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投入保障
甘肃省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贫困比重大、人均水平低的西部欠发达省份。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1222个乡镇(民族乡32个)、120个街道办事处。
长期以来,受地方财力的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均比较滞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克服财力“瓶颈”制约等不利影响,取得了显著成绩。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增率由1978年的12.19‰下降到2010年的6.06‰,全省少生1000多万人,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增长的人口计生投入保障机制,对促进人口计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人均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由1989年不足1元,提高到2010年的59.5(大口径)元。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支出现状
“十一五”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投入增长幅度。到2010年,各级财政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到2010年全省人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在“十五”末17元的基础上增加到30元。
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财务报表,目前,甘肃省人口计生事业经费投入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来源经费很少。财政投入以县、乡两级为主,由于甘肃国家级贫困县多达58个,乡级财力也比较薄弱,财力制约是困扰人口公共管理的“瓶颈”所在。
由经费支出来看,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随着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逐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各种奖励补助经费支出总额和比重越来越大,充分反映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典型的民生工程,对提高计划生育“两户家庭”的福祉具有重大贡献。1991—2003年期间,其支出经费和比重都比较低。自2004年以来由于“三项制度”和省内一系列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奖扶经费大幅增加,从2003年的508.7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3697.94万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98%上升到2004年的9.04%,提高7.86个百分点。2007年支出总额达到1.92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高达32.93%。2012年支出总额达到1.13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39.35%。
(二)对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评价
1.在经费投入和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第一,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保证基础性工作的开展。在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甘肃省人口计生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基础性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对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计生家庭优先优惠政策兑现、发展规划、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坚持最大限度投入,使各项工作持续进行,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并逐渐建立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第二,研究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新投入范畴。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投入等。随着人口形势的转变,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计生工作走向精细化,对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极大提高。大量出现的人口流动带来了管理和服务的困难,需要大量投入,但是目前国家还未投入这笔经费。在此情况下,甘肃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甘肃是PADIS试点省,也是全员人口信息统计试点省,近年来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第三,加大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让模范执行基本国策的人群优先得到实惠,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以国家“三项制度”为主体,甘肃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努力为计划生育家庭办实事、办好事,使“两户”家庭享受了“成才工程”、养老储蓄、各种项目的优先优惠等,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惠农政策中进一步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通知》,使“两户”家庭普遍得到了实惠,大大降低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第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的投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育龄人群在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需求。各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的建立,使育龄群众就近享受政府买单的公共服务,满足了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优生优育、计划生育需求,使人口计生工作成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
2.在经费投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状况拮据,投入来源单一,投入保障机制不尽合理,导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甘肃省地方财力薄弱,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保吃饭、二保建设”。全省86个县(市、区)中一半以上是国扶、省扶贫困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赤字巨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更加困难。而人口公共管理经费投入投入目前主要依靠财政,来源较为单一,年度投入随财政状况变化的波动比较明显。虽然已经成功实施了国债项目、灾后重建项目、流动服务车项目、拉动内需项目等,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而言目前项目数量仍然较少,项目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投入有限,对稳定低生育水平至关重要的利益导向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以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为例,由于资金缺口大,目前全省约有31万对只生育了一个子女、有领证意愿的夫妇没有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如果让其全部领证,需要投入奖励费近4亿元,一些市州的地方财政根本无力负担,在一些地方独生子女父母领证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奖励优惠政策要求地方配套,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用“国库”保“国策”在实践中举步维艰。
(2)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不断提高的要求与经费投入不到位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保障人口公共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要求提供免费服务、实现“三年三步走”、“一盘棋”和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经费需求巨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地方压力巨大,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