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用AHP分析问题大体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②构造判断矩阵;
③层次单排序;
④层次总排序;
⑤一致性检验。
其中后三个步骤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逐层地进行。
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运用AHP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将所包含的因素分组,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若干有关的中间层和最低层的形式排列起来。对于决策问题,通常可以将其划分成层次结构模型。
最高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应用AHP所要达到的目标。
中间层:它表示采用某种措施和政策来实现预定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一般又分为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等。
最低层:表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政策(即方案)。
然后,用连线标明上一层因素与下一层因素之间的联系。如果某个因素与下一层次所有因素均有联系,那么称这个因素与下一层次存在完全层次关系。有时存在不完全层次关系,即某个因素只与下一层次的部分因素有联系。层次之间可以建立子层次。子层次从属于主层次的某个因素,它的因素与下一层次的因素有联系,但不形成独立层次,层次结构模型往往用结构模型图表示,如图4.1。
图4.1 层次结构模型
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是层次分析法的基础,因此深入分析问题、找出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准确构造递阶层次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
准确构造递阶层次结构一般有以下要点:
第一,合理确定因素及相互关系。在深入分析问题后,首先详细找出各个影响因素。这时目标层因素和措施层因素一般都比较明确,而准则层因素通常较多,需要仔细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及上下层次关系和同组关系,如果对于有关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不能明确,通常是对决策问题缺乏深入认识,这时需要重新分析问题。这里,真正认识问题、把握问题是关键。第二,合理分组(每一因素所支配的元素不超过9个)。在层次分析法中,对于因素总个数及总层次数没有要求,即复杂的问题也能用多层次解决。但一般要求每一因素所支配的元素不超过9个,这是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一组事物个数在9个以内,普通人对其属性进行辨别时才较为清晰。因此,当同一层次因素较多时,就需要进行分组归类,在增加层次数的同时减少每组个数,保证后面两两判断的准确性。
2.2构造判断矩阵
任何系统分析都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AHP的信息基础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就是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AHP的关键一步。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2.3层次单排序
所谓层次单排序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它是本层次所有因素相对上一层次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基础。
层次单排序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式中λmax为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是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值。
为了检验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定义:
CI=(λmax-n)/(n-1)
显然,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λmax-n愈大,CI愈大,矩阵的一致性愈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
2.4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就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这就是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对于最高层下面的第二层,其层次单排序即为总排序。
2.5一致性检验
为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需要计算与单排序类似的检验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