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时间:2023-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的关系网络特点:“差序格局”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其“差序格局”的一篇论文中说:“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不过,费孝通认为这个“私”的问题不能从个人层次来理解,而必须从群己、人我界线的划法,从整个社会结构的格

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一)中国人的关系网络特点:“差序格局”

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其“差序格局”的一篇论文中说:“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不过,费孝通认为这个“私”的问题不能从个人层次来理解,而必须从群己、人我界线的划法,从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来考虑。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差序结构"的理论。在“差序结构"下,“己"是中心,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就是由己向外推出去和自己发生有亲疏远近的一圈圈的关系网络。这个有差序的网络关系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以由己来放来收,具有伸缩性,也因此具有相对性。他还认为,“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8]

(二)中国人的关系法则:和谐均衡

我们有一句古话,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中国人的交换行为中,寻求和谐与均衡可以说是最根本的目标,人际关系的和谐向来是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中最高的目标。金耀基认为:“儒家社会理论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中建立和谐的世俗秩序。"他又说:“其实,这可推源到儒家的社会理论。儒家的社会理论主要在人间建立一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的基本骨架是伦理。儒家学说的基本假定是生存在各种关系上的;此种关系就是伦理。"[9]

中国人在交往中对和谐均衡的追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情。人情;人情债;感情激励:报答知遇之恩;私心与人情。

2.报。“一报还一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积德;“来而不往,非礼也”;此仇不报,非君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私心、人情与报答可以说是滋生社会腐败的主要土壤。外国宗教讲上帝的全能全知,好人死后可以进天堂,这是一种激励文化;中国文化强调阎王与地狱的威慑力,讲死后的投胎,这是一种约束文化。

3.缘。缘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信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缘已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概念,用以理解宇宙间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例如,电视剧《白蛇传》的主体歌词“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

著名华人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教授认为,缘在中国社会之所以重要,即在其能有效地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缘(一种归因过程)是一种固定的外在因素,因而,将缘视为人际关系的原因,不但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而且具有保护他人的作用。在人际关系并非取决于个人自由意志的情形下,将关系的有无或得失归因于缘,则当事人比较容易接受与容忍,这有利于维护家族及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不过,“缘”的存在,尚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李沛良教授(1982)认为,“缘"的存在“乃由一些先个人而存在的雄浑力量所支配,非个人能力所能改变。这些外在势力,可能是超自然力量,也可能是个人所未能明白或控制的自然或社会规律"。

李沛良(1982)认为,“缘分的概念,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使人‘顺天应命’,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使人先尽人事而后听天命。例如,个人可以行善以化缘,使自己或家人能与万事万物建立关系。"

缘的概念,在管理中应用得好也有很积极的意义。例如,人与人之间的缘:同事缘、上下级之间的缘;对追求某种组织目标的信念,相信它与我们有缘;对机遇的期望与把握等。

4.脸与面子。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面子”在我国代表一种声望、地位、形象,是通过成功、炫耀、以及他人的尊重与恭维来获得。我们常说“给面子”或“失面子”。一个人的“面子”来自外在的人际环境,但一旦有了“面子”就往往需要维护,怕丢失。而“脸”则是内在的,是社会中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如果一个人丢了“脸”在社会中就很难正常生活。“脸”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一种内部戒律。但如果一个群体大多数都丢了脸,则在群体内部形成了一种新的安全感,并可以通过重新解释道德标准,把丢失的“脸”再找回来。

(三)拉关系与关系户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法制十分缺乏,人治占主要地位。社会的大多数资源被极少数人控制,这些资源分配者按自己的个人偏好分配社会财富,因此中国人就需要善于利用面子来加强同这些人的关系。因为需求者的地位和权力让对方知道后有助于获得分配者的帮助,所以,在复合关系中人们总是希望给人留下最佳印象,这样能以最佳的方式获得资源。按照戈尔曼的戏剧理论,中国人在复合性关系中的表演只是“舞台行为”,而真诚的“后台行为”只有在感情性关系中才会表现出来。

因此,攀交情、拉关系就成为获取社会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中国的组织行为中,对关系户和非关系户往往有着不同的交易法则,即存在“舞台行为”和“后台行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与这一社会心理关系密切。

(四)管理沟通中改进人际关系的一些建议

心理学家马丁·布鲁斯(Martin Bruce)为改进人际关系提出了如下一些实践性建议[10]

1.改进你自己对人类行为的一般了解。

2.接受别人的看法会经常与你不同这一事实。

3.发生意见分歧时,考虑你的答案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可能性。

4.向员工表明你对他们感兴趣,并想了解他们对如何改善条件的想法。

5.将员工视为不同的个人来对待。

6.尊重意见上的差异。

7.尽可能地为管理行为做出解释。

8.对影响员工安全感的问题提供解决信息和指导。

9.采取合适的措施使员工对工作感兴趣。

10.在组织范围内鼓励提升。

11.向业绩良好的工作人员公开表示感谢和赞赏。

12.私下提出批评,以一种建设性提议提出改进方式。

13.培训主管关心他们的下级,就像关心他们的商品、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一样。

14.使员工关注影响他们的最新问题。

15.制止谣言,提供正确的信息。

16.一定要公平!

以下是管理专家对改进人际关系的一些有益提示[11]

1.对员工较深的了解需要主管人员自我了解和具备客观性。如果一个人认识到并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那么了解他人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2.从一开始你若越了解你的员工,你在人际关系方面建立良好技能的基础就越好。

3.一家业绩良好的企业组织,具有对工作的清晰地描述。清楚划分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人员实践对有效地处理工作中的人员问题是非常基本的。缺乏这些会导致环境的混乱、焦虑和不安全。

4.处理工作中的个人问题实际上意味着满足个人的需求,这样他就会觉得满意并受到激励去满足公司的需求。

5.为了给人际关系奠定坚实基础,必须不时地对员工的感情和态度进行调查和评价,以便确定导致士气低落和持否定态度的真正原因。

6.正确选择员工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应该在合理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员工,而不是以主观或感情基础选择员工。

7.良好的员工关系并不是随着选择、教育和培训工作的结束而建立起来的,它还包括大量程序,如对抱怨的处理、提供双向沟通、评审业绩、人员的发展和员工的激励等。

8.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由其需求得到满足的状况来决定。假如工人觉得自己被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而不是被看作一部机器,他就能更快地产生积极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