽宁虽属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但海洋经济现状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海洋产业并不发达;虽然海洋科研机构较多,但海洋科技的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均少,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及其技术转化率均较低,海洋科技竞争力处于全国较低水平。②河北海洋经济基础较薄弱、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制约着其海洋科技的发展,尽管河北海洋科技人员人均拥有的专利数较高,但这主要起因于科技人员的基数小,并不说明其海洋科技的产出能力很高。③海南受海洋科技资源长期严重匮乏、科技教育水平又较落后,致使其海洋科技人员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洋科技的投入、产出、创新和人才吸引均低。④广西在沿海省市中总体能力最弱,科技教育事业均不发达,人力、物力资本长期严重匮乏,致使影响其海洋科技能力的四个要素的得分与排名均处全国最低水平。

3.浙江省海洋科技能力的时序变化分析

浙江省位居我国东海之滨、长江口南岸,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海洋科技资源与海洋科技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产业增产的贡献率也不断提高,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15]。但从表2、表4可知,2006—2009年浙江海洋科技能力在沿海省市的排名一直位居第6位,属于第二梯队,未能充分体现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强省、海洋经济大省的海洋科技水平和海洋资源实力。并且从海洋科技能力四个要素看,2006—2009年浙江省均处于快速提升趋势,然相比沿海其他10省市又有显著性差别,如基础性要素在存量和增量上均落后于沿海其他省市增速;投入性要素虽位居前列,然效益尚未发挥出来,这既有浙江海洋科技企业投入占大头造成的投入产出的保护性,扩散缓慢因素,又有浙江海洋科技投入—产出不相匹配,尤其是在专利和科技论文及市场交易增长缓慢等因素;此外,浙江海洋科技能力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近年呈下降趋势[13,15,20]。这与浙江海洋产业发展要求和国家对浙江海洋经济期望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浙江海洋科技支撑力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三、提升浙江省海洋科技能力的路径及建议

(一)优化浙江海洋科技政策,刺激民资持续进入、鼓励科技资源整合利用

目前,我国海洋管理处于“九龙治海”状态,国家和省对于海洋空间经费投入、人力资本管理是从上至下,按项目、部门拨款,使得海洋科技经费分散且有限、对各海洋产业投入力度不均、产业指向模糊等问题显著。为此必须优化海洋科技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科技投入供给结构,应按照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业紧迫性、地区需求及时性和投入产出收益及辐射效应进行海洋科技投入性资源分配。与此同时,必须完善海洋科技市场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私营企业对海洋产业、海洋事业的关注,将全省炒房、炒煤、炒蒜、炒林的游资引向海洋科技创新活动,并制定有效的海洋科技技术创新推广与保护机制,促成民间、企业与政府研发资源联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加强海洋科技教育,提升引智保障机制、完善海洋科技研发与孵化利益分配

海洋科技人才是海洋科技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结合我省海洋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时集聚全国海洋教育资源为浙江培育海洋科技人才,甚至可以宁波—舟山现有院所为载体进行东亚海洋知识城市建设,推动海洋科技教育趋向市场需求和引领市场。当然,也可构建科研经费投入“随人走”的配置政策,先引进人才后配置研究经费,并据形势发展适时调整和完善海洋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在海洋知识城市建设、海洋科技教育集聚和海洋人才引进中,核心环节是优化科技人员分配和激励制度,鼓励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调动研发企业、院所和生产企业的海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技术市场转化,引导民间海洋研发、官办研发与企业需求互动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海洋科技研发成果管理—评估—鉴定—奖励机制,以市场经济效益、前景、竞争力作为评价院所或企业海洋科技投入的重要依据。同时,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走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之路(见图2),实现海洋产业市场与海洋科技创新之间的更好结合,提高海洋科技市场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图2 海洋科技的产—学—研新型战略联盟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娟.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科技实力综合测评.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卫梦星,殷克东.海洋科技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 (8).

[3]伍业锋,施平.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分析与排名.上海经济研究,2006 (2):26—33.

[4]白福臣.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 (6):159—160.

[5]谭晓岚.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理论框架、影响因素.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7):67—71.

[6]马仁锋,李加林,庄佩君.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8):918—926.

[7]刘向东.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胡建廷.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7.

[9]李莹.基于技术预见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1]陈修颖,陈颖.浙江省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配置效率研究.地理科学,2012,32(4):418—425.

[12]郑小勇.浙江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2004(7):66—68.

[13]董西明,江学军,刘贵基.科技进步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价值工程,2006(30):12—14.

[14]崔旺来,周达军,汪立,等.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撑力分析与评价.中国软科学,2011(2):91—100.

[15]周达军,崔旺来,汪立,等.浙江省海洋科技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地理,2010 (9):1511—1516..

[16]吴中平,郑彩儿.发展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5):78—81.

[17]王辉.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政策瞭望,2007(7):31—34.

[18]吕辉.打造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 (10):28—29.

[19]马仁锋,张海燕,沈玉芳,等.省域尺度的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研究.开发研究,2009(3):18—23.

[20]崔旺来,周达军,汪立,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11,31(8):1258—1263.

作者系宁波大学讲师

【注释】

[1]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项目(12HYJDYY05)、宁波大学校级学科项目(XKL11D2070)、宁波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2011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