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计划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的产品生产、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复杂的科学研究、大型工程的规划以及施工等都必须有科学的组织和严密的计划,其内容包括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使用什么工具设备、需要什么材料等。长期以来,在计划工作中经常采用横道图法(又名甘特法、线条图法)来计划和控制工作进度。横道图具有直观、简明、易懂、作图简便、便于检查和计算资源需要量等优点,几十年来一直被广泛采用,是行之有效的计划方法之一。但是它有如下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不能在图上清晰和严密地显示计划内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在工作关系上的相互关联、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依存关系,以及在时间上的先导和后继的衔接关系;不能既具有显示计划全貌的轮廓计划功能,又具有可以作为实施和控制的作业计划功能,即两者不能同时兼备;不能从保证生产和工作的进度、工期上,找出关键工序和路线,看不出一个工序提前或延迟对整个计划有没有影响及影响程度;不易对工期的缩短、资源的利用以及经费开支进行优化工作;不适应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编制、修改和控制计划。因此横道图只适用于小而简单的工作计划,对大而复杂的生产和工作的计划和控制是有困难的,不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针对横道图的上述不足之处,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外陆续出现了一些计划管理的新方法。尽管这些方法明目繁多,但其内容大同小异,其基本原理是首先用网络形式来表达一项计划中各个工作(任务、活动、过程、工序)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其次通过计算找出计划中的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接着通过不断完善,选择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然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多、快、好、省地完成既定任务。由于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并且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因此,称之为网络计划技术。
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网络计划技术主要有关键路线法和计划评审技术两种。关键路线法(critical path method,简写CPM)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应用于美国杜邦化学公司。1957年该公司在筹建新厂时由于应用CPM方法,使建设总工期缩短了2个月。以后,杜邦公司采用此法安排施工检修计划,节约了费用,缩短了停产时间,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在研制“北极星”导弹潜艇时发展了CPM方法,称为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e volutionandre view technique,简写PERT)。这一技术把该工程的200多家承包商和十万家转包商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整个工程的完工期缩短了两年。PERT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与CPM法类似,都以网络图为主要工具,区别仅在于前者在计算时增加了对随机因素的考虑。
美国的泰迪建筑公司在47个建筑项目上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平均节省时间22%,节约资金15%。美国政府于1962年规定,凡与政府签订合同的企业,都必须采用网络计划技术,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根据对美国400家最大建筑企业调查,1965年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者达47%,1970年使用者达到80%。1974年麻省理工学院调查指出,“绝大部分美国建筑公司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施工计划”。美国建筑业普遍认为,“没有一种管理技术像网络计划技术对建筑业产生那样大的影响”。1978年美国土木工程协会会刊上评论说:“CPM/PERT是目前仅有的计划管理新方法,并且可以预见在将来5~10年内不会出现一种新方法代替它,因此,我们应该享有它、使用它、改进它。”
日本于1961年从美国引进网络计划技术,建设省1963年开始确认网络计划技术具有实用价值,并制定出研究课题。1968年10月日本建筑学会发表了《网络施工进度计划和管理指南》,并在建筑业逐步推广使用。日本政府认为网络计划技术是计划的最优方法,并规定全面采用。据资料记载,日本的超高层建筑,如世界贸易、神户工商贸易、京王等高层建筑,都采用了网络计划技术组织施工。
苏联政府从1964年开始就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制度和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指示、基本条例等法令性文件,规定所有大型建筑工程都必须采用PERT/CPM方法,同时实行作业管理,加强调度工作。他们认为,在提高建设效率方面,网络计划占有重要地位。网络图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是缩短建设期限、降低建筑造价和提高建筑质量的有效工具。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使建筑计划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
据苏联统计,工业建筑部从1967—1975年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以1967年为100%),分别为100%、198%、308%、408%、469%、616%、745%、818%和849%,1970—1975年间推广面达到了34%,。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缩短工期20%左右,降低成本10%,而编制网络计划的费用约为0.1%。网络计划技术用于编制包括设计、施工和技术物资供应在内的建设项目进度计划以及建筑安装机构最优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月、旬作业计划等。苏联长期以来把网络计划技术作为一项必须推广应用的新技术,而且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并在总结建筑工程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时,把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作为划分发展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和建立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先决条件。
苏联在1979年编出了《网络法应用指南》,并建立了网络图的编制和管理的专门分支机构,推广应用“标准网络图”。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综合扩大网络图,它包括建立生产能力的三个活动范围:设计、施工和材料供应。
德国从1960年开始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单代号搭接网络。德国将网络计划技术主要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包括设计、施工和资源供应等方面。据统计,网络计划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约占80%左右,应用在施工计划的约占20%。工程项目管理包括工程计划的协调、监督和控制,主要搞工期和成本优化,用时间和费用来控制工程进度。德国应用多阶网络系统,有总网络和分网络,有协调网络法和图表网络法。德国有国家统一的网络术语、符号和画法,并大量使用标准网络图。网络计划一般由咨询事务所编制,然后发至工地用来进行项目控制。工地每月报告执行情况,说明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如需变更,须填写固定表格,并输入计算机,打出新的网络计划,并提出保证工期的建议,修改后发至工地。
英国推行网络计划技术较为普遍,在设计、规划和建筑工程管理方面日益受到重视。他们认为,在规划阶段非常有用,还可用于大规模规划和城市规划。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我国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时为结合我国国情,并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指导思想,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方法”。此后,在工农业生产实践中有成效地推广起来。1980年成立了全国性的统筹法研究活动,1982年在中国建筑学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建筑统筹管理研究会。随后,许多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建立起研究会(或学会)。为了推行网络计划技术,全国各省市大量举办网络计划技术学习班,培训在职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达几万人,全国近50所高等院校的土木和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网络计划技术课。从事网络计划研究的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和研究生很多。我国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的企业和人员均进行网络计划技术学习和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是工程进度控制的最有效方法,许多工程的招标文件要求必须在投标书中编制网络计划。目前,已较好地实现了网络计划技术应用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即用计算机绘图、计算、优化、检查、调整与统计。还大力研究将网络计划与设计、报价、统计、成本核算及结算等形成系统,做到资源共享。成功的网络计划软件为数较多。网络计划技术与工程管理已经密不可分。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诞生时对其价值的认识,而网络计划技术价值的提高,则必须依赖计算机在其全过程中的应用。
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计划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教学,建设部于1991年发布了行业标准《工程网络计划技术》(JGJ/T1001—91),2000年2月1日颁发的《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21—99)代替了原JGJ/T1001—91。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发布了《网络计划技术》三个国家标准(网络计划技术常用术语GB/T13400.1—1992、网络计划技术网络图画法一般规定GB/ T13400.2—1992和网络计划技术在项目计划管理中应用的一般程序GB/T13400.3—199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对GB/ T13400.2—1992和GB/T13400.3—1992进行修订,由GB/T13400.2—2009和GB/ T13400.3—2009(网络计划技术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一般程序)替代GB/T13400.2—1992和GB/T13400.3—1992。除此之外,国家发改委、机械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等也都先后制定了相关标准。这些网络计划技术的标准化文件在规范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促进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了网络计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