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复杂组织的结构
系统复杂性来源问题在学界仍然存在诸多争论,而复杂组织系统结构的有效表述将会有助于对复杂性来源的确定,并可进一步构筑复杂性识别、复杂性度量及复杂性的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但系统结构表述缺乏统一性,也未见有多少文献对系统结构表述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本小节我们将给出复杂组织系统是立体网状传导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层次结构或网络结构的观点,并运用有向图、微分方程及矩阵论等相关知识从多层次对复杂组织系统的结构进行表述,从而有助于对系统复杂性来源进行判断和度量,同时指出过度地简化复杂系统结构会导致真实系统与符号系统的高度不一致性及信息失真,从而导致决策、管理及调控手段的失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显性结构、隐性结构及映射结构关系,及如何通过显性结构的敏感性测度来显示隐性结构的方法,以提高显性结构与映射结构间的一致性。
一、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化及表述方法简介
1.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化
众所周知,实际的认知对象要比经过大脑过滤后的符号系统、抽象系统或模型系统复杂得多。由于人脑的有限性,人的认知水平也只能处在一个有限的水平内,因此,为了管理和控制的方便,金字塔状的层级组织结构或者其他非常规的组织结构就成了大脑对实际认知对象最便捷的抽象和简化。当然这种简化和抽象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首先是简化结构所带来的信息丢失。实际上,大多数复杂认知对象的结构都无法简化为简单的线性层次结构,其真实结构应该是或者接近于立体网状传导型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于系统复杂性,结构是复杂性的来源和载体,没有结构就没有复杂性,非线性的联系和交互作用的存在是复杂性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存在任何联系和交互作用的孤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性,它们的线性组合永远满足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在此基础上也不会产生复杂性。可见,复杂组织系统的结构如何表示,所得到的系统抽象后的结构能否规避系统结构简化所带来的信息丢失将决定我们采用的表示方法的有效性。
自从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吻合认知系统与抽象系统的结构,以使建立在抽象结构基础上的符号模型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认知系统的性质和行为。在此过程中,人们尝试着从各个角度来描述系统的结构。目前,对于系统结构的表述主要有图表示法、矩阵表示法、集合表示法和微分方程表示法。有关系统结构的描述和表示大量散见于各类有关系统研究的文献里,研究者对这些结构的表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鲜有评价。
2.系统结构表述方法简介
纵观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其核心思想、理论受到所谓的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影响极其深刻,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对结构的表述高度重视。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查阅到,有关系统结构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集合表示法。运用集合来表述系统的结构在文献中非常普遍。例如,对于某个组织系统,其结构可以表示为
Zn为元素集,指该组织的一些基本构成单元,Zn={e1,e2,…,en};Rm为关系集,这里有
系统结构的集合表示法的优点是简单,并可以较清楚地看到系统中有多少要素及相互关系;缺点是要素及相互关系的运行状态无法表示,也无法对系统的行为进行模拟和跟踪预测,即对系统结构变化缺乏动态适应机制。
(2)图表示法。图是用来表示系统结构最为直观的工具,我们可以将组织的构成要素用小圆圈表示,而将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用直线表示,则系统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 组织微观结构的简单图示
系统结构的图示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缺点是适用范围非常有限,特别是对存在大量元素和关系的系统结构只能表示其大概轮廓,因而缺陷尤为明显。另外,这种表示法也无法充分展现系统的动态性。
(3)微分方程表示法。用ei(i= 1,2,…,n)表示组织的构成元素,元素间有若干关系R,Qi是元素ei的某个测度,对于有限数量的元素,其测度的形式如下:
从式(3-3)中可以看到Qi任何一个的变化是Q1,Q2,…,Qn的函数。反过来,任意Qi的变化又会导致其他测度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组织结构的微分方程表示方法最大的优点可以充分展示系统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整体性,同时也可以兼顾组织及其构成元素的动态性。缺点是:(a)比较复杂,不够直观,且数学模型很难求解。(b)复杂系统表现为层状结构(即在宏观上具有层次性,但在微观上是网状结构,不同层级和同一层级的要素间也是连通的),层次间的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层次内的部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强度都有区别,因此用这种只能够反映各个构成部分的变化所引起的系统的整体性行为的变化的系统描述方式肯定存在不足之处。由于部分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有大有小,部分间的关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各个部分间的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为了能够真实地描述复杂系统,就必须既要研究系统的宏观行为,同时又要分析系统的微观层次上的相互作用,如果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这将又会增加方程求解的难度。(c)该表示法只考虑各个构成部分的变化所导致的其他部分的变化,而忽略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只刻画系统的宏观表现,而对系统的微观层次的元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不加考虑,将无法掌握复杂系统的本质。
(4)矩阵表示法。设Zn={e1,e2,…,en}为组织的构成要素,元素间的关系集为
其中0≤rij≤1,通常取0或1。事实上,矩阵表示法是对集合表示法的进一步完善,因而其缺点与集合表示法一样明显。
可见上面任何一种组织结构表示法都无法单独对组织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表示。这就提示我们复杂组织结构是多层面多种表述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二、系统结构表述的有效性判定
从一般系统论提出至今,人们一直非常重视对系统结构的表述。至今,人们大致运用了集合、图论、微分方程及矩阵论等知识对系统的结构进行表述,获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实践中,人们为了表述和研究的方便,采用诸多表示系统结构的方法,但很少有人对这些系统结构表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系统结构的表示方法应该注重哪些方面也鲜有讨论。大部分系统结构的表述方法只注意要素及要素间的交互作用等核心项目,只能囊括进入那些显性且相对稳定的要素和关系,而对如何适应动态系统结构变化则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研究者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及便于人们对系统结构的认识,大多采用规则的和高度简化的系统结构,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这种系统结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便于研究者和实践者解决系统存在的问题。但对于存在敏感性作用的复杂系统,这类系统结构则不利于长期跟踪和分析系统的行为,[1]其主要表现为现行的管理措施可以应对短期的系统行为控制。但要实现对系统行为的中长期控制则困难重重,例如,企业的战略在执行过程中会发生的巨大偏差。因此,如果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能够兼顾系统行为预测和控制的短期与长期效应,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这就成了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结合一些同行的研究成果及我们自身的研究进展,我们这里给出几条有关判定系统结构表述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1)兼顾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的表述。大多数组织建立的组织宏观显性结构,都忽略了或者无法反映组织内存在的大量隐性的关系和要素,最终导致基于宏观组织结构不能反映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因此,科学的组织结构必将兼顾组织的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表述,显性结构能够对隐性结构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从而可以将出现的问题还没有扩大之时就得以控制和解决。
(2)尽可能使显性结构与映射结构趋于一致,这样对于组织成员来说,他们都认为自己处在合适的岗位上,并被有效地组合成能够完成特定任务和实现指定目标的团队,组织中人得其所,物尽其用,和气、和谐又充满效率。
(3)组织结构能够对组织内外部环境的长期变化很好地适应,从而避免组织结构短期内的经常性变动,对组织自身及其成员造成过度冲击。在实践中,一些组织总是试图通过不断的组织变革来改变其宏观行为,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解决组织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这在中国企业、高校甚至是政府部门等组织内非常普遍,结果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组织变革如同外科手术,会打破原有组织内部的部门及人员组合,建立新的结构关系,这必然会对原组织带来阵痛性伤害。成功的组织变革可以很快治愈这种阵痛性创伤,并因此而获得重生,取得更大的发展,这如同成功的移植手术一样。但更多的变革却对组织整体及其成员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这种伤害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可愈合,使组织错失许多发展良机。尽管变革改变了组织的宏观行为,却没有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组织因此而走向衰落甚至解体,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可以在组织变革实践中看到。为什么那些最终走向消亡的组织总是经常性地选择突变式或革命式的组织变革来解决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到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并集中爆发,就不得不用变革或革命的方式才可以解决,这也反映出这些组织的管理水平低下的一面,以及传统管理理论难以应对组织长期发展问题。王朝更替,企业倒闭,无不是问题大量堆积而无法妥善解决的结果。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这方面很好的范例。因此,无论是国家管理还是组织管理实践,革命和变革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对复杂组织管理知识的极端欠缺。人们已经认识到复杂组织失效的累积效应,但却仍然没有弄清其形成机制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组织变革应该是应组织内在的需求变化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国当前的管理实践中,我们看到的许多所谓的变革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的只是组织显性结构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组织的隐性结构和映射结构。一些人由于权力分配或内斗等原因而被组合成一个部门,但却没有割断其与自己长期共事的人所存在的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反而会对这种已有的合作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他们也并没有在新的组合中重新建立起互信合作关系,人与人的交往只是程式性的和被动性的,这就出现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形。新的组织内耗和内斗在这种背景下又会被重新激发,导致变革后的组织仍然在阵痛后的伤痛中演变。内斗、内耗、低效率及组织内外部成员对高效率组织的渴求又导致新一轮的组织变革,这就使中国的企业、高校或政府部门对组织变革、人事变动总是那么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可见,一个合理高效而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对组织管理实践是多么重要。
三、结构信息系统
信息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备受重视。信息系统集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各种信息等功能于一体,是具有完整功能的集合体。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现代信息系统已经演化为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以网络为信息传输媒介的系统。因此,人们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建立起各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支持管理和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应对组织在日常运转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在现有的组织管理实践中,组织结构信息只是隐含于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因此,尽管组织结构决定组织行为,结构在组织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企业推进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很少有针对组织结构信息进行专门化的管理。本部分我们将要详细地讨论结构信息系统的构建及结构信息的度量问题。这部分的研究成果将为我们的后续研究——结构复杂性的度量提供帮助和支持。
1.结构信息数据库
(1)要素库。要素库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把实物要素合理地转化为符号要素并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便于计算机存储、处理的数据。一个复杂组织系统内存在大量元素,元素的划分和归类的合理性将取决于认知者的知识水平。目前,组织管理实践中所构建的组织结构只是一个反映组织宏观轮廓的架构,可以说只是一幅挂在大厅非常显眼的位置供参观者观赏的美丽图画而已。在这幅图画里我们基本上无法追踪到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信息和数据,其对于组织管理实践基本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要素库不但可以让组织管理者看到组织的轮廓,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透过该轮廓在任何时间调出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数据信息,同时可以对这些要素进行分类、增加及删除,从而可以很好地适应组织的动态性,为建立真实的组织结构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关系库。要素库的建立只能告诉我们组织系统的构成,无法掌握组织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关联性及运动过程、交互作用关系。关系是信息传递的通道,系统的构成要素正是通过它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从而使系统的整体属性得以展现出来的。因此,一个完整和高效率的关系库的建立将比要素库的重要性大得多,对于厘清系统的复杂性形成及演化机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系库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组织中要素间的关系转化为可以存储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确定组织间要素的关系、要素间关系的种类、方向及作用方式,同时还可以判断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对哪些元素产生影响及哪些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本元素。这本身就是十分困难而艰巨的任务,但这对我们的组织复杂性管理从理论到应用研究的转变将起到决定作用。
(3)结构库。主要是指存在于系统中的一些具有特定属性的子结构,例如圈、环等结构,这些子结构决定了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速率和效率。复杂组织系统的宏观组织架构里会存在一些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而组合成的工作组、团队等,其结构中可能存在圈或者环,而对这些结构信息如果不进行合理地剥离,只是泛泛地融合在关系库里,这对于确定组织复杂性的来源及形成机理、识别和度量组织结构中的敏感性区域,以及针对敏感性元素或区域进行的结构敏感性调控模式的设计都是非常不利的。结构库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将这些子结构剥离出来并转换成可以存储于计算机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随时查询组织中的子结构在组织结构中分布的情况。我们知道在组织管理实践中,虽然很多管理者知道本组织内有多少团队,但对这些团队与其他部门及团队的关系则无法弄清楚,因而也就无法对这些团队对整个组织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程度不甚清晰。而结构库的建立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组织中团队间的关系及团队对组织整体的影响,了解组织中关键的信息通道,以便于对关键要素、团队或部分进行管理和调控。
结构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要素库、关系库及结构库,并将这三者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形成一个便于分析和处理结构信息的体系。
2.结构信息量的测度
波尔兹曼把熵函数引入了统计物理领域,并指出熵是一个系统失去了的“信息”的度量,从而将熵与信息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人们是基于信息而进行组织管理的,这已经是共识,但人们对其所收集和储存的大量信息实际上是结构信息却没有充分认识,如何进行结构信息存储与管理并运用组织管理实践也鲜有研究。对于一个复杂组织,结构信息系统的构建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此外,系统结构信息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系统的复杂程度。信息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印刷术、电讯通信、计算机与网络等,而结构信息的载体是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
设P1为事先知道某个交互作用在显性结构上存在的概率,设P2为获得一定信息后,即人脑通过对显性结构的认知,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及经验所得出的该交互作用在映射结构上的存在概率,则系统的某个交互作用所包含的信息
量为
对于简单系统,人们对某个交互作用在其显性结构和映射结构上所连接的要素、其存在方式及强度等的看法比较一致,即当显性结构给出后,人们结合该显性结构及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再重新认识该系统结构时,会通过自身的判断而重新形成一种结构,即映射结构。它是指系统结构通过媒介后的投射,即通过其他媒介(如人脑)表现出来的结构,因而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其对某个要素或交互作用在显性系统结构上是否该存在、存在的形式应该如何等可能会产生一些差异。但对于简单系统来说,人们通常不会对两种结构上的某个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应该连接的要素及连接的方式等产生分歧,意见比较一致,这时h= 0。而对于复杂系统,则会产生比较大的映射结构差异性,则h> 0。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映射结构是建立在显性结构基础上的,对于认知者来说,某个元素或交互作用存在的概率应该比在构建系统显性结构时更大,即P1<P2。
设某复杂组织系统的内部某个交互作用关系为R,对于研究者来说该关系相当于信源,会发出一组符号,即研究者对某个认知对象(交互作用关系)接收到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各自独立的一系列可能状态(或结果,如强度、方向、稳定性、传导性),记为x1,x2,…,xn,相应的概率为p1,p2,…,pn,且,,则
其中X={x1,x2,…,xn}代表随机事件的整体(或随机事件集),P={p1,p2,…,pn}是变量X的概率分布,S为信息结构。采用对数作为不确定性的度量,则某个状态的不确定性的量为
该信源(交互作用关系)的各状态所具有的平均不确定性数量就是h(xi)的数学期望,即
为了方便定义整个系统结构所包含的信息量,这里我们令显性结构上某个交互作用关系的信息量为
则整个系统的结构信息量可以表示为
对于简单系统则H(X)相对较小,如果等于0,则表示为绝对简单系统。H(X)的数值越大表示该系统越复杂。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及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于同类型的复杂系统,其H(X)的数值会越来越小。
四、复杂系统结构表述:立体网状传导结构
1.显性结构、隐性结构与映射结构的界定及其关系
复杂组织系统的管理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其结构的认识水平。通常,对于复杂组织系统,其结构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显性结构、隐性结构、映射结构及真实结构。
(1)显性结构。显性结构主要是指人们可以看到的宏观结构,可以运用图等表现出来的要素和关系的合成体系。目前管理实践中所采用的组织结构指的就是显性结构,但却只能表示组织的轮廓,并且缺少结构数据支持,基本不能反映组织运行的传导机制。这就使组织调控最终只能针对要素,而不是系统内外部的交互作用,只有我们能够获得完整的组织结构数据,才能够知晓调控手段的介入通过传导机制最终会作用于何处,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2)隐性结构。企业组织中有大量的隐性要素和关系,例如组织文化、氛围、组织成员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性等,由它们与显性要素和关系形成了系统的另一类结构,即隐性结构。比较类似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隐性结构主要附着于组织的显性结构上,它如同电磁波或超声波一样,不借助特定的工具,人脑没办法进行知觉或定量分析。因此,如何通过系统的显性结构将隐性结构显现出来就成了组织复杂性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我们在已有的研究中提出的组织结构敏感性分析理论恰好可以充当这样的角色,它的作用类似于杠杆、催化剂或试纸,可以将人脑不易察觉的隐性元素、关系及潜在的扰动显现出来。
(3)映射结构。映射结构是指系统结构通过媒介后的投射,即通过其他媒介表现出来的系统结构,因此,映射结构包含认知者在认知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信息丢失。不同的观察者,在综合对某个复杂系统的显性结构、隐性结构及真实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上可能产生差异。通常我们不知道复杂系统的真实结构究竟如何,而只能通过对显性结构、隐性结构、映射结构与真实结构的一致性判断来识别我们是否确切地知晓了系统的真实结构。
(4)真实结构。即独立于任何认知者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系统结构。对于简单系统来说,真实结构与系统的显性结构、隐性结构及映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对于复杂系统而言,这种一致性则是逐渐降低的,系统越复杂,这种一致性就越低。随着结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这一点我们将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来验证。
可见,系统的真实结构与系统的显性结构、隐性结构及映射结构的关系如图3-2所示。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认知过程存在以下3条路径,每条认知路径都存在认知偏差和信息丢失的情形。
图3-2 真实结构、显性结构、隐性结构及映射结构的关系
①从真实结构到显性结构。显性结构是认知者借助于各种认知工具,用文字、符号及图表等表达方式构建的系统结构,具有客观性、易读性及可见性等特征,不同的认知者根据显性结构一般可以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歧义性较低。
②从真实结构和显性结构到隐性结构。隐性结构是存在于人脑中,无法用符号等形式明确表达的系统结构,它是认知者根据真实结构和显性结构勾画于人脑中,具有不可见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会随着不同的认知者而变化,影响到认知者的行为。
③从隐性结构与显性结构到映射结构。映射结构是在认知者综合系统结构的客观参数和认知者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显性结构,它是复杂性起源的中继,是主观复杂性和客观复杂性的分界点。
2.立体网状传导结构的表述
复杂组织系统结构的表述需要综合考虑其真实结构、显性结构、隐性结构及映射结构等多个层面及其之间的关系,其宏观结构表现在一个三维坐标系则为立体网状传导型的,如图3-3所示。因此,复杂组织系统结构应该是多维的,甚至是分数维的,那些表现在二维坐标系中且不考虑组织结构信息的系统结构,其缺陷就显而易见,也无法为组织管理、决策及调控提供多少支持。
图3-3 复杂组织系统立体网状传导结构
图3-3所示的复杂组织系统立体网状传导结构通常无法通过同构的方式变换为一个线性的层次结构或者是平面网状结构的平面图,但通常可以通过拓扑变换为图3-4所示的层次网状传导结构,即在宏观层面上是层次结构的,但在微观结构上是网状结构的。这种结构比较接近于复杂组织系统的真实结构,既考虑了复杂系统的层次性,又考虑了其网状性。
图3-4 复杂组织系统层次网状传导结构
因此,复杂组织系统的结构表述就必须综合运用集合、图、矩阵和微分方程等知识,其过程如下:
(1)建立复杂组织系统的元素集、关系集及结构集,并转换成可以存储于计算机的数据,即关系矩阵,在此基础上形成结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元素的数量、种类、元素间的关系、关系的方向、信息传递的通道等基础信息。
(2)用结构图表示系统组织结构的轮廓,并留出关键信息的检索点,追踪这些点到(1)所建立的数据库,可以获取管理者所需要的结构数据信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结构数据支持。
(3)根据(1)和(2),提取由特殊交互作用关系结合而成的群,这些群可能是系统内的部门、团队或者工作组等,它们通常是为了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而组合起来的,它们通常是管理作用的主要作用对象,组织中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都是通过它们来完成和实现的。
(4)基于结构信息的复杂组织系统及其构成要素的运动方程。[2]在这一步中,我们利用在(1)中所建立的数据库,运用微分方程来建立微观层面上的复杂系统构成要素的运动方程及宏观层面上的组织系统的运动方程,并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为调控与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尽管人们很早就知晓系统结构与行为和功能的相关关系,但至今就如何有效地表述系统的结构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还原论总是试图通过层层分解的方法将认知对象分解为其最基本的构成,从而找到因与果的直接关系,在对这些基本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再把这些分散的认识联系起来,从而把握基本构成和系统整体行为间的因果联系。但是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切断或简化系统中存在的很多联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导致大量的信息丢失,加之复杂组织系统的结构敏感性的作用,这就使结构和行为间难以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因而针对结构的调控手段也就难以奏效。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提出一种多层次的系统结构描述思路,并对系统结构描述的有效性给出判断标准。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方面:
(1)复杂系统的结构是多维的,甚至是分数维的。
(2)复杂系统结构和行为之间应该可以建立起一种弱相关关系,而不是严格的因果关系。
(3)结构数据库是结构敏感性调控理论走向应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代提出的大量管理理论总是昙花一现,其最主要的元素就是无法形成一个固定的理论范式,缺少数据支撑,而结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