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行人口评估的必要性

实行人口评估的必要性

时间:2023-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实行人口评估的必要性脆弱生态环境是在特定地理背景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分配不协调的产物。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频繁的、掠夺式的开发更使得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加剧,从而生态环境脆弱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脆弱区的形成,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来活动紧密相关。

一、实行人口评估的必要性

脆弱生态环境(Ecotone)是在特定地理背景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分配不协调的产物。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研究在全球早已引起了普遍重视。1905年美国学者Clemenst[1]提出生态过渡带概念后,关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逐渐展开。在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BIP)[2]、70年代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80年代开始的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都有生态脆弱带的关注。1988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七届SCOPE大会上,明确认定了Ecotone概念,并且呼吁国际生态学界对于Ecotone的研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主要是在以认识区域性质为目的的综合和部门地理区划研究时,集中探讨了生物群落交错区和自然地理过渡带的性质,很少提及敏感性、不稳定性和生态脆弱性。“脆弱”(arfgiel)一词自8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引入生态系统概念中。但在早期的研究中,生态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带几乎是通用的,如牛文元(1988年)将Ecotone译作“生态环境脆弱带”,并将其定义为“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区域”。此后常学礼等人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指出并非所有的生态交错带都是脆弱生态环境,只有具有敏感退化趋势的生态交错带才被称为生态脆弱带,也就是说,脆弱性是敏感性和环境退化趋势的统一,缺一不可。

生态环境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能够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大规模的人类经济开发活动或者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严重影响这种平衡状态。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频繁的、掠夺式的开发更使得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加剧,从而生态环境脆弱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内涵来看,生态脆弱区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态脆弱区是在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二是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敏感、不稳定特性,当环境干扰因素超过了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维持发展能力的承受极限时,环境会发生不可逆的转变;三是生态脆弱区应是连续性的区域;四是生态脆弱区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生态脆弱带在地球表层分布极其广泛,其类型有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联结带、板块接触带、城乡交接带等。生态脆弱带在复杂性方面高于单一生态类型,其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其处于物质、能量、结构、功能的过渡区,所以常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不稳定性和摆动性,可被代替的概率很大,抗干扰的能力弱,界面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等特性。

甘肃东部、部分沙漠戈壁地区、西秦岭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区,祁连山地,内陆河岸绿洲区都是生态脆弱区,有的地区山体破碎,岩石稳固性极差,土层薄,坡度大,开垦成农田后,容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有的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区多风沙,易起尘,形成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有的地区是高山草甸区,植被单薄。这些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一旦原有生态被破坏,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生态脆弱区的形成,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来活动紧密相关。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与区域气候要素两个方面,自然要素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特性、地表组成物质、地域水文特性、生物群体类型等,是生态环境构成的物质基础;气候要素概括了区域内包括日照、降水、风能等构成区域内自然于能量交换的动能因素,是生态环境形成演替的能量基础。由自然要素引起生态环境脆弱主要反映的在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方面。

人为因素则是指这种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所造成的环境脆弱,包括过度垦殖、过度放牧、不合理灌溉、矿山开发和基本建设、工农业污染以及人口过度膨胀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第一是陇南山地。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这里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既有南疆的“纤秀”,又有北国的“粗犷”。第二是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是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第三是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第四是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第五是祁连山地。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第六是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地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人烟稀少。

甘肃省生态脆弱地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等,生物种群贫乏,食物链和营养级组成简单,造成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脆弱,加上在外界力量的过度作用下,极易遭受破坏并且难以恢复,形成了一系列严重的脆弱生态环境特征,主要有流域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植被生态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碱化,沙尘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恶化等。

(二)人口评估的定义和内涵

1.人口评估

人口评估指对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综合评价某一区域内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内适宜人口规模的理论评价。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定了具体的历史时期,二是限定了具体的地理区域,三是综合评价了区位条件,四是评估的人口规模只是理论上的最优结果,而非实际的人口规模。人口评估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评估与人口预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是人口预测是在现有人口的基础上对未来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推断,并不包括规模和结构是否适宜,而人口评估是对适宜人口规模和结构的理论评价和估计。联系是人口评估以人口预测为基础,人口预测为人口评估提供了数据基础和判断依据。

2.人口评估机制

人口评估机制指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组织在人口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的旨在推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主体是政府部门,其基础是人口评估。

(三)实行人口评估的重要意义

1.甘肃是国家生态屏障地区

甘肃位于我国地部生态屏障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祁连山地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不断降低,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供给出现减少趋势,三大内陆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加剧,由这里形成的沙尘暴严重影响着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气质量。中、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土地贫瘠,大量泥沙进入黄河还使中下游地区河床升高,造成洪水灾害,这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甘南高原草地的退化影响了对黄河上游的水源补给,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陇南山地的滑坡泥石流也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造成了明显影响。这些区域的生态脆弱改善对全国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不适合大规模地聚集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也难以承担起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压力。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农业人口比重高、贫困人口多、人民生活水平低、经济规模小、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还在持续,实现中央关于到2020年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的总体要求差距还很大。因而,建立人口评估机制,对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行人口评估的必要性

1.人口因素始终,影响和制约甘肃省生态脆弱区经济社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面对新时期新的历史任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表现在,首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既对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因农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对保护耕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一方面对城市的服务产品提供能力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的流出造成一系列诸如留守家庭、空巢家庭、农业生产用地撂荒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许多新课题。第三,经济增长趋于多极化,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多极化趋势。随着东部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饱和,经济增长加快向中西部适宜开发的区域拓展,这就需要继续扩大这些区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空间。第四,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甘肃将长期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更趋严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都面临极大压力。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的节约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草原和森林等水源涵养的空间。第五,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面临挑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少地改变土地的自然状况,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增强固碳能力。

2.甘肃省生态脆弱区的发展现状对人口评估机制产生强烈需求

从自然环境建设上看,甘肃省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灾后重建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如“5·12”地震、舟曲泥石流,岷县、漳县地震等,还有一些次生灾害发生,都对科学合理重建提出了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