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我国管理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众所周知。任何形势的管理理念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才有存在的必要,下面,将就我国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国管理的新发展
(一)管理创新与企业机制、体制变革交替进行
过去的20多年,我国管理现代化进程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一直相伴相随。中国企联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的专家们曾经产生过困惑:这些总结国企改革经验的管理成果(比如主辅分离等),是创新成果吗?有学术价值吗?应该授予“国家级”称号吗?讨论的结果是肯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管理的理念、方法是正确的,实践的结果是成功的,对于其他国企的改革、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哪怕成果的内容不太“潮流”,方法不太规范,甚至带点“土气”,我们都要积极总结、推广。机制、体制的创新与管理的创新交替进行,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把机制、体制的创新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是我国管理现代化进程在过去20多年的历史性特色。这期间,100多万家大大小小国企或以国企方式经营的集体企业经历了市场化的洗礼,这样大规模的企业群体性变革,无论最终结果是浴火重生,还是退出舞台,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值得大书一笔。
(二)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交替进行
最近几年,涉及技术创新的管理成果越来越多。这是我国企业在做专、做大的过程中快速成长的重要标志。但是一些企业不善于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总结这些成果,只讲技术,不见管理,最后与管理成果无缘,这是很遗憾的。也有很多在技术创新方面很成功的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也很成功,成果在管理学方面的科技含量很高,获得了技术、管理双丰收,也得到管理专家充分肯定。比如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从产品制造商到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的高端经营管理》、广州白云化工公司的《基于技术领先的竞争战略》、浙江移动的《移动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通过技术创新诠释管理提升的成果。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交替进步。管理和技术的互动作用至少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比如,在立项阶段,要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相关产业、竞争对手等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战略决策;在研发过程中,要有周密的科研队伍的组织和研发流程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在决定大规模投产时,生产、流程、员工培训、物料供应、品质保证等方面的组织工作可能面临新的调整;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后,营销管理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等等。总之,技术创新活动只有依托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协调的组织运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定型为有市场意义的科技成果,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第二,管理和技术的创新活动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交替进行、循环提升的过程。一般来说,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者在同一阶段的不同背景下,所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把这个主要矛盾形象地称为瓶颈或“短板”。这些“瓶颈”或“短板”表现形式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个,一个叫“管理困惑”,一个叫“技术困惑”。当管理领域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管理变革、创新就成为当务之急;当产品或服务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技术创新就成为当务之急。企业不断解决这两个“困惑”的过程,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做专做强、做大做强的过程。企业成长过程中,技术进步总是向管理提出变革要求,管理通常以组织变革方式保证技术创新顺利实施,并巩固技术创新的成果。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因而管理创新也永不会停止。
(三)管理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
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无可争辩地进入管理学范围。在无可非议的企业利益追求之上,还有更加无可非议的、甚至不可逾越的“天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消耗日益加剧,伴随而生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关注这个问题,先是可持续发展的国策,随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批企业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中石化胜利油田的《大型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实施》、燕京啤酒的《以循环、降耗、增效为重点的清洁生产管理》、杭钢集团的《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产型钢铁企业建设》等等,都表明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二、我国管理的不足
知识经济带来中西方管理新的差距,知识经济源于信息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的出现,要求企业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好、成本要省,而更突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即反应要快,设计要快,生产制造要快。外部环境的这种快速反应和时间成本的减少,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要同时做到快速反应,进而对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就是要对原来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下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再造。据《幸福》杂志的调查,美国已有 68%的企业在进行企业再造的尝试。现在企业再造之风已经从美国吹向日本和欧洲。我国的企业尽管也在理论上对企业再造进行了初始的研究,也在实践中开始尝试,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和成熟性上,还是在实践的范围和层次上,都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在:
(一)管理理念的差距
一是强调分工与强调整合的差距。二是以产品为中心和以作业为中心的差距。三是推动式管理思维与拉动式管理思维的差距。西方国家对拉动式管理的特点是着眼于市场,着眼于顾客,根据市场需求编制生产经营计划,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后工序向前工序提出要求,发出工作指令。中国管理者习惯于按照推动式的思维方式策划管理的措施,其特点是按照上层的管理意图编制生产经营计划,然后再按照生产经营的流程顺序,依次向后推动。相比较可以看出,拉动式管理可以从根本上克服推动式管理过量占用和产销脱节的缺点。四是以资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差距。西方管理强调人本主义,认为组织的发展过程,不只是物质资源的积累过程,同时也是信息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积累过程,因此,员工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信息处理和存储的主体。在看重资金等劳动资料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人的因素。而中国的管理者们则大都过分强调资金等劳动资料的作用,而忽视人的因素。五是只重视战术与既重视战术更重视战略的差距。中国之所以会有无战略现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体制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管理的发展问题都是由政府考虑和决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限制管理者对管理发展进行战略思考的氛围,另一个是认识方面的原因。以为市场环境变化太快,对管理理念是否能适应这种变化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二)管理体制的差距
一是知识要素化。由于人是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也就更加突出,特别是高素质高品质的优秀人才就更具有凝聚、转化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更加重要。即使你不是股东,只要你拥有知识,拥有企业所需要的本领,你照样可以参与分红、可以进入董事会身居要职。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引进这种模式,还不成熟。二是内部分化。为提高工作效率,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比较普遍地采取了内部事业分立的措施,即将企业内部可以独立营运的业务剥离出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摒弃那些经营效果不良、前景不妙的业务种类。IBM公司所进行的“建立独立经营单位”试验、索尼公司的 “模拟公司制”就是一种内部分立的做法,收到了事业部制比之不及的经营效果。实践证明,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创造性,有利于增强企业整体的活力。我国之前的管理理念没有发展到这个层次,很多企业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大包大揽,其结果就是不仅弱势部门没有提升,反而使核心生产力受创。 三是结构扁平化。所谓组织结构扁平化,形象地说,就是把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压扁,减少其层次,减少其职能部门。这样有利于避免和克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下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倾向,有利于上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和互动思考。而这正是我国企业致命的缺点。四是氛围和谐化。今天的西方企业广泛实行参与制,过去那种蓝领与白领泾渭分明的局面正在消除。新的管理方式是鼓励组织所有的员工为组织管理效力,每位员工都有资格对组织的大政方针发表意见,经营者欢迎来自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有的公司为了避免某些中层管理者扣压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规定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送董事长办公室。此外,许多组织还明确规定,各级管理者都从自己的员工中产生,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成为专职管理人员,这实际是组织氛围和谐化的深层体制根据。
我国管理现状虽然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必将会借鉴别国先进的管理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的新的管理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