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工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对管理心理学的推动
20世纪初,由于心理科学的日趋成熟,出现了将心理学运用于工业企业管理的情况。把心理学知识最先应用于工业企业的是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L.W.Sten)。他在1903年提出了“心理技术学”这一概念。之后,最早进行心理技术学具体研究工作的是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Wundt)的学生闵斯特伯格(H.Minsterberg)。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这一名著。以此为标志,一门新学科就诞生了,这就是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研究的要点有二:一是要发现人们心理素质的个别差异,在此基础上考虑把职工安置在最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这与当时的科学管理专家们偏重于对工具的选择、动作标准化的研究有了较大区别。二是要发现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能够从每个工人那里得到最大的、最能使人满意的产量。他曾指出,通过改善心理条件提高工作效率,不仅符合工厂主的利益,而且更符合职工的利益。
闵斯特伯格不但提出了目标,而且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如他利用实验室测验去选择工人;利用心理学的学习原理去培训工人;利用心理技术去改善工作条件;根据心理学原理去研究怎样减轻疲劳的问题等。
在这一时期,相继有一些心理学者根据人的个性心理差异,对职工的选拔、使用和培训、考核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逐步形成了“人事心理学”。又有一些心理学家从事设计适合人的生理与心理实际需要的机器、工具设备和工作环境、工作程序的研究,以减轻人的疲劳程度,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使劳动合理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工程心理学”又名“人体工程学”或“工效学”诞生了。
虽然以上将心理学引进工业生产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个体心理学的领域,而没有注意到工作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领导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机构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但是,这些研究的方向和路线,以及采取的方法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对促进管理心理学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