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亚马逊公司:在线零售业的先驱[17]
亚马逊公司(Amazon.com Inc.)是世界上从事在线零售业最早的公司,它在1995年开设了虚拟书店,在这之前许多人都还没有听说过互联网。从那时候起,亚马逊公司一直在发展,凭借其自身大量的书籍、DVD、厨房用品和电子商品,它从一个在线书商发展到在线零售商,现在发展到为其他客户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供应商。今天亚马逊销售的范围非常广,从儿童家具到高尔夫用品无所不包,但是它的伙伴们拥有并储存着它的大多数存货。亚马逊的网站作为一种在线购物中心,零售商可以在上面成立商店来把他们的商品销售到全球市场。亚马逊拥有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零售商伙伴,包括塔吉特(Target)、兰斯恩德(Lands End)和国际金匠公司(Goldsmith International)。
亚马逊处理订单以销售产品,而零售商是从他们自己的仓库完成订单,这种安排给了亚马逊一种扩展新业务的方式而不需要在存货上大量投资,也不需要培养自己的专家来预测不同门类商品中的热销产品。至于零售商,他们能够与亚马逊的全球客户交易,分享其投资10亿美元的技术支持,以及互联网支持,使得他们能够专注于他们的业务。
采取合作的方式也不是没有风险。玩具反斗城(Toys“R”Us)是亚马逊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最近却起诉亚马逊,声称亚马逊违反了合同条约,因为它让其他的零售商也销售同样的产品,这与玩具反斗城形成了竞争。一些大的公司,包括耐克(Nike)和卡马威高尔夫公司(Callaway Golf),正抵制在亚马逊上销售自己的产品,他们担心那将有损于他们公司的品牌形象。然而亚马逊坚持认为,合作网络从长期来看将使每一位成员受益。一个最终同意让亚马逊公司销售产品的公司的例子是索尼公司。索尼管理层最初反对让亚马逊销售其产品,但是当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让其代理的话,他们将失去了互联网销售的市场和控制权。今天,索尼产品在网上销售的份额比例最大。
思考题:
1.亚马逊和它的合作伙伴代表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依赖。你认为这种生态系统的优点在哪里?
2.在这个网络组织中,你认为亚马逊公司及其合作伙伴都有怎样的风险?
3.亚马逊应该如何应对案例中提到的危机?
【注释】
[1]本案例选自《管理案例教学研究》1988年第2期,转引自杨先举主编:《工商企业管理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160页。
[2]本案例摘自王凤彬、赵民杰编著:《企业集团管控体系:理论·实务·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111—119页。
[3]本案例选自西斯克著,段文燕等译:《工业管理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4—305页。
[4]本案例选自西斯克著,段文燕等译:《工业管理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274页。
[5]本案例摘自赫伯特·西蒙著,詹正茂译:《管理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6]本案例摘自杨洪兰、康芳仪编译:《实用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6—268页。
[7]本案例选自西斯克著,段文燕等译:《工业管理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302页。
[8]本案例摘自杨洪兰、康芳仪编译:《实用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1—293页。
[9]本案例选自杨先举主编:《工商企业管理案例》,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版,第149—151页。
[10]本案例摘自杨洪兰、康芳仪编译:《实用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1—393页。
[11]本案例选自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312页。
[12]本案例选自杨先举主编:《工商企业管理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7页。
[13]本案例系根据杨鸿儒的《个人研究活用法》一书有关材料改编。该书由台湾大展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4]本案例选自《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9期,作者:马唯星。
[15]本案例摘自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345页。
[16]本案例摘自黄维德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本案例摘自达夫特著,王凤彬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第9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