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能量的观点看如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能量的观点看如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3-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从能量的观点看如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物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就是动能、势能。将势能的含义界定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并分为显性势能和隐性势能。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从能量的观点来看可以说就是降低系统的势能,增加系统的动能。

一、从能量的观点看如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物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就是动能、势能。相对于参照基准面来说,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势能。动能、势能本是物理学上的概念,这里借用这两个概念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在这里将动能的含义界定于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及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创力。将势能的含义界定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并分为显性势能和隐性势能。显性势能主要指企业所需土地、厂房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的获取成本、政策优惠程度(各种税负、补贴,各种费用减免等),生产成本的高低(劳动力成本、设备购置成本、原材料购置成本及其他企业运转过程中的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办事效率的高低等方面的内容。隐性势能可理解为环境的可容性,政府依法行政及政务公开的程度,政府正确履行职能的能力,政府领导的亲和力及公众和机构的效能与诚信等方面的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能量的相对高低及相互转换。总体来说,势能低、动能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专家对世界经济研究的不同分类表明有三种方式在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是要素驱动型,二是投资驱动型,三是创新驱动型。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从能量的观点来看可以说就是降低系统的势能,增加系统的动能。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各个区域之间的动能与势能差距不大。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差异,可以说发达地区势能已经降得很低,其降低的势能已转化成了动能或正在向动能转化,这已成了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管理者的主动意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势能的降低到转化成经济成果需要一个过程,系统综合势能降得越低越全面,这个过程越短。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最根本的差距就在于此,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经济能量已转化成了较强的物资实力且有加强之势,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积蓄的这种经济能量显然还不够。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五个经济特区,首先就是系统性地降低这五个地区的显性势能,如给予优惠政策(土地优惠、税收优惠、投资优惠等等),劳动力成本低(低工资、低福利、工作环境要求低等),政策性的低成本(双轨制、定额、补贴等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如特事特办等),等等。通过降低这种显性势能,可以迅速聚集一批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及利润空间集中在显性势能的企业群体,产业链的相对集中进一步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竞争力。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大体上是这个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完成了初步的资本积累。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大,当其他区域看到这种降低势能而取得的效果时,纷纷采取这种措施加以效仿,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已发展起来的地区看到自己相对优势削弱,而显性势能降低的潜力也有限,于是纷纷通过隐性势能的降低来寻求竞争优势,从而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如打造环境(适合人类居住环境、适合创业环境、适合企业发展环境)等,通过整体规划来实施,一种新的生活、创业、发展的空间容纳了更多的经济发展细胞与境遇,并通过提高服务效能,打造诚信体系,引进多功能现代服务体系(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交通便捷、资讯方便、物流畅通、产业成熟度等等)来降低隐性势能。

在隐性势能降低的同时,显性势能有可能上升,但综合势能仍然较低,还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就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管理者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思考又常常不得答案的问题所在。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们给出的优惠政策(如土地价格低,煤、电、水价格低,政策扶持力度大,劳动力价格低等)并不低于其他发达地区,然而招商及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根本的原因是,任何一个企业在社会上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企业,它自身构不成一个完整的链,它的成本不但包含显性势能,而且隐性势能也是其重要因素。区域经济优势往往是通过成功企业的聚集效应来表现的。显性势能往往体现在企业的设立与购置成本上,隐性势能则体现在企业的运行成本上,而运行成本往往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是企业管理者天天必须面对并且要解决的问题。

当隐性势能降低时,显性势能就可能上升,如随着环境的改善,劳动力及土地供给成本等就会上升。若想继续保持已有的发展成果,无外乎有三种办法:一是保持综合势能较低,在降低隐性势能时,尽可能使显性势能上升幅度小;二是尽快地将势能的降低转化成动能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而保持领先地位;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保留那些技术含量高、自主知识产权比重高、竞争力强的高端产业。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就是势能转换成动能常用的方式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及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创力。影响动能的因素很多,提高动能的关键就在于区域人群的文化素质和地区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种裂变源,它可以源源不断地降低这种综合势能,并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这种经济发展的动能。而经济的发展就是这种动能的增加,是综合势能降低的能量裂变的结果。这种文化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它是一种包容的文化,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同时从根本上讲,它也是一种具有永不消失其灵魂的人群文化。这种人群文化(或者说民族文化)是这个人群立于世界的基础,世界是由不同人群组成的,人群文化消失就意味着这个人群在世界群体中的消失,常说的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就是这个道理。

势能不同的区域存在着相互影响,不同地区无论其主导产业有何不同,其经济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长的情况可以说均是这种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结果。势能的降低可以引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项目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动能的增加可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也可以带来势能的增加,如果动能的增加部分不能抵补势能增加的部分,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就会降低,甚至可能失去已经发展起来的经济优势,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势能高的区域中人流、物流、项目、资金流等生产要素都可能流向势能低的区域,而使得其动能增加更加困难。人才流动的孔雀东南飞,人往高处走,这里的高处就是势能低、动能高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易就业、易创业。水往低处流,项目、资金、物资、能量、信息、技术、人才流向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个区域的企业便于获得所需的生产要素,便于组织生产,获得利润的空间加大,同时还便于学习和增加竞争的能力。这种势能、动能相互转化形成了经济能量场,场强方向就是势能低、动能高的地域。这样的地域类似于经济能量“黑洞”,吸引项目、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能量流,而反射出来的则是具有强竞争力的商品、标准及扩张的队伍。各地打造人才洼地、资金洼地、技术聚集洼地就是这个道理。

后降低势能欲使其经济发展的地区付出的成本代价往往比先降低势能发展经济的地区付出的成本代价要大。这种经过势能的降低、增加动能的做法,其周期大约在10~20年,也就是说,降低显性势能所取得的优势可以保持10~20年,之后这种优势将会逐渐丧失,必须通过降低隐性势能来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这个时间还可以保持10~20年。势能降低的空间与时间潜力过后,必须采用增加动能的方法来提高竞争力。当增加动能使得竞争力保持较长时间时,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及可持续增长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即使降低也可能经过较长的时间,因此可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的是,在增加动能的同时,其势能必然会增加,其项目、资金、人才、物流也会向势能低的区域流动,这就是回流现象。最先回流的应是显性势能起主要作用的产业,如某些原料粗加工、劳动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等。在增加动能,势能相应提高的情况下,要想不降低其竞争力,根本的做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再分工而保持其竞争力,也就是将区域的势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而不断地增加动能。

所谓后发优势在这里就是指,后发展地区一可以避免先发展地区所犯的错误,二可以降低显性势能与隐性势能,同时增加动能,避免先发展地区所出现的一些失误,处理好动能与势能的关系,迅速赶上先发展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大都遵循这个道理。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降低隐性势能和增加动能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而发展中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是采用降低显性势能的方法,要赶上或达到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就必须加大降低隐性势能和增加动能的速度,也就是说其加速度要大。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已进入全方位的开放阶段,再加上全国宏观政策的统一性,各地区之间自身通过降低显性势能来加快经济发展的空间并不是很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采用这种方式赶超经济发达地区的困难非常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这种差距还可能继续拉大。即使降低隐性势能与增加动能的加速度大于发达地区,要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也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发达地区追赶的是国际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追赶的是国内发达地区,二者的标杆不同。以降低综合势能、增加动能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机遇性,抓住了机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失去机遇往往会是事倍功半的结果。中央政府提出并实施的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战略,并给予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从这个层面来讲就是降低这几个地区的显性势能并注入动能。然而这几个地区获得真正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通过抓住机遇,降低综合势能,增加动能来实现。

海纳百川,因为大海地势低下,海浪冲天,因为大海最具有能量。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一谈到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时,主要强调的是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项目,缺乏信息,孰不知,认识不到经济能量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1)即使注入资金,也不一定会有效利用资金,同时本地区的资金还有可能外流,这也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管理者经常困惑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他们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各种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不但经济发展不理想,而且本地费大力气培育起来的企业在进一步发展时选择的竟是在外地投资。(2)一方面花大力气引进各种人才,另一方面自己培育的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引进的各种人才存活比例并不是很高,落得个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3)一方面花大力气上新项目,另一方面新项目存活、发展不利,同时一些传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逐渐失去竞争力。(4)一方面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另一方面又不研究市场信息。(5)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由于受当地环境及习惯思维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不是围着市场转,而是围着市长转,不去研究市场,而去研究市长。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微观经济问题,而不是宏观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无论是政府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对经济能量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了解得不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按经济能量问题的规律办事,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更不能做表面文章,搞所谓的“政绩工程”。一些地方所谓的“科长经济、处长经济”现象就是典型的高势能表现。有些地方进行效能建设也就是想通过降低势能的方式改进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中的一些表面文章或“政绩工程”,可能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但根本的“事难办”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方面的“JQK”(先勾来,后圈住,再揩油)现象,实质上就是势能高的最集中表现。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才能解开发展问题的核心链条。

现在美国、欧盟等一些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等出口产品动不动就扬言要采用制裁的方式解决一些贸易摩擦,其实质就是这些国家采用双重标准。一方面是当他们本国企业、产品出口时敦促别国取消贸易壁垒,大提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好处,为他们本国企业出口贸易开绿灯;另一方面是当其他国家企业产品进入他们国内市场时,他们国内企业受到竞争压力时就采用贸易保护的措施来限制别国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在新的经济结构中分工有所不同,如美国经济结构的分工重点在高端产品及产业高端(如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业等),而一般领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不是他们的重点。另一方面,经济能量体系结构有所调整,有些国家在有些产业链中无论是显性势能、隐性势能,还是动能都不如中国,如中国的纺织业、服装、鞋帽、玩具等,在原材料供应、生产的配套性与服务、技术成熟度及劳动力价格等方面都具有优势,这也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他们只愿意接受在经济能量体系调整中有利于他们的一面,而不愿意面对中国在某些产业中表现出来的势能低、动能高的现实。解决这类问题必须首先认识到经济能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真正解决的办法还在于他们国内经济能量的调整,而不是拿中国的贸易来说事。

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于降低本区域的势能及提高本区域的动能,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应是适合本区域的新、特、优产业。因为适合本区域的新、特、优产业最适合于降低本区域的势能、增加动能,从而将这种经济能量转化成经济实力。任何一种具有划时代的新技术突破,都可能会带来一个新型产业的崛起,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这种脉搏,结合本区域的实际,审时度势地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策略(即降低势能、增加动能),就会在新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优势产业的放大效应,产生聚集作用,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对于地方特色经济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根本还在于降低势能、增加动能,使其迅速做强做大,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会进一步降低区域的势能及增加动能,并能迅速使之转化成经济实力及综合竞争力。

认识到了经济能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找到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突破口,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抓住机遇,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区域经济发展就会步入正轨,获得快速发展。

◆悟语精华◆

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主要取决于经济势能与经济动能这两种能量的相对高低及相互转换。总体来说,势能低、动能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于降低本区域的势能和增加本区域的动能。

img21

高山流水入大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