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现代计划的技术和方法
计划工作的效率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计划方法。过去人们常常采用定额换算法、系数推导法以及经验平衡等方法制定计划。
(1)定额换算法。这是根据有关的技术经济定额来计算确定计划指标的方法。例如,根据各人、各岗位的工作定额求出部门应完成的工作量,再加总各部门的工作量得到整个组织的计划工作量。
(2)系数推导法。这是利用过去两个相关经济指标之间长期形成的稳定比率来推算确定计划期的有关指标的方法,也称比例法。例如,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些原材料的消耗量与企业产量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率,根据这个比率和企业的计划产量,就可以推算出这些原材料的计划需用量;也可以根据上一年度完成计划情况,再乘以一个系数来确定计划年度的工作量,并以此确定该年度的计划指标。
(3)经验平衡法。这是根据计划工作人员以往的经验,把组织的总目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分配到各个部门,并经过与各部门的讨价还价最终确定各部门计划指标的方法。
这些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计划工作的要求。现代企业面对更加复杂和动荡的外部环境,要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地、持续地、高速地发展,就要更加准确地预测环境的变化,制定出可靠的计划指标,同时要做好综合平衡。此外,还要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一致性,既能确保眼前的繁荣,又能顾及将来的发展。要做好这些工作,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现代计划方法可以帮助确定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提高综合平衡的准确性,并能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加快计划工作的速度,已为越来越多的计划工作者所采用。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计划。由于在计划工作中很难准确地预测影响未来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且计划期越长,这种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若硬性地按几年前制定的计划实施,可能会导致重大的损失。滚动计划法则可避免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滚动计划法的具体做法是,在计划制定时,同时制定未来若干期的计划,但计划内容采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即近期计划尽可能地详尽,远期计划的内容则较粗;在计划期的第一阶段结束时,根据该阶段计划执行情况和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并将整个计划向前滚动一个阶段,以后根据同样的原则逐期滚动。
滚动计划法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计划。其优点是:
(1)使计划更加切合实际,由于滚动计划相对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对未来估计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计划的质量。
(2)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相互衔接,保证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节,并使各期计划基本保持一致。
(3)大大增强了计划的弹性,从而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
滚动计划法的缺点是计划编制的工作量较大。
二、甘特图
甘特图(Gantt Chart)是对简单项目进行计划与排序的一种常用工具,最早由美国工程师和社会学家亨利·甘特(Henry L.Gantt)于1917年提出,又称条线图或横道图。甘特图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要安排的活动,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的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它能使管理者先为项目各项活动做好进度安排,然后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比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监控工作,调整注意力到最需要加快速度的地方,使整个项目按期完成。甘特图是基于作业排序的目的,将活动与时间联系起来的最早尝试之一。
如图8-3,我们用一个图书出版的例子来说明甘特图。不难看出,在本例中,除了打印长条校样以外,其他活动都是按计划完成的。
图8-3 甘特图实例
甘特图的优点是直观地标明了各活动的计划进度和当前进度,能动态地反映项目进展情况,缺点是难以反映多项活动之间存在的复杂的逻辑关系。
三、网络计划技术
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和新的生产组织管理的需要,国外陆续出现了一些计划管理的新方法。1956年,美国杜邦公司研究创立了网络计划技术的关键路线法(缩写为CPM)。1958年初,这一方法被用于一所价值1 000万美元的新化工厂的建设,使整个工程的工期缩短4个月。
1958年,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规划和研究在核潜艇上发射“北极星”导弹的计划时首先提出了计划评审方法(缩写为PERT),这一方法的使用,使原定6年的研制任务提前两年完成。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也采用了计划评审方法,该计划运用了一个7 000人的中心实验室,把120所大学,2万多个企业,42万人组织在一起,耗资400亿美元。1969年,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计划评审方法声誉大振。
关键路线法与计划评审方法是最早的网络计划技术,随后,网络计划技术风靡全球。网络计划技术最初是作为大规模开发研究项目的计划、管理方法而被开发出来的,但现在已应用到世界军用、民用等各方面大大小小的项目中。
我国对网络计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较早,1965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首先在我国推广和应用了这种新的计划管理方法,他把这种网络计划技术称为“统筹法”。
1.基本原理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于项目进度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计划阶段——将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活动,确定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人力、物力,明确各项活动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列出活动表或作业表,建立整个项目的网络图以表示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图可分为总图(粗略图)、分图、局部图(详细图)等几种,视需要而定。
(2)进度安排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编制一张表明每项活动开始和完成时间的时间进度表,进度表上应重点明确为了保证整个项目按时完成必须重点管理的关键活动。对于非关键活动应提出其时差(富余时间),以便在资源限定的条件下进行资源的处理分配和平衡。为有效利用资源,可适当调整一些活动的开始和完成日期。
(3)控制阶段——应用网络图和时间进度表,定期对实际进展情况作出报告和分析,必要时可修改和更新网络图,决定新的措施和行动方案。
用数学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时差的计算,做好工程安排,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完成总目标,并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网络计划技术所研究的内容。
2.基本特点
这种方法与甘特图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系统性。网络图通过箭线关系,把计划中的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约关系都清楚地表示了出来,使管理者对它们各自在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都能一目了然,这就易于对一项复杂的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面考虑与安排,并可促进相关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和配合,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作用,处理好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系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
(2)动态性。利用网络技术编制的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弹性计划,它把计划执行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不断根据有关实际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进行调整和滚动,确保预定目标的最终实现。
(3)可控性。网络图提供了明确的活动分工以及相应的期限要求,这就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现实的控制标准;网络图通过对每一道工序或作业的计算与分析,指明了计划中的关键工序和关键路线,这就给管理人员指明了控制的重点,从而有助于提高控制效果。不仅如此,网络图还为管理人员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指明了方向,使管理人员明确应向关键路线要时间,向非关键部分要资源,从而有助于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4)易掌握。由于网络计划技术把图示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计算简便,直观性强,容易掌握运用,有利于普及推广。而且,由于网络图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所以采用网络计划技术还有利于实行计算机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虽然通过网络图可以了解计划全貌,了解各项活动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从而掌握关键路线进行有效的控制,但网络图也不是万能的。它推动了计划工作,但并不等于计划工作;它建立了一种正确理解和使用合理控制原则的工作环境,但不会使控制自动进行。如果计划本身模糊不清,并对时间进度做出不合情理的“瞎估计”,那么网络计划技术也就毫无用处。所以,网络计划技术的有效性取决于对该项技术的正确运用。
四、线性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方法是企业进行总产量计划时常用的一种定量方法。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支,理论上较完善,实际应用得最广泛。由于有成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支持,采用线性规划模型安排生产计划,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总体计划中,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在有限的生产资源和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求利润最大的总产量计划。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处理多品种问题。
实际运用线性规划模型进行总生产计划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如下:
(1)线性规划模型考虑的因素可能不全面,实际中有些情况没有被考虑到,这就使得线性规划模型过于理想化;
(2)实际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时,虽然一些因素或约束条件被考虑到了,但是由于这些因素或约束条件不易量化或求得(如进行总生产计划常需考虑到的能源单耗就不易求得),线性规划模型的运用和有效性会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对一些基础管理不善的企业而言,模型中的一些系数如单位产品资源消耗系数很难得到。
线性规划模型用在原材料单一、生产过程稳定不变、分解型生产类型的企业是十分有效的,如石油化工厂等。对于产品结构简单、工艺路线短或者零件加工企业,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机电类企业用线性规划模型只适用于作年度的总生产计划,而不宜用来做月度计划。这主要与工件在设备上的排序有关,计划期太短,很难安排过来。
五、计量经济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运用现代数学和各种统计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各种经济关系的方法,它以经济学中关于各种经济关系的学说作为依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实际统计资料,对经济关系进行计量,然后把计量的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对照。这种方法对于管理者调节经济活动,加强市场预测,以及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改善经营管理等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如下:
(1)因素分析。按照问题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它的因素种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
(2)建立模型。根据分析的结果,把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列为自变量,所有次要因素都用一个随机误差项表示,而把问题本身作为因变量,然后建立起含有一些未知参数的数学模型。
(3)参数估计。由于模型有许多参数要确定,这就要用计量经济方法,利用统计资料加以确定。参数估算出来之后就要计算相关系数,以检查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此外,还要对参数进行理论检验和统计检验,如果这两项结果不好就要分析原因,修改模型,重新进行第三步骤,直至模型满意为止。
(4)实际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主要有三种用途:第一为经济预测,即预测因变量在将来的数值;第二为评价方案,即对计划工作的各种方案进行评价,以选择出最优方案;第三是结构分析,即利用模型对经济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