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现代渔业

建设现代渔业

时间:2023-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象山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海洋资源和渔业大县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海洋与渔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渔业产量居全国第5位,浙江省第2位。近年来,象山县积极实施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目前,正在争取渔山列岛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并处于

发展海洋牧场 建设现代渔业——象山县海洋牧场建设的探索

郑岳夫 楼志军 史金芬

象山县传统渔场——大目洋、猫头洋、渔山等渔场以及县外的大陈和舟山诸渔场是我国重要和著名的渔场,并形成四季分明的小黄鱼汛(春汛)、大黄鱼汛(夏汛)、带鱼汛(冬汛)和墨鱼汛(春夏汛)以及鲳鱼汛、鳓鱼汛等重要渔汛,是我县世代渔民赖以生存的地方。由于长期以来滥渔酷捕和海洋污染加剧,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已形不成渔汛,近年来,水产养殖虽然发展较快,但环境、病害及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资源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已制约我县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县地处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处南首,大量的淡水径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使我县传统渔场保持着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因此,充分利用渔场初级生产力,转变渔场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耕海牧渔,开展海洋牧场研究和开发,实行保护和发展并举,走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县传统渔场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和谐。

一、海洋牧场的概念

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是指在某一特定海域内,建设和改善适应水生生物生存的栖息场所,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以及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增殖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蟹贝的大型人工渔场,即人工渔业生态系统,在日本原称为栽培渔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渔业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因此,海洋牧场建设包括:一是营造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生境(包括投放人工鱼礁、改善滩涂等);二是确定目标生物进行繁育、驯化和放流形成人工渔场;三是实施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对生物资源监测;四是开展工程技术、鱼类选种培育技术、环境改善修复技术和渔业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五是建立海洋牧场管理体系和开展管理政策研究等。

二、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简介

建设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由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1977—1987年开始全面实施“海洋牧场”(也称“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水产厅还制订了“栽培渔业”长远发展规划,由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所设栽培管理课和遍布全国沿海多达16个栽培渔业中心全面负责。每年投到人工鱼礁资金近600亿日元(人民币40余亿元),中央和县、市町村各负责50%,目前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成不同类型的人工鱼礁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人工礁渔场和藻场,为鱼贝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有效保护了海洋资源。韩国于1994—1996年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可行性研究,由韩国国立水产科学院成立海洋牧场管理与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工作,1998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计划在韩国东海(日本海)、韩国南部海域(对马海峡)和黄海建立几个大型海洋牧场示范基地,并逐步推广各沿岸海域。1998年,首先在庆尚南道统营市建设核心区面积约20平方千米的海洋牧场,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初步成功。美国于1968年提出建设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挪威就海洋农牧化开展了长达15年的研究,以助发展一个新的沿海产业内部架构,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此外,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国均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振兴海洋渔业经济的战略对策,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人工育苗放流,恢复渔场基础生产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辽宁、山东、江苏、广东、海南等地都在建设海洋牧场,其中辽宁依托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一直走在前沿,建设得最成功的有辽宁省的獐子岛海洋牧场,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三、象山县渔业发展现状及建设条件

象山位于浙江中部沿海,东临大目洋、猫头洋,北连象山港,南接三门湾,海岸线长925平方千米,其中大陆岸线长349平方千米,海岛岸线长57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618平方千米,浅海滩涂资源丰富,其中负20米水深以内浅海面积3550平方千米,滩涂面积205平方千米,拥有岛礁656个,并形成了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包括老虎礁列岛)、泗礁列岛、三岳列岛和半招列岛等166个岛礁组成的列岛群。象山沿海水质肥沃,营养盐丰富,初级生产力较高,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海洋生物繁殖、索饵、生长栖息的优良场所。

近年来,象山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海洋资源和渔业大县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海洋与渔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县渔业总产量59. 5万吨,渔业总产值52. 6亿元。渔业产量居全国第5位,浙江省第2位。先后被各级政府和部门授予中国水产之乡、全国水产品生产先进县、省科技兴海示范区、省农业综合经济强县、省水产养殖强县、中国梭子蟹之乡和中国海鲜之都等称号。

近年来,象山县积极实施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2000年8月,象山21位渔民率先发起了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事保护海洋民间组织——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指导委员会,通过电子邮件和漂流瓶,向联合国、濒海国家元首和全世界渔民呼吁共同保护海洋,并发出保护海洋的《象山宣言》行动倡议,受到世界各地的赞赏和支持。

1998年以来,在省、市海洋与渔业局支持下,在韭山列岛及象山港海域放流各种规格大黄鱼鱼种1500余万尾以及曼氏无针乌贼苗种,并划定韭山列岛和象山港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加强对放流鱼种有效保护和管理。2004年11月和2010年8月在渔山海域投放5000空方人工鱼礁;2009年5月和11月,配合市海洋与渔业局在渔山列岛分别底播增殖鲍鱼、海参7000头和5000头的试验,标志着象山海洋生态保护又进入新的时期。目前,正在争取渔山列岛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并处于行动中。

2003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149. 5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为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江豚、繁殖鸟类等海洋生物资源及岛礁生态系统,2011年4月批准建立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2008年8月,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保护范围57平方千米,成为拥有两个海洋保护区的县。保护区建立标志着象山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已进入全面生态修复阶段。

为了降低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提高养殖水体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全县7. 5万亩海水池塘开展蟹虾贝综合生态养殖和2. 5万亩浅海养殖紫菜、海带和龙须菜等大型藻类,通过贝类滤食和藻类的有效吸收C、N和P,从而减轻养殖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和海区富营养化程度。

由世界银行支持实施的中国沿海资源可持续开发项目,建成总投资3791万元,集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水产病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三合一,兼海洋与渔业指挥、培训功能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智能型县级海岸带管理中心,标志着象山海洋与渔业现代化管理设施和保障系统全面提升,有效地推进实施沿海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促进象山现代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此外,建成亚洲最大的符合HACCP规范和管理要求的集泊位、贸易、运输、冷冻冷藏、加工、渔需物资供应、金融、电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水产品交易市场——新“中国水产城”,提高了水产品交易能力;投入15亿元建成“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水产品加工园区,为象山水产加工业发展及转型升级奠立了基础;建成集规模、设施、科技等现代渔业发展要素于一体的南美白对虾全大棚养殖示范模式,对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产生重要示范作用;以象山齐心活鲜水产专业合作社为首的全国领先的运销网络及运行模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建立了“渔场—收购—运输—市场”的产业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科学经营模式,建立了一条从渔场到餐桌的活鲜水产品高速通道;建成全国首创的拥有2万亩滩涂腹地集系泊浮筒、航标、气象监测、视频监控系统、现场指挥、上岸通道及指示、照明、警报等一体的渔船防台避风专用锚地,提升了渔业安全设施保障体系和渔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集县级监控指挥中心、大小视频监控站、A IS船用终端避碰系统、渔船射频自动识别卡、渔用对讲机、船用北斗卫星信息终端为一体的渔业安全信息化系统,实现港口和海上实时监控,提高了渔业安全设施保障能力。

四、建设海洋牧场基本思路

发展海洋牧场基本思路是以建立“岛礁性鱼类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加大栖息地改造和增殖放流力度,通过栖息场所建设技术、健康种苗生产和驯化(育成)技术、增殖放流技术、鱼类控制技术、生态与环境监控技术、选择性捕捞技术和管理制度法规的研究与集成,更新优化养殖品种,创新优化养殖方式,扩大增养殖规模,克服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实行养殖与捕捞的结合、人工设施与天然岛礁的结合、苗种培育与增殖放流的结合、渔业生产与旅游休闲(休闲渔业及海钓业)的结合,构建新型渔业生产发展形式和创新管理制度,实现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从渔业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与生态管理型渔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新跨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国家省市有关渔业资源保护法规,结合象山沿岸和近海海域特征、岛礁特点、渔业生产状况,考虑人工设施建设、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建设和生产特性,实行点面结合和重点一般结合,即以整个象山近海海域为依托,借助星罗棋布岛礁和列岛群,重点建设三大核心海洋牧场,即渔山列岛海洋牧场、韭山列岛海洋牧场和象山港渔业资源增养殖海洋牧场。

五、象山县海洋牧场建设主要设想

(一)象山沿岸渔场海洋牧场

根据海域勘界和相关渔业法规的规定,我县所辖6618平方千米海域行政区域均属“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以内的沿岸渔场,也是历史上主要渔汛区域。规定沿岸渔场全年禁止底拖网作业,6月1日12时至9月16 日12时除单层刺网和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进入伏季休渔,其中:桁杆拖虾和笼壶类休渔时间为6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灯光围(敷)网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7月1日12时,定置、流动张网作业休渔时间为6月1日12时至8月31日12时,以及对掠夺性捕捞作业生产作了规定。通过与附近的舟山与台州等市、县的联动、禁止对渔业资源破坏严重掠夺性作业、规定最小捕捞网具规格及禁渔期禁渔区和加强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管理力度,建设象山近海和沿岸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型海洋牧场。

(二)象山县岛礁自然屏障型海洋牧场

象山拥有656个岛礁,除部分分布在港湾内,绝大部分均在象山外围3~20千米范围浅海内呈念珠状串联式分布,形成了象山自然保护屏障,是象山本土淡水径流与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江河淡水径流的交汇区,是浅海的混水区和近海清水区的分界线,是象山著名的浅海滩涂小海鲜与近海经济鱼类的自然分界线,是海洋经济生物重要繁殖、生长、栖息和洄游的理想场所,形成了大目洋、猫头洋、渔山著名的传统渔场和四季分明的小黄鱼汛(春汛)、大黄鱼汛(夏汛)、带鱼汛(冬汛)和墨鱼汛(春夏汛)以及鲳鱼汛、鳓鱼汛等重要渔汛。因此,一是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海岛上建设以繁殖经济水生生物为主的人工繁殖场和大规格鱼种培育基地;二是在岛礁的避风港湾开展季节性的大规格苗种培育供放流和从事垂钓品种的养殖;三是在岛礁附近构建固定的设施或购置船只供游钓和娱乐;四是开展岛礁性鱼类的放流、增殖和保护,实行渔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建设核心海洋牧场

1.渔山列岛海洋牧场。作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具有丰富的岛礁和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集海钓、避暑、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理想乐园。除紧密结合保护区建设,按保护区规划的岛礁资源保护、贝藻类资源保护、伏虎礁领海基点保护、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外,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重点做好:一是继续对渔山列岛附近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海洋生物资源比较深入的调查;二是进一步论证人工鱼礁建设的可行性和人工鱼礁建设的方式、方法、类型和规模,适当改造海洋生物栖息地,建设人工藻场和贝场,实行贝藻资源增殖保护,实行资源采捕利用许可制度,制止岛礁贝藻资源的滥采滥捕现象;三是保护以真鲷、黄鳍鲷、石斑鱼和褐菖鱼由为主的恋礁性鱼类资源,严禁掠夺性渔具渔法,规定可使用渔具渔法、作业范围及最小网目规格和最小可捕规格;四是继续开展鲍鱼、海参和扇贝等名贵海珍品的底播放流增殖的探索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行海珍品苗种的人工繁育、暂养和规模化底播增殖,力争形成自然种群和自然增殖,实现从苗种培养、底播增殖和收获一条龙生产。

2.韭山列岛海洋牧场。韭山列岛是省级(正在审批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以76个岛礁为中心设立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江豚和繁殖鸟类及与之相关的海洋岛礁生态系统,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是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产卵、索饵及其苗种(幼体)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集海钓、避暑、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理想乐园。依托韭山列岛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管理,一是实行以岱衢洋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黄姑鱼为主的放流增殖,并逐步恢复以官船岙、双山等岛礁附近浅水海域的大黄鱼产卵和苗种栖息区和以上竹山、中竹山、下竹山和大青山为主的曼氏无针乌贼产卵繁殖和幼体栖息区;二是开展对鲳鱼、鳓鱼、梭子蟹、小黄鱼等优势种类的保护;三是大力开展以马蹄螺、荔枝螺、芝麻螺、佛手、藤壶等岛礁生物资源保护和综合监管;四是按保护区有关规定,严禁在核心区内从事任何的生产和活动,以确保各种海洋生物的自然生长、繁殖和栖息,在其他区域可从事以垂钓等非掠夺性渔具渔法的生产,并规定最小网目规格、最小可捕规格、捕捞期和捕捞海区;五是适时适地开展垂钓、观赏海鸟、江豚和岛上植物辨认的观光旅游休闲活动。

3.象山港渔业资源增养殖综合海洋牧场。象山港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和国家级“大鱼池”,具有丰富的增养殖经验和历史。它是宁波市主要的水产增养殖港湾,涉及五个县(市、区),尤其是象山、宁海和奉化三地是养殖大县,需由宁波市政府及渔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象山县是象山港海域的重要地区,在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统一规划、指导管理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配合上级部门做好象山港海域的增殖放流工作,建议主要品种为大黄鱼、黑鲷、日本对虾等,同时对西沪港港口等海域的黑鲷栖息和繁殖场所进行保护管理;二是严格遵守《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等规定,严禁底拖网、涨网(除规定时间内的鳗苗张网和虾子网外)等掠夺性渔具作业,控制流网作和钓业;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积极发展以休闲养心为主的垂钓业等休闲渔业;四是因地制宜加大发展为增殖放流配套的陆基经济水生生物苗种繁殖和海陆结合的苗种培育产业;五是编制和实施《西沪港低碳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园区规划》,搞好以网箱削减改造为主的网箱养殖布局和模式的调整,发展海带、紫菜、龙须菜、浒苔等大型海藻栽培,保护泥蚶、毛蚶、牡蛎、缢蛏等经济贝类苗种增殖,开展藻类与海珍品联养,推广配合饲料和健康标准化养殖,实现鱼、藻、贝综合立体养殖和资源综合利用。

(四)建设一批区域性海洋牧场

以三大核心海洋牧场为依托,辐射整个象山沿岸渔业作业区,发展一批区域性海洋牧场,实现象山海洋与渔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和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生态的和谐发展,主要有:三门湾贝类增养殖区,由蟹钳港、崇堍港、南田涂、长大涂、花岙海区等沿海海域,以贝类增养殖为主,创建以蟹钳涂为中心的宁波市贝类苗种良种繁育中心;蟹钳港滩涂湿地保护区,以新桥、泗州头为主的滩涂大米草和自然资源生态为主;檀头山以鲷科鱼类、黄姑鱼等岛礁型鱼类放流增殖为主;以及东屿山以鲷科鱼类(黑鲷、真鲷)、鲍鱼和海参底播增殖为主的海珍品增殖放流

六、建设海洋牧场的对策措施

(一)实行人工设施与天然岛礁结合,加大海洋生物栖息地改造

1.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鱼礁建设。继续开展渔山列岛人工鱼礁建设的调查和论证工作,根据海域环境条件,重点论证渔山列岛人工渔礁建设的可行性、鱼礁材料和类型、投放地点、投放规模、投放方式和方法,逐步构建人工鱼礁礁体群,通过改善岛礁栖息环境,营造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实现岛礁生态为主的海洋渔场、藻场和贝场的建设,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2.发展以休闲渔业为主的海上人工设施建设。根据岛礁及其附近海域条件,通过改造和建设海钓休闲型人工鱼礁、诱集海钓鱼类设施、人工浮鱼礁、海钓浮平台和钓筏,开辟休闲渔场,发展海钓等休闲产业。

3.发展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渔业设施建设。一是建设为增殖放流配套的陆基工厂化育苗设施;二是建设为增殖配套的季节性(临时网箱)和长期性(陆基池塘)大规格苗种培育设施;三是建设以养殖商品产品为主的生态型养殖和景观型养殖基地以及贝藻类延绳式或浮筏式养殖;四是加大标准化池塘和海水网箱的改造建设力度。

(二)实行苗种培育与增殖放流保护结合,提高海洋生物增殖和活动控制能力

1.加大对本地土著经济品种的保护和增殖力度。重点抓好以渔山列岛、韭山列岛和象山港区域为主的黑鲷、真鲷、黄鳍鲷和以贻贝为主的岛礁经济贝类等的保护,确定最小可捕标准、捕捞渔具及规格、作业轮流制以及休渔期和休渔区。在资源没达到一定可捕捞量时,可采取一定期限的禁捕期,实现资源的最大量化。

2.因地制宜确定增殖放流品种。确定增殖放流品种主要考虑:一是游动范围较少、适宜生活于近海港湾及滩涂的定居性生物;二是能在放流海域形成自然种群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包括休闲游钓和餐饮品尝)的品种;三是引进外来品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对本地生态物种群影响程度最少以及非掠夺性和排他性品种,严禁放流国外品种(包括在产地国属温和性品种);四是按照有关规定禁止放流人工杂交品种。

3.实行健康种苗生产和驯化(育成)。确定为增殖放流的生物品种,除自然增殖外,放流的种苗必须是健康、抵抗力强、适应海域环境能力以及能就近进行人工放流,因此需进行人工的健康种苗的繁育和驯化。在生产方式上可采取室内工厂化苗种繁殖、池塘小水体幼苗培育、海上网箱大规格苗种培育(驯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利用港湾或滩涂的大型网围或大网箱进行投食和声响行为诱导,形成鱼类的条件反射,实现鱼类行为的控制。

(三)实行养殖与捕捞结合,实现渔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

按照现代渔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建设海洋牧场要统筹兼顾,实行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除对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因地因时制宜确定渔具渔法,实施选择性捕捞技术外,在水产养殖方面除改善养殖条件改造养殖设施外重点做好:一是积极研究推广高密度、设施、健康、生态、高效和循环养殖,比如高位池养殖、小水体精养高产、工厂化养殖、大棚设施养殖、多品种立体养殖、渔业机械化养殖和农渔作制度创新等;二是合理利用浅海滩涂及港湾,发展浅海延绳式贝类和藻类养殖、大水体网箱养殖、滩涂贝类增养殖以及藻海珍品联养和优质配合饲料的应用,实现低碳循环降耗养殖模式。同时,应积极开展海洋生物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的研究开发。

(四)实行渔业生产与旅游休闲(休闲渔业及海钓业)结合,构建新型渔业生产发展形式

建设海洋牧场就是建设海洋“大鱼池”,因此,要依托岛礁资源优势,借助海洋保护区建设(尤其是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与渔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奇特的海蚀地貌景观,发展休闲渔业,开展海岛生态旅游工作,开辟旅游、度假、避暑等观光的理想场所,积极培育海钓产业,把渔山列岛打造成亚洲第一钓场。同时积极动员当地渔民参与旅游和休闲渔业的开发,实现渔民的转产转业。

(五)实行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结合,创新资源与生态管理型渔业生产方式

1.制订实施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的相关法规。海洋牧场建设主要涉及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结合已审批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正在审批的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契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一套切合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的管理条例和法规,实行严格的保护和养护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宣传教育,为海洋牧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2.实行选择性捕捞作业方式。结合象山沿岸渔场的渔业现状进行整治,一是合理控制或禁止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尤其是鱼类资源破坏性很大的掠夺性捕捞作业,比如涨网、小规格网目的流网(尤其是保护区主要区域)等渔具渔法并进行清退,严禁底拖网作业,打击电、炸等非法捕捞行为,保护好岛礁鱼类资源;二是引导当地渔民调整捕捞方式,有选择地从事资源养护型捕捞作业,以保护海洋牧场及其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促使渔民转产转业,比如延绳钓、大网目单层流刺网、大网目罾网等;三是严格控制岛礁资源的采捕,如渔山列岛,以尽快恢复以贝类为主的岛礁资源。

3.创新管理模式体制和机制。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渔民能充分认识到建设海洋牧场,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制定实行渔业生产许可(包括捕捞、采挖和养殖)等相关制度,加强管理;三是对海钓爱好者实行登记、许可和收费制度;四是开展渔民转产转业培训,促进渔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养殖业及水产品加工业等向其他产业转移;五是吸纳以资本投入为主的社会力量、当地村经济合作社和渔民个体投资与海洋牧场建设相关的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的开发,建立产权(或使用权)清晰的渔民合作经济组织体制,让社会人士和渔民直接参与海洋牧场的管理和养护工作,使保护义务和利用权益相挂钩,共同做好海洋和岛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最终实现以岛养岛、以海养海和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

(六)实行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解决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

海洋牧场建设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海洋环境因子复杂以及尚无完整的建设体系和规范,因此,需从科学方面给予论证、解决和提高关键技术。首先加强队伍建设,结合保护区建设,引进和培训(养)专业科技人才,充实科技力量,提高建设和管理能力。其次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重点解决:一是开展海洋与渔业资源现状调查,提出建设海洋牧场的可行性;二是研究对栖息场所改造建设技术,重点突出人工鱼礁的选材和投放技术;三是增殖和放流品种的确定和可行性分析;四是研究解决健康种苗生产和驯化(育成)、增殖放流和鱼类行为控制技术;五是研究生态与环境监控技术、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制定。

七、建设海洋牧场的建议

1.实行浙江沿海统盘化。浙江位于中国沿海中部和南北沿海的过渡地带,海洋生物种类与南北方有明显区别且品质各异,且海区条件独特,即受长江、钱塘江淡水径流影响大、盐度低、滩涂面积大、水质混以及近海海域水浅,海洋环境适宜于名贵鱼类的生长栖息,因此,建设海洋牧场应全省统一规划,实行大区域与小生境的互惠管理。

2.组建管理机构。建设海洋牧场是无界和涉及领域较广的项目,应组建功能完善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常设以渔政渔港监督、海洋与渔业执法、边防、海事以及相关当地政府参加机构,并保证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管理功能等,开展日常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执法巡护和监督管理。

3.制定建设规划。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当地渔民,针对资源种类和分布情况的现状,科学制定象山县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确保海洋与渔业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

4.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财政的支持;二是多方开拓资金渠道,争取海洋开发管理专用资金、转产转业补助等资金;三是引进经营主体(招商引资),实行政府与社会资金结合;四是出台优惠政策对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渔民和休闲渔业开发的,给予资金扶持、免税费和低贴息贷款;五是对转产转业、弃渔上岸的或年龄较大的渔民实行养老金保险制度;六是建立发展保障基金,对有利于环境生态保护的作业,比如藻类养殖及加工利用等实行最低保护价和奖励。

作者单位: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