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现代生产管理变革的背景分析
现代生产管理方式的出现具有深刻的背景:
(1)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提高,使市场需求的稳定性越来越低,进而造成大量生产方式竞争力日益衰退,这种快速多变的顾客用户驱动的市场需求成为企业突破大量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创新的动力和根源。
(2)对与规模经济理论相对应的范围经济理论的认识及多角化经营战略的研究,为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限度内,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引起单位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大规模生产比小规模生产更具有成本效率。这可以认为是与大量生产模式相适应的经济理论前提。而范围经济则是指由于企业扩大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会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它反映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范围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种经济效益的产生源于多品种生产能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销售产品的概率。这从经济理论上说明了范围经济效益的存在,也为突破规模经济局限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波特从行业竞争角度分析了企业竞争战略,确立了与企业低成本相对应的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地位,从而为以追求动态适应性为目标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确定了战略指导前提。
(3)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技术的进步,具体包括计算机通讯、数据管理技术、传感器技术、专家系统及其开发工具、仿真技术等等,使得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大量先进制造技术,为企业追求多品种、动态适应性的生产管理模式创新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始于70年代的第五次技术变革是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及两者结合产生一系列计算机化的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这使得现有企业可以成为具有低物耗、低能耗、高效益、高应变能力的现代企业。这些先进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在这些先进技术作用下,不仅传统的大量生产模式对单件成本降低作用消失了,而且使理论上的范围经济的效益源泉成为现实。
(4)大量的组织理论的创新为进行生产管理模式创新奠定了组织基础。每种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和技术的产生、应用和发展,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支持。追求市场适应性的生产管理模式必然要求变革传统的企业组织。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哈默和钱皮在企业“再造工程”理论中主张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重组和再造,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等,都可以认为是挑战传统的组织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